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社会对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
2016-03-16陈心远
陈心远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机械技术系,江苏 南京 210048)
基于虚拟社会对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
陈心远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机械技术系,江苏南京210048)
随着网络的普及,在现实社会之外形成了虚拟社会,“90后”大学生是虚拟社会的主要群体,他们利用其虚拟性、开放性、超越时空性的特点,降低了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和标准,由此引起道德失范,需要引起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关注。
虚拟社会; 网络行为; 道德失范
虚拟社会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生活社区,在其中他们彼此或是陌生人或是熟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社区中的焦点,还可以获得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赞许和崇拜。大学生热衷于虚拟社会的虚幻状态,做出一些在现实社会中因道德规范限制而不敢做的事情,甚至陷入泥潭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虚拟社会中大学生为何容易道德失范,以及怎样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行为,已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 虚拟社会的特性
1.1虚拟性
在非网络时代,社会只有现实社会之说,现实社会有其法律法规及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人与人之间行为相对比较容易管理与维护以及彼此监督。但是进入网络时代,在虚拟社会中行为具有数字化和非实体化的特性。在虚拟社会中,人们看到的和听到的文字、声音等都以数字的终端显现。在相互交往时,在现实社会中很容易得知个体的信息,如年龄、性别、长相等自然特征,但在虚拟社会中往往有人利用网络技术肆意隐匿和篡改相关信息,使人难以辨别真假。当代大学生往往利用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在其中放纵个人言行,不考虑个人言行产生的后果。尤其对大学生来说,匿名与实名具有显著的不同,前者可以随意表达情绪,但是后者则要考虑到个人的言行的社会评价和后果。作为虚拟社区,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空间,匿名效应使得他们敢说敢做,可以随意“盗取”别人的成果,各种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言行在虚拟社区被尽情释放。据《中国教育报》调查,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1]。
1.2开放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进入网络世界的门槛越来越低,普罗大众可以轻松的运用网络。上至90岁高龄,下至几岁幼童都可以成为虚拟社会中的一分子。据多方数据统计,“90后”大学生更是无人不会上网。在虚拟社会中,只要会运用网络,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皆可以成为网友。正是因为网络世界的开放性,里面鱼龙混杂,人难以界定好人与坏人,大学生畅游在这虚拟社区之中,极容易出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受到虚拟社会中各类角色扮演者的影响,而不自觉地从事着各类行为。如:不计后果的传播或者转发不良信息,以达到吸引更多人关注的目的。
1.3超越时空性
网络技术将现实社会中人类行为受到时空限制的情况发生改变,人与人在虚拟社会进行的互动不再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不同人群和阶层乃至不同种族之间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在虚拟社会发生了冲突与融合。大学生利用虚拟社会的超越时空性,他们足不出户就可能制造出计算机病毒攻击千里之外的网站。还可以毫无顾忌地盗取他人研究成果。另外黄毒毒害不必赘述,色情信息在某些国家是合法的,由于虚拟社区无国界无地域限制,这些国家的合法色情信息就可以毫无障碍的在虚拟社区传播,一些不法之徒将这些色情信息传播给大学生,使得虚拟社区中大批大学生深陷其中不得自拔,以及成为色情信息传播者。
2 大学生虚拟社会道德失范的成因
虚拟社会道德是人们基于网络技术为载体而发生的个体及社会行为,并以现实社会中的善恶为衡量标准,对虚拟社会中发生的行为进行评价,以调节其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利益与行为规范总和。
荀况说过“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有需要和欲望就应当有节律,才能避免纷争,保证个体与群体间的和睦相处,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当前,不管是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社会,对一个社会的存在、稳定和发展而言,社会规范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规范越完善、越充分,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90后”大学生成长于国家发展转型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活跃于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之中。虚拟社会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全新的文化,是对现有社会道德规范的更大一个挑战。作为虚拟社会中重要的一个群体——“90后”大学生,他们在虚拟社会中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2.1现实社会的影响
当下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由于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现实社会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问题,如盗版、贪腐、欺诈、不诚信等现象。这些对当代大学生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大学生从高中繁重的学业中脱离,开始接触这纷繁复杂的社会,部分学生面对于此开始迷离,甚至为了更快适应社会,实现从学生角色转变成真正的社会人,对现实社会中各类行为,进行囫囵吞枣式的模仿。由于大学生在校受到现有的法律法规及校纪校规的制约以及老师和同学们的监督,大部分同学的日常行为基本能遵守既有的道德规范,但是进入了虚拟社会,情景压力变得很小,活跃在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于是往往会展现出另外一面,在现实社会中不敢做的不敢说的,在虚拟社会中将现实社会中学到的不良行为都毫无忌惮表现出来。尤其是当下社会中“一夜成名”“金钱至上”等思想的强力渗透,使大学生的刻苦精神和诚信精神逐渐消失,他们梦想着可以一夜成名或快速发达,而且社会上新闻媒体对各种网络传奇及网络成名的案例极力渲染,使得这些大学生认为能快速达到他们的目标的捷径就在虚拟社区,所以很多大学生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沉迷于网络,现在就有一部分大学生加入网络传销、网络推手,以及网络购物刷单刷好评的队伍中,制造垃圾、虚假信息,甚至一些大学生期望通过玩网络游戏发家致富。现实社会中整体道德素质水平对当代大学生虚拟社会道德规范影响至关重要。
2.2家庭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形成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的重要环节,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其言行举止对子女的影响重大,对孩子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然而现当代的许多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轻视道德培养。如为了孩子考一个好学校,家长不择手段地进行高考虚假加分,在网络寻找枪手为其子女替考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观。另外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离乡背井,孤身一人到陌生的城市上学,感觉逃出掌心的子女庆幸摆脱了父母的束缚,很少与家长沟通,有些家长也不会通过社交媒体与子女交流,以至于家长与其子女的沟通变得不畅,家长难以做到及时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也不了解子女在网络世界的行为,难以进行道德监控;有些家长自己也把握不了虚拟社会的道德,因此难以教育子女遵守虚拟社会道德规范。
2.3小群体的影响
小群体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指那些规模较小、相对稳定、成员之间为实现共同目标经常直接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群体。与“群体”概念相比较,“小群体”在社会学意义特别强调群体成员具有感情和心理联系,可以直接交流信息[2]。另外小群体就是在社会地位和角色关系上或多或少相互依赖的一组人,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规范及彼此协调一致的社会行为。大学生从高中迈入大学,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一方面受其独立人格的影响,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道德审视力,但实际上其心理年龄还很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很多行为自己尚难以判断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仅凭主观意识决定是否跟从或模仿一些网络行为;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还缺乏社会适应性、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交到朋友,而网络平台的低门槛性,让他们觉得自己交到了很多“朋友”,构建虚拟社会中的小群体,在虚拟社会中形成了很强的自信,这种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落差感,让他们越发沉溺于网络寻找自我价值,甚至不惜违反虚拟社会道德规范,以建立这种“虚拟自信”。
在大学校园里,绝大部分同学都有自己的小群体,这些小群体是同辈群体,也是参照群体,他们遵循着小群体中的行为准则,互相依赖,彼此参照。这种亲密的小群体,对个体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虚拟社会中的小群体构成,可能是现实社会中的舍友,或者是社团部门成员;也可能是在虚拟社会中形成的小群体,这些大学生不经自己道德审视,为了获得同伴的价值认同,在虚拟社会中会做一些从众行为,如分享色情视频,在贴吧、微博不明真相随意攻击他人等。
2.4高校网络管理方式滞后的影响
新世纪以来,各大高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招,大部分大学面对扩招只做到了硬件设施的达标,但在软件建设还远远不够,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从精细化管理变得粗放式管理。面对学生人数的增加,教育管理者仍然未找到面对众多学生的有效管理方式,教育管理者中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的增幅远远未达到扩招的增幅,从而导致高校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接触变得越来越少,缺少必要人文关怀。另外在网络化时代,很少有高校系统的开展虚拟社会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大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仍然采用老的教育方式,简单的说教和灌输所谓的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对虚拟社会不甚了解,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更是知之甚少,对新媒体也未能熟练掌握,从而难以真正了解当代大学生所喜爱的网络世界,导致不能做到对症下药,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甚至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在虚拟社会的网络行为的态度是不出事不关注。
3 大学生在虚拟社会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
在虚拟社会中道德规范虽然需要靠个人自律,但是个人的自律离不开外在环境,只有良好的外在环境压力才能促进个人更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在面对虚拟社会道德失范的新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改进,以促进大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3.1要加强现实社会的道德建设
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是双向互动的关系, 它们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紧密相连的,并是相互影响的。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强弱与网络道德规范有直接关联。全社会要积极贯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续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3]。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实现现实社会道德规范促进虚拟社会道德规范,让大学生自觉地将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潜移默化融入虚拟社会之中。严格遵守了虚拟社会道德规范,更是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的道德水平。
3.2加强家庭教育
大学生在虚拟社会中的行为,家庭不能忽视。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子女对父母的整个人格发生全面性、持久性的模仿学习。大学生虽然绝大部分都是远离家庭,但在信息化时代,家长与子女的交流沟通不再困难,沟通形式从以前的面对面交流更多转向了电话或网络社交媒体。另外在此阶段,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重心也发生了改变。对于已成人的大学生子女,父母关注更多的已不再是其学习方面,而是如何成人,如何更好地迈入社会,将来如何在社会立足。因此,从沟通本身,父母先要做好道德示范,运用好网络社交媒体,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做好言传身教;另外也需及时关注其子女的网络行为,于一言一行中积极教导子女遵守社会道德,从而达到遵守虚拟社会道德规范。
3.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道德理念等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习总书记曾说过,青年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4]。创建好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才能让大学生愿意走下网络,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促进形成良好虚拟社会道德风气,从而清楚明了知道自己在虚拟社会哪些是可以哪些是不可以做的。能有效预防大学生为消磨时间而把大好青春耗费在虚拟社会之中,以及为了打发平淡而无趣的生活寻找网络上的刺激导致道德的失范。
3.4关注大学生成长的小群体
一个良好的小群体环境能为大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氛围,小群体成员之间彼此参照,从而通过正确、积极的群体规范明确自身的行为和目标。当前大学思想教育工作者关注精力不能仅仅放在个别问题学生身上,更不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而忽视了个体生活中的小群体。小群体对个体影响甚大,小群体能促进个体的发展也能磨灭个体的个性。在一个小群体中,如果个体不顺从小群体的行为风格,将会受到排斥,甚至被孤立。南京某高校一大二学生因无法融入宿舍这个小群体中的网游世界,而被孤立,最终自杀。这案例也显示了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巨大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工作中,要关注小群体,如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班级班风建设以及社团的建设,对加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要加强对群体的规范来引导个人的行为。尤其要积极发挥朋辈作用,帮助和带动虚拟社会中道德失范的同学,通过朋辈群体影响甚至比教育者的说教会更加有效。
3.5提高高校教育者的网络运用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批示,深刻阐述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大意义、战略目标和重要举措,这是做好新形势下网络建设和管理、创新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切实加强网络教育主阵地、主平台、主渠道建设,创新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开创网络育人新局面。当前直接面对“90后”大学生的高校教育管理者,虽然基本掌握了网络知识和具有一定的网络技术,但在网络世界中,与学生爱好的媒介和内容相比,部分教育管理者可能不懂或者很少涉猎。这样无形中就拉大了与学生的距离,以致与学生进行交流存在着沟通障碍。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不仅能与大学生能够面对面进行很好的交流沟通及有效的处理各种问题,而且还能熟练掌握新媒体技能,通过网络在虚拟社会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管理。为此高校要积极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水平,加强虚拟社会的人文关怀。贴近学生,掌握学生在虚拟社会的动态,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在网络世界的爱好,并积极主动学会使用学生爱好的QQ、微博、微信、贴吧等媒介和平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从而能便利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并有效监督和引导学生在虚拟社会中规范自身的行为,成为虚拟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的遵守者而不是 “破坏者”和“违规者”。
[1]赵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适机制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3.
[2]刘蒙之. 美国小群体传播研究的范式与理论评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8):88-89.
[3]李玉英.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机制探析[J]. 山东高等教育, 2014(6): 32-34.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4-05-04) [2016-06-10].http://www.cssn.cn/zt/zt_xkzt/zt_lsxzt/21247/jyjn/qwls/201405/t20140505_1147929_1.shtml.
责任编辑王红岩
On college students' moral anomie problems based on the virtual society
CHEN Xinyuan
(DepartmentoftheEngineeringTechnology,NanjingPolytechnicInstitute,Nanjing210048,China)
Along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virtual society has appeared.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rtual society including virtuality , openness, beyond time and space,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jor group of the virtual society, reduced their moral requirements. It has caused moral anomie. Our society, school and family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this phenomenon.
Virtual society; Network behavior; Moral anomie
2016-06-17
项目来源:南京科技职业学院2013年度人文社科教研项目(NJCC-2013-YB-04)
陈心远(1983—),男,安徽青阳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教育管理。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5.026
G 641
A
1671-7880(2016)05-00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