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演进过程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2016-03-17董微微
董微微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 300191)
创新模式演进过程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董微微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 300191)
当前,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根本目标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实现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创新模式的系统梳理与深度剖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自熊比特提出创新问题之后,学者们对创新模式的研究经历了单向线性创新模式到互动创新模式再到现代非线性创新模式,创新模式的演化过程体现了复杂性、非线性的趋势,这对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提出新的要求,探究创新模式的演进过程,对于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模式 线性创新模式 非线性创新模式
引 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根本目标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发展新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乘数效应,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在这一背景下,系统梳理与深入剖析创新发展模式的演进路径、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组织方式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创新理论自熊彼特1912年提出之后,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学者们对创新模式的研究已经历经数代。技术创新是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的动态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与配置方式、结构差异等构成了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现有研究中,对于创新模式的分类有两种分类方法:(1)根据技术创新动力源泉的不同,创新模式可分为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拉动模式以及二者的组合;(2)根据技术创新的方法不同,将创新模式分为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这两种创新模式的分类方法对于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战略制定与创新模式选择具有指导作用,但对于区域范围内或产业技术创新活动而言,需要考量的创新主体范畴更为广泛,涉及到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等不同的主体,传统的创新模式的分类方法难以指导区域层面或者产业层面的创新活动的开展与创新资源的组织,这就要求从系统层面、多主体角度考察创新模式的演进过程。本文对创新模式的研究进行全面回顾,并系统梳理了创新模式的演进历程,发现创新模式的演化呈现了非线性、复杂性、集群化特征,将创新模式按照其演进过程划分为单向线性创新模式、互动创新模式和现代非线性创新模式,这对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提出新的要求,对于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 单向线性创新模式
单向线性创新模式是指在创新研究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对创新过程的形成机制的关注点仅停留在单一作用因素上,创新的动因来源于单一影响因素,包括基础研究、科学或者企业家行为等,只要增加其投入就会增加下游的创新产出,其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具有线性特征。熊比特创新模型、希克斯诱导创新模型、技术推动型与市场需求拉动型等创新模型均属于线性创新模式。
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指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并先后提出了两个熊比特创新模型。熊比特创新模型Ⅰ在其早期的学术著作中提出的,他将技术创新视作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认为企业家个体的作用对于创新活动的实现具有关键性影响,将技术创新看作是“黑箱”,在新技术上的投资能够改变市场结构,一旦创新成功则企业家获得超额利润回报。熊比特创新模型II突出了技术创新是内生的思想,认为技术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创新部门,成功的技术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形成短期内的垄断效应,从而产生正反馈机制,促使企业更加重视研究开发环节。这两个模型都是线性模型,二者并非是相互排斥的,这两种模型在现实中可以同时存在,在创新模型Ⅱ中,仍旧存在着熊彼特创新模型Ⅰ的可能性。熊比特强调了创新过程的3个主要方面:(1)创新项目具有根本的内在不确定性;(2)创新活动需要尽快完成以获取超额利润,一旦模仿者进入将降低利润;(3)创新需要克服社会普遍存在的“惯性”,避免对创新的扼杀[1]。
在熊比特之后,希克斯、罗森博格、曼斯菲尔德、厄特巴克、施穆克勒等学者对线性创新模式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产生了技术推动模式和市场需求拉动模式。技术推动的线性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广泛推崇,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始于基础研究,经历应用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市场需求等环节,各个环节之间是线性联系,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产生,这一理念对于当时的科技政策制定具有较大影响。希克斯(1932)认为创新的方向与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有关,因此稀缺的要素资源能够诱导创新的产生,从而形成较高的稳定状态[2]。罗森博格认为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诱导机制,即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因素是促进创新产生的关键。事实上,许多根本性创新确实来源于技术的推动,对技术机会的认识会激发人们的创新努力,特别是新的发现或新的技术常常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刺激人们为之寻找应用领域。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施穆克勒等对1948~1951年间美国铁路、石油提炼、农业机械和造纸等相关部门的专利与投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市场需求是引发技术创新的关键,市场增长与市场的发展潜力决定了发明活动的速度和方向[3]。随后学者们提出了技术创新过程的需求拉动模式,并将其简化为与技术推动模式相对应的线性模式,强调市场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构思来源,市场需求能够激发为其提供相应技术方案的研发活动。由于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有限性以及对消费需求变化的测度具有难度,通过市场需求拉动型产生的技术创新大多数属于渐进性创新。
2 互动创新模式
由于技术推动模式与市场需求模式均存在一定局限性,仅考虑企业内部的基础研究、战略和应用,或者仅考虑市场需求和生产环节的瓶颈因素而进行创新,均难以满足大多数企业的需求,也无法对科技政策的制定进行有效的引导。20世纪后期,司托克斯在承认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两种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指出两种模式的混合——即技术与市场互动创新模式是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模式,由此将技术创新的一维线性模式修改为二维模式,产生了互动创新模式,此后,克莱恩、罗森博格和莫厄里等学者提出了创新链环——回路模型和技术与市场互动模型。
克莱恩和罗森博格(1986)提出了技术创新链环——回路模型,由于线性创新模式并未考虑不同创新阶段之间的反馈与循环,而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与随机性,因此,仅仅将技术创新看成是一系列科学事件累计的结果是不合理的[4]。同时,现实生活中企业进行创新的动机在于市场需求,用户经验是创新重要的源泉[5],在此基础上,罗森博格指出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不是单向的,经济对技术的需求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强大的经济决定了科学活动的方向[6]。技术创新链环——回路模型由多条创新路径和反馈回路组成,科学研究、知识对于整个创新过程具有支撑与促进作用,科学不仅仅是创新的初始点,而是在创新链中各个节点都需要[7]。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莫厄里和罗森博格提出了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认为技术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创新的过程,科学技术与市场需求二者在创新中以一种互动的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市场需求决定了创新的报酬,科学技术的水平决定了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及成本。
互动创新模式体现了科学、技术与市场的关联是复杂的、互动的、多方向的,主要的驱动力会由于时间不同、产业不同而具有较大差异。互动创新模式为创新主体特别是企业主体制定创新发展战略提供了依据,同时考察市场需求与技术水平的变化,对于提升企业的学习能力、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组织间网络的企业而言,由大学、科研机构和技术中心等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的技术支持仍是必要的[8]。
3 现代非线性创新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导致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学者们对技术创新模式研究不断深入,认识到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传统的单向线性创新模式和互动创新模式难以满足创新实践发展的需要,创新过程是一个匹配技术可能到市场机会的非线性过程,涉及到多个不同的创新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与学习,呈现出非线性、网络化的创新模式[9]。创新的非线性模式包括创新双螺旋模型、创新三螺旋模型、国家创新系统与集群创新模式,这些理论是创新非线性模式在不同领域应用的结果,均认为技术创新是由多种不同因素作用下、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协同互动产生的,但在对创新主体的动力机制方面研究上各有侧重。
创新双螺旋模型是在科技进步与应用性创新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模型构建了以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共同作用的“双螺旋结构”,在技术与需求的互动中实现创新涌现。其中,技术进步为用户的技术创新提供新技术,而用户为技术创新指明方向,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不是单纯的线性联系,创新链条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链条,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创新的发展。创新双螺旋模型揭示了创新主体之间的非线性联系,对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不同创新资源的集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螺旋创新模式由亨瑞·埃茨科瓦茨首次提出[10],以三螺旋模式分析大学、产业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动力学,揭示了知识资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制度安排中的多元互惠关系,侧重于社会学视角研究创新活动的组织与实现问题,认为大学、产业和政府不仅是创新的要素,还是创新活动的主体[11]。在三螺旋创新模式中,大学、产业和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三者均保持各自独立性,且与另外两方交互作用,当前很多国家和区域都试图构建三螺旋创新模型,以实现创新资源的协同组织,促进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
法国学者吉尔最早通过技术系统强调了创新的系统本质[12],纳尔逊、温特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创新活动与环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弗里曼(1987)首次提出国家创新系统,认为技术创新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而不是自发的独立过程。随后,伦德瓦尔(1988)分析并证明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存在,并试图构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强调要重视对创新支撑环境的研究。在国家创新系统框架中,企业的创新活动受到国家政策、支撑体系的影响,创新活动是不同主体与其他多种因素进行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创新过程更趋于动态化、综合化、集成化。创新作为国家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系统,需要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多种相关主体的积极性[13],使其能够为一系列共同导向的经济目标而建立相应的动态系统,从而促进创新的形成与扩散。创新系统成为创新研究中的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范式,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科技政策的依据。
集群创新模式是在创新系统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表现在创新网络呈现出在某一地域范围内或某一行业领域内集聚的现象,创新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正式的网络联系为纽带,更有利地促进了创新的产生。Asheim、Todtling和Kaufmann等学者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创新在空间上具有集群分布特性,并且创新方式由分散的企业独立行为向集聚创新转变,进而实现集群创新优势[15,16]。创新集群是集群创新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体现了创新活动行为主体的互动关系,通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促进知识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耦合,产生知识溢出效应[17],促进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提升。集群创新模式是一个非线性系统,集群功能的实现需要相关创新资源的组织、支撑体系的构建,涉及到产品制造与知识创造的结合。
现代非线性创新模式体现了创新的复杂性、系统性与非线性,这些创新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模式,对于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创新的形成需要突破传统知识传播的瓶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中介机构之间的多主体协同互动,有利于激发创新潜能,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知识的交流与互动,极大地消除创业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使其能够在更广泛的创新群体之间搭建开放、自由的创新平台,开展创新活动。
4 总结与展望
随着创新环境的复杂性、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传统的线性创新模式难以满足创新发展的需求,创新活动难以由单一创新主体独立完成,多主体之间的合作、联盟而形成的网络化、非线性的创新模式成为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学者们对于创新模式演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关于创新模型的研究仍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体现了创新模式由线性创新模式发展到复杂的非线性创新模式,创新活动是一个发生在所有部门、带有持续反馈、复杂的互动过程,创新的非线性模式意味着传统线性创新模式下的因果关系将发生改变,单纯的依靠政府、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难以实现创新产出与效益的提升,创新应当被看作是以正式或非正式网络参与到知识转移过程中的所有行动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实现转型发展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应对新常态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后续的研究中,为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创新创业的集成化和系统化,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需要关注以下方面的研究:(1)构建有利于持续创新的利益协调机制是政策研究重点。非线性创新模式下,创新更多的产生于企业、大学、供应商与顾客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当中,促进多主体协同互动的利益机制的构建是持续性创新形成的基础。(2)工业4.0时代需要对特定产业领域的创新模式进行深度研究。由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创新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制造业再生对创新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储备、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仍是重点。(3)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精细化发展,对于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提出新要求。(4)对于实现创新资源共享的便利化的创新平台建设的机制设计是关键,如何更有效地推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进而形成创新网络、产生集成创新收益是万众创新能否真正形成的关键。
[1]詹·法格博格,戴维·莫利,理查德·纳尔逊.牛津创新手册[M].柳卸林,郑刚,蔺雷,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6:10~11
[2]J.R Hicks.The Theory of Wages[M].London:Macmillan,1963
[3]J.Schmookler.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4]N.Rosenberg.Inside the Black Box[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195
[5]Lundvall B.Innovation as an Interactive Process:From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 to the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M].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1988
[6]S.Kline and N.Rosenberg.An Overview of Innovation[C].The Positive Sum Strategy.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6
[7]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9
[8]Hakala M.Maritime R&D Infra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Process[J].Maritime Research News,1999,13(1):2
[9]R.Rothwell.Industrial Innovation:Success,Strategy,Trends[R].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Edward Elgar,1994
[10]Leydesdorff,Loet.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Triple Helix Relations among Universitics,Industries and Governments[C].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Fourth Intenational Triple Helix Conference.Copenhagen.November 2002
[11]方卫华.创新研究的三螺旋模型:概念、结构和公共政策含义[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3,19(11):69~72,78
[12]Gille B.Histoire Des Techniques[M].Paris:Gallimard,1978
[13]毛凯军.技术创新理论回顾与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55~59
[14]徐建伟,唐建荣.内生变量语境下的中小企业创新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6):111~116
[15]Asheim B.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Sticky an Global Ubiquitous Knowledge[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65(27):77~86
[16]Todtling F.,Kaufmann A.Innovation Systems in Regions of Europe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9,35(6):26~38
[17]钟书华.创新集群:概念、特征及理论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8,(1):178~184
(责任编辑:史 琳)
The Research Summary and Forecast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Innovation Mode
Dong Weiwei
(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Tianjin 300191,China)
At present,the General Public Pioneering and the Multitude Innovation is the goal of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which has become significant strategic action to be suited to the New Normal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in China.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omb and analyze the mode of innovation.Since the innovation question proposed by Schumpeter,the research of the scholars on innovation mode has experienced from one-way linear and interactive to modern nonlinear innovation mode.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mode embodies the complexity and non-linear trend.The new demands on the organization of innovative activities are proposed.It is of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process for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ies and implementing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innovation mode;the linear innovation mode;nonlinear innovation mode
2016—02—01
董微微,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城市经济。
10.3969/j.issn.1004-910X.2016.05.019
F20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