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撷取生活之水,丰盈语言情味
——例谈语言运用类考点的复习

2016-03-16安徽陈士同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段散文诗语料

安徽 陈士同

撷取生活之水,丰盈语言情味
——例谈语言运用类考点的复习

安徽 陈士同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学习语文是感受语言所蕴含的艺术之美,而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则是体验语言丰富的艺术魅力。从考试的层面看,一份试卷很好地把这两个动态的艺术之美蕴含其中。纵观全国卷,多年沿袭的惯例都是采用二卷式体例,即第一卷阅读理解,第二卷语言表达。从呈现的方式看,阅读理解侧重于对已有语言材料的阅读、分析、提炼、概括和整合信息能力的考查;而表达运用则倾向于运用储备的材料,根据创设的情境或提供的条件,按照要求生成全新内容的过程。相较于阅读理解,表达运用显得更为自由、灵活、开放,而且对语言能力考查的要求更高。现就语言表达运用的备考进行分析,以求对这部分的复习起到拨云见日的导引作用。

一、语料积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言运用素材的积累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可以来自日常生活,可以来自社会人际交往,更重要的则是来自阅读。生活是最大的信息库,包罗万象,但由于来源的层次和渠道不同,其呈现出来的东西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面对这些鱼龙混杂的信息,我们需要放开眼光,去筛选与甄别,承其精华,除其糟粕;而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源,因层次和角色的不同,其所蕴含的语料信息也就呈现出多样化和异质性。既然是经过时间的过滤,其也都富有了独特的内涵和意蕴;至于阅读积累,则是三种渠道中最常见且最重要的方式。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类型繁多,形式多样,语料丰富;典籍是古今中外灿若星辰,而且经过岁月的淘洗和时间的积淀,可以称得上是珠玑琼浆。面对这些语言瑰宝,我们在感受蕴含真味的同时,还要汲取和收纳,以便为我所用。

二、语言知识理论

如果说运用语言是建造房子,那么积累和贮存的语料就相当于建筑材料,如何把这些零散的材料进行拼接和组合,使建筑的成品既实用又美观,则需要一定的规则和理论的支撑。否则,加工的成品可能奇形怪状,甚或是一盘散沙。同样,面对杂乱无序的语言,如要将其组合成既定要求的语言形式,借助修辞、句法、词法等方面知识和理论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

三、语言运用

万事俱备,接下来就是如何把汲取到的语言材料按照要求进行外化。就语用类题目看,其涉及的知识点有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材料的扩展和压缩,语言使用的简练、准确、鲜明和连贯等方面,考查的侧重点不同,操作时的要求也不一样,而且这些方面的考查,其开放度和自由度是很大的。在解答时除了严格按照要求,更要突出新颖和精练。

1.句式转换

句式的选用和变换,坚持的是语句协调和意思不变。协调指在选用句式时与上下文的语境,前后文的语脉与音韵节奏和谐贯通;而意思不变则是对原有句子根据要求改变叙述和表达的形式,即使有个别词语的增删,也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比如长短句、整散句、陈述句与疑问句、被动句与主动句等之间的相互转换。不论形式如何变化,但内容要保持不变。

【例】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三个句子,每句均以“静”字开头。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为自己的独特韵律。有 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了。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属于重组句子题型。第一分句把“‘静’为自己的独特韵律”作为句子主干,以“中国古典园林”替换“自己”,将“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定语即可;第二分句“全部构建”受“静”影响“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重组可选用使动句,让“全部构建”作兼语,让“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作兼语的谓语部分即可;第三分句只要将“静”置于开头,添加“一旦”等这样的关联词语,将代词替换为其所指代对象即可。

【答案】“静”是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的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韵律;“静”能使全部构建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静”一旦失去,园林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了。

2.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应坚持简洁明白,并符合题干要求。从形式上看,它是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概括化,是根据要求用最精练的句子(不是短语和词语,提取关键词实际上也是语句的变式)把所给的材料内容概括出来,而不是简单的文字数量的减少。这是对信息捕捉、筛选和概括能力的考查,更是对材料理解和加工整合能力的考查。没有平时生活和学习的积累,要准确地完成语段的压缩是很难的。

【例】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 %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解析】压缩语段可以采用“概括”“提炼”“整合”三步巧解压缩题;概括,指给语段划分层次,概括层意。一般以每个语段的句末点号为界划分层次;提炼,是去粗取精,根据题目要求,将上一步概括出的内容进行筛选,选取主要且与题目要求有关的信息,把次要或题目联系不紧密的部分删掉,使提炼后的内容更简要、更接近答案;整合,是根据要求将提炼出来的主要内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上面两步,虽然已经得到语段的主要信息,但是信息还是零散的、没有组织的,并不符合试题的要求。这样,就需要进行整合,使之成为语句顺畅、结构合理的一句话。

【答案】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与父母之间存在代沟。(或调查显示,学习成了多数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唯一话题。)

3.语段扩展仿写

语句的扩展和仿写,两者虽然本质上是相通的,但都属于不同形式的语言运用类型。扩展是由少变多,由简单变丰富,在题干要求的范围内,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内容的扩充;仿写则是根据所给的范例顺着语义、语势续写,或是另选话题按照示例进行仿写。形式不同,本质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在仿写过程中,除了注重形似,更要注意神同。如果仅仅关注形式上的一致,而忽略了语义上的相通和连贯,便会在内容上与要求的结果发生游离。当然,要让扩展和仿写的内容文辞兼美,语意顺畅,富有特色,没有生活之水的滋养是无法实现的。

【例】《散文诗》是一本青少年非常喜爱的文学刊物,下面是小章同学为之写的一段赞美之词的开头,请根据文意,续写一段话。要求: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

茫茫人海,知音难觅;茫茫刊海,好刊难寻。是你,《散文诗》……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抓住《散文诗》这个主语,结合它的特点进行分析;其次,要注意此题为续写题,组织答案时一定要与上文联系紧密,使文意顺畅;最后,注意题干要求。

【答案】与我结伴,一路牵手同行;是你,《散文诗》,为散文诗的爱好者默默地做奉献;是你,《散文诗》,为文人墨客搭建了梦想的舞台。

4.图文互换

身处群体性的社会中,我们每天要面对丰富多变的社会生活,要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如何读懂外来的信息,如何把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传达出去让别人能够理解和接受,便显得尤为重要。即便学贯中西,词不达意也无法很好地与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很难融入社会;面对驳杂的信息,抓不住重点,分不清主次也不能很好地理解生活;面对提供的信息和要交流的对象,分清主次,明确对象,确定态度,选准角度,精准用语,才能把所要表现的内容准确恰当地呈现出来。而这些能力除了来自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也不能忽视社会生活这个大熔炉提供的丰富信息材料。阅读理解是汲取和内化的过程,而表达交流则是释放与外化的过程。两种精神劳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例】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

【解析】一要审清试题要求,即根据初步构思框架构思一段话;二是充分利用试题材料,将其体现在语段中;三是注意准确、连贯的要求。图片中的瑶族村三日行考察重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去前的“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瑶族的情况和准备好考察行装;二是到达之后的“实施”过程——四处参观、进行访谈、举行联谊活动和写好考察日记。最后,将这些信息有条理地连贯起来即可。

【答案】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5.写作

写作是综合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精神耕耘的过程。没有丰富的生活和社会知识的汲取与沉淀,要写出文美词佳,篇章构思精妙,内容丰富,富有情韵的文章是不可能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强调的是阅读积累的重要性;“生活是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材料库”形象地说明世态人生蕴藏信息的丰富。只有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关注社会人生,才能获得真实可贵的素材,才能为写作输入新鲜的血液,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情真意切。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做到这些,大脑储存的信息才会活水不断,用活水培植的语言之树才会枝繁叶茂,滴灌的语言之花才能百花争艳,芳香四溢。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中学)

猜你喜欢

语段散文诗语料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散文诗八骏
散文诗(选二)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散文诗》刊征订征稿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当代散文诗的“突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