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路径选择的探索

2016-03-17陈盼盼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有效性

陈盼盼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路径选择的探索

陈盼盼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有效性不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有效性缺失的原因,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路径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衡量学校教育工作成效和满足受教育者成长成熟需要的规范性标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潜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有效性不强,即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受教育者成长需求的满足程度不高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程度不足。作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功能和期望满足契合程度的一种规范性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成为了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失成败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毋庸置疑,中国大陆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预期效果来说是甚微的,甚至是近于“无效”的。在当前面临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的复杂国际国内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发挥其特殊作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所作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因此,分析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有效性弱化的原因及增强有效性的对策,对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分析

“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愈加得到国家和社会各方的认可,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但是在教育成效上却有心无力,这是综合因素影响导致的结果。

(一)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挑战

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结构转型,甩不掉的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工具理性、技术理性、“三大拜物教”的尾巴。赤裸裸的现实写照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发生频率与之提高。这些“烂尾”不仅仅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还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反方向负导向。扩而言之,其一,大学生的价值评判标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缺乏是非观念和正确的价值体系,是非曲直难辨,真善美、假恶丑难判。其二,在成长方式上,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个人主义倾向,缺乏集体意识大局观念,在关涉大部分利益方面往往反其道而行。

(二)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日益缩短了全球的时空维度,互联共通却也使个人生活空间碎片化、封闭化、混乱化。新媒体的这种负面影响在青春激扬、热血澎湃的大学生中影响甚为明显。鲜明地,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个性心理、行为模式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网络毫不辨别力地却将错误思想、有害信息等以网络传播形式渗透到各个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甚至在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无法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思想实际不一致,使得高校大学生在网络腐败思想的侵蚀下丧失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

(三)教育体制改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挑战

教育体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必然会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直接影响。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层层深人,全民教育大规模铺开,大学生的数量激增,其成分亦日益复杂,使得高校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背景更为复杂、难度也越来越大。现阶段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全国各高校大量扩招已屡见不鲜,然而在其管理模式、教学体制等方面却无法及时跟进,这就使得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更加艰难。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强制性灌输和单向输入,而是一种价值劝说和理论引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表现为受教育者能够自主思考、自愿接受、自觉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宣导的价值原则和理论规范。不过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方面呈现乏力的表征,这是环境因素、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内容因素和方式方法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环境因素

各种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优良的环境能够有效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不良的环境则可能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对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形成教育合力起到关键性作用。

1.社会环境复杂多变

愈加复杂和开放的社会环境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在一个经济大转型、改革大深化、发展大调整的重要历史时期,在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模式、利益格局和分配方式等方面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意识呈现多元化走向。这种变化趋势总体上讲是正面的,为广大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更为灵活的发展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甚至出现了修正、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观点。

2.校园环境固化老态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个层面。物质文化环境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等物质形态;精神文化环境指每所大学的规章制度、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优良的环境并不强求时髦和繁华,强调的是让师生在惬意舒适的校园环境中,感受到高雅的文化气息、浑厚的文化氛围,在它的熏陶下,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和思考。就当前国内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看,部分学校在推行实体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但在促进校园文化的核心建设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尚未注重体现各高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一般化、普遍化,“钢筋混泥土”,不利于科学化管理和个性化教学。

3.家庭环境薄弱畸形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摇篮。根正则苗壮。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部分家庭结构不健全、家庭家族成员道德责任感不强、非正规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科学或不重视等,不同程度上地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原初性抑制影响因素,使他们从小就形成排他的“抗体”,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政治品德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内在排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

4.网络环境混乱杂陈

作为一个全民开放高度自由的信息传递系统,互联网络可以使全球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政治理念、生活方式等突破地域限制乃至图书、杂志等传统媒体的狭窄性,在网络上高速、碎片、自由地传播。海量信息,良莠不齐,对于处在“三观”尚未成熟定型的大学生来说,造成了价值取向和判断、信息取舍和辨别的混沌迷茫。这样,他们在形式上、内容上自发地受到网络的影响而愈加迷失、盲目和混乱,再加上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及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可以说,网络在全国各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和重灾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主体因素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因此,教育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现实是,目前我国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

1.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不高

夯实的理论积淀、广博的人文社科常识、高尚的道德修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扎实灵巧的工作能力等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注重和养成的。可是,不乏一些教师表现出与教书育人不相适应的弱点: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传授不正当不科学不健康的教学内容,自身道德修养不高甚至腐败堕落有辱师风师德等;甚者有些教师价值取向有失偏颇,世俗功利,缺乏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对自身学术涵养理论积淀上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甚有学术腐败等不正之风。以上种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积极性不涨

“两难一少一低”造成大多数的政工干部,工作缺乏积极性,疲于应付。一是政工干部的进修提升难。由于工作性质不同,政工干部缺乏完整的时间和精力专研业务,由于与原有专业的渐渐疏离又没有及时更新知识,使政工干部有越干越空、越活越累的错觉;二是政工干部职称评定难。与同等条件的业务教师相比,教学岗位的同志根据教学成果及效果评职称可谓时间问题,而政工干部工作效果难以量化再加上工作岗位有限,职称评定难上加难。三是政工干部工资相对较少。相比教师超额完成教学任务,可以拿超工作量的奖金和津贴,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无论加班加点,都无另计工作量,可谓吃力不讨好。四是政工干部地位低。政工干部所及工作都是零散琐碎冗杂的学校学生工作,在他人看来并非传道授业的高尚育人工作,大部分政工人员内心难免都或多或少都存有不如搞业务充实和自觉低人一等的感觉难免自身也会降低对自身工作地位的看法。

3.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内外部的协作不足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保证这个系统工程从理论认知层面转化为教育实践落实,需要动员一切教育力量,共同担负起育人的作用。为此,必须切实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要彻底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事情的狭隘观念。为此,要切实扩大教育主体队伍,通过全方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客体因素

经济发展条件改善,良好的生活环境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大学上的自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多样的诱惑与抉择,使得缺少人际交往训练和艰苦环境磨练的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而无处减压无计可施。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导致大学生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等方面与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多元化观念格格不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1.大学生的功利化倾向浮现

在人口大国、经济发达尚待、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的中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更多倾向从生存的角度、经济的角度去理解,教育被蒙上了功利性意义的面具,面具背后的非功利性质则无人愿意去揭晓,教育自然被当作一种改善人的物质生存状况的“投资”行为。学生往往把就业砝码更多的是倾注到所谓的热门实用课程如在计算机、英语和专业课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普遍不重视不投入;而且全国各高校顺应这种不良风气纷纷减少甚至取消公共课课时,毕业应聘往往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特别要求,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份量无形削弱。

2.大学生的自我化倾向强化

由于现代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家庭不断增加)、缺少交往的生活实战经验、“自我”彰显和竞争现实这三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部分大学生一切“为我主义”,以自己为中心,很少顾及别人甚至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一味索取却不舍得付出,很少换位思考去关照别人,而且这种倾向有增无减呈现愈来愈无以复加的地步。学生个人的自我化倾向会影响他人,甚至动摇集体主义,不利于教育工作展开,削弱教育成效。

3.大学生的“草莓化”倾向突出

草莓化象形外表光鲜亮丽,内心却苍白无力,稍一施压就变成一团稀泥,虽然外表还疙疙瘩瘩挺有个性。当代中国大学生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历经激烈的层层考试竞争中的优胜者,为了进入理想的象牙塔,纯重视应试能力的提高,却弱化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旦进入大学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面对各种残酷的竞争,出现了一些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心理状态不稳定,自我调试能力弱等种种问题。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内容因素

1.内容陈旧滞后,缺乏时代感、新鲜感

当前教育界普遍存在思想理论跟着现实跑的滞后现状,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但在不断变化的现实面前,仍显得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脱节于深刻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停留在本本层面的教科书思维不能及时全面地跟现实生活接轨;二是落后于大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理论的滞后性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与受教育者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实际的差距;三是落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教育工作更多地是应和改革浪潮,却也往往随波逐流,走一步算一步。具体地,大学的“两课”各门课程之间存在着内容过时缺乏新意且交叉重叠,致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缺少新鲜感,削弱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冲动,大大降低学生学习“两课”的热情。

2.内容枯燥单一,缺乏针对性、层次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有效结合起来,既是原则,又是方法。遗憾地是有些教育者看不到受教育者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往往忽视人与人之间或每个人在不同时间、空间上的需要差别,只重视主导性内容而忽视多样性实际。这种教育只知备课,不知“备人”;只讲抽象理论,忽视现实生活;只重文本逻辑,忽视学生需要。

3.内容抽象空洞,缺乏实践性、现实性

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的价值、思想、观点的认同,不仅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能否以理服人,而且还取决于以事实服众,取决于能否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在实际生活中的行动准则。一直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向学生灌输的几乎都是“正面”的东西,讲大道理,唱高调,进行空洞的说教,相反,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却避而不见或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不能从理性思维的高度进行科学而透彻的分析。这样,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导学生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学生耳闻目睹的现实却与教育内容大相径庭,从而使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方式方法因素

1.重灌输轻渗透

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了著名的“灌输”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一种理论不会自发地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需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灌输。可见,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科学理论地规范性灌输是必要的,但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机械性曲解“灌输”理论单方面居高临下地硬性输入,这反倒容易使喜个性好质疑的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制约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内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实际效果。对此,毛泽东就曾明确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1]

2.重讲授轻实践

重理论讲授轻实践锻炼一直以来都是全国高校教育实践活动的软肋。在“两课”教育教学中,理论成为条条框框,供为教条,单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失去了其行动的理论指南、思想指引作用。部分教育者既不注重通过调查研究掌握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也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探寻学生真正需要,更没考虑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照本宣科,夸夸其谈,喜欢从框架到框架的罗列,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推导,理论与实践脱节只会使理论永远停留于理论层面。

3.重言教轻身教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身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事实是,部分教师言行不一,大大地抵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理想效果,一要靠真知的力量,二要靠人格的魅力。教育者要言行一致,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学生自然会上行下效,以师为鉴。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教育者自身形象的塑造,教育者要用自己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动去带动学生,感染学生,使受教育者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和疏导。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路径选择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化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格局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独立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断受到多方面复杂而又深层次的冲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紧跟时代步伐,紧扣现实形势,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之目的。

(一)构建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育人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校、家庭、社会是三种不同性质的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着着不同的作用。当三种作用力在同一方向上推进时就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反之,则互相冲突、抵消积极作用甚至不利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我国,学校、家庭和社会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愿望,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三维育人环境,既可行又必要。

1.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约束规范、感染熏陶和相互激励作用。高校应建立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相适应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的制度环境;建立一支研究型、学习型、实干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组织环境;建立平等、开放、活泼、互动、有序的学习环境;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学生监督环境;建立体现社会主义特色、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互助、和谐的生活环境;建立服务型大学生就业指导环境等途径来构建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2.发挥良好家庭环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各高校可以结合地方特点灵活性建立家长联系制度、举办家庭培训联谊活动、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形式,辅导员定期与家长联系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发挥家庭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积极作用。

3.优化社会环境

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要坚持弘扬社会主旋律,提倡新风尚,传承真善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环境的优化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高校的互动合作,高校应积极搭建起政府-高校-社会通力合作的强强联合作用。

4.优化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是把“双刃剑”。因此,高校要主动全面研究应对措施,强化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积极影响,防范其负面影响,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强化:一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引进、培养专业的网络技术智库,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智囊团提高专业队伍素质,熟练掌握应战能力,;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以网络为平台,以大数据为背景,为学生提供与时代接轨的新思想新内容,占领应战高地;三是创新网络形式,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泼形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学相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战效力。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媒体共同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相配合,形成顺向合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一定会大大提高。

(二)改革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有效性的工作模式

习近平同志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说:“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党委应当将“两个巩固”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2]“两个巩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实现“两个巩固”,关键要解决好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并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我们不但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还应该通过在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力求对当前亟需进行理论引导或说明的突出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要与生活服务、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养成教育与咨询辅导、综合素质评定、困难生助学工作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亲可近。应改革过去的教育内容偏重单纯的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面对“自主择业”等现实社会问题方面,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学生成才或就业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服务,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助推作用。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搭建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之间的桥梁,是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因素。思想教育方法的创新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走入学生,解决脑袋问题,为学生所接受。因此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坚持三个原则:坚持贴近学生学习、贴近学生生活和贴近学生思想;坚持关心学生的主体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思想教育工作双向互动、平等交流。高校可尝试建立师生一对一、面对面咨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把学生与老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教师以专家的身份为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咨询,学生主动要求咨询,从而实现双向互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嵌入到与学生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可以说,这种思想教育运行模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符合学生思想个性化,独立性强的特点,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从过去的普遍教育的层次推进到学生个体的心理层次上。

3.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人的思想具有复杂性,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也要多渠道多途径展开,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一要创新开发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网络独有信息海量、覆盖面广、时空不受限制等特点,非常迎合大学生喜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立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思想教育综合信息网站,扩大思想教育的范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二要以综合素质培育为核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类阳光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专题沙龙、名家讲坛、学术研讨、就业礼仪培训和体育盛典、娱乐竞技、民乐欣赏等,不仅使大学生的学术文化修养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熏陶中不断升华,而且还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人才队伍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实际出发,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鼓励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3]因此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引进更多具有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加入学生工作队伍。同时,作为高校培养教育工作的主体及德育资源的主要载体之一,学校无疑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和主要组织者。各高校必须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抓好专兼职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力是辅导员。切实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以发展的战略眼光,紧密结合高校实际,不断学习,创新工作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强化服务意识,增强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新时期辅导员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来自学生方面,多元而个性的“90”后已经大规模进入大学校园,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模式已经不再完全匹配他们的发展。因此,要求辅导员不仅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诸如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还需要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等网络技术、掌握最新时事动态和社会热点咨询,能够及时跟进、同步获取并不断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要。当今互联网迅速发展,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必须比学生站得高、看得远,否则学生就很难信服,更无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为辅导员工作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才能不断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毛泽东著作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433.

[2]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N].人民日报,2013-8-21(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01).

(责任编辑:叶丽娜)

Explora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idity Path Selection

CHEN Panpan

(The School of Marxism,Xiamen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00)

Abstract: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biggest problems is the effectiveness is not stro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idity problem has become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 faces enormous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the lack of effectiveness,explore the route cho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ffectiveness;path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1-0073-07

收稿日期:2015-10-21

作者简介:陈盼盼(1990-),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