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诗经》现象及其意义
2016-03-17张思远
张思远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山东 日照 276800)
【文史论苑】
《论语》中的《诗经》现象及其意义
张思远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山东日照276800)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论语》是儒家经典中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著作,孔子曾多次赞扬《诗经》文艺角度上的美,并从中援引诗教观点。无论从《论语》中《诗经》影子出现的数量还是整体质量上,《诗经》在道德修养和政治理念上都可以作为孔子及孔门思想的佐证,都可以作为一种现象去研究。
《论语》;《诗经》;审美;礼乐;教化
一、诗的起源与《诗经》
诗起源于百姓大众,多用来表达个人意志,《毛诗·序》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后来,诗与歌结合,成为一种德化教育的工具,《汉书·礼乐志》明确指出:“周《诗》既备,而其器用张陈,《周官》具焉。典者自卿大夫、师瞽以下,皆选有道德之人,朝夕习业,以教国子。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皆学歌九德,诵六诗,习六舞,五声、八音之和。”这时,《诗经》出现,诗与音乐、舞蹈成为德教工具。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产生为诗成为西周的礼治工具奠定了基础,它表明了诗从一种民间艺术成为国家文化制度的一部分,与音乐、舞蹈结合,是为诗教。此时的诗歌,已不只具有文学意义,诗、书、礼、乐成为为官者的基本技能。
二、孔子与《诗经》
孔子本人是《诗经》文化的继承者,也是《诗经》文化的守正者和传播者,他坚持先王时期的德化之治与西周时的礼乐制度,以《诗经》为教学书目,《孔子家语》记载:“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六艺之中以“诗”为首。这对后来儒家学派推崇《诗经》,继承孔子《诗论》的精神,编撰完成强调政治功用、伦理功用的《诗序》,并把《诗经》奉为儒教经典是具有开源意义的。
三、《论语》中的《诗经》现象
《论语》中的《诗经》现象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直接引用诗句、对《诗经》整体的评论和具体篇目的评论。
(一)直接引用《诗经》中诗句
直接引用《诗经》中诗句的条目较少,共有五处,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类是直接教化弟子,颂扬诗句中所传达的美德,如孔子与子贡谈论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得出精益求精,学思结合的方法。与子夏探讨诗,得出学习与作画一样,“绘事后素”,要深入浅出,先后有序。第二类就是以诗句表达对人和事的评判,间接表达警醒教育之意,“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周颂·雍》),批判季氏不守礼法,目无尊王,其实是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表达了对礼制的褒扬和遵从。
(二)对《诗经》整体的评论
“思无邪”,这是孔子对《诗经》的思想性和价值取向的根本评价,“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明确了培育人才的顺序。“兴、观、群、怨”,是孔子对于诗教观点的阐释,从本质上认可了《诗经》的社会功用性,“就读者所得到的功用而言,而亦实在是论到诗的本身了”[1]。
(三)对《诗经》中具体篇目的评论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本身具备中正之美,以乐理之中和过渡到人性之中庸,因而以此作为诗教基本观点的“温柔敦厚”可以在此追本溯源。将《周南》《召南》等篇目作为修身立德的内容,形成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之道,“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同样,在社会秩序与伦理上,孔子希望将正声雅乐与祭祀歌辞作为周礼制度中的一部分,重塑已经崩坏的王朝等级制度。
四、《论语》中《诗经》现象的原因及其意义
(一)《诗经》现象出现的原因
《论语》对《诗经》不断援引,是因为《诗经》所承载的是周代礼乐制度,代表的是一个合乎伦理、道德规范的时代,本身符合孔子的“克己中和”之道,也承载了孔子“恢复周礼”的政治抱负。孔子充分利用《诗经》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容,汲取《诗经》中关乎“正礼”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追求君子人格的建立。同时,孔子创发性地提出“兴、观、群、怨”的诗学观念,在提倡文学性的同时,给《诗经》社会功用性留有很大余地,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创作、品评文学、诗歌、词赋等作品的角度。总体而言,《论语》中《诗经》现象的大量出现,既涵盖了《诗经》本身的艺术价值特征,又最大化地解读了《诗经》德化教育上的作用,成为佐证儒家思想的征引之源。
(二)《论语》中的《诗经》现象于儒家学说的意义
首先,《诗经》现象的产生与孔子密不可分,孔子精通音律,将散佚、错讹的诗歌进行整理与汇编,定数目为“三百五篇”。在这一过程中,孔子不断受到《诗经》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熏陶,将《诗经》的文学意义与功用意义结合起来,以诗为教,提出“绘事后素”与“兴观群怨”的诗教观点,并以此形成了儒家思想的雏形。
其次,《诗经》在儒家传承千年中所占的地位举足轻重,从先秦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到汉代“古今经学”,到宋代的“十三经”,再到后来的“四书五经”,《诗经》一直被奉为儒家经典,包括在汉朝的察举制招纳贤才中发挥作用,在隋代之后的科举考试中更是必考内容,成为儒家学子跻身政坛的必要敲门砖。
最后,《诗经》体现了儒家哲学所提倡的人生哲学与政治哲学,阐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思想,而和合的基础在于《关雎》所体现出来的中庸之道,这是儒家所信奉的信条,也是至高的道德理想。
[1]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44.
【责任编辑:周 丹】
I207.22
A
1673-7725(2016)08-0221-02
2016-06-05
张思远(1992-),男,山东淄博人,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现代社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