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的基石:人文与科学的有机融合

2016-03-17王腾飞

改革与开放 2016年8期
关键词:人文科学融合

王腾飞



现代化的基石:人文与科学的有机融合

王腾飞

摘要:人文以人为研究对象,探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整个人类的关系,强调给人性以满足和尊重,是对善和美的追求;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应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真理性知识体系。人文与科学的统一融合在于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观。主导这个社会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神,也不是生冷僵硬的科学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人是人文与科学统一融合的桥梁。

关键词:人文;科学;融合

近代以来,尤其是在自然科学呈爆炸式快速发展的工业革命之后,关于人文与科学的关系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二者是割裂开来的还是统一融合的,是人文主导科学还是科学主导人文,人文与科学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人们,也给该领域的研究学者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为弄清二者的关系,首先理解、界定人文与科学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

一、人文与科学的内涵

1.人文的内涵

在汉语中,“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的贲卦,即“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的是自然天道,即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人文与之相对,指的是社会人伦,即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秩序等,有教化之意。近代用humanity来翻译“人文”一词,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主张重视对人的关怀,强调维护人的尊严,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辞海》中解释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是关于人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集中体现的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强调给人性以满足和尊重,是对善和美的追求。

人文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基本知识,如文学、语言学、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反映的是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整个人类的关系的认识。人文精神是人们在认识上述各关系的过程中所把握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倾向,体现着人在精神层面上的操守和气质。人文精神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自我肯定和自我追求,表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以及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和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提出“人本位”思想,主张人是社会的中心,是衡量社会的标准,打破了长期笼罩在人们心头的“神本位”及其变种“君本位”,这是人类社会精神思想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人类价值观的一次伟大改变。人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淀,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丰富,人文主义思想必定会越来越深入人心。

2.科学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无近代意义上的科学一词,科学即science最早传入中国时被翻译为“格致学”,即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现代汉语词典》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现在我们所说的科学多指近代自然科学,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真理性知识体系。

科学活动是一个求真的过程,目的是探寻事物的内在本质。近代意义上的科学虽然起步较晚,但人类的科学活动却一直伴随着人类成长的脚步。从木器到石器再到铁器,无不有着科学的印记。近代科学起源于16世纪的哥白尼日心说,以此为起点,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的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中的基本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从具体表现上来看,科学精神是科学工作者在具体科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志和品质,具有实事求是、求真求实、理性、创新等特点。科学强调实证研究,即科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结果都是可观察、可检验的客观事实,科学的任务就是通过不断的研究,使人们的认识无限地去接近这个客观的世界。

3.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人文是关于人类存在的知识体系,它讲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人文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性的人。人文也是一个价值观体系,它回答的是“应该怎样”“能怎样”的问题。人文教导人们要体察人间冷暖、关爱生灵。

科学要做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持续深入的认识,揭示客观存在的人类未知或知错的世界,它是一个实证研究的过程,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不带有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科学要得到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真实”。这种对“真实”的不懈追求,对自然规律的理性认知是科学事业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

人文与科学并非完全孤立的两个知识体系,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文与科学共同孕育于哲学的母体当中。古希腊哲学家对当时的世界进行了严肃的、批判性的探求,这种探求即是现代科学精神的古老灵魂。科学是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归根到底仍是人的一般认识过程。科学的主体是人,任何科学都需要由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人来承载与传承。这种主体的一体性是人文与科学不可绝对孤立对立的基础。人文与科学都是对人类世界的认识、创造,不同的是人文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感性认识、创造,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创造,但这种认识、创造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这是人文与科学的统一性之所在。

二、人文与科学的相互影响

基于人文与科学之间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二者在独自的发展过程中都要受到来自对方的各种影响。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人文与科学健康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1.人文研究促进科学进步

人文研究的进步、人文精神的活跃、思想观念的突破,可极大地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文主义所提倡的“人本位”思想,促进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神学对人的精神束缚,为科学的发展营造了活跃的社会学术气氛与精神氛围。这一点从中外人文与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得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欧洲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思想文化观念的解放引发了欧洲的科技繁荣,科学精神代替了宗教的崇拜,最终导致了近现代科学产生于欧洲”。唐宋时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艺术文化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了划时代的成就,著名的“四大发明”即是证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思想解放的三十年,同样也是文化复苏、科学进步,社会迅速发展的三十年。

从宏观层面看,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是科学精神产生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也是其取得重大学术成就不可或缺的因素。可以说,但凡在科学领域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无不拥有深厚的人文情怀。两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不仅在学术上有极高的成就,同时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意志坚强、乐观开朗、淡泊名利、甘于为人类事业献身的人。

2.科学进步是人文各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文各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现实依据。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自然的图景,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根本性的观念一旦发生改变,必然改变人的世界观,从而改变整个人文知识体系。“人本位”甫经提出时也并非立即得到社会所有人的响应。普通大众仍不能突破“神本位”的观念束缚,这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局限性是相应的,但科学一旦被大众所掌握必将撼动传统文化的基础。随着哥白尼日心说、牛顿力学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一系列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能更清晰客观地看待人类生活的世界,从而实现了世界观及价值观的转变。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解决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使得人类有机会更多地思考人存在的价值。科学严谨、理性、勇于探索的研究过程以及批判、怀疑精神也在促进着人文学科自身的变革。总之,科学以其特有的方式支持着人类文化的进步。

3.人文与科学相容互补

人文强调人的价值,其精髓是求善求美,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求实,二者从更本质上看“都是人的一种根本的价值观或生活态度。”人文与科学是感性与理性、情商与智商的统一,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科学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科学成果也终将为人类社会发展所用。人文为科学发展和应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科学为人文精神的弘扬提供了物质基础,缺乏人文关怀的科学难以保证其自身发展方向的正确性,缺乏科学的人文关怀也只能是禁锢人类思想的毒瘤。人文与科学的协调统一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厚此薄彼只会使人类社会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自然破坏等已经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危险,但人类生存又离不开科学,不然就只能回到茹毛饮血、食不果腹的原始社会了。“科学是因人的存在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离开人的存在,科学就变得毫无意义。”科学是一把双刃剑,造福还是造恶,全凭掌握、使用科学的人的价值观念,所谓成佛成魔只在一念之间。科学解决的是人的生存问题,而人文解决的是人的存在问题,只有人文与科学交融发展的社会才是完整的人类社会。人文与科学的统一融合在于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观。主导这个社会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虚无缥缈的神,也不是生冷僵硬的科学工具,人是人文与科学统一融合的桥梁。

三、结论

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及近代科学的诞生开始,人文与科学分道扬镳,关于人文与科学的争论就不绝于人类的历史,二者也一直有着难以化解的冲突,厚此薄彼的现象屡见不鲜。但同时必须认识到,正是由于这种分化,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才能够以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发展起来,人类社会是得益于这种分化的。而现代社会的问题是,人文与科学的分化太过严重,二者伴随着人类发展的脚步渐行渐远。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始终找不到有效的方法解决,所谓物极必反正是此。人文与科学的有机融合是时代进步的趋势,也是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分化了几个世纪之后,人文与科学再度趋于融合,彰显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回归。研究人文与科学分化、融合的脉络对于认识、解决中国当代社会问题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文明史,在封建时期所取得的文明成果是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无法媲及的,但近代科学却未能诞生于中国,个中缘由是值得后人思考的。究其原因,是科学未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分离出来所造成的。宋明之后,中国社会奉行程朱理学,讲究三纲五常,重人伦轻天理。这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社会稳定,但同时也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社会风气陈旧迂腐,文人只识八股,不晓科学之道,致使中国社会没落于西方的现代科技文明之后。

近代中国引入科学思想后又犯了知其表不知其里,流于表面,不能深入到本质的毛病。也许是近代中华民族受到深重灾难、欺辱的缘故,中国社会迫切希望通过引入现代科技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然而,缺乏现代科学人文精神的封建传统文化又怎会有科学发展的沃土呢?洋务运动第一次尝试学习西方技术,可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使当时的中国只引入科学的皮而没有科学的髓,整个社会既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又没有科学精神作依托,失败是必然的。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德先生”和“赛先生”日渐深入人心,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人文与科学的论战,但论战仍只局限于判断孰轻孰重的层次上,未能认识到人文与科学都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迫切需要科学的工具理性。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还要像西方社会那样,先要人文与科学分化,在充分发展后再谈融合。既不能因为对现代科技的现实需要而只重科学的工具理性,不要人文关怀,也不能因工具理性太盛,人文精神缺失就否定工具理性,和谐发展道路是人文与科学双管齐下的交融发展。今日之中国不仅要坚持树立人文与科学的双重精神,而且更要在科学中发展人文,人文中激励科学,使人文科学化、科学人文化,唯有如此方能取得社会的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新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J].法治与社会,2011(2):220-221.

[2]赵一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2010(9):292-293.

[3]郭昊龙.科学、人文及其融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3).

[4]刘泽雨.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动[J].社会科学,2003(2):85-89.

[5]王彩云.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与科学的关系[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1(3):52-55.

[6]吕乃基.科学对文化的冲击与诱导效应[J].自然辩证研究,1994(5):20-24.

[7]鲁锐.科学与人文的在思考——从科玄论战谈起[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2):126-128.

[8]冯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研究综述[J].学术月刊,2001(11):107-109.

[9]吕乃基.文化对科学的制约与引导.[J]江苏社会科学,1995(3):66-70.

[10]张志顺,王鹤岩.文化哲学视域下科学与人文的整合[J].学术交流,2012(4):45-48.

(作者单位:南京和瑞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8.009

猜你喜欢

人文科学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