APP下载

骆斌治疗脾胃病经验

2016-03-17陈勃田杨超伟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枢机白术半夏

陈勃田,杨超伟

(1.北京市朝阳区金盏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18;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骆斌治疗脾胃病经验

陈勃田1,杨超伟2

(1.北京市朝阳区金盏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18;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骆斌在脾胃病的治疗过程中,重视对患者体质的辨识,强调气机升降的重要性和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注重患者的生活调养。在遣方用药时重视药物的性味归经,灵活运用对药,强调四气五味的配伍应用和引经药的运用。

脾胃病;辨体论治;临证思路;用药特色

骆斌临证30余载,师出国医大师王琦、朱良春,国家级名老中医吴生元、陈宝田、刘复兴、黄煌、邓中甲等。骆斌认为脾胃病的辨治应重视患者体质的辨识,重视情志因素在脾胃病中的重要作用;临证强调畅达气机、升降有序、枢机圆活。现将其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如下。

1 辨体论治,法随人立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病多虚,而胃病多实。脾胃的病因病机复杂多变,多见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证型,相同证型的患者临床症状也有差异,故而脾胃病并没有固定的治疗大法。骆斌认为,脾胃病多涉及气血、津液、湿痰饮等方面的病证,并与其他脏腑多有关联,但该类疾病的转归、预后多与个体体质相关联。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强调对患者体质的辨识,将辨体与辨证相结合。体质是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特质,体质相同者在对疾病的易罹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方面具有相似性;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在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方面呈现的阶段性综合反应状态。辨体注重将人作为研究的主体,而辨证的指向是“病”,将疾病某一阶段的机体反应状态作为研究的主体。体质和病证分别侧重于从人体与疾病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1]。在脾胃病的辨治过程中,应注重患者的自身体质,以其体质类型为辨证的基础。同时,骆斌认为脾胃病日久会影响患者的体质,故而强调在立法遣方时要顾护患者的体质,即使病证与体质相反,也要在方中加入调体的药物。例如阳虚体质的患者出现湿热中阻型胃痛,在治疗应考虑加益智仁、补骨脂等药以补脾肾之阳,使脾阳得复以化湿浊,阳中求阴以清利湿热而不伤阳气。

2 脾升胃降,枢机圆活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死生之机,升降而已”。升降运动是脏腑的生理特性,是气化活动的体现,也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特征。气机的升降运动在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中,与脏腑均有关系,并各有特点,但升降之枢纽则在于脾胃。人身心肺在上,以行营卫气血而润泽肌肤于外;肝肾在下,藏精血以养筋骨在内,但均赖脾胃在中,枢转气机,转化精微,以灌四旁。故《读医随笔》有言:“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之泰。”

骆斌在临床诊疗脾胃病时,强调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其升清降浊的功能。骆斌认为,脾胃是一身之枢机,枢机圆活才能使清阳升,五谷精微得以输布全身;浊阴降,代谢废物得以排出体外。升降有法,才可使脏腑功能正常运行,骆斌临证多以条达枢机、升清降浊为治疗大法,其方多宗半夏泻心汤加减应用,取干姜、半夏辛温之性以燥湿醒脾,以黄连、黄芩苦寒之性泻热降浊,使脾阳得运以升清,胃阴得复以降浊。以此四药为基础,辛开苦降条达气机,再根据具体证型加减药味,以使脾胃中枢圆活。同时,在诊疗过程中,骆斌立法遣方注重顾护脾胃,指出脾胃乃后天之本,一身之枢机所在,凡病者多有升降不利,脾胃不和之证,故需顾护脾胃,圆活枢机[2]。

3 喜用对药,重视药性

骆斌在临证组方时重视药物的性味归经,强调四气五味的配伍应用,以及引经药的使用。在治疗脾胃病时,常用对药。如半夏与陈皮,半夏辛温,归脾胃经,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二药相合降浊化湿,理脾开胃,多用于嗳气、呃逆、舌苔厚腻症状者;白术与薏苡仁,白术甘温,归脾胃经,薏苡仁甘凉,归脾胃经,二药归经相同直达脾胃,健脾利湿,以薏苡仁之凉性佐制白术之温性,使白术燥湿而不伤阴,薏苡仁清热利湿而不损阳。临证时,骆斌经常用生薏苡仁、炒薏苡仁各30 g,以用其利湿健脾之功效,配以白术共奏运湿升清之效。同时注重药性升浮沉降的搭配,证见胃气上逆者,应用旋覆花、代赭石、法半夏等降逆和胃,亦加党参、白术、白扁豆等药补气升阳,以达降中有升之意。

引经药有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引药直达病所的作用。临证见有胃热者,骆斌常用石膏与麦冬相配,石膏为阳明经引经药,味苦性寒,泻热而不伤阴,配以麦冬滋阴降火;证见湿浊困脾、清阳不升者,常用苍术与白术相合,苍术为太阴经引经药,味辛苦性温,功善健脾化湿,与白术相伍益气化湿,使清阳得升。除此之外,骆斌在脾胃病方中喜用佩兰、砂仁二药,曾言湿性重浊黏腻,单纯清利亦或温化除湿,但是脾不健运,应用此二药芳香醒脾化浊,帮助恢复脾胃功能。

4 调畅情志,疏肝解郁

骆斌指出,脾胃之病多起于情志,现代人工作烦劳,生活压力大,其情多怒、多思;怒则气逆,思则气结,气逆则肝为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气结则脾气郁结,纳运不畅。故骆斌提倡治脾胃病应重视患者的情志状况,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导环节;重视理气药在方中的应用。理气药的应用不仅能起到疏肝解郁、调畅情志的效果,还可以增强胃肠的蠕动功能。针对有明显肝气不舒、胁肋胀痛者,多用夏枯草、炒栀子以清肝火,九香虫、白梅花、合欢皮等疏肝理气;针对腹胀、纳差以及年纪较大者,常用枳壳、厚朴、甘松、佛手等药理气宽中,行气止痛,还常用枳术丸加减成方,以增强患者的胃肠蠕动功能。脾胃病多迁延日久,患者情绪不稳者众,在诊疗过程中骆斌嘱咐患者,此类病证多需调养结合,服药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更多地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5 起居有时,饮食有节

脾胃病多由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所致,现代人生活不规律,恣食肥甘厚味,饮酒无度,贪凉嗜辣,脾胃不堪重负则为病。在脾胃病的治疗上要重视生活养护,在起居方面,应作息规律,同时要增加体育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增强胃肠的蠕动功能。在饮食方面,应少食黏腻、辛辣、寒凉的食物,增加面食比例,少食多餐,以此来减轻脾胃负担;避免进食时情绪过激;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减少负面情绪对自身的影响。骆斌认为,起居与饮食的调护是脾胃病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临床诊疗过程中不容忽视。

6 病案举隅

刘某,女,56岁。脘腹胀满3个月。患者素体肥胖,自述3个月前因进食油腻过多出现脘腹胀满,昼轻夜重,进食后腹胀更甚,口服多潘立酮等助消化药物后症状稍有缓解,停药后即复发,为求进一步治疗而就诊。刻下症见脘腹胀满,饮少纳差,排气少,食后呃逆,时有泛酸,大便黏腻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诊为痞满,证属湿热困脾,胃失和降,治以清胃健脾、宽中降逆。予以莱菔子、生白术、生薏苡仁、炒薏苡仁、代赭石各30 g,厚朴15 g,法半夏、陈皮、旋覆花、枳壳、枳实、白豆蔻、白扁豆、黄芩、九香虫各10 g,黄连、砂仁、炙甘草各6 g。7剂,水煎服,每日2次。

按 本案患者因过食肥甘,而致食滞中焦,郁久化热,又素体肥胖、脾虚湿盛,外感内伤合而为病。故证见湿热交迫,胃气上逆,治宜降逆宽中、清胃健脾。方用旋覆代赭汤合枳术丸加减,方中以旋覆花、代赭石消痞降逆,半夏、陈皮降浊化湿,理脾开胃,两组对药相伍解其呃逆、泛酸之症。用生白术与枳实、枳壳相合以达破气通便之效;厚朴、莱菔子同用宽中理气;上四药相伍增强胃肠蠕动功能,通便排气。黄连、黄芩共清食滞之热,清胃泻火。生薏苡仁、炒薏苡仁、白豆蔻、白扁豆、砂仁以健脾化湿,九香虫疏肝理气,以条达气机,恢复枢机升降,炙甘草调和诸药。上药相合,共奏化气健脾、除满消痞之效。

[1]靳琦.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中医体质理论的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8.

[2]孙蓓.邵荣世运用健脾清化法治疗脾胃病举隅[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3):61-62.

陈勃田(1984-),男,主治医师

R256.3

10.3969/j.issn.2095-7246.2016.06.017

2016-07-28;编辑:张倩)

猜你喜欢

枢机白术半夏
“营分为枢”思想探讨
基于“开阖枢”理论浅析乌梅丸通利枢机之用
贝西•黑德《枢机》中的爵士之声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从少阳主“枢”论小柴胡汤治疗荨麻疹的应用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卷卷当道之花开半夏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