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辽宁高校德育模式论析

2016-03-17黄晓通

文化学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东北德育学校

黄晓通

(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3)



【大学文化】

近代辽宁高校德育模式论析

黄晓通

(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23)

大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着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自清末至“九一八”事变,东北新式大学的道德教育随着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经历了脱胎于传统并紧趋时代主流的艰难转型,反映社会潮流的演变,其中亦折射出东北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种种面向。

近代;东北学校;德育;历史考察

大学里对学生品格、道德的培养和教育,旧称训育,宗旨为“主于陶冶德性”,实为“教育根本目的之所在”。[1]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着人才培养的指导方向。其中思想道德课程的设置,对学生进行特定价值理念的灌输,属于理论上的教导;另外,按照一定的要求管理规诫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各种表现、作为,属于实践上的教导。两者结合,构成了德育的主要内容及教授方式。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东北的新学堂与新式学校,从儒家意识形态的教化转变为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的伦理训诫转型到多样化的德育教学,这些变化是社会与政治的巨大变革以及西方文明深刻影响的结果。

一、教育章程中“德育”内容的变革

清末至九一八事变的二十余年间,东北地区由清政府直接统辖,转变到由张氏父子掌领的地方军阀政权。东北在教育建设方面,教育宗旨产生了变革,教育政策中的德育内容也随之变化。作为地方性的新式大学,东北一方面根据中央的教育政策和指令精神,指导自身的德育实施,同时也展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清代官学与书院的训育,一向以儒家思想意识形态为主流,旨在培养忠君守纪的顺从官民,维护传统社会秩序的稳定,内容则主要以《圣谕广训》为核心。中国东北作为“祖宗龙兴之地”而长期被清朝历代统治者封禁,当西学东渐之风浸染东南沿海地区时,处于解禁前夜的关东所受影响程度远较关内为浅,是以纲常人伦在训育中仍占据着主要地位。

清末教育改革以《癸卯学制》(1904)为纲领,宗旨是“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民国以后,《教育宗旨令》“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2]。《大学令》中规定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没有明确规定德育内容,实际上放宽范围由各校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北洋政府1915年颁布的教育宗旨,主张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等,并重自治、戒躁进,则是清末《癸卯学制》的继承和延续,同时带有袁世凯时期的“尊孔复古”色彩。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实施方针》中,标明“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3],强调寓道德教育于三民主义教育之中。

综上可见,清末至民初,随着国家政体的演变,德育内容亦由培养“安顺良民”向“健全国民人格”的新理念转变,体现出非专制政体而民国的新文化意识;政权的一再更迭又使德育规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与政权特色相适应,成为那个时代的显著标记。

二、德育模式转型特点分析

清末至民国以来,东北学校的德育内容、方式深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实现了从伦理教化到现代社会道德倡导的转变,呈现出浓厚的时代特色。

第一,从封闭走向开放。清末东北的教育改革,实际上并没完全脱离传统儒家伦理的保守。奉天女子师范学堂是这一保守风气的典型代表。该校专门招女学生,书面上提倡“德育、智育、体育并重”,实际上对体育与学生健康状况都比较忽视。“那时认为女学生都是大姑娘,蹦蹦跳跳,与女子‘端、庄、幽、静’的道德不相称。为了避免校外人看见遭到非议”,女学生们的体操活动“始终局限于天井一小块空地上”,不准参加运动会[4];同时该校也大力抵制文娱活动,要求学生的外套一律着布衣,须着长装,不允许穿花衣丝绸在外,只有上体育课时才统一穿学校规定的短装。民国以后,思想环境相对自由宽松,东北地区各级新式学校的德育模式亦体现出开放灵活的特征。奉天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特采诚、毅二字为训育标准者,以其不仅消极的足以矫正一般青年之通病,而尤有积极的价值”[5],可见不同的学校依据不同的专业性质和需求实行德育的具体化要求,目标和方式均有差异;共同之处是不再局限划一、僵化的德育内容,引入了诸种西方社会的道德理念,扩展和完善了本土学校的德育内涵(如“诚、毅”等传统价值标准),具备兼收并蓄之特点。

第二,由单一变为多样化。清末东北学堂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依然将“忠君尊孔”渗透到教学和管理中。《癸卯学制》以后,各学堂里以学生的品行为培养和考察的第一要义,人伦、修身成为必修课程。此外,月朔,监督、教员还须“集诸生礼堂,宣读圣谕广训”[6];逢万寿节及孔子诞日等节日及开学、毕业时,监督和教员得率学生至万岁牌前或圣人位前行三跪九叩礼,及学生向监督及教员作三揖礼。规则严格有序,强调“忠君尊孔”观念的灌输,意识形态教育比较单一,教育方式则比较程式化。民国以后,东北地区学校的德育内容开始进入现代教育的正轨。如奉天工业学校倡导奖善惩过,管理取“化导主义”[7]。可见很多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地域特色等因素制定德育的目标,施行符合自身需求的管理模式,较之清末“叩拜行礼”的宗教仪式,此时的德育教育可说是实现了多样化和丰富化。

值得注意的是1928年东北易帜后,“三民主义”教育迅速进入学校领域,成为形式上不可缺的一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中央政府有意通过三民主义的党化教育强化国家治理,围绕三民主义之内容培育“德、智、体、群、美兼备之人格”,并要求“各学校的三民主义教育,必须渗透到全部课程和课外作业之中,但三民主义教育在东北高校里的实施状况并不是很乐观,只局限于表面上的传授和普及。三民主义党化教育在东北学校中普遍得不到欢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传播只是与东北易帜形式上的配合而已。党义教育,客观上看只是东北地区德育教育中多元的一元。

第三,体现时代主流的演变。近代东北地区德育的每一次演进,都紧随社会思潮的涌动,彰显着时代的脉动。千百年来,三纲五常一直是统治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亦是道德控制的工具。

民国建元至九一八事变之前,各种思潮竞相登场亮相,忠勇尚武、爱国救国的教育主张在学校的德育里体现得特别明显,这成为了东北德育的特别之处。强调“实施军事教育期定为二年,每星期实施三小时,并于暑假期间内连续实施三星期”。军事院校如东北讲武堂额外提倡吃苦耐劳的精神理念。私立大学如冯庸大学“实施军事教育,以养成守纪律、能团结,忠勇尚武,坚忍耐苦之精神”,并“注重体育以造成健全坚强之体魄”[8],该校以此作为对学生德育的宗旨。当时东北学校里,忠勇、爱国的理念深入学生心里,到处洋溢着不畏艰险、报效国家的高涨热情。

三、德育演变因素之剖析

近代东北学校的德育由传统向近代转变,逐渐与近代社会各色各样的人才需求相契合,并呈现出显著的东北特色。粗略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政权的更迭变化对学校德育的影至关重要的。国家政权实施统治,采用与己相应的意识形态作为主流思想,并以此教化国民。因此民国肇造,德育之模式与内容相对清代而言自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北洋统治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松弛,后来南京政府统一全国,其实号令不出华东五省,统一也是形式上的而已,而张氏父子相继掌权东北,使东北学校能够选择更适合自己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宗旨与教学方式。

其次是西学东渐的影响。清代中期以后,一大批先进人士“睁眼看世界”,翻译大量的国外著作,将西方德育理念主动引入中国。因而外国各色各样的思想观点、制度文化、管理模式也源源不断的涌入国内,更新着国人的精神世界。加上新文化运动人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上上下下的教育界人士深受感染,因此东北近代学校的德育教育建设,是国人对西方教育有选择地学习和采撷的结果。

再次是社会主流思潮的演变发展。清代是君主专制体制的巅峰期,而清末的教育改革,虽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但是君主专制的国家性质未变,则儒家意识形态的教化也不会改变。共和体制取代君主专制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民国以后,长期主宰专制社会思想主流的儒家意识形态在德育领域自然就渐渐被新思想替代了。共和体制下的语境讲求的是自由、平等、民主,因而无论是北洋下的还是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管辖下的东北学校,开始追求的是丰富而多样化的德育方式和内容,以期培养出更适应社会新发展的人才。

[1][5]奉天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训”说明书[A].奉天教育杂志·第三卷第四号[J].转引自辽宁教育史志资料》第二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484.484.

[2]中华民国新教育法令(第一册)[Z].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华民国元年十二月,1.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5.

[4]富香海.创立时期的奉天女子师范学堂[A].政协辽宁省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130-131.

[6]王树楠,吴廷燮,金毓黼等.奉天通志·教育志·卷一百五十一[A].东北文史从书编辑委员会点校.沈阳:沈阳古旧书店,1983.3512.

[7]奉天省视学汪秉文视察奉天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报告[N].奉天公报(2096号),1918-01-08.

[8]王抚洲.冯庸大学之精神主张与使命[J].冯庸大学校刊,1929,(1).

【责任编辑:董丽娟】

G642

A

1673-7725(2016)08-0146-03

2016-05-23

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视野下近代东北地区大学文化内涵研究”(项目编号:W2015308)、2014年辽宁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中‘国家统一’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L14BSZ044)的阶段性成果。

黄晓通(1983-),女,广西柳州人,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研究。

猜你喜欢

东北德育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大东北的春节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