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基于《哥达纲领批判》和《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的思考

2016-03-17王泽琳

改革与开放 2016年8期
关键词:构想自由

王泽琳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基于《哥达纲领批判》和《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的思考

王泽琳

摘要:未来社会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梦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地构想为人类勾画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的蓝图。这种构想和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中国梦”遥相呼应——我们现阶段的中国梦是实现未来社会美好构想的阶段性实践。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为基础,深入地研究并且了解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发展、共产主义的内容以及实现的条件,这对坚定我们当代青年的共产主义信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未来社会;构想;公有;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进程的学说主要集中于《哥达纲领批判》及《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中,同时在这两篇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各种机会主义的反驳批判,提出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以及这种构想中所涉及的关键要素、达成路径及最终社会形态可能呈现出的样貌。

一、未来社会的主体、客体以及作为二者联系的劳动实践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未来社会首先是一个生产资料共同所有,但每个人又在其中有自己一份产权的、没有压迫和奴役之自由和平等的社会。

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共产主义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并非是要废除所有制。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针对拉萨尔派提出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工人的所得按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这一点进行了批判。

1.劳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劳动者只有在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中的一切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时候,他的劳动才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从而也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是人的劳动力的体现,并非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而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创造出夸大工人劳动的力量,虚构出幻象混淆视听,掩盖了只有占有劳动资料和劳动产品的那部分人才是创造财富的人的事实。

2.劳动产品分配

马克思针对哥达纲领中“劳动是一切财富源泉”的说法,指出只有在国家利益分配下的、劳动者自身有生产资料的劳动才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劳动,才能称得上是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社会,而劳动所得也应该属于社会,由每个人共享,而非资本家私人占有。恩格斯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中也提出,一切劳动资料,不论是蒸汽机出现以后或是以前,都应当属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位劳动者,这样由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是真正能够创造出属于社会的财富的。

对于哥达纲领中“不折不扣分配”的观点,马克思认为这一点不可能实现,社会产品不可能全部不折不扣地分配到每个个人的消费中,社会产品在消费之前总要先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的部分。马克思提出了在生产出的社会总产品进行个人分配之前,首先应当扣除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的管理费用;其次要扣除像医院、学校等用来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部分;最后,要保证失去劳动的人们的基本生活的部分。在扣除了这三部分之后的产品,才是不折不扣的每个社会成员的劳动所得,才能进行公平的分配。这与拉萨尔派提出的偏私狭隘的“分配”,有根本上的区别。

3.劳动解放

在拉萨尔派的论述中,马克思看出其所谓的“平等的权利”,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权利,依旧是在资产阶级的条件下来计量。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用交换自己的产品,并且用于产品上的劳动,既不表现为产品的属性,也不表现为产品的价值,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在这样的社会刚刚形成的时候,还不能完全脱离旧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因而每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在扣除各项成本费用之后,再分配到自己手中的,就是他们应该得到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者个人的劳动量,实现了劳动解放。

二、未来社会的实现路径及其客体分配与整合方式

以拉萨尔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者们认为,可以在不改变社会意识形态或者只是依靠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甚至以向资产阶级寻求帮助的方式,就可以在毫不伤及资本和利润本身的条件下来消除社会中的一切问题。

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中的阶级是全部历史的悲剧,尤其是资本主义历史的悲剧,是一个一个具有阶级对抗性的社会。而阶级斗争恰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它将导致革命,也标志着史前时期的结束和非对抗性社会的到来。

实现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采用暴力革命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从而彻底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最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有一个从前者转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也有一个相应的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政权也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三、未来社会中作为国家的归宿——随着主体的自由而终结

现实的个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和社会的存在,还是实践的存在。正是由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才造就了个人的现实。实践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人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的是人的劳动,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开始用劳动去说明人,把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自由自觉的活动——界定为人类的特性,并通过探讨异化劳动来寻找人的本质复归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第一部合著的《神圣的家族》中提出:无产阶级想要取得胜利,只有消除它的对立面及其自身、私有财产都是要消灭的。

马克思并非仅仅从经济意义上或仅仅从一般意义上来谈论自由,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政治自由、思想自由和法律自由思想。马克思后期的著作并不能理解为对前期思想的颠覆,而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变化。在所有的自由中,经济自由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越来越为现实所证明的真理。马克思对自由一般含义的揭示,对追求自由的人类和社会而言具有根本的意义。

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发展进程的思想,对于坚定我们当代青年的共产主义信念、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提出在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国家如何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的理论和原则性的意见。在长期以来的研究当中,人们往往忽视理论的背景和前提同现实的历史条件之间的差异性,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直接照搬到社会主义的运动中来,这种教条主义的理论上的片面性和混乱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造成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的重要原因,而这种理论上的混乱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彻底地消除。基于此,我们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逐渐摸索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具体、有效、正确的道路。

2.现实意义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且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昭示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目标和方向。

从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来,中国的共产党人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创造性地实践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新的中央国家领导核心提出的“中国梦”,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这一坚实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黄枬森,庄福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史资料选编(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6]俞吾金,吴晓明,杨耕,主编.当代哲学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上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蔺淑英.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进程的新思考——《哥达纲领批判》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0018-06.

[8]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8.023

猜你喜欢

构想自由
生态安全法框架体系完善构想
安庆广播电视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构想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