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2016-03-17于春莉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人文

于春莉

(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关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于春莉

(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从更新教学理念,强化课程意识,完善教材建设体系,实施教学模式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改革

纵观当前国内的研究现状不难发现,对于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这一课题,高职院校相对来说比较重视,而本科院校对此却一直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人的职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其中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创新革新、数字应用、信息处理、外语应用等。[1]再综合国内外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与研究,可知,职业核心能力是存在于一切职业中,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最重要的、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2]可见,不管是高职还是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实际上都应该在学习期间养成一定的职业核心能力,才能为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笔者认为,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承担起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责任,教师应在教学中关注、渗透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理工科高校应关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以大学语文的教学为例,相比较而言,高职类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会更注重它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为追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全面提升,注意到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力求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全面学习为增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工作能力打基础。但是,目前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实际上仍然是以对学生进行陶冶情操、澡雪精神的人文教育为主的,在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视的仍然是通过篇章的讲解去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世界的优秀文化,即仍然是偏重人文性的传递。而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到底应该坚持它的人文性还是工具性,早已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比如,魏饴主编的《大学语文新编》主张“语文作为一门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人文学科”,“完全可以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认为“大学语文将不再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它的综合性更强,技能性更高,重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教育和实用技能教育” 。[3]显然,这套教材虽然主张综合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来定位大学语文课的价值目标,但似乎对大学语文课的工具性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度。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二版)认为:“大学的语文教育,具有‘培根固本’的特性,它承载着使一代代青年不断提升母语素养、成为民族精神传承者的历史使命。不再把汉语看作工具,而是借重温和研习母语的伟大传统,经由‘文’的研习,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优秀的文化成果陶铸我们的情操,滋养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理解和表述世界的能力——这些,就是‘大学语文’学习的意义所在。”[4]显然,此教材更加关注的是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质。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本着坚守人文意识的选文标准,强化了大学语文课的人文性。[5]纵观国内已经出版的琳琅满目的大学语文教材,它们对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绝大多数都是由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出发,虽然侧重点并不完全一致,但从整体上来说,持二者兼顾的观点仍然是目前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徐中玉明确主张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语文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还应包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文化选择的能力等等”,“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双重功能”。[6]庞玉琨等主编的《大学语文:传承·实践·应用》把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定位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良知与责任、尊严与使命,如何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化育学生的精神气质”。[7]由此可见,即使单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角度考量,实际上就已经包涵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质素。职业核心能力所包括的诸如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是各种职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可以引导、激发其他职业能力的生成,具有重要的“生产性”价值。而职业核心能力的这些要素恰巧与语文能力素质有交叉融合的部分,因此,职业核心能力是完全可以通过大学语文以及其它人文素质类课程进行培养与提升的。

而对于理工科大学的学生来说,所应当具备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以及职业核心能力中具有转移价值的认知、情感方面的能力,相比较于文科大学生来说,往往显得更为薄弱,而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方面关注甚少。理工科大学较多地注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往往具备单一的职业技能,却不具有宽厚的人文心智,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而缺乏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足够重视,更是导致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较弱、沟通与合作能力欠佳、组织协调和创新能力缺乏训练、自律和耐挫能力不足等等的重要原因,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后劲。

因此,我们认为,理工科高校的教师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人文素质类课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通过渗透式教学方式来加以培养。并同时从教育管理的制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教师的课程设计与组织等多方面,关注渗透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针对大学语文这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育者更应当努力追求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相互融通,特别对职业核心能力中具有转移价值的认知、情感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更应倍加重视,由此积极展开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二、关注职业核心能力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理念,强化课程意识

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强化课程意识,明确课程价值,对该课的课程系统形成基本的认识,即对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教师必须深刻地意识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与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互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进行各种基于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大学语文传统课堂教学与慕课等现代化教学方式相比的强大优势。这是因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慕课以及微课等多种接收讯息、学习知识手段的出现,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宽广,而且愈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如果大学语文教师还依然用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课程观点来统领课程讲授,讲究系统化、知识化,是不合乎目前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比如,仅仅按部就班地通过文学作品解读等传统授课方式组织教学,而不注重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那么这门课程很可能就要成为鸡肋。因此,我们就必须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同时又能整合利用互联网碎片化的知识,吸引学生回归课堂,重新焕发出大学语文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应该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应当而且也可以承担起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浪潮席卷之下,为迎合学生的就业需要,理工科院校所开设的专业课与素质教育通识课程很多都是偏重于为学生就业打基础的实用型课程,而大学语文如果仍然以传统的人文类课程面目出现,仅仅关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而不能很好地兼顾其工具性,那么这门课程必然要受到猛烈冲击。但是,大学语文课作为弘扬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传递整个人类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载体,它的这一人文性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而且我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大学语文课程的使命与职业核心能力存在契合点。如其中通过优秀的文学经典对学生进行陶冶情操的人文素质教育恰好和学生情感、认知等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融通之处。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语文能力恰好与职业核心能力中的与人沟通、创新革新、自我学习、解决问题等能力要素有深度契合的地方。并且这些能力的培养也是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渗透到大学语文的课内、课外教学当中去的。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必然可以承担起部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任,关键在于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朝着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努力,更新教学理念,强化课程意识,不断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二)完善教材建设体系,关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目前,传统教材普遍按照该学科的体系或者不同的主题进行编排,实质上对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我们的教材建设就要体现人文素养与能力训练两大要素的兼顾融合。所选教材应该具备促进学生完善人格,提升生命价值,陶冶情操的深厚的人文性,同时也能够兼顾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帮助他们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以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们人际沟通以及合作能力、情感和认知等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当然,任何课程都不应是固化的,而应该是生成性的。而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合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大学语文课程更不应该局限于教材。教材建设的主导者是教师,即使教材本身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活动,以及围绕教材内容的各种教学活动,去弥补教材的不足,切实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比如,在教材之外,可以设置多种训练模块,以朗诵、演讲、求职面试等为主的口语表达训练以及诗歌、演讲稿、求职信等为主的写作训练,都可以成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核心能力又切实可行的课程训练内容。而且,大学语文课程完全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甚至可以包括社会生活内容等等。比如,可以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时事新闻话题或者校园生活话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前准备新闻素材、撰写新闻稿,模拟新闻主播主持节目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直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新闻写作的能力,又使学生口语表达、人际沟通合作等多方面的核心能力得到实践与提升。总之,围绕教材,力求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去设置相应的任务情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的教材建设体系,在目前国内大学语文教材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此种做法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施教学模式改革,注重语文能力全面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同样应兼顾大学语文的二维属性,应遵循以人文性为主导,力求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并举的课程教学原则。应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内容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将更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比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小组的方式,通过学生们共同实施完成一个项目工作来提高职业核心能力。针对大学语文课程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又能兼顾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开展读书报告研讨会的活动。将现有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活动的第一阶段要求课前小组内成员要对名著进行精读与研讨,每个小组将自由选择其研读的主攻方向,即针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各种角度,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进行阅读,并形成心得,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主题突出的总结陈词,这样可避免由此生发的课堂讨论流于浮泛。在此阶段,力求小组成员全员参加讨论学习,规定小组成员或负责制作课件,或负责查找资料,或负责形成书面文字。第二阶段,课堂上开展小组报告与研讨。各小组首先选派代表上台发言,总结读书心得。接着针对由各种角度精读经典名著之后的心得,小组间可充分进行讨论,甚至可以提出质疑,展开全体性辩论。教师由此可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效果,并当场评定最佳表现团队。这种成立语文学习小组、小组间展开能力训练竞赛的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督促学生深入精读元典,接受古今中外优秀人文精神的熏陶,还可以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并且,学生们的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能力、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几种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都将得到锻炼和提高,堪称十分有效的优秀教学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模拟法等各种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无论运用那种教学模式或手段,都应该尽量因材施教,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考核方式作为激励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亦应该成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索的方向。考核评价方式的确立关系到课程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完成,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不应当被忽视。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知识考核为评价内容、以书面考核为评价方式。但是,大学语文课程为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兼顾,并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摒弃这种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而推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化考核模式。这里的能力不仅指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还应包括人际沟通与合作、信息处理、自主学习和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课内和课外的自主性。可以参考学生平时课堂讨论的参与情况、平时书面与口头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等多方面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切记不能单凭最后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来评价学生。在考核形式上,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设计出不同形式的考核题目,最大限度地考察和锻炼学生在书本知识以外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总之,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注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之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的形成,并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以及大学语文学科的共同发展。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人交流核心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黄雯,等.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68-70.

[3]魏饴.大学语文新编:导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4]陈洪.大学语文:总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5]丁帆,朱晓进,徐兴无.新编大学语文:编写说明[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1.

[6]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修订前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7]庞玉琨,杨晓鸿,魏启君.大学语文传承·实践·应用:前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责任编辑 汪继友)

A Probe into the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Regard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Core Capacity

YU Chun-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capacity of students. The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be promoted by renewing teaching idea, strengthening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perfecting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system, carrying ou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dopting flexible and diverse course evaluation method and so on.

College Chinese; professional core capacity; teaching reform

2015-07-02

安徽工业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4jy30)

于春莉(1977-),女,吉林吉林人,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G642.0

A

1671-9247(2016)02-0091-03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人文
人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人文社科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