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间词研究
2016-10-12冷铨清
冷铨清
(求是杂志社研究所,北京 100727)
【文史论苑】
唐代民间词研究
冷铨清
(求是杂志社研究所,北京100727)
唐代民间词是随敦煌文物发现的,集中在敦煌曲子词中。民间词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是真与大。文章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民间词的思想内容。民间词的艺术风格是刚健、清新。文章从七个方面介绍了民间词的艺术手法。特别指出,词不是从苏轼起才走向散文化、议论化;慢词的制作不是从柳永开始的,民间词中早已有之。文章还谈到民间词的不足之处及怎样批判继承的问题,从词的源头上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唐代;民间词;思想内容;艺术特征
一、唐代民间词的性质和范围
词是配合乐、歌、舞的一种新体诗,其前身是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唐崔令钦《教坊记》载开元、天宝时的曲名300多个,其中约有70个带着民间的色彩,足见盛唐时民间词已相当发达了。
中晚唐以后,文人作词的风气渐盛。他们把作诗的技巧带入词中,对词的发展在艺术上有一定贡献,但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是苍白的,他们不敢正视现实,而把词引向单纯描写“绮筵公子”、“绣幌佳人”(见欧阳鮍《花间集序》)的狭窄道路。内容上,脂香粉气的糜烂生活代替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形式上,华艳、藻饰代替了朴素、自然。
宋以后,文人词沿着描写“偎红倚翠”与“浅斟低唱”(见柳永〔鹤冲天〕词)生活的错误道路发展,词被视为“体卑”的“诗余”、“小道”。柳永在艺术技巧方面发展了民间慢词,却未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酒边词序》),“以诗为词”(陈师道《后山诗话》),“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卷四),开创了豪放词派,“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但还是不能彻底扭转时风。
封建文人为了使词为自己的颓废生活服务,以婉约为“正宗”,对民间词进行排斥。又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歧视和摧残,因此民间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流传。这样,词的本来面貌在后人的心目中就被歪曲了。
唐代(包括五代,下同)民间词(下面简称“民间词”)可说是1900年以后,随着敦煌文物而发现的。在此以前,只有《教坊记》的一张曲名表和《全唐诗》末册的几首无名氏词作内存在着一点点民间词的材料。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和任二北《敦煌曲校录》是收罗敦煌唐词较早较齐备的书。上举三书中的无名氏作品,并非全是民间词,从思想内容和文字风格上看来,有的是佚名的文人士大夫、统治者或宗教徒的作品。现在根据反映民间思想真实,抒情坦率,语言朴素等标准,从中选择,比较可信的民间词约有八九十首。民间词的数量事实上像汪洋大海一般,难于估计,这仅是其中的一勺而已。目前的研究只能“豹窥一斑”,远远不够全面。但从这“一斑”的分析中,有助于认识词体的本来面目和民间词的主要情况的却也不少。
二、唐代民间词的思想内容
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民间文学更是这样。民间词继承了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语)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与思想。
就《教坊记》中〔拾麦子〕〔?碓子〕〔渔父引〕〔拨棹子〕〔宫人怨〕〔怨陵三台〕等等曲名看来,因初期的词有许多是始辞或咏调名本意的,故知这些民间词曾反映了农民、渔夫、宫女等人的生活和痛苦(说详任半塘《教坊记笺订》)。因无传词可据,兹不多述,下面着重谈谈敦煌民间词。
(一)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唐朝统治者好大喜功,进行了许多开边的战争。除了实行府兵制和募兵制外,又随时抓人当兵(如杜甫《兵车行》、白居易《新丰折臂翁》等诗中所反映的那样)。因此反战争、反征戍成了唐代民间普遍的情绪,这也就是民间词突出的主题之一。
首先,兵役拆散了无数的家庭。〔捣练子〕云:
堂前立,拜辞娘,不觉眼中泪千行。
“劝你耶娘少怅望,为吃他官家重衣粮”。
辞父娘了入妻房,“莫将生分向耶娘”。
“君去前程但努力,不敢放慢向公婆”。
这是一幅骨肉分离的惨痛图画:应征的人被迫要离开亲人了,他含着眼泪安慰年迈的父母,叫老人们不要难过,自己是为了从军才离开家乡的。告别了双亲,又嘱咐妻子,要她接下家庭的重担,好好侍奉耶娘。妻子看到丈夫要走了,明知日后很难有团聚的机会,本是痛不欲生的,但在无可奈何之中,为了宽慰丈夫的心,只好勉励他几句。
征人离开了家乡,长期与亲人分离,冒着生命的危险,往往断送宝贵的人生,他们痛苦的心情是何等沉重!从一首失调名的词中可以看出:
十四十五上战场,手执长枪。低头泪落悔吃粮,步步近刀枪。昨夜马惊辔断,惆怅无人遮拦。险径(下缺)
词中写的士兵,还是一个未成人的少年,居然也被赶上了战场。封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残忍暴虐,由此看来,更加令人痛恨了。
在兵役的灾害下,妇女是没有幸福可言的。她们挑上了难以胜任的生活重担,忍受着空闺的寂寞,又时时为丈夫在外的生命安全操心。民间词中反映妇女思念征夫的作品很多,如〔凤归云〕:
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起,塞雁南行。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扬。
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倚牖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万般无奈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
这里把妇女的深哀巨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怀念久戍不归的丈夫,听到月下砧杵的捣衣声,只感到愁烦。看见南行的塞雁,却没有丈夫的消息。孤眠滋味,惹起日夜相思。自己的一片衷肠,丈夫怎能知晓!于是无言的血泪,化作了虔诚的祈祷。词中揭露出不义战争对人民家庭幸福的破坏何等深重,也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愿望。
(二)妇女的命运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毛泽东说:“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指政权、族权、神权——笔者)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民间词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妇女的命运。
首先,包办婚姻使妇女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和幸福。〔倾杯乐〕云:“又被良媒,苦出言词相诱炫”。“被父母将儿匹配,便认多生宿姻眷。一旦娉得狂夫,攻书业抛妾求名宦”。嫁与追求功名利禄的狂夫固然不幸,嫁与“攀花折柳”的“风流婿”(〔南歌子〕)也不可靠。由于男子经常变心,妇女们对自己一生的幸福总是提心吊胆的。丈夫“深夜不来归舍”(〔南歌子〕),她们就会挂念他:“何处贪欢醉不归”(〔喜秋天〕)?她们“怕郎心自偏”(〔南歌子〕),是因为在那个视女子为玩物的社会里,男子可以随便占有和抛弃她们,给她们造成终身痛苦。有首〔望江南〕写道: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可见“负心人”经常威胁着妇女的幸福,这首词表现了她们的怨恨,是何等深沉!
在封建社会里,妓女的命运更加悲惨。妇女们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时,去娼楼卖笑,强作欢容,任人玩弄,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受尽侮辱与损害。〔望江南〕云: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这是饱含血泪的控诉。把自己比作临池柳的妓女,用悲哀与愤激的心情,述说她任人攀折的命运,多么沉痛,又多么深刻啊!引起人们对妓女无限的同情,也就激起对万恶社会无比的憎恨。有一首〔抛?乐〕又这样写道:
珠泪纷纷湿绮罗,少年公子负恩多。当初姊妹分明道:莫把真心过与他。仔细思量着,淡薄知闻解好么?
词中用一个天真多情女子的悔恨,再一次证明了“淡薄知闻”的“少年公子”是只会玩弄她们,对她们毫无恩义的。从当初姊妹的告戒里,可以看到有许多妇女在惨痛的经历中,认识了社会的本质,她们也是懂得阶级友爱的。
(三)男女爱情
人民渴望着真正的爱情,民间词也反映了人民健康的爱情。〔菩萨蛮〕云: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迴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词中用一连串不可能实现的自然变化做比喻,说明爱情的坚贞不渝,这是一首民族色彩很浓厚的作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贯用比兴手法,是我们民族文学的一大特征。人民为了表达海枯石烂,永恒不变的爱情,运用排比重迭的手法是很自然的。
爱情本是我国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虽然文人词中也有许多爱情描写,但不及民间词的真朴。如“东邻有女,相料实难过。……锦衣公子见,垂鞭立马,肠断知么”(〔凤归云〕)?“修书传与萧娘,倘若有意嫁藩郎,休遣潘郎争断肠”(〔竹枝子〕)。或写一见钟情,或写求爱恳挚,都很坦率真诚。
对出征在外的丈夫无限思念与关怀,也是当时人民爱情生活的一个方面。〔捣练子〕云:
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长城路,实难行,乳酪山下雪纷纷。吃酒只为隔饭病,愿身强健早还归。
词中塑造了一个善良而坚毅的妇女形象。孟姜女思念自己的丈夫,惦记他的温饱,将自己深厚的感情熔铸到寒衣的制造上。寒衣制好了却无人送去,长城路是那样崎岖遥远,封建时代妇女出门又不安全。但为了亲人不受冻,孟姜女终于冒着纷飞的大雪,毅然走上了艰难的途程。她唯一的愿望就是丈夫身体强健,早早归来。孟姜女的愿望是当时人民共同的愿望,她善良坚毅的性格,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品质。
民间词中描写相思离别之情,往往与征戍有关,而不同于《尊前》《花间》的绮怨闲愁,这是因为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太大了。
(四)爱国思想
唐帝国的对外战争,除了侵略的一面外,也有自卫的一面。人民对战争的态度是鲜明的:对黩武的战争他们是怨恨的,这从前面所举的一些例证中已可看出;但对正义的战争,他们是支持的。人民渴望和平,也勇于保卫祖国。〔望远行〕上片,通过“年少将军佐圣朝,为国扫荡狂妖。弯弓如月射双?,马蹄到处阵云消”的歌唱,表现了人民在多事之秋的尚武精神。
安史之乱后,吐蕃侵入中国内地,占据了河西、陇右等州,敦煌人民在敌人四面包围之下,坚持抗战11年之久。有一首〔菩萨蛮〕写道:
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
効节望龙庭,麟台早有名。只恨隔蕃部,
情恳难申吐。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
词中表现了敦煌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他们是不会屈服于敌人铁蹄之下的。
边地人民对祖国的忠诚,还可从他们向五代时的河西节度使曹议金祝贺与献忠的词中看出。“合郡人心衔喜贺,拜明君”。他们要“竭节尽忠扶社稷,指山为誓保乾坤”(〔浣溪沙〕)。边民歌颂“曹公德”,是因为他“为国托西关。六戎尽来作百姓,压坛河陇定羌浑,雄名远近闻”。是因为他“靖难论兵扶社稷,将筹略定妖氛”(〔望江南〕)。不管曹议金是否真正应该享有这样高的荣誉,应得这样高的评价,从这些歌颂所寄托的愿望中,我们总能感受到敦煌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五)羁旅行役
在封建社会里,有许多人为了谋生,远离亲人,流落异乡,其痛苦心情在民间词中也有反映。如〔雀踏枝〕云:
独坐更深人寂寂,忆念家乡,路远关山隔。
塞雁飞来无消息,教儿牵断心肠忆。
仰告三光珠泪滴,教他耶娘,甚处传书觅?
自叹宿缘作他邦客,辜负尊亲虚劳力。
在这些思乡的游子中,有“贫不归”的小商人(〔长相思〕),而反映最多的却是“书卷十年功积”的贫苦知识分子。他们“不逢青眼识”,只得“终日尘驱役饮食”(〔谒金门〕)。有的人“数年学剑攻书苦,也曾凿壁偷光露”。他们“涉远为游客”,仍然“求宦一无成,操劳不暂停”。在“乡关迢递千山隔”的地方,百无聊赖,只有“望乡关双泪垂”(〔菩萨蛮〕)。
唐代实行科举制,作为帝国官僚的主要来源。科举内容繁多,一般士子都愿考进士科,一经录取,视为“登龙门”,可任重要官职。许多人为了科举做官,在儒家经典教条中消耗了毕生精力,即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以上史实详吴枫著《隋唐五代史》第74-75页)。上面谈到的那些儒生,虽“多年事不成”,仍不觉悟,不罢休。他们说:“权隐在江河,龙门终一过”(〔菩萨蛮〕)。“欲上龙门希借力,莫教重点额”(〔谒金门〕)。总幻想爬上仕途,追求富贵。
自然,也有觉悟了的。〔浣溪沙〕下片云:“不是从前为钓者,盖缘时世掩良贤,所以将身岩薮下,不朝天”。这个隐渔的儒生,大概是从亲身的经验中,认识到那个社会是不分皂白,埋没人才的,所以用那样坚决的口吻表示不愿与统治者合作。
在一首〔临江仙〕中,也表现了同样的情绪:“每恨经年离别苦,等闲抛弃生涯。如今时世已参差,不如归去,归去也,沉醉卧烟霞”。这个游子为什么特别思家呢?就是因为时世参差,使他多年在外,一事无成。他悔恨自己走错了路,渴望在家乡的隐逸生活中,忘掉昏乱的政治。这固然是消极的逃避现实,但认清了社会的黑暗,不愿与旧势力为伍,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民间词的社会功能是很大的,除上述几点外,它还表现了贫富对立,谴责了统治者的祸国殃民。歌辞既用来写乐工的心愿,也用作医生的歌诀,乃至演故事种种。有些词在后面分析艺术特点时要提到,有的因反映的问题不很突出,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但在反方面有两个问题还须谈谈。
一是庸俗的描写。民间词中也有妓情与两性生活的庸俗描写,如云:“素胸未消残雪,透轻罗”(〔凤归云〕)。“胸上雪,从君咬”(〔鱼歌子〕)。“少年夫婿,向绿窗下左偎右倚。拟踑鸳被,把人尤泥”(〔洞仙歌〕)。真是不堪属目!这些都是应当剔除的糟粕,好在为数极少,不像《尊前》《花间》,触目皆是。
为什么民间词中会出现这些糟粕呢?因为民间包括许多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现存的民间词有些又是反映市民生活情调的。市民是个介于剥削阶级和工农劳动者之间的一个复杂阶层,他们中的有些人受统治阶级的影响很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那些脱离劳动的富裕市民,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和接受统治者的影响,追求享乐是不足奇怪的。城市的繁荣,提供了贪欢逐乐的场所,歌妓们为了迎合嫖客的低级趣味,不得不唱一些靡靡之音。一些市民对待爱情既有这些轻薄态度,歌词中就不免产生艳情乃至色情之作了。
再一个问题是封建迷信。在宗教宣传的影响下,民间词中也反映了一些因果报应和宿命论的思想。如〔浣溪沙〕(“结草城楼不忘恩”)用结草衔环与随蛇含珠报恩的故事,就是很显然的例子。他如:“枉把金钗卜,卦卦皆虚”(〔凤归云〕)。“自嗟薄命,缘业至于斯”(〔拜新月〕)。在这类词中,诚然表达了人民真挚的思想和善良的愿望,但他们那种占卜、祈祷的做法,认为宿缘支配人们命运的思想,都是受宗教宣传影响的结果。
人民接受宗教是为了安慰自己。列宁说:“被剥削阶级由于没有力量同剥削者进行斗争,必然会产生对死后的幸福生活的憧憬,正如野蛮人由于没有力量同大自然搏斗而产生对上帝、魔鬼、奇迹等的信仰一样”(《社会主义和宗教》)。统治阶级则不然,他们宣传宗教是为了麻醉人民,巩固自己的统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民间词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是真与大。真,指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把握了时代跳动的脉搏,思想感情真挚深厚、朴质坦率。大,指它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反映的生活面广。但它也有局限:思想方面杂有低级庸俗和封建迷信成分,内容方面主要反映的是市民生活而不是民间的主体——工农大众。
三、唐代民间词的艺术特点
民间词不仅思想内容与后世文人词大不相同,就是在艺术上也有它独特的地方。
鲁迅说:“不识字的作家虽然不及文人的细腻,但他却刚健、清新”(《门外文谈》)。这也是民间词的基本特点。因为民间作者往往即事言情,但求情见,不求语工,加以他们的感情是朴质坦率的,生活是最丰富、最生动、最有意义、最健康的,所以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具有刚健、清新的风格。
如果把民间词中的〔竹枝子〕(“罗幌尘生’)与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作一比较,便很容易看出这点。二词都是写女人,温词说:“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民间词说:“不施红粉镜台前,只是焚香祷祝天”。一个在“照花前后镜”,一个在“鳧帏悄悄垂珠泪”。温词用艳丽的笔墨,细腻地刻画出一个贵妇人梳洗打扮时娇懒无聊的神态;民间词用朴素的笔墨,直率地表达了一个民间妇女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理和真挚感情。温词充满了脂粉气,风格是“香而软”(孙光宪《北梦琐言》)。民间词充满了生活气息,风格是清而健。思想内容的不同,决定了他们艺术风格的差异。“香而软”,可说是一般文人词特别是早期文人词的通病;“清而健”,是民间词独有的本色。
所谓“清而健”,并不是失却歌词的婉转谐和之美,或作散文式的独白,而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比较直接地(而不是隐晦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民间词在抒情、叙事和塑造形象时,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
首先,是比兴手法。这是我国民歌中的传统手法,民间词中用得相当普遍。有如上文所举:〔菩萨蛮〕用六件亘古未有的自然变化,排比、重迭,表达人民坚贞不渝的爱情;〔望江南〕用任人攀折的柳枝来比喻妓女的命运,都是很突出的例子。又如:“愿作合欢裙带,长绕在你胸前”(〔南歌子〕);“西江水竭南山碎,忆你终日心无退”(〔山花子〕):或写爱情的热望,或喻极度的相思,都很贴切而有力。这些比喻都是用来托物寄意的,此外还有触景生情的,如:“岸阔临江底见沙,东风吹柳向西斜,春光吹绽后园花。莺啼燕语撩乱,争忍不思家!”(〔临江山〕)通过眼前的大好春光,引起无限的乡愁和下文对时世参差的感叹。“每见庭前双飞燕,他家好自然。梦魂往往到君边,心专石也穿,愁甚不团圆!”(〔送征衣〕)通过双飞的燕子,引起对爱人的思念,作爱情忠贞的表白。
其次,是夸张和拟人化。民间词为了表达深厚强烈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夸张。如:“满头珠翠影争光,百步惟闻兰麝香”(〔竹枝子〕)。“见便不能移步”(〔鱼歌子〕)。或写女子的美丽,或写男子的痴情,都是夸张手法。又如用“狼烟处处?天黑”(〔菩萨蛮〕)来形容战争的频繁,用“淼淼三江水,半是儒生泪”(〔菩萨蛮〕)来说明老儒对国事的关怀和忧虑,用“聚尽萤光凿尽壁”(〔谒金门〕)来表现贫苦知识分子的苦学生活。如果不夸张,就不足以表示其感情的深刻程度。
拟人化和比喻或夸张一样,都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想象力。〔雀踏枝〕云: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愿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词中赋予灵鹊以人的性格。传说鹊是报喜的鸟,可是这个思妇累次听到鹊叫,都不见自己的丈夫归来,使她空欢喜了几场,在一怒之下,于是将鹊捉来关起。词的下片,通过鹊的独白对话,道破了这个思妇心中的秘密,既风趣、幽默,又含蓄、新颖。
第三,对比描写。三首〔长相思〕突出地表现了这点。同样“作客在江西”,有的是富商,过的贪欢逐乐的生活,他们“频频满酌醉如泥,轻轻更换金卮”。而贫苦小商人却过的是寂寞生活,“尘土满面上,终日被人欺”。这样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的社会现象。又如用“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与“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吐”(〔菩萨蛮〕)作今昔对比,表现了敦煌人民对祖国的怀念。“去年春日长相对,今年春日千山外”(〔山花子〕),则是用对比手法衬托眼前的寂寞,引起无限的相思。
第四,戏剧性的对话。〔捣练子〕通过夫妻的对话,刻画出一个悲剧的告别场面;〔雀踏枝〕通过和灵鹊的对话,表现了思妇的心情,前面已经谈到了。至于用两首词进行问答,以演故事的,民间词中更多。〔定风波〕前首,通过驰骋沙场的战士说:“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后首通过张良佐汉灭楚的故事,回答道:“当本,便知儒士定风波”。有两首〔南歌子〕(“斜倚朱帘立”和“自从君去后”)用一连串排比句法和审问场面,进行相思问答,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情趣。词中对话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故事性和戏剧性,使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的情节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五,散文化、议论化。后人多以为从苏轼起,才使词走向散文化和议论化,其实民间词中早已有这种情况。如:“纵然选得,一时朝要,荣华争稳便”(〔倾杯乐〕)?“受禄分南北,谁是忧邦国?此夜却迴銮,须教社稷安”(〔菩萨蛮〕),“如今时世已参差”(〔临江山〕),等等,都是在发议论。“不是从前为钓者,盖缘时世掩良贤,所以将身岩薮下,不朝天”(〔浣溪沙〕),不仅有议论,用“盖缘”“所以”,更显然是散文结构。词的散文化和议论化,便于思想感情的自由抒发,也有助于创造新的形象和拓展诗的意境,用得不好固然会使作品晦涩、乏味,但民间词中用得清健、自然,因而比较成功。
第六,体制比较自由。民间词不像初期文人词那样多限于小令,长调也很多,令词、中调、慢词齐全。如〔倾杯乐〕长110字,是《花间集》中难找的。后人多把慢词的制作归功柳永,谁知民间词中早就有了。慢词的容量比小令大,便于自由表达思想,为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词是“章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但初期的词律并不那样严。如〔凤归云〕二首(“征夫数载”和“绿窗独坐”),句法与用韵各有不同之处,只是大体相似。〔菩萨蛮〕(“枕前发尽”)上片三四两句,下片末句,与其他作五言的不同。为了达情谐吻,民间词又突破词律的限制,使用了衬字和衬句。衬字如“遥望似一团银”(〔望江南〕)的“似”,衬句如“不如归去,归去也,沉醉卧烟霞”(〔临江山〕)中的“归去也”,这些都是文人词中少见的。
第七,通俗的语言。民间词的语言是生动、活泼,表现实际生活的。如“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浣溪沙〕)。“共别人好,说我不是,你莫辜天负地”(〔鱼歌子〕)!“恨狂夫,不归早,教妾实在烦恼”(〔鱼歌子〕)!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此外还有用方言土语的,如“莫将生分向耶娘”(〔捣练子〕)。“仔细思量着,淡薄知闻解好么”(〔抛?乐〕)?民间词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幽默、生动,如〔雀踏枝〕(“叵耐灵鹊”);有的含蓄、俏皮,如〔望江南〕(“天上月”)。而朴素、自然,通俗、流畅,是它的基本特征。这与民间词明朗的形式和笃实的精神是相适应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民间词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是为作品的思想内容服务的。
由于民间词作者的身份很复杂,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极不平衡。除少数优秀作品外,在艺术上一般还不够成熟。如:感情倾泄时不留余地,缺乏含蓄,不耐人回味;叙述过多,描写过少,形象不太鲜明;语言缺少提炼之工,不够纯洁、精炼;作品的层次结构缺乏精心布置和剪裁。
这些缺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民间作者不是有意进行文学创作,兴之所到,冲口而出,不假修饰。我们爱民间词本质的真朴,对它形式上的缺陷也要承认。在广大方面,民间词无疑远胜于文人词;在深细方面,除少数作品外,都还不及。这是社会和历史条件造成的。上面谈的只是敦煌一隅的作品而已,一旦民间词被发现的总量大大增加,情况就会不同。唐代各朝各地所有的民间词如能流传一半,譬如说一千首,其中精品定然比本文所提到的要增加若干倍,那些认为有缺点的,就可不在话下了。
我们对初期词,特别是不识字作家的作品,不能在艺术上提出过高的要求,用后世文人词的标准去衡量它。如果人民有机会学文化,有充裕的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又有前代艺术经验的丰富积累,谁能说他们在艺术技巧上不会赶上文人或缩小和文人的差距?何况人民粗犷爽朗的性格和热诚奔放的感情,自有他们相应的表现形式,不宜用文人的艺术趣味去绳墨它。
四、怎样批判继承唐代民间词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这里,毛泽东向我们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和意义,也给我们指示了途径和方法。
唐代民间词是封建时代的人民文化,其中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我们必须首先将它和封建统治阶级的东西区别开来,即将民间词和统治者、宗教徒、文人士大夫的词区别开来。民间词的作者是人民大众,他们用词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们的歌唱是站在人民自己的立场。又因为人民是社会的生产者,历史的推动者,他们的呼声总是站在时代最前面的。若就对待人民的态度和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来说,民间词比许多词家的作品都具有更多的民主性的精华,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对于真正的民间词仍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因为民间词本身也是精华和糟粕混在一起的,它当然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必须认清。
封建社会中的人民大众,不仅沾染有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由于他们是小生产者,自身也有落后的地方。除前面谈的庸俗描写和封建迷信外,还有两点需要批判。
一是忠君思想。封建社会的人,不能彻底否定君权,就是被迫起义的时候,也在幻想另一个好皇帝。民间词的作者也不例外,他们往往把爱国感情和忠君思想混在一起,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如云:“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戍客休施流浪”(〔洞仙歌〕)。“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菩萨蛮〕)等等。
二是对功名利禄的迷恋。“科举式的封建等级制度,给每一个‘田舍郎’以‘暮登天子堂’的幻想”(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许多贫苦知识分子也做着爬上社会上层的迷梦。前面谈的那些游子中,就有这样的人。虽然他们不像剥削阶级那么势利,有的甚至想为国效力,但“老尚逐经才,问龙门何日开?”(〔菩萨蛮〕)这样热心于仕进,显然夹有浓厚的个人功名利禄的思想在内。
以上这些糟粕和民间词在艺术上的某些缺点,有其社会和历史根源,虽在一定程度上情有可原,但今天断然不能继承。
过去时代的文艺作品,毕竟是当时人民生活的反映,随着历史的发展,那些反映古人思想的东西,即使在当时是正确的、进步的,它与我们今天的要求总有距离。而我们吸收遗产,“恰如吃用牛羊”,应当“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如果不“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鲁迅《拿来主义》),进行挑选,生吞古人认为可食的一切东西,不管合不合自己的胃口,对“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是无好处的。
民间词中有些东西在今天只有认识作用,有的在精神上可以批判地学习。前者如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妇女的命运,游子的心情;后者如热爱祖国,忠于爱情。至于成功的艺术手法,可供我们创作时借鉴。
同一个概念(如“爱国”、“忠贞”),今天的含义与古代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要批判地学习。比如民间词中反映思妇哀怨的〔凤归云〕(“征夫数载”),因为它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愿望,在古典文学中算得是精华了,但古人对战争的性质和根源还不能彻底认识,企图用祈祷换得和平,这就是历史的局限。类似的情况很多,不能一一列举。总之,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对这份遗产进行批判吸收。
我们要在民歌和古典诗词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的新诗。民间词既是这个基础的一部分,它有什么地方可资新诗借鉴和学习呢?从前面的分析中可大致这样归纳:以多种多样的题材和风格,真实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抒人民之情,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艺术形式为思想内容服务,作到民族化、大众化。
【责任编辑:董丽娟】
汉 富贵毋央
G03
A
1673-7725(2016)08-0193-09
2016-05-05
冷铨清(1938-),男,四川名山人,编审,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