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载体
2016-03-17齐鹏尹娟
齐 鹏 尹 娟
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载体
齐鹏尹娟
本文探索学校顶层设计、学生社团活动融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以及思政教师融入到学生社团等途径,以期实现二者良性互补,进一步提升育人水平。
学生社团;思政课;路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
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引导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课程。党的十八大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帮助大学生鉴别各种社会思潮、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已成为思政课必须承担的任务和责任。
1.理论知识的传播
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思政课,分别讲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及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的养成。
2.理想信念的坚定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青年人的价值观培养。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2]通过思政课的系统学习,帮助大学生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阵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尤其是党和国家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思想观点、重要战略部署,更要求大学生深入理解掌握。
3.行为规范的引领
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及其所推崇和强调的个人利益与价值在转型期易出现歪曲现象,导致个人走向极端。[3]笔者调研发现,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出现消费高端、考试作弊、网络游戏成瘾、上课玩手机等行为失范现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4]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注重行为规范的培养,树立“中国梦”远大理想。思政课教师肩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任务,具有引领和纠正大学生行为的责任,要在教学中和课下时间,通过知识讲解、案例分析、交流谈心等,引导大学生甄别优劣行为,弘扬正能量,引领新时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1.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社团是基于兴趣和爱好形成的学生组织,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年有固定的社团巡礼节、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社团还开展富有特色的常规活动,如手工制作、街舞大赛、跆拳道、航模飞行、无人机驾驶、创业研讨、法律维权等。使校园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团大战、百家争鸣”景象。
2.增强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量社团活动增加了社团成员的凝聚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使参与者思想得到熏陶升华,行动得到指引改变。活动承办中,社团负责人团队广泛听取社团成员意见建议,研究活动开展的可行性,与指导老师、团委老师磋商,有些活动还涉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等。在此过程中,大大提升了他们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
3.引领和倡导社团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大学生的自发组织,社团结构松散,成员流动性较强,而社团活动的覆盖面较广,要加强引领和倡导,积极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大力宣传社团中杰出的优秀成员,使他们带动更多成员走向优秀、走向进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二者结合的必要性
1.拓展教学空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的作用,使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6]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堂理论教学,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课堂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教学内容多局限在教材,学生兴趣不是很浓厚。相反学生社团活动多在课余时间,开展范围在操场、大学生活动中心乃至校外场所,把思政课教学融入学生社团中,会大大拓展授课空间,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通道”。
2.培养精英人才
当前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要有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尤其要注重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先进示范作用。学生社团作为以兴趣为纽带成立的自发组织,是一个很好的朋辈教育平台。这些社团的核心成员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政治素质培养,使之成为“精英”,发挥其榜样和激励作用,更好地影响和带动社团成员践行核心价值观。
3.塑造课程品牌
由于很多同学把思政课看作“边缘课程”“无用课程”,课堂教学中,迟到旷课、“低头族”现象层出不穷。笔者调研得知,87.3%的同学认为思政课“无聊”,92.5%的同学认为“枯燥“是首要原因;82.7%的同学认为“思政课不如专业课”,78.5%的同学认为主要原因是“没有实用性”。如何重塑形象,打造过硬品牌,是当前思政课的首要问题。与学生社团相结合,给思政课注入“鲜活、清新、爽朗、丰富”内容,对提升思政课魅力和吸引力,发挥品牌效应具有重大作用。
四、实施的路径探索
1.加强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
要严格区分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两支队伍的组成部分和要求不同,要实现思政课与学生社团的融会贯通,必须从学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要贯彻“大思政”理念,充分发挥学工队伍和思政教师队伍作用,在教学模式改革、思政课程定位、相关资源配置、学分认定、社团指导教师工作量考核等方面要有统一意见,杜绝相互推诿,职责不清现象,以更好推动思政课与学生社团的互利共赢。
2.学生社团活动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
学生社团需要思政课教学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保证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而思政课教学也需要依托学生社团,把课堂理论教学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活动中,强化实践性,保证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7]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学生社团活动主题丰富,形式多样,但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突出娱乐性与趣味性,忽略政治性和引导性,校园文化活动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弱化。因此,社团活动开展前、进行中、结束后可由思政课教师指导,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知识点。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更好地让参与的同学潜移默化地接受看似“枯燥”的理论。尤其在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歌手大赛、合唱比赛、辩论赛、篮球赛等活动中融入相关理论,受众面更广,传播面更大,影响力更重。此外,一些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政课教师也可直接担任指导老师。例如,读书会、马克思主义研习会等社团,通过制定阅读书目、研讨交流等形式,进一步加深思政课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主要阵地,活动开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共同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绝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环节形式单一、活动投入低、受关注度小,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彩、内容丰富,各种载体、资源也很成熟。[8]比如,笔者所在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等公益社团,经常在校外与政府部门、社会公益组织等机构合作,参与志愿服务、爱心帮扶、满意度调研、交通引导等活动,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两者的结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和育人目标的实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要求大学生在理论课完成后,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实地调研,服务社会,熟悉国情,增强本领。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时,要充分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选题范围、环节设置,在成绩评定、评优考核、入党对象培养等环节上予以考虑,将大大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入到学生社团
笔者所在高校进行的“双师型”队伍是很好的尝试,把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贯通一起,合二为一,即从事思政课教学,又负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再赋予其指导相关学生社团职责,将更好掌握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实现育人目标。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拓展活动空间,主动积极融入到学生社团中去,比如开设相关微信、微博,通过朋友圈、QQ空间媒介方式,以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内容增加“黏性”,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努力成为大学生“意见领袖”,实现民族精神和公民道德教育的传播,培育学生社团成员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精神。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4-25.
[2]2013年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3:33.
[3]胡全裕,路晓丽.大学生失范行为预防与纠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30-31.
[4]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7]黄文勇,潘利红.校园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4(2):84-87.
[8]赵蓓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团学活动互动互补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55-56.
(作者单位:三江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7.046
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优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基于学生社团建设的视角”(项目编号:2014SJD21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