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辑要》文献来源与价值
2016-03-17荀铁军杨丽容
荀铁军,杨丽容
(1.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 广州 510010;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303)
《三科辑要》文献来源与价值
荀铁军1,杨丽容2
(1.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 广州510010;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思政部,广东 广州510303)
[摘要]何梦瑶的《三科辑要》在清代至民国时期被多次翻印,在岭南地区有一定影响。《三科辑要》与《医宗金鉴》存在明显的参照关系,创见较少。但何梦瑶善于向古代和同时代著名医家学习并融会贯通,沿袭中国著述传统,并追求简明实用,为医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一定贡献。
[关键词]何梦瑶;三科辑要;医宗金鉴
1《三科辑要》作者生平事迹
何梦瑶(1693—1764年),字赞调、报之,别字西池[1]101,晚年自号砚农。清广东南海县云津堡大沙村(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崇北村下坊自然村)人。何氏29岁入广东学政惠士奇门下学习六载,成为“惠门八子”之一;38岁成进士,仕途平淡,但精于医学,悬壶济世;58岁辞官回乡,历任广东三大书院山长。其一生交友广泛,弟子众多,著述涵盖医学、诗词、算学、易学、音律等多领域,是清代广东学术史上较有影响力的人物。《清史列传》赞曰:“国朝二百年来,粤人论撰之富,博极群书,精通艺术,未有逾梦瑶者。”[2]5847
2《三科辑要》简介
《三科辑要》2卷,光绪二十一年广州双门底拾芥园刻本,线装。正文半页10行21字,左右双边,上下单边,开本15.2 cm×12.3 cm(半页),小黑口,双鱼尾,版心标有书名和卷数。书前有光绪二十一年潘湛森序,书后无跋。《三科辑要》由《婴科辑要》《痘科辑要》和《妇科辑要》三书集合而成,成书年代不详,但应在《医碥》成书之后[3]1。潘湛森《三科辑要》序有“兹拾芥园主人因旧刻漫灭,重刊是编,以公同好。”可见应有更早版本,但目前未见,现存版本仅有2个,即清光绪二十一年广州拾芥园《三科辑要》刻本[4]和民国七年两广图书局《医方全书》铅印本。《医方全书》共12册,将《三科辑要》(《婴科辑要》《痘科辑要》《妇科辑要》)编入其中的第8、9、10册[3]。
《婴科辑要》《痘科辑要》和《妇科辑要》,均无单行本。《医方全书》的编者可能因为商业的考虑,分别将《婴科辑要》改名为《幼科良方》《神效小儿科良方》;将《痘科辑要》改名为《痘疹良方》《神效痘疹良方》;将《妇科辑要》改名为《妇科良方》《神效妇科良方》,其相关内容与《三科辑要》完全相同。
严峻峻[5]16-18、王国为[6]发现《三科辑要》以《医宗金鉴》为蓝本,并做过一些有益的探讨。笔者也发现,何梦瑶代表性医学著作《医碥》[7],以及《三科辑要》《伤寒论近言》《乐只堂人子须知》等医学著作,均大量参考前人著作,而收入何梦瑶《医方全书》中的《脚气秘方》可以明确实乃抄录北宋末年的《圣济总录》卷八十一至八十四的“脚气门”[8]1414-1480。
3《三科辑要》文献来源
3.1《婴科辑要》文献来源《三科辑要》纲目和内容基本源自于《医宗金鉴》,但是经过改写,删繁就简,更为简要,便于操作,二者医学观点上并没有本质不同。具体来说,《婴科辑要》以《医宗金鉴·编辑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为蓝本,目录和内容基本参照此书。有少部分内容摘录自《医宗金鉴·编辑外科心法要诀·婴儿部》。
具体来说,《婴科辑要》纲目“拭口、断脐、藏胎衣、浴儿、生下不啼、不乳、眼不开(眼胞烂)、吐不止、不小便、不大便、二便俱闭、肛门内合、噤口、撮口、脐湿脐疮、脐风、脐突”等,全部源自《医宗金鉴·编辑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卷五十“初生门上”的相关内容;《婴科辑要》纲目“胎黄赤青黑、初生无皮、鹅口、悬痈、重龈、吐舌弄舌、重舌、木舌、哯乳、夜啼、惊风(急惊、天钓、慢惊、内钓、慢脾惊)、痫证、赤游风”等,全部源自《医宗金鉴·编辑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卷五十一“初生门下”的相关内容;《婴科辑要》纲目“脐寒泻、疳证”源自《医宗金鉴·编辑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卷五十二“泻证门”和“疳证门”;《婴科辑要》纲目“暴喘”源自《医宗金鉴·编辑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卷五十三“喘证门”;《婴科辑要》纲目“胎疝”源自《医宗金鉴·编辑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卷五十四“疝证门”;《婴科辑要》纲目“五软、五硬、五迟、解颅、囟陷、囟填、龟胸、龟背、鹤膝风、肛肿翻出”等,源自《医宗金鉴·编辑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卷五十五“杂证门”;《婴科辑要》纲目“阴肿、胎瘤、胎(敛)疮、葡萄疫”等,源自《医宗金鉴·编辑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卷七十六的相关内容。
3.2《痘科辑要》文献来源《痘科辑要》以《医宗金鉴·编辑痘疹心法要诀》为蓝本,目录和内容基本参照该书。有少部分内容摘录自《医宗金鉴·编辑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张介宾《景岳全书》、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和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痘疹全集》。
具体来说,《痘科辑要》纲目“原痘、出痘、初热证治、见点证治、起胀证治、灌脓证治、收靥证治、落痂证治”,全部源自《医宗金鉴·编辑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六的相关内容;《痘科辑要》纲目“板黄、水泡血泡、痘疔”源自《医宗金鉴·编辑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七“痘形并证治门”的相关内容;《痘科辑要》纲目“发热、汗、头痛、腰痛、腹痛、烦躁、谵妄、惊搐、厥逆、寒战咬牙、渴、喘、痰、咳嗽、呕吐哕、呛水、口喷秽气、不食、秘结、泻利、痢、痒、痛、怠倦、失音、失血、痘后浮肿”,全部源自《医宗金鉴·编辑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八“痘中杂证上”的相关内容;《痘科辑要》纲目“目证、唇证、口疮牙疳、舌证、咽喉证、夹疹、夹痧、夹癍、痘后痈疮、男子年长出痘、妇女出痘行经、孕妇出痘、痘出遇产、水痘、原疹、疹有轻重治疹大法、未出治法、见形治法、收退治法、身热不退、烦渴、谵妄、喘急、咳嗽、喉痛、失音、呕吐、泻泄、痢疾、腹痛、失血、疹与诸疹不同”等,全部源自《医宗金鉴·编辑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九“痘中杂证下”“男妇年长出痘门”和“疹门”;《痘科辑要》证治总论中“调养禁忌、种痘法”源自《医宗金鉴·编辑痘疹心法要诀》卷六十的“禁忌”“种痘要旨”“选苗”“蓄苗”“天时”相关内容。
《痘科辑要》也有不少内容源于《景岳全书》。如《痘科辑要》的“出疹”“疹脉”“饮食”和“唇口疮”,分别源自《景岳全书·卷四十二·麻疹》“疹期六”[9]1407、“疹脉四”[9]1406、“疹饮食十七”[9]1412和“疹唇口疮二十三”[9]1412;《痘科辑要》的“痘疹日期”和“鬼痘”“痘母”源于《景岳全书·卷四十三·痘疹诠》“日期”[9]1417和“怪痘形证十三”[9]1421;《痘科辑要·痘中诸证》“伏陷”“贼痘”,来源于《景岳全书·卷四十四·痘疹诠》“陷伏三十三”[9]1440和“报痘三朝治款二十五”[9]1434。
此外,《痘科辑要·痘中诸证》“溃烂”、《痘科辑要·证治总论》“论部位”,分别来源于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心脏部四·痘疮下》“溃烂”[10]1745和《证治准绳·幼科·心脏部二·痘疮上》“部位”[10]1628;《痘科辑要·痘中诸证》“阴囊肿”、《痘科辑要·证治总论》“论脉”,分别来源于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痘疹全集·卷三·总论痘要门夹证》“囊肿”[11]665和《冯氏锦囊秘录痘疹全集·卷二·总论痘要》“脉要”[11]646。
3.3《妇科辑要》的文献来源《妇科辑要》以《医宗金鉴·编辑妇科心法要诀》为蓝本,目录和内容基本参照该书,并将其3.3万余字归纳浓缩为1.8万余字。《妇科辑要》有少部分内容摘录自《医宗金鉴·编辑外科心法要诀》、张介宾《景岳全书》等书。
具体来说,《妇科辑要》的纲目“经期、发热、身痛、腹胀痛、吐泻、错经吐衄血崩、经行兼带下、经闭、漏崩、带下、瘕癥痃癖疝痞血瘀血蛊、恶阻、胞阻、子肿子烦、子悬、子痫、子嗽、子淋、子喑、转胞、激经、脏燥、胎不安欲堕、堕胎、子死腹中、胎前、子啼、胎兼瘕癥、胎不长、鬼胎附梦与鬼交、临产、交骨不开、气血凝滞、盘肠、胎衣不下、产门不闭、血晕、腹痛、小腹痛、胁痛、心胃痛、腰痛、遍身痛、头痛、恶露不绝、筋挛、气喘、浮肿、发热、寒热、汗、痉、抽搐、不语、衂血便血崩、谵狂见鬼、渴、咳嗽、痢、疟、大便秘结、小便淋闭、小便不禁、血败成痈、乳不行、乳涌、无儿食乳欲其消、乳痈、乳岩、妒乳、乳悬、阴肿、阴中痛、阴痒、阴挺、阴疮、阴冷、阴吹、交接出血”,分别源于《医宗金鉴·编辑妇科心法要诀》卷四十四“调经门”“经闭门”,卷四十五“崩漏门”“带下门”,卷四十六“胎前诸证门”,卷四十七“生育门”“产后门”“乳证门”,卷四十八“产后门”,卷四十九“前阴诸证门”的相关内容。此外,《妇科辑要》的纲目难产“横生侧生倒生”“绊肩”和“坐碍”都源于《景岳全书》卷三十九,《妇人规下》产育类“六逆产三十六”[9]1358-1359;难产“子宫脱出”,源于《医宗金鉴·编辑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九·下部》“妇人阴疮”[12]836。
4对《三科辑要》的评价
《三科辑要》的各纲目,先简述理论,然后分证细讲,最后汇集前面所用方剂。如在《妇科辑要》诸方门中载方119首,附于正文之后。所载方剂基本按照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方剂中所列药物之后大多均标有炮炙方法及用量,但亦有小部分仅有药名而已。凡用作汤剂者大多注有服法及注意事项,其他散剂、丸剂、膏剂等剂型,则往往有详细制作说明,便于查找运用。
通过以上比较,可见《三科辑要》与《医宗金鉴》存在明显的参照关系(部分纲目顺序有调整)。当然,《三科辑要》中有部分内容为何梦瑶自己的观点或者参照他书的相关内容。何梦瑶在《三科辑要》中,一方面吸收了张子和、朱丹溪、王肯堂、喻嘉言、亟斋、冯兆张等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对《医宗金鉴》的医学思想进行融会贯通。《三科辑要》中的论述大部分与《医宗金鉴》一致,虽有些地方加入何氏的临证观点,例如,“凡服药恐有伤胎者,先用罩胎饮护之,方用嫩荷叶,卷而未开者,阴干为末,开水调服三钱,乃用别药无碍”[4]51,或引用名家方剂(如“治祟方”引用喻嘉言的经验),但医学观点上无本质不同;所列每一证下有论有方,深入浅出、繁简有序,论后即述方治,比《医宗金鉴》更容易掌握,临证索方,简便易行。从积极意义方面来说,何梦瑶不但善于向古代医家学习,还向同时代的著名医家冯兆张、徐灵胎[13]95-100学习,汲取营养,以编著方便实用的医学著作为己任,为医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贡献。此外,从中国著述传统来说(如对十三经的注疏),古代学者大多先引后注再疏,治学严谨的学者会标明出处(医家如王肯堂、张介宾),而何梦瑶可能因为节省篇幅,追求简明实用的考虑,著述中大多没有标明出处。
在清代,作为大部头的《医宗金鉴》价值昂贵,一般人没有能力购买,《三科辑要》相对简明,并参以何梦瑶本人或引用的临床经验和观点,可以满足当时社会所需,故多次被翻印,有利于医学知识的传播和实用。但是,正因为《三科辑要》是从《医宗金鉴》中简化而来,《医宗金鉴》中非常细致的理论分析,朗朗上口的医学歌诀,各种复杂病症的详细辨证以及大量的方剂等,在《三科辑要》就被“简化”掉了。因此,《三科辑要》可以说是《医宗金鉴》的简读本,其学术价值当然远不能与《医宗金鉴》相提并论。
参考文献:
[1]方勇.子藏:道家部:庄子卷[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01.
[2]清史列传[M].王钟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5847.
[3]何梦瑶.医方全书[M].广州:两广图书局铅印本,1928:1.
[4]何梦瑶.三科辑要[M].广州:广州双门底拾芥园刻本,1895:51.
[5]严峻峻.岭南医家妇科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16-18.
[6]王国为.何梦瑶《三科辑要》学术渊源及其特点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9):1190-1191,1221.
[7]荀铁军.《医碥》与《证治准绳》的渊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3):9-11.
[8]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9]张介宾.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10]王肯堂.王肯堂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11]冯兆张.冯兆张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12]吴谦.御纂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36.
[13]徐灵胎.徐灵胎医书全集[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5-100.
(收稿日期:2015-07-25;编辑:张倩)
[中图分类号]R2-09[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6.02.003
作者简介:荀铁军(1967-),男,博士
基金项目:《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课题(2015GZY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