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6-03-16纳倩茹
纳倩茹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31)
论高职院校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纳倩茹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1)
摘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信仰的确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同时,由于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师资力量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使得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突出,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在这种境况下,思政课的教学已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专题化教学在科学整合教材的基础上,以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本文对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期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专题化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这是由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高职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做怎样的人。著名学者、吉林大学教授陈秉公先生认为,大学一般开设两类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某一类人”的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因此,高职院校开设思政课,不仅有利于使学生的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和原则性,也符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关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职业化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城镇化发展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重大成果,但由于进程过快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重分配,得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被打破,导致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相当数量的年轻人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理论武装不够,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对主流价值观的不认同上,对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思政理论体系出现怀疑甚至反感。
如何重新焕发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摆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课题。
专题化教学,基于理论,在保证教学内容广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挖掘深度,引发学生思考,在思想上融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是树立思政课教学的新理念,强化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现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有效模式。本文将从现行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专题化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可行性进行阐述。
1 现行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1高职院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虽然自2005年起,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思政课的教材几乎每年都在修订,但教学内容的编排却并无大的变化,很多内容与中学历史课,政治课的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复情况,如果任课教师仍采用平铺直叙的传统教学方法,课堂上“一言堂”式地阅读PPT,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就会导致教师讲的索然寡味,学生听得也就昏昏欲睡的教学窘境,对学生的吸引力自然也就不具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不高,从而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应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目标,但很多学校顾此失彼,将主要目标当做唯一目标,片面强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中,多存在思政课师资队伍相对匮乏的情况,很多学校为了节约成本,多采用大班教学,并尽量压缩课时,面对100多人的大班,以及捉襟见肘的课时,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很多老师都疲于应付。几学期下来,很多老师入学时所肩负的使命感被大大削弱,对待工作态度消极,缺乏更新知识的动力,一套幻灯片几年来未做更新,就连考试题目也是一用几年未曾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严重僵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可以说,已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
1.2紧跟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地球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借助网络,世界出现在每一个人的电脑屏幕前,人们的意识形态也由单一趋于多样。如何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成为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极力鼓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化,传输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通过“偷换概念”、“断章取义”、“造谣污蔑”等手段,以及其隐蔽的方式,歪曲历史,削弱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和道德基础,以达到其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和“弱化”、“矮化”的图谋。
如何打赢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之战,关键就在于高校的思政课教育能否抢占青年学生意识形态的高地。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考试就是唱高调的教育考察方式显然已难以胜任新时代的要求。单就教师个人的信息量与学生群体相比并不占优势,如若只是浅尝辄止地分析案例,引出结论,无异于耳提面命的说教,甚至会诱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只有教师在各自研究的领域进行深入思考,以专题为导向进行深入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更胜一筹,辅之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鲜活的教学手段,透过现象认清本质,才能真正激发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判别是非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授之以渔”,才能让青年学生走上社会后明辨鲜花和毒草,有的放矢,不盲目跟着感觉走。
所有这一切,都昭示着伴随着时代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2 高职院校实行专题化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专题化教学改革,我们要避免全盘否定的错误倾向。首先,现有思政教材知识体系是无数学者和教研人员的智慧结晶,是专题化教学改革的理论根基。离开或推翻这个根基专题化教学改革势必会成为无水亏水,无源之水。其次,专题化教学改革的创新体现在教学方式与教材编排上的因势利导,以问题为导向,由过去的照本宣科升级为寓教于乐。通过把现有的教学内容重新组织安排,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热点焦点层层剖析,将学生由现实引向课堂,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收主流价值观。可以说,专题化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体现思政课教育目标的职业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教育途径的实践性等特点。
2.1专题化教学特点与高职思政课特点相契合
专题化教学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教学人员必须具备理论深度与知识广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不同在于,专题化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新鲜感,不能老调常谈。授课老师不仅要在新授专题内容上深入剖析和挖掘,也要在新涉及的知识面上有一定的延展,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二)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授课老师要紧扣社会热点,学生焦点,通过滞入式教学将思政教育与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相结合,使课堂更具实践指导性,契合社会实际与学生思想状态,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三)关注差别,因材施教。以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千篇一律,没有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之间的差别,专题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要对授课对象因材施教,教师不能只是在办公室里写教案,在网上找素材,要多深入课间与学生交流,把握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会“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关注差别,突出思政课的人性化与人文性。
从专题化教学的特点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问题集中,重点突出,可以抓住学生学习中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围绕一个主题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扩展,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感染力强;改变照本宣科的讲授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2.2专题化教学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选择专题化教学模式作为高职思政课改革方向,亦是因其切实可行的操作性。
1.从专题化教学的定义中不难发现,实施专题化教学后,现行教材仍可继续使用,授课教师只是在自己所认领的专题上打破以往按章、节讲授教材的传统,紧紧围绕热点问题设置专题,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具有说服力的讲述,这就避免因更换教材而导致代课教师重新撰写教案、课堂准备不足的弊端。
2.按照前文所讲的专题化教学特点分析,实施专题化教学后,可以弥补高职院校中思政课专职教师不足的缺点。由于高职院校多注重对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有部分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无暇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因此,在思政课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难免顾此失彼,与整个学校的学生数量在比例上相差悬殊。因而,有部分思政课的教师是从学校管理岗位上分流出来的兼职老师,他们在从事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难免有些力不从心。但专题化教学实施后,不论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长选择相应的专题或擅长的领域,通过合理分工、相互协作,不但可以大大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更能使学生受到不同学术背景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熏陶。
3.实行专题化教学后,有利于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专题化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总结教学经验,通过将不同专题教师的经验集结成刊,有利于教师之间取长补短,教学相长,不仅同校的可以相互交流,校际间教师的合作交流更是相得益彰。
结合以上三点分析,可以发现思政课专题化改革的可操作性非常强,如果进展顺利,将会是投入成本低,成效明显的一种改革方式,发展的好,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3 对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的积极探索与结论
新形势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我院对思政课实施专题化教学正在进行积极探索。针对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论证了进行专题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认为专题化教学模式的特点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特点相契合,实践中可操作性强,应当是一条有成效的思政课的改革之路。
参 考 文 献
[1]谭晓燕.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构建研究[J].学理论. 2015,1
[2]阮晓莺.专题式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2
[3]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4]曹丽萍:高职院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改革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2
[5]魏良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2
收稿日期:2015-12-19
作者简介:纳倩茹(1988-),女,宁夏银川人,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学秘书,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1]安徽省2014年质量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建设项目(2014gxk103), 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994(2016)01-0056-03
Analysis of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opicalization Teaching Reform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 Qian-ru
Abstract: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foster abilities, molding ideal personality, establish faith, and so on. Today, the strength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vanish rapidly, because of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method, contents and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becomes an insignificant lesson to most students. In this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Based on the rational organization of different materi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opicalization teaching which has obvious intentionality and effectiveness, would be operated easier in practice. In this paper, topicalization method is analyzed in two aspects, which is aimed to discus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to elevat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Key words: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reformation; topicalization method
[2]2015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与趋势研究(SK2015A75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