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材料作文的题型特点及审题方法例谈

2016-03-16四川周永孝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慈母长者作文题

四川 周永孝

新材料作文的题型特点及审题方法例谈

四川 周永孝

纵观近二十年全国统一卷和各地自命题,其中的材料作文题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材料作文大行天下。全国卷和各地自命题中,材料作文占比很高。其材料表意的隐含性较高,立意的开放性不足,给考生作文审题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加之评卷时对审题的认可面窄,对偏题的惩罚严,给考生普遍带来了不小的审题压力和影响,甚而影响了后面作文的时间和信心,也冲击了对作文本身的公正评分,有人戏称之为高考作文命悬一“审”。于是,这种材料作文题型招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诟病,这使高考作文题型进入第二阶段,即材料作文偃旗息鼓。话题作文在材料之后,明示了唯一显明的“话题”,虽然限制了材料的立意,但它引导了材料的表意,为考生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减少了偏题的风险,这使话题作文在这阶段大行其道。第三阶段,材料作文卷土重来。特别是近四年,这种作文题型占比均高达92%以上(见表1)。

表1 近四年语文高考卷作文题型分类统计

有不少研究者和老师习惯把自2006年之后出现的这种材料作文题型称为“新材料作文”。较之第一阶段的材料作文和第二阶段的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有如下四个突出的特点:

1.材料的多样性。表现为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种类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见表2)

表2 材料作文大致分类

2.材料的多义性。表现为新材作文提供的材料张力很大,寓意丰富,具有多向和多层解读的可能性。

3.高度的开放性。表现为“四自”,即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4.严格的限制性。表现为“三不”: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纵观近二十年高考作文题型,其审题难度值和开放度大致是如下的态势(见表3):

表3 近二十年高考作文题型特点比较

由此可见,高考作文命题大的走势是:审题难度越来越低,让学生作文不“卡”在审题上;材料开放度越来越高,让学生作文能“尽”显素养:这样的走势无疑是尊重写作规律、切合新课程理念和逼近高考价值指向的。

当然,新材料作文“严格的限制性”决定了它在“材料的多义性”和“高度的开放性”这两方面是有限的;高考的选拔性也决定了其中的作文题型不会让考生作文绝对的开放和无限的自由。于是这就意味着,考生作文审题仍然很重要。根据多年多省的教学反馈,学生无论对以前的材料作文,还是对现在的新材料作文,审题都颇为犯难,很多学生不得要领。相对于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而言,材料作文(包括新材作文)的审题难度本身也是最大的。

其实,材料作文(包括新材料作文,下同)的审题,有其基本的方法。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例子,谈谈材料作文审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步骤。主要针对的是故事性单则材料而言(因为它审读难度最大),其中的故事既包括事实性的,也包括虚幻性的。至于其他类型的材料的审题,可以依此灵活化用。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原则有三:

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读材料,以便为自己的立意提供更多的选择。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向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从中选定立意的基点。筛选的标准一般是三个,一是准,即真正切合材料的整体;二是新,即在准的基础上,较有深意或新意;三是便,即自己以此成文更为方便顺手。

由此可知,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基本上要依序运用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定向思维。在认真审读材料后,要运用发散思维,尽量想得多,想得对;然后运用聚合思维,在前者的基础上选得定,选得好;最后运用定向思维,围绕选定的唯一立意进行定向构思。

根据上述三原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有五:

1.抓住主干情节:审题立意的第一步,要着眼于材料的整体,剔除其细枝末节,以便抓住故事的主干。

2.分析主要关系:剖析情节发生的内在逻辑关系(多数是因果关系),以便抓住事理本质。

3.确定侧重主体:牵涉主干情节的常有多个主体,站在不同主体的角度,常会推衍出不同的立意。很多材料作文立意的丰富性和分歧性,往往是起于这里。

4.延伸社会人生: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具有包孕性或隐喻性,审题立意时常常需要以小见大,顾此得彼,见浅思深;为此常常要基于主要情节关系,围绕有关主体,要么向社会方面,要么向人生方面进行延伸思考。

5.简句直述论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落脚点,是最终确定记叙文的主题、或议论文的论点。其语言形式大多是一个单句,有的是由两个单句构成的复句。

下面试举三道较为复杂和典型的给材作文题的审题立意为例。

【例1】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安泰是众所公认的无敌英雄,地神盖娅是她的母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带离大地,弄到空中扼死了。

【审题】

【立意】

1.从安泰的角度:

(1)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借助别人或集体的力量才能有所作为。

(2)过分依赖别人也会导致失败,只有自身强大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3)对待缺点,不要试图掩盖,关键要正视并改正。

(4)要辩证而谨慎地看待自己的优点。

2.从盖娅母亲的角度:

(1)适当地给予是必要的,可以使孩子变得强大。

(2)扶持和帮助要有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3.从赫拉克勒斯的角度:

(1)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2)抓住要害,才能事半功倍。

(3)竞争贵在用智慧(去了解,去运用)。

【例2】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海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审题】

【立意】

1.从游客的角度:

(1)帮助更需要科学。

(2)见而识之,事才成之。

2.从一只老鹰的角度:

(1)坚持不懈,方可成功。

(2)我们要善于等待时机。

3.从一群小海龟的角度:

(1)为人需要有主见(要独立)。

(2)凡事不可全凭“经验”。

(3)应“变”才能“制宜”。

【例3】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审题】

【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

(1)误解常起于一知半解。

(2)全面的了解,才能带来真正的理解。

(3)别让误解浪费了忠诚(善意)。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

(1)既要动手行动,更要动口沟通。

(2)坚定自己的判断,坚持自己的职责,才能利人利己。

(3)别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他人或自己)。

3.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立意:

(1)永远的忠诚常需要坚定的信任。

(2)越信任,越忠诚。

(3)信任是团队生长的基石。

(年轻猎人也是基于信任请教长者,基于信任听信了长者)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对作文的材料,尤其是对故事性单则材料,在按照上述5个步骤进行审读、分析和立意时,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辅助,比较直观、简洁。其中情节线比较密集的主体,常是比较主要、比较普遍和比较安全的审题立意角度,如例1中的“安泰”,例2中的“游客”和“一群小海龟”。例3比较特殊,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猎手、长者、雁奴和雁群。材料是两个套环故事,最外围的是年轻猎人求教长者后,收获丰厚;内核故事是长者讲的:雁群误认为雁奴欺骗了她们,对它施以惩罚;雁奴放弃了示警责任,使雁群遭受灭顶之灾。审题时,立足于雁奴、雁群或者它们间的关系来立意,才比较切题。如果侧重于猎手和长者的角度,则属于偏题或跑题了。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棠中外语学校)

“慈母”曾是伤心事

我们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于是便自然地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其实在中国古代,曾有个专门的称谓叫“慈母”,

对于这个“慈母”来说,“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 那是件伤心的往事。

“慈母”最早出现于《仪礼》。《仪礼》对成为“慈母”的条件作了诸多令人张口结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

由此可知,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可以成为慈母,也不是哪个儿子随便都可以拥有慈母。 要想成为慈母,必须具有小妾身份,且必须没有孩子或者不能生育(至少是没有生育男孩)。更为关键的是,丈夫必须还有另外的妾,且这个妾恰好去世并遗下一个男孩。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还需要丈夫下达明确的指令:“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吧!”知道了这些,我们在读到《仪礼·丧服》中“慈母如母”时,才不会感到过于突兀。所以,从词源的角度来说,“慈母”和“生母”的死亡有关,和“慈祥”无关。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为《仪礼》所严格定义的“慈母”,其词义的内涵慢慢发生了演变。至少在唐代,“慈母”已经不再是一个专称。李白的诗中就有“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的句子,显然这里的“慈母”就不再是《仪礼》中的“慈母”了。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

猜你喜欢

慈母长者作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慈母心
浓浓慈母爱,暖暖寸草心
大象“长者”会把生态知识传给下一代
『慈母手中线』——我们可能没读懂的一句诗
——长者的期盼">"老博会"剪影
——长者的期盼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各省高考作文题汇总:你觉得哪套作文题最难写?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慈母盼归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