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2016-03-16余景波宋闫燕李开锋闫闫明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供给院校职业

余景波,宋闫燕,李开锋,闫闫明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 a.建筑工程学院;b.党委办公室;c.教务处,山东 青岛 266108)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余景波a,宋闫燕b,李开锋c,闫闫明a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 a.建筑工程学院;b.党委办公室;c.教务处,山东 青岛 266108)

供给侧改革中有关有效供给和结构性改革的理念给高职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作为社会职业人才供给侧的高职院校,在招生工作、人才培养过程及后续服务工作中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结构性问题。高职院校从人才有效供给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角度出发,探索招生工作、人才培养过程及后续服务工作的供给侧改革途径,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侧和社会人才需求侧的平衡。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需求侧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其内涵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2]。具体而言,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通过改革的方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市场的有效供给,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进而满足人民和社会的需要。这一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高职教育应通过人才培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促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侧,其供给的专业人才是否满足需求侧,是我国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这也能有效避免出现企业“用工荒”和高职院校毕业生低质量就业的窘境。事实上,如果将供给侧改革的有效供给和结构性改革等相关思路应用于高职院校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很多具体工作与其有着很相似的契合点[4]。招生工作、人才培养过程及后续服务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存在有效供给和实际需求之间的互相矛盾[5],从而造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出现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6]。供给侧改革恰好给高职院校,从供给侧的角度审视和改革招生工作、人才培养过程及后续服务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从经济社会领域需求侧的投资、出口、消费到供给侧改革,在倒逼压力下,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和更多的要求[7]。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招生工作、人才培养过程及后续服务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具体和最常见的工作,三者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是导致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因素。

1.招生工作的问题

学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对象,其数量多少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招徕到更多的学生,招生工作成为高职院校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甚至部分高职院校将招生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这样就会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出现偏差,招生过程重数量、轻质量。毫无疑问,没有一定生源质量的高职院校,其人才培养质量自然得不到保障。

(1)社会认知度不高。由于办学层次问题,学生和家长普遍存在重本轻专,这也是高职院校很难录取到综合素质较高学生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不会像普通本科院校那样“顺利”,有时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招生工作上的困境,导致高职院校其他方面工作往往“雷声大,雨点小”。虽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并不是很高,但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要真正掌握技能就会受到很大制约。

(2)学生层次多样化。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此外,高职院校还兼顾中专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有的还开展自考形式的人才培养工作。由于高职院校存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也存在多样化,其中普通专科层次学生可以通过全国普通高考招生形式来完成,近年开始的单考单招和春季高考也为高职院校专科层次学生招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不同层次录取方式要求不同,学生知识基础也不尽相同,这就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挑战。

(3)招生工作商业化。为了追求更多的学生数量,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商业化,以追求利益为主要目标,部分高职院校甚至采取夸张的宣传方式,以吸引考生及其家长的注意。这样招徕到的生源不能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人才培养过程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合理地解决好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然而,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们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作为人才供给侧能否满足社会需求侧的人才需求。

(1)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专业设置如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否则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但在设置专业时,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往往只追求专业数量,而不是更多地考虑专业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样就出现了有些专业培养方向已过时,而高职院校仍在按照原来的培养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培养方向越来越背离社会需求,从而导致该专业不能有效供给社会所需人才。

(2)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固定化。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包括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等。文化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而设置的,往往采用固定化模式,特别是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法律、体育类课程似乎不可改变,其中本应是灵活多样的选修课,大多高职院校却没有很好地“变通”,不考虑是否符合时代要求。专业课程由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三部分组成。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很好地顾及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不扎实,对后续实训产生极大的影响。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没有很好地做到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从而“丧失”了实践课程的本来作用。

(3)未能建立起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虽然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但往往侧重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而对教师师德要求不高,教师德与才不能同步,教师缺失师德的现象时有发生,危及高职院校的声誉,给学生带来不利影响。

3.后续服务工作的问题

高职院校后续服务工作的问题是指毕业生离校之后的再培训和后评价问题。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着毕业生离开学校之后,就基本上与学生“划清关系”的现象。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整个运行体系中,后续服务工作往往被忽视。

(1)工作机制和制度不健全。高职院校将学生在校培养工作看成核心工作,对他们离校之后的发展不太关注。正是由于高职院校后续服务工作机制和制度的缺失,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缺少学生再培养和教育的环节。高职院校作为人才供给侧的作用,并不是毕业生一旦离开学校就会结束,而应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高职院校不健全的后续服务工作机制和制度,不能有效支撑学生满足社会需求侧的需要。

(2)流于形式,侧重经济效益。高职院校虽然也经常强调后续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但大多只停留在形式上。有的高职院校即使开展了此项工作,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高职院校往往不热心开展后续服务工作。当然,开展后续服务工作所需要的资源对高职院校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这需要得到政府、社会的支持。

(3)重视少数,轻视多数。高职院校比较关注离校之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本无可厚非,但对在工作岗位上默默贡献的大多数毕业生却选择性忽视,往往以少数人的能力来代替多数人的能力。这显然不能让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后续服务工作,更不能发挥好人才供给侧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途径

供给侧改革侧重于有效供给和结构性改革。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从供给侧改革理念中寻找思路和途径,可最大化地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的作用。

1.招生工作改革途径

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集聚合适的可培养人才。学生有潜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作为有效人才供给侧的前提条件,也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

(1)争取政府支持,开展符合自身实际的招生工作。高职院校招生工作是政府统一管理的工作,是政府职能之一。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人才的供给侧,如果没有良好的人力资源,就不可能成为人才有效的供给侧。高职院校应深入研究分析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类型,对照专业技能知识的要求,制定招生计划;积极与政府协商,争取政府对各个层次招生的支持,尽量扩大招生自主权。高职院校应结合客观情况开展招生宣传工作,尤其注重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只要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可大大提高招生工作的社会认知度。

(2)加强招生工作监督。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多样化、环节多,必须加强监督,重点做好自主招生中的技能测试环节的监督工作。高职院校要针对自主招生专门设立监督小组,重点监控招生老师行为和学生技能测试的整个过程,真正选拔出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学生。在招生工作监督过程中,大胆引入第三方(政府、社会用人单位等)监督机制,做到监督工作的时效性和客观性。在招生工作中,政府要切实发挥监督作用,从有效供给角度给高职院校安排专业招生计划,加大对高职院校整个招生工作的监督力度。

(3)引导招生工作。树立招生工作为高职院校成为社会人力资源有效供给侧而服务的思想,这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成为有效人才供给侧的关键。在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中,政府的积极引导十分重要。政府应合理引导高职院校进行招生宣传,避免出现误导考生和家长的问题,真正为高职院校成为有效人才供给侧发挥积极作用。

2.人才培养过程改革途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是实现高职院校有效人才供给的核心部分,从供给侧改革思路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端于专业设置,载体为课程体系,实践者为教师。

(1)改善专业设置结构。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要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要工程等,筛选优质专业,严格按照职业和行业岗位标准,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实施重点专业建设工程。重视校企合作办学,积极对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重大项目,形成专业组群;以行业技能需求为导向,整合原有专业,提高产业组群和专业组群的相适应程度;以学校服务社会项目为吸引,聚集企业资源,积极改造现有专业,培育新专业。对接产业变化,适应产业发展,构建新型专业组群建设模式;积极借鉴国外高端智力资源和跨国企业通用职业标准,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将其融入专业建设,提高高职院校满足经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能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形成校企联动的育人模式专业组群。要和“一带一路”、山东半岛蓝黄经济区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对接,建设适应需求、效益显著和特色鲜明的专业组群。改善专业设置结构,从而实现专业合理配置,进而为向社会提供合格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2)建设多样化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文化基础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教育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互融通和匹配。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开设传统技艺、中华礼仪和经典诵读等通识课,设计专题科目;探索常态化的培养职业精神有效途径,重视学生质量意识、敬业诚实、创新务实精神的塑造;增强学生安全、环保、守纪和职业意识,引导学生立足岗位、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提高对职业、责任、使命的理解和认识;专业核心课建设和教学应贴近生产实际,符合新工艺、新规范和新标准的要求,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完善和调整课程结构,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深化课程改革;重视毕业顶岗实习、专业认知实习及过程跟踪,强化以职业为导向和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考核评价,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支持,开展有效的实践性教学。这些都非常必要且意义重大。尤其实践课程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实践案例、技术应用、创新空间、教学内容、软硬结合、虚拟仿真、学习过程和人才培养,开发满足多方需要的综合性教学资源。

(3)建立德才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从引进源头严格考核教师的品行,同时重视新教师培训工作。对新教师培训,要注重校企双元要素、国际多元要素、教学综合要素、教育复合要素等多方面的培养,培养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其职业能力水平;将新教师培养成具备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实践能力,擅长校企合作、现场管理和工程实践,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高,能利用信息化技术灵活处理和组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高职院校应采取轮换模式,扎实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的有效机制,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系统化和专业化;重视骨干专业教师、职业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要把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及教学方法的培训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积极鼓励骨干专业教师成为企业培训教师,让其具备驾驭学校和企业“两个讲台”的能力。

3.后续服务工作改革途径

高职院校后续服务工作应从社会效益、人才有效供给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等方面着手。

(1)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制度。高职院校开展后续服务工作本质上是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将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优势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政府应从财政和经济方面入手,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后续服务工作,指导和监督高职院校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制度。

(2)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高职院校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条件毕竟有限,因而不可能大规模地开展后续服务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要认真分析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脉络”,厘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急需的行业或岗位,开展毕业生后续服务工作,让毕业生能够及时“充电”,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转变工作理念。高职院校往往过分看重毕业生后续服务工作的经济效益,导致此项工作的开展不能取得预期效果。高职院校要从职业教育公益性角度出发,理性看待毕业生后续服务工作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切实转变工作理念。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除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过程及后续服务工作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外,高职院校还应重视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引入符合自身客观实际的国外优势资源,利用“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实施“走出去”职业教育工作方针;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形成师生泛在、移动和个性化学习氛围,推进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完善高校办学法规体系、深化分类招生考试制度和创新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上,政府应给予高职院校支持,以促进供给侧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1]林惠玲,林子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供给侧改革”[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58-61.

[2]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6-35.

[3]吕景泉,马雁,杨延.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15-19.

[4]刘玉颖,陈梅.“供给侧改革”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路径分析[J].职教论坛,2016(11):19-22.

[5]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3-20.

[6]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1):123-127.

[7]方法林.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质量、效率和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6(7):23-25.

[责任编辑:丁金昌]

Talent Train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Supply-side Reform

YU Jingboa, SONG Yanb, LI Kaifengc, YAN Minga(a.School of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b.Party Committee Office; c.Teaching Affairs Department,Qingdao Qiushi College, Qingdao, 266108, China)

The ideas of effective supply and structural reform concerning supply-side reform offers new thought for educational reform in vocational colleges.Vocational colleges are viewed as a supply-side source to provide the society with professional talents, but there exist many structural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such parts as student enrollment, talent training, and follow-up services.It is argued that vocational colleges shall start from views of effective talent supply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m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approaches of supply-side reform in student enrollment, talents training and follow-up servic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talent supply sid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talent demand side in the society.

Vocational colleges; Talent training; Supply side; Demand side

10.13669/j.cnki.33-1276/z.2016.056

G719.21

A

1671-4326(2016)03-0024-04

2015-06-12

余景波(1983—),男,山东济宁人,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

宋宋燕(1984—),女,山东烟台人,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讲师,硕士;

李开锋(1982—),男,山东临沂人,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

闫宋明(1991—),女,山东泰安人,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供给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