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科学发展观的唯物史观哲学基础

2016-03-17杜秀玲

改革与开放 2016年8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

杜秀玲



论科学发展观的唯物史观哲学基础

杜秀玲

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本文拟从依据哲学的视角,分析论证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上的,是关于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哲学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彻底转变之后,同样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论证,马克思和恩格斯既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立足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最终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是建立在唯物史观上的社会发展观,它与以前的建立在唯心史观上的社会发展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地指导下,我们形成了科学的发展观。今天重新研究其理论,不仅能够使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更有助于我们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更深刻地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哲学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理出社会的人类发展状况的必然结论。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人类理想目标和最终目的。关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作了这样的概括,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另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它的目标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人的自觉自在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实现和发展。只有真正实现每个人按本性选择自己适合的劳动活动,才是真正符合人的解放的需要;二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这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三是,人所在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个人发展的全面性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在人出生之后,就会形成家庭、父母子女、法律等各种关系。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上的一个结,人必须适应和融入各种社会关系。所以,实现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四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五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人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与人的依赖性阶段。同人的依赖性阶段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第二阶段是人对物的依赖性阶段。同人对物的依赖性阶段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有: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三阶段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阶段。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阶段适应的社会形态有:共产主义社会。

依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强调人是社会发展实践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成果的受益者。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虽然是共产主义条件的人的生活状态,但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形式,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应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所以,我们党提出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是“全面协调”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追求物质资料及其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互相依赖和互相作用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信中对“社会”这一重要概念首次进行了定义:“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理解,社会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二是社会是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社会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有机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不是人们可以从主观简单概括出来的各种要素的简单相加。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社会是一个各个要素有机联系的整体。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社会形态角度看,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其中,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基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之上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等和国家政权、机构、设施等等的总和。从社会的结构角度看社会,社会是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组成的。社会结构就是指由经济、政治的、观念等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方式。

上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的理论,为我们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像自然界一样是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人的实践活动形成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关系,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社会还包括其他活动。因此,我们要坚持发展的全面性,还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建设齐头并进。另外,在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的同时,还要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我们提出“全面协调”理念的哲学依据。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思想是“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首先人类生存的前提条件是自然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认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他认为,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作为生命的肉体都与自然界存在着索取的关系,都依赖于自然,马克思特别强调人类向自然界的索取要大大超过其他生命。离开自然界,人类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并且人类的发展还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从马克思关于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界的关系说明,社会的发展必须注意自然界这一不可缺少的自然条件。

其次,尊重规律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变化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③。恩格斯在这里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那就是在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和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

最后,在人和环境的关系上,要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虽然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要认识和利用好环境,特别是对于地理环境要素中的不可再生性,更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人类能够更好的生存。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详细阐述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性。所以,今天提出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诸要素的有机性和结构性,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论述了社会发展规律,阐明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追求。唯物史观的确立,让我们拥有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那么,依据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方法论,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引文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0.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19页.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直属机关工委党校)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8.026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