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燥综合征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2016-03-17王桂珍黄传兵谌曦汪元张皖东刘健

安徽医药 2016年11期
关键词:津液中医药综合征

王桂珍,黄传兵,谌曦,汪元,张皖东,刘健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安徽 合肥 230031)



干燥综合征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王桂珍,黄传兵,谌曦,汪元,张皖东,刘健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安徽 合肥 230031)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以累及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为主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中医学文献多以“燥证”“虚劳”“痹证”记载。由于该病既有口干、眼干等干燥的特点,又有关节肿痛及经脉痹阻的表现,现代中医将该病命名为“燥痹”。该文从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角度论述其中医药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中医药;临床研究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外分泌腺病变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除外口眼干燥、皮肤干燥、腮腺肿大、关节疼痛等主要临床表现[1],尚可影响其他脏器、系统,如心脏、肺脏、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中医尚无与之完全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燥证”、“虚劳”、“燥毒证”范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有“燥胜则干”的记载,对燥邪致病病理特点作了精准的概括,为后世燥证学说奠定基础。“燥痹”的病名由当代名老中医路志正提出,首见于《路志正医林积腋·痹病杂谈一组》,后被《中医痹病大全》、《痹病论治学》等书收录,沿用至今。中医药在治疗SS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现就近几年中医药治疗SS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阴虚津亏 《内经》云:“燥胜则干,津之为液,润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故津充则润,津亏则燥。”《类证治裁》亦云:“精血夺而燥生。”由此可见,脏腑气血阴津亏虚是干燥综合征的病理基础,可涉及肺、胃、肝、肾等脏腑,尤以肾为主,诚如《景岳全书》所言“真阴所居,惟肾为主。盖肾为精血之海,……故肾水亏,则肝失所滋而血燥生。”肾为先天,乃五脏阴阳之根本。肾阴亏虚,则肝阴不足,肝失涵养;肺失肾阴濡润,津伤肺燥,可见肺肾阴虚之象;脾胃为后天之本,有赖肾阴之滋养补充,若肾之精血不足,脾胃失充则脾胃阴虚,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可见胃燥津枯之象。张荣春等[2]认为阴虚体质为本、燥毒瘀阻为标是SS的病机特点,而燥毒、瘀阻均与阴虚体质密切相关。黄绥心等[3]对既往中医治疗SS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使用麦冬,生地,甘草,沙参,玄参等药频次最高,提示了本病主因为阴虚津亏,禀赋不足。白雯等[4]认为燥痹病机基础在于阴虚燥热,涉及肺脾胃肝肾等脏腑,尤以肝肾阴虚为主,肝肾阴虚,致使五官九窍、关节、经络失于濡养,进而伤及五脏。

1.2 燥毒致病 燥分外感与内伤,如《会心录》所载:“燥证有外因者,六淫之一也;有内因者,血液之枯也。”外感燥证多为燥热之邪侵袭上焦肺胃之气,煎灼津液,导致脏腑九窍失于濡养;内伤燥证多为素体阴虚燥热、精血不足或乱服温热之品导致津液耗损,气血亏虚。加之现代社会居住环境的恶化,电磁波以及噪声的干扰,食品药品的污染,病原微生物的侵害,生存压力的加大,饮食结构的改变诸多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最终导致邪气潜藏,蕴化成毒,形成燥毒。燥毒为患,进一步影响机体,加重津液的耗伤或阻碍津液精血的输布,日久形成燥痹。乔建玲[5]指出本病病机复杂,既非单纯外感燥邪致病,也不同于一般内燥,燥毒乃是本病的病机关键,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文献[6]认为SS津伤成燥,燥盛灼津,互为因果,日久成毒,而具有“邪毒”、“热毒”的性质。文献[7]认为SS邪热猖獗,为害甚,病变广,符合“毒邪” 病性,并贯穿疾病始终,是导致腺体破坏的罪魁祸首。文献[8]认为在SS形成“干燥”的发病机制中,“燥毒”是“因”,“气虚”、“阳虚”、“血瘀”是“果”,在临床表现上,早期或以“因”为主,进一步发展可以“果”为主,或“因”、“果”表现兼而有之。

1.3 瘀血致燥 古代医家对“瘀血致燥”早有所认识。《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首次描述了瘀血所致口燥的特点为“但欲漱水不欲咽”,为后世“瘀血致燥”理论奠定基础;其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又云“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进一步对“瘀血致燥”的症状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制定相应方剂大黄蟅虫丸以缓中补虚,沿用至今。石芾南在《医原》中亦有论述曰:“气结则血亦结,血结则营运不周,而成内燥。”提出气滞血瘀是内燥产生的重要原因。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明确指出瘀血致燥的病因病机是瘀血内停,“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而不得随气上升”。姜泉等[9]对78例SS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认为SS的根本是气阴两虚,而瘀血在疾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发病的关键。马武开等[10]认为SS病情缠绵难愈,“久病入络”,必然存在络脉的病理病变。韩小幸等[11]认为血瘀贯穿疾病始终,SS因燥致瘀,因瘀致燥,燥瘀互结,最终导致津液难复,病情难愈。现代研究[12-13]亦显示,SS患者往往存在血流变学异常、微循环障碍、血管内皮损伤和高蛋白血症,这些都可以导致SS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与传统医学中的“血瘀证”相似。

1.4 气虚、气机失调致燥 津液的生成和输布与脏腑之气关系重大。人体摄入饮食,需要依赖胃气的消磨,脾气的“散精”,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膀胱的气化,从而达到“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若气虚、气机失调导致津液生成或输布障碍,引起津液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外不能濡养肌肤,内不能洒陈于六腑,则产生一系列干燥症状,最终导致干燥综合征的形成。薛轶燕等[14]认为内燥导致人体津液亏虚, 而津液的生成和运行与气之功能密切相关,气与津液相互为用, 气能生津, 津亦能载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散精”,主津液输布。若脾气亏虚,不能生津散精,水津不能四布,则致燥证丛生。陈盛等[15]认为干燥综合征以脾虚阴亏为本、 燥毒血瘀为标,脾虚是干燥综合征缠绵难愈的根源,治疗时当从脾论治,把健脾益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2 辨证论治

2.1 脏腑辨证 人体津液的代谢有赖于多个脏腑的综合调理制节,其中尤以肺、肝、脾、肾四脏为要。钱垠等[16]从病机和临床研究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肺为水之上源”,与津液的生成和输布关系密切,SS的治疗重点在肺,并提出在养阴生津的同时应当清肺、润肺、开肺、通络以布散津液、通行络道。周丹萍等[17]从肝的生理病理以及SS的临床表现与肝的关系分析,提出SS的病理基础为肝失疏泄及肝血不足,临床当从肝论治,使肝气调达,气津得宣。陈盛等[18]认为虽然 S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多个系统,然而其病因、病机、典型症状与脾的关系密切,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虚是SS缠绵难愈的根源,治疗时当从强健脾胃、扶正祛邪,以达到从根本上治疗SS的目的。王芳等[19]认为SS发病机制与脾脏生理病理关系密切,强调从脾论治SS,临床倡用健脾益气法、健脾益气温阳法、健脾益气补血法、健脾益气化湿法、健脾益气化瘀法等方法。

2.2 三焦辨证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明确指出三焦的通调畅达是身体水道通行及功能发挥的生理基础。刘维等[20]临证以滋阴润燥为主,且以三焦辨证分治本病。病在上焦,治以甘寒滋阴。病在中焦,祛邪与养阴并重。病在下焦,咸寒增液兼以祛邪。高龙等[21]认为本病由于禀赋不足、阴津亏虚,使水液输布功能失调,与三焦运行水液功能障碍有关。燥在上焦者治肺;燥在中焦者治脾胃;燥在下焦者治肝肾。

2.3 分型辨证 马武开等[22]以舌诊为辨证分型依据,将SS分为四型:(1)气滞血瘀型:用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加减以活血化瘀;(2)气虚失运型:用补中益气汤、理中汤、参苓白术散或八味肾气丸加减以健脾和胃,益气布津;(3)气阴两虚型:用生脉散合八珍汤、一贯煎加减以益气养阴生津,增液润燥;(4)阴虚内热型:用杞菊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以补益肝肾,养阴生津。齐丹等[23]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SS分为以下7种证候:(1)外感凉燥证,以杏苏散加减治疗;(2)外感温燥证,以桑杏汤加减治疗;(3)肺燥咳嗽证,以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4)脾胃阴虚证,以益胃汤加减治疗;(5)肝肾亏虚证,以杞菊地黄汤加减治疗;(6)阴虚燥热证,以一贯煎加减治疗;(7)瘀血壅滞证,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王琬茹等[24]临床将SS分以下四证:(1)燥伤肺阴,肺气痹阻证:治以生津润燥、轻清宣肺,方选清燥救肺汤加减;(2)燥伤心阴,心脉痹阻证,治以益气养阴、生津润燥,方选生脉散合一贯煎加减;(3)燥伤胃阴,脾虚肌痹证,治以养脾益胃、生津润燥,方选养脾润胃汤加减;(4)燥伤肾肝之阴,筋脉痹阻证,治以滋阴润燥、荣筋通络,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减。

3 专方专药

钱先等[25]认为SS的根本为阴液亏损、 津液枯涸、 脏腑不荣,临床制成生津润燥养血颗粒(首乌、鬼针草各30 g,北沙参、白芍各20 g, 枸杞子、菊花、女贞子、丹参各15 g,麦冬、石斛各10 g)能改善口干眼干的症状及泪流率,且安全性较高。王亚黎等[26]基于“脾虚致痹”的理论,研制中药复方新风胶囊(黄芪、薏苡仁、雷公藤、蜈蚣)用于治疗SS,能综合改善 SS 患者的局部及全身病变。陈良干[27]认为干燥入血伤阴夺津碍气,久则成瘀,因此辨治当从燥、虚、瘀入手,自拟润燥汤(黄芪、丹参、白芍、生地各20 g;沙参、天花粉、丹皮、栀子各15 g;五味子、枸杞子、玄参、女贞子、麦冬各12 g;川芎、白术、茯苓、沙苑各10 g,炙甘草9 g)以滋阴生津,清热润燥,活血通络,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洪渌等[28]采用沈丕安教授的经验方芦根润燥汤(生地、生石膏、芦根、金雀根、郁金、麦冬、川芎、丹皮、玄参、黄芩)加减治疗SS,能有效改善SS症状,又能制约西药的副作用。

4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一方面可作用于神经元,促进脉管活性内肽的释放,另一方面又能刺激腺上皮及血管内皮细胞,从而改善腺体功能及血供,增加唾液流量。王华等[29]从脏腑角度出发,认为SS与肺脾肾密切相关,临床多选取脾肾经、任脉的四肢穴及局部穴位,并配合滋阴生津方药治疗,能有效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崔小灿等[30]针地仓、颊车、廉泉、足三里、三阴交,进针得气后,连接KWD-808脉冲电疗仪,波形采用疏密波,留针30 min。每星期治疗5次,治疗3周,治疗结束后测唾液流率,总有效率为91.7%。朱俊岭等[31]以循经取穴(廉泉、曲池、肾俞、三阴交、太溪、太冲为主)和辨证取穴(燥毒盛者加合谷,腮腺肿大加颊车)相结合,运用穴位埋线治疗SS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赵学萍[32]在自拟归芪增液汤的基础上,配合经络皮部挑治治疗干燥综合征,能有效调节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功能,刺激腺体的分泌,改善微循环,兴奋肌肉关节的活动,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5 问题与展望

中医药能有效改善SS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降低实验室指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能一定程度上减少西药治疗的副作用,降低复发的风险,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缺乏统一的分型标准和疗效评判标准;(2)实验室指标庞杂无序,对于特异性指标、一般性指标,主要指标、次要指标,活动期指标、缓解期指标缺乏细致明确的划分,且临床指标以主观复合评分为主,客观性不足;(3)尚未进行长期、大样本、多范围的系统性、前瞻性研究,缺乏循证医学证据;(4)研究多集中临床,实验研究相对滞后,缺乏特定的药效学评价及病证结合研究的动物模型。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尽快制定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案和疗效标准,并对实验室指标进行层次划分,以期为临床用药和疗效观察提供客观依据。同时注重基础研究,为SS的中医治疗提供新途径、新方法以及为新药研制提供技术支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进一步发挥祖国医学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巨大优势。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11):766-768.

[2] 张荣春,倪诚,刘涛.从阴虚体质论治干燥综合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4):1012-1015.

[3] 黄绥心,何淼泉,吴启富,等.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特点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2):240-242.

[4] 白雯,阎小萍.阎小萍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15,56(10):825-827,830.

[5] 乔建玲.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辨治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3):190.

[6] 罗世伟.吴生元辨治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10):821-822.

[7] 姜兆荣,于静,金明秀.金明秀教授从“燥毒瘀血津枯”辨治干燥综合征的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3):716-717.

[8] 徐长松.刘永年“流津润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J].江苏中医药,2011,43(1):12-13.

[9] 姜泉,殷海波,张香妮,等.78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0):2402-2404.

[10] 马武开,唐芳,姚血明,等.从“久病入络”论干燥综合征病理演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0-11.

[11] 韩小幸,王守儒.王守儒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浅谈[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3):68-69.

[12] 王丹,薛鸾,胡建东,等.血瘀证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5):1108-1110.

[13] 孙剑虹,徐串联,严宇仙.补气化瘀通络方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8):1770-1772.

[14] 薛轶燕,苏励,田雨,等.益气养阴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4,32(3):83-85.

[15] 陈盛,温成平.干燥综合征从脾论治思路探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3):23-25.

[16] 钱垠,金实.从肺论治干燥综合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5):268-269.

[17] 周丹萍,纪伟,孙志岭.从证候表现探讨干燥综合征与中医肝的关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3):507-510.

[18] 陈盛,温成平.干燥综合征从脾论治思路探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3):23-25.

[19] 王芳,刘健.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8):1656-1658.

[20] 刘维,丁园园.从三焦论治干燥综合征[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3):87.

[21] 高龙,苏晓,姚重华.干燥综合征从三焦论治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4):221-222.

[22] 马武开,王莹,姚血明,等.干燥综合征从舌象辨证论治初探[J].世界中医药,2012,7(2):134-135.

[23] 齐丹,李德新,于睿,等.李德新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撷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2):193-194.

[24] 王琬茹,阎小萍.阎小萍教授诊治干燥综合征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4):473-475,592.

[25] 钱先,胡伟,郭峰,等.生津润燥养血颗粒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1):3663-3666.

[26] 王亚黎,刘健,杨佳,等.新安健脾益气通络法对干燥综合征的疗效、心肺功能影响及免疫学机制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2):5-9.

[27] 陈良干.自拟润燥汤治疗干燥综合征[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8):44-45.

[28] 洪渌,吴东蛟.芦根润燥汤加减治疗非系统受累干燥综合征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1):32-33.

[29] 王华,顾军花.针药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J].河南中医,2013,33(7):1173-1175.

[30] 崔小灿,刘伟,刘小军.电针治疗干燥综合征口干症状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6):542-543.

[31] 朱俊岭,朱俊凤.穴位埋线治疗干燥综合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8):759.

[32] 赵学萍.中医内调外治治疗干燥综合征体会[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8):1886-1888.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Sjogren′s syndrome treatment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 Guizhen,HUANG Chuanbing,CHEN Xi,et al

(DepartmentofRheumatism,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AnhuiTCMUniversity,Hefi,Anhui230031,China)

Sjogren′s syndrome is a kind of chronic and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 which mainly involves exocrine glands such as salivary gland and lacrimal gland.Chinese literature called it “dryness”,“consumption”,“arthralgia”.Due to dry mouth,dry eye,joint swelling and pain and meridian blockage,the disease is named “dry paralysis” in modern Chinese medicine.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Sjogren′s syndrome from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CM,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different angles.

Sjogren′s syndrome;TCM;Clinical research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发[2009]30号);安徽省科技厅科研计划项目(11010402170);安徽中医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0TD005);2011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科开放基金项目(2011bbxk005)

刘健,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风湿病, E-mail:liujiananzy@126.com

10.3969/j.issn.1009-6469.2016.11.002

2016-03-23,

2016-07-15)

猜你喜欢

津液中医药综合征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Chandler综合征1例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考前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