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真对晋察冀边区党建工作的贡献

2016-03-17山西杨士彪梁宇红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6年1期
关键词:晋察冀边区彭真边区

(山西)杨士彪 梁宇红



彭真对晋察冀边区党建工作的贡献

(山西)杨士彪梁宇红

1938年3月,彭真作为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常驻晋察冀边区。左起:关向应、彭真、聂荣臻。

积极参与组建北方局并开展党的工作

瓦窑堡会议后,为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实现党在白区工作策略的彻底转变,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彭真于1936年3月随刘少奇到达天津,以中央代表身份重组中共中央北方局。到达天津后,他迅速派员到各地重建与恢复党的领导机构,把党的工作引上正确路线的轨道。

卢沟桥事件爆发后,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彭真建议并组织北方局迁往太原。按照中共中央指示,1937年8月初,北方局在太原组建新的领导机关,刘少奇任书记,彭真任组织部长。11月,彭真受刘少奇委派,以北方局代表身份,到晋东南巡视中共冀豫晋省委的工作。期间,他在昔阳县皋落村参加了党的支部会议,会后就农村建党情况、群众与抗日队伍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12月9日,彭真在中共冀豫晋省委机关刊物《战斗》上发表《抗战中的新危机和党的新任务》一文,强调要扩大、发展、巩固党,目前党的组织发展,远远落后于抗战形势发展和党的政治影响发展。这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的最大缺点。所以,为了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必须大大地扩大党发展党,同时还必须要注意到巩固党。

1938年4月20日,彭真接到毛泽东的指示:“由于你们领导和同志们的努力,使晋察冀广大地区的抗日运动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根据地的建立,已经大体成功,但在各方面都是不巩固的。目前你们的中心任务是在各方面巩固已得的胜利。并在巩固的现有基础上去继续发展。”这一指示,高度评价了晋察冀根据地创建以来取得的伟大成绩。并为加强根据地内党、政、军和群众组织的建设指出了明确具体的方向。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中共晋察冀省委于1938年4月在山西五台县的金刚库召开了边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上,彭真作了《关于全国抗战形势和争取抗战胜利方针》的报告,总结了边区根据地创建以来的成就和经验,制定了巩固与扩大边区根据地的正确方针和政策措施。这次会议是边区根据地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

1939年2月,彭真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左起:彭真、黄敬、关向应、王震、聂荣臻。

领导北方分局工作并召开边区第二次党代表大会

为了加强战区和敌后工作的统一领导,1939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北方分局,代表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对晋察冀地区实行全面领导。分局以聂荣臻、彭真、关向应、程子华为委员,彭真任书记。分局下辖晋察冀区、冀中区、冀热察区三个区党委。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的成立,统一和加强了晋察冀边区党、政、军与群众工作的领导,使晋察冀、冀中、冀热察三个战略区之间的斗争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巩固和发展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北方分局于1939年1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蛟潭庄附近的苍蝇沟村召开边区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会上,彭真传达了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并作了《关于新阶段的诸问题》的结论,其中指出:“在新环境下党的公开合法的地位与活动范围的扩大,需要提高和发扬党内的民主。”“同时,又特别需要党的领导的集中。”因为只有民主与集中才能达到党的思想与行动的一致。“在工厂和各种部门中建立短小精干的支部”;“耐心地培养教育干部。”同时对部队党与地方党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说明。会议最后指出:边区党在各方面取得的辉煌胜利,党的正确的路线与政策是决定的因素,只有依靠正确的政策特别是统一战线政策,才能把一切抗日的人们团结在我党周围,去夺取抗战的胜利。

整顿和巩固边区党组织

党组织经过迅猛发展后,必须进行适当的整顿与巩固,这是根据地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规律。193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了《关于巩固党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抗战以来,在短时期内得到了猛烈的发展,所以党的组织很不巩固。因此在目前形势下,“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成为我们今天极端严重的任务,成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决定因素。”为了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这一决定,总结晋察冀边区党的组织工作方面的情况及经验教训,1939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在河北曲阳县青山村召开了组织工作会议,亦称青山会议。彭真作了会议结论。他对北方分局领导下的3个区党委逐一进行了评估。在肯定各区成绩的同时,他也指出各区存在的缺点和弱点,比如党的发展和巩固不平衡;党的本身的工作还落后于党的各种战争动员工作;党的阶级教育还远赶不上客观上和形势的需要;在党的各种制度的建立上、支部工作与阶级教育的深入、部队与地方党的关系不够好等。彭真在会议上的结论,不仅传达了中共中央对边区党的工作的评价,也客观地肯定了边区党的工作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指明了党的组织工作的发展方向。

青山会议作出决定:目前边区党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党的组织。在步骤上先从组织上巩固入手,然后转为政治上、思想上的巩固工作。会议决定“党在组织方面的总方针是:集中力量从事党的组织的整理与巩固工作;但同时决定加紧克服工作的不平衡”。依据这个总方针,会议制定了边区党委在组织上、思想上、政治上巩固党的具体政策与方法:一、从组织上严格干部标准,加强党的民主作风与铁的纪律,集体领导与科学分工。二、从思想上、政治上巩固党,保持党的独立性。这次会议制定的关于巩固党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有力地保证了边区整顿与巩固党的工作的顺利进行。

根据青山会议精神,在彭真的指导下,晋察冀边区于1939年冬至1940年初,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党组织整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巩固党的工作先从组织上巩固入手,然后转为政治上、思想上的巩固。在组织整顿工作中,主要抓住审查干部、整理党支部和健全领导制度三个重要环节,重点是审查干部。并要求在此之前,“必须在党内作充分的巩固党的政治动员。使党员、干部了解审查鉴定党员干部,整理支部,是为了提高干部、党员的质量,提高党的战斗力”。

关于干部的审查,包括对各级领导机关的检查和党员干部个人的审查两个方面。对各级领导机关的审查项目主要是:党的政策和党的组织原则性的掌握;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干部政策;民主集中制的运用;对党与政、民、党团、地方武装之领导及与群众的关系等。对干部个人的审查鉴定主要内容是:思想意识的锻炼,政治立场坚定的程度等;对党的政策的了解和掌握能力;组织原则的掌握;工作的积极性和纪律性;自我批评精神等。

1939年7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书记的彭真在晋察冀边区阜平县。左起:程子华、彭真、关向应、聂荣臻。

整理支部、建设支部工作是巩固党的关键。在整理党支部过程中,注意了与党支部改造和检查总结工作、开展党内自我批评联系起来,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因而较好地揭露和解决了存在的问题,也总结了党支部工作的经验。由此,边区建立了大批模范党支部,使支部工作开始走上正规化,进一步加强了党支部在群众中的核心作用与堡垒作用。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晋察冀边区党支部覆盖了边区全部农村的一半以上,67.5%的行政村都有了党的工作。在边区,党成为领导全区人民对敌斗争和进行根据地建设的核心力量。

经过审查干部与整理党支部,党组织更加纯洁巩固。审查整理结果表明,在全区17万余名党员中,大多数党员、干部对党忠心耿耿,作风正派,经得起考验,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只有极少数在政治上有严重问题。从1939年冬到1940年秋,在冀中区9万党员中洗刷异己分子、投机分子和落后分子共2730人,约占党员总数的3.03%。在北岳区15个县中,共洗刷759人,约占该区党员总数的2%。上述情况表明,巩固和纯洁党组织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长期的艰苦的工作。

建立制度是组织上巩固党的一个重要环节。彭真明确指出:“边区这样一个根据地将来会有上万的支部(现在是七八千个支部),要不在各方面把制度建立起来,依靠制度去进行日常工作,领导机关忙死也无法把工作贯彻下去,把党的政策彻底实现。”党委与支部要建立的制度主要有:按期开会讨论计划,分配工作、检查工作;集体领导与科学分工,请示报告等;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和坚持制度的观念;强调深入基层与群众,调查研究,注意研究农村情况,向群众学习,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反对与克服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家长制和强迫命令的官僚主义等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各种制度的建立,使党在组织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发展。

党内教育是极端重要而异常严峻的任务。彭真指出:边区党是在一个革命高潮中飞速发展起来的,是在抗战和抗日统一战线中发展起来的,各样各色热情的人,甚至投机分子都涌进了党。党内教育主要是从思想上巩固党的教育,把实践与理论教育联系起来;把中共中央的指示和边区各项具体政策结合起来;党的组织原则的教育。在彭真的倡议下,边区大力开展党内教育,不仅纯洁了党的组织队伍,而且增强了党的战斗力。

1941年6月4日至8月21日,彭真到延安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毛主席汇报了晋察冀边区的工作。在其写成的《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中,总结了晋察冀边区从创建起到1941年2月,在根据地建设中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政策的情况和经验。这个报告成为根据地由被动变主动的转折点,不仅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深入巩固和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敌后各根据地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1941年,彭真在山西兴县。右起:关向应、彭真、林枫、周士第、贺龙。

开展整风运动,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巩固党

为了积蓄力量和准备反攻,不仅必须实行正确的反“蚕食”、反“扫荡”的军事方针,还必须深入巩固和建设根据地,改善和加强根据地党政军建设。1942年起,彭真领导晋察冀边区开展了全党整风运动,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使党更加巩固和统一,大大提高了党政军民对敌斗争的效能。

尽管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恶劣,但由于边区各级党委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具体指导,晋察冀边区整风运动仍开展得较深入扎实。大体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第一阶段,舆论宣传,整风准备(1942 年2月至7月)。在宣传动员方面,彭真在《解放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领会22个文件的精神与实质》《怎样学好22个文件》等有关整风的社论。第二阶段,学习文件,整顿三风(1942年8月至1943年4月)。第三阶段,结合业务,改进工作(1943年5月至12月)。第四阶段,坦白运动,整风深入(1944年1月至1945年9月)。

这次晋察冀边区的整风运动持续3年之久,收获显著,意义深远。整风提高了边区广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马列主义的水平,使他们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增强了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并深刻认识到马列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行动指南,提高了联系实际深入学习的自觉性,注重在学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功夫、用气力。通过整风学习,广大党员干部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克服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封建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认真清理思想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政治上的“左”右摇摆,组织上的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残余,坚定了无产阶级立场,增强了党性观念,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整风增强了党内外的密切团结,形成了在马列主义基础上的集中统一。全党自觉地提倡与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顾全大局的原则、老老实实办事的原则、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边区党政军领导层的整风,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主观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官僚主义、事务主义和文牍主义,迅速地改进了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树立了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调查研究、艰苦奋斗的新风尚,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也有很大提高。这些收获,从思想上政治上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各项建设,为边区渡过困难、迎接胜利提供了有利条件和保证。

抗战时期,彭真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指示和斗争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党建工作,有机地把根据地各个战线的斗争统一组织起来,使边区党组织真正成为边区人民斗争的坚强领导核心。而在这个过程中所造就的干部队伍,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和组织上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和巩固。这支经过艰苦环境和残酷斗争考验的党的干部队伍,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保证,是加强根据地建设和夺取抗战胜利的保证,获得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拥护。晋察冀边区也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模范根据地”。

(责编孟红)

猜你喜欢

晋察冀边区彭真边区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彭真:细微之处见真知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统一战线:杨得志开辟冀鲁豫边区的『秘密武器』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初探
真爱不必门当户对
真爱不必门当户对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村政权的性质及组织形式
彭真秘书谈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