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型”课型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6-03-17郑良芬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惠州516025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体验型课型护理学

郑良芬(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25)



“体验型”课型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郑良芬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25)

[摘要]“体验型”课型是一种针对卫生职业教育特点并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它通过案例体验、角色体验、现场体验及临床体验等多渠道多方式培养临床一线需要的实用性护理人才。儿科护理学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及多样化实践操作内容,“体验性”课型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并锻炼儿科专科护理操作项目。

[关键词]“体验型”课型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

“体验型”课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兴趣+求知”的学习过程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一种学习理念。规范化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要具备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并具有一定的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和一定的横向扩展能力。儿科护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如何针对学科和卫生职业学院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培养具有熟练地护理操作技能能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能独立解决患者健康问题的护理人才是职业院校的教学思路和方向。

1 儿科护理学应用“体验型”课型的意义

“体验型”课型是以体验式学习为核心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创设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自主学习。

1.1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大多卫生职业教育还是采用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儿科护理学的课程中有大量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仅仅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体验型”课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学习内容中穿插一些体验活动。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多给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构建经过自身体验形成的知识体系。

1.2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卫生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专业知识过硬且动手能力强的护士。传统的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上,学生用大量的时间接受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而被动减少了实践培养能力的时间。“体验型”课型则把理论知识理解和转化与自身的能力综合在一起,在多样化的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操作能力。创造适当的环境使他们在自己动手探索的过程中去领悟学习内容。

1.3能创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效果

“体验型”课型的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过程,而是师生信息的讨论交流,同时也是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过程。课堂教学过程变单向授课为互动式交流,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更高。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提出问题,互相倾听意见。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更体验到亲切、温暖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2 “体验型”课型的实施条件

2.1设施齐全的儿科护理实训室

“体验”意味着仿真训练,设施齐全的儿科护理实训室是必不可少的硬件设备。例如,儿童体格检查测量室、儿童注射室、婴儿沐浴室、爱婴病房、新生儿抢救模型及新生重症监护室等。授课地点不再是教室,而是实训室,边讲理论边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就把理论和实践无缝隙地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并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2.2“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以实用为导向,专业课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教师从业资格并具备临床工作执业资格,更重要的是要有临床工作经验。目前,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教师部分是从医学院毕业后直接任教,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从事临床工作多年但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让专业课教师走进医院,获取临床经验,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让临床教师走进校园,学习职业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体验型”课型能贯彻实施的重要软件。

2.3附属医院或合作医院

“体验型”课型仅仅只有仿真练习还远远不够,身临其境的体验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必须设有附属医院或有长期合作的见习实习医院,针对儿科护理学最好是有专门的儿童医院和(或)妇幼保健院。通过在真实的医院环境中“体验型”课型最后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并逐渐应用到实际中去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3 “体验型”课型的教学类型

3.1案例体验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不同的案例情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护理问题展开探究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造精神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讨论中逐渐形成并丰富完善自己的观点[1]。同时,针对某一病历,让学生到网上或图书馆找相关的病例进行分析归纳。上课时,让学生走上讲台,对其找到的病例进行讲解分享讨论。其他学生也可对其所讲内容进行提问。

3.2角色体验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给学生设定一个情景,要求学生担任各个角色表演并进行实际操作。角色扮演直观、形象、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且在参与中积极思考观察分析归纳,对教学内容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患儿及家长的角色扮演使学生有机会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待处理问题,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有效地缩短了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距离[2]。

3.3现场体验法

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医院总的实习时间是十个月。儿科实习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月。儿科有一定的特殊性。家长担心实习生操作不当对患儿造成伤害,一般不愿让实习生操作。实习生在儿科实习时很少有操作的机会。现场体验法就是把课堂教学安排在特定现场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场体验教学活动按照“观摩—模型练习—实物练习—现场体验”的循序渐进的体验过程,给予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

3.4临床体验法

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感受医院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患者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并学习人际交流及沟通技巧等是现代儿科护理学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采取“渐进性”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亲自去社区或临床体验,如讲小儿生长发育指标及测量方法时,与当地托幼机构联系,组织学生亲自测量小儿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等,并且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其差别。讲儿科护理各大系统疾病时,每讲一个系统疾病,都要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让学生带着问题翻阅病历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询问病史等。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做简单的体验,例如量体温、测呼吸、脉搏,并请临床带教医生系统地讲解,向学生展示小儿科常见疾病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学生把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与临床收获的资料分析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3]。

4 “体验型”课型的评价机制

体验型课型在儿科护理学中应用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动手操作可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又能熟练掌握常用护理操作,为学生将来进入医院打下坚实基础[4]。科学的评价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学生学习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量性和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一方面对学生的态度进行评价,对参加体验教学活动的角色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学生在情景中的表现及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毅娟.“体验式学习”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309-310.

[2]贾海燕.角色扮演在实习护生岗前培训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88-189.

[3]田洁.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如何应用“体验式学习”[J].华章,2013,(27):190.

[4]李伟萍.体验型课型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医学课程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06,14 (4):38-39.

猜你喜欢

体验型课型护理学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体验型科教式乡村景观作为城市边缘景观的价值研究
“体验型”实践活动模式初探
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以《散步》为例谈课型设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