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中“反常”式的英雄塑造
2016-03-17陈平君甘秋霞
陈平君 甘秋霞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文化艺术视野】
《芦花荡》中“反常”式的英雄塑造
陈平君甘秋霞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中大多数的英雄都有“高、大、全”的特征,而孙犁的《芦花荡》则描写了一个不似英雄的英雄人物——老头子。本文据李华平提出的“症候式解读”理论中的“反常”书写,分析作者对“老头子”这个英雄形象别具特色的塑造过程。
《芦花荡》;英雄;老头子;症候式解读;反常书写
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作品大都以高扬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来书写革命历史和英雄故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常带有浓重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被过分甚至无限制地夸大,这集中表现为革命战争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高大形象:英雄。为了体现英雄的高大化,小说常常采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手法:英雄一定顶天立地、高大伟岸、器宇轩昂;坏人一定狡猾奸诈、矮小猥琐、卑劣阴暗,但《芦花荡》中其貌不扬的老头子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英雄印象。《芦花荡》是孙犁在1945年写的一篇别具特色的战争小说,现收入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该篇小说讲的是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一个叫做芦花荡的地方,一个干瘦的六十来岁的老头子只身掩护同志、抗击敌人的英勇故事。为了更好地理解《芦花荡》中别具特色的英雄形象,本文将借用李华平教授的“症候式解读”理论来分析《芦花荡》中的“反常”(反常规,反常情,反常理)书写,以此管窥孙犁诗化小说的独特魅力。“症候式解读”是心理解读的一种方式,是“以文本的各种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现象作为突破口,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寻找这些现象的意义”[1]。
一、英雄外貌的反常书写
《芦花荡》中老头子的外貌不像英雄。他和英雄的形象相差太远:他既不高大魁梧,也不健壮年轻,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晒得干黑的脸”,眼睛是“深陷”的,穿的更是“破旧短裤”。他实际上就是一个在水上长年累月操劳、精力旺盛、有些“水上功夫”、长相平凡而普通的老头子。这样的老头子很难让人把他和英雄联系在一起,但作家却出人意外地描写了这个老头子每天夜里在芦花荡出人进行“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重要工作,为抗日将士带去快乐。
二、英雄性格的反常书写
老头子的性格与传统英雄相比有一些缺陷。一是他过于自信和自尊。在敌人严密的封锁下,他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不带一支枪,还自信满满地说“一切保险”[2],表现太过于自负。在敌人的炮火下,他完全不把敌人放在眼里,大敌当前,却视如游戏,对自己的水上功夫过分自信。
二是他太疏忽,欠谨慎。小女孩在敌人的封锁线下洗头洗脸,连大菱都察觉到了危险,连忙“轻声吆喝”,老头子却毫不在意地说:“不怕,洗一洗吧”。火轮上的探照灯照射过来时,老头子仍然说“不怕,它照不见我们”。大菱已经挂花,他却还自信地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看起来根本就不像一个成熟的革命青年。
老头子还有点孩子气。大菱受伤之后,他“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说出了“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这样一句准备半途而废的话,当然最后老头子仍将她们送了进去。一个“老战士”在情况不利的情况下说出这种不负责任的话,原因竟然是“我没脸见人”,这与其说是自责,不如说是他过于自信之后的内疚、惭愧,是一种带有孩子气的自我放弃。还有作品结尾处老头子敲打敌人的时候,“向着苇塘望了一眼”,猜想定是二菱躲在苇塘里看他,他这是向她邀功、炫耀,告诉她我给大菱报了仇,这一眼将老头子的孩子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英雄形象的反常书写
在《芦花荡》中,作者还用小女孩质疑的眼光来书写老英雄的形象。受伤的大菱痛苦的哼哼声和二菱似安慰似抱怨的话语,犹如连珠箭,像是要射穿老头子的心。于是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见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感觉受到了轻视,于是,他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但两个小女孩仍然表示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3]这一系列的“怀疑和结果的巨大反差以及小姑娘芦花丛后惊奇的注视,均使老英雄的行为更富传奇色彩”[4]。
没有崇高和伟大,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完美的性格,这就是孙犁笔下的老英雄:吃着白洋淀的饭,喝着白洋淀的水,长着老百姓的脸,说着老百姓的话,干的却是出生入死的英雄事。这样质朴的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反而更加亲切感人。在现代文坛的革命英雄书写中,孙犁的《芦花荡》对老头子这个英雄形象进行了反常书写,在这不似英雄的英雄书写中,却为现代文学的英雄长廊增添了一位独特的英雄人物,也让孙犁的革命英雄书写和当时模式化、脸谱化的英雄塑造拉开了距离,显示了孙犁对革命话语的独特表达,这就是《芦花荡》别具一格的魅力,这就是属于孙犁温情的诗意的革命书写。
[1]李华平.症候:破译文本的密码——文本解读中的“症候解读法”[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5,(1):42-45.
[2][3]孙犁.芦花荡[A].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1.16.
[4]闫晶.《芦花荡》:一份关于乡土的诗意书写[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S1):115-116.
【责任编辑:周 丹】
I247.8
A
1673-7725(2016)08-0071-02
2016-06-05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重述神话研究”(项目编号:15SB0090)的研究成果。
陈平君(1983-),女,四川蓬安人,主要从事文学及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