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
2016-03-16李枝秀
李枝秀
浅析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
李枝秀
随着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一直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些形态更替的过程中,一方面生产力在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也不断更新,另一方面自然界的资源严重透支,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恶化。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去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发展以及现状,分析马克思自然观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人与自然;实践;现实的个人
一、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同一切旧唯物主义一样,费尔巴哈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只看做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在费尔巴哈那里,人只是从事思维活动,因此他无法正确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只是把人单纯地看作是属于自然界的一个部分。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那样“他并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②
现实的人是具有实践性的人,他们除了进行着费尔巴哈所说的思维的活动,还在感知着整个客观世界,并对它们作出符合自身需要的改造。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只能通过渔猎和采集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到后来人类逐渐掌握了使用和锻造工具的方法,开始制造石器、木器到铜铁器,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很多,可以自给自足。当人们看到一棵树的时候在他们脑海中所呈现的就不仅仅是一棵树,他们会思考的是:我可以通过怎样的改造来使它满足我的需要,做成一张凳子或者床板,这就是现实的个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要正确地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明白在自然界中的人是不断进行着实践的活动的人。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要“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③所以人与自然在开始的状态下是统一的,只是这种统一的关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自然具有先在性
自然它是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它给人类提供了生存以及发展所必备的条件,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自然对人来说的“先在性”。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有在物质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④
承认自然具有先在性,要求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如果自然界不存在,那么也就不会有人类的产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先从自然界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的层面表明,“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的形式表现出来。”⑤在这之后他又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⑥既然人类是处在自然界当中的,是它的一部分,那么不管我们现在的社会获得了怎样巨大的发展,科学技术先进到什么程度,人类是永远都无法脱离自然界而生存的。
2.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的活动的结果
马克思虽然承认自然的先在性,但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对于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的那个、具有先在性的自然或者称之为自在自然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研究的自然是现实的自然又称为人化自然,所谓人化自然指的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占有自然界的过程。
在人类的世界当中,自然界的含义,它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都是会受到社会形态的影响和制约的,因此要把人类世界中的自然从人类的实践中剥离出去是不可能的。在人类世界中,自然不仅保持着它自己的那种物质本性,而且还会随着人类的需要而被改造,由此产生了现实的自然界,这个自然界是区别于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它已经被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这个现实的自然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3.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承认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并指出“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只是一味地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我们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这里面所说的人是“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需要,衣、食、住、行等方面,在这些需要的基础上对自然提供的资料进行改造,与此同时,这些被改造过的客观对象也改造着人类的认识。虽然,一般自然确实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不管在时间上还是逻辑上是具有先在性的,但人的实践活动也在人类需要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了能动的改造。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一方面把自在自然变成了人的感性世界,另一方面还创造出了新的对象,使自然根据人的需求而发生改变,因此周围所有的环境都是历史的产物,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在不断地发展。
三、实践的异化是人与自然对立的产生根源
从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就被迫地烙下了属于人的印记,它与人类的关系最开始是崇拜和依赖,现在因深受破坏自然所带来的灾害的影响,开始提倡尊重自然,希望与自然回到和谐相处的状态。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⑦
马克思从一开始就指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原始的状态下是统一的,自然界最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着无限威力和无法抑制的力量在与人们对立着。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被打破了。在资本主义下,科学技术成为剥削人和自然界的工具,人也变成了工具,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的,“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⑧
人类对自然无止境掠夺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对经济毫无约束的追求使得自然界与人类已经无法再和谐地相处下去了,自然已经开始对人类展开报复,而人类还没有真正觉醒。
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现实意义
人类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过程中,经历了崇拜和征服这两个极端,我们现代社会作为否定之否定而存在的“和谐”的状态,是对前两个极端态度的扬弃,是我们应该倡导的自然观,怎么样来达到这种和谐的关系就是我们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
1.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最本质所在,简单来说就是伙伴和朋友,并不是主人或者仆人。人类自从有了文明以来,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就一直徘徊在主人和仆人这两个极端上,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这两种意识都是应该被摒弃的。我们必须在反思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深刻总结,从态度上做出改变。人与自然要想和谐相处,首先就要抛弃“以谁为中心”的极端思想。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足迹很清楚地向我们表明,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中没有所谓的主人与仆人之分。意识到了这一点,这就要求我们与自然平等地进行对话,理性地对待自然的一切财富,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作为现实的个人能动性,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无所不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也就是说,真正做到“尊重”和“改造”的辩证统一之后,构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就是可能的。
2.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念
古今中外国家的发展历程都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了发展观的确立在一个国家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随着人们意识的觉醒,一种和资本主义发展观截然不同的新发展观在实践中得以逐步形成。新发展观与旧发展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不是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以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不再是盲目地夸大自然界的容纳界限,开始将人类能动性的发挥限定在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中。它同时做到了肯定自然的发展规律和认可人在自然面前的积极的能动性这两点,所反映出的自然观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一方面肯定自然界在时间和逻辑上的先在性,另一方面鼓励人类进行实践活动并将这种改造活动限定在自然界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这种发展观真正做到了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统一起来,从而也就实现了我们一直以来所强调的那种可持续发展,使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维护相得益彰。
3.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念
有学者曾指出,目前地球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合理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它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环境的恶化。人类对自然的肆意掠夺,与消费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消费不但是生产的终点,而且也是生产的起点;它不仅能够实现生产,而且反过来也能促进生产,正是它所具有的这种重要地位决定了人类如果想要摆脱这种不可持续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机,那么我们要作出的转变就不能仅仅只在意识和发展观这两个层面上,而且还要包括消费观,必须从改变不良的消费模式开始,绿色消费的号召应运而生了。对于我国来说,人口多、资源有限,并且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倡导文明、健康、适度的消费观就尤其必要了。
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这种理想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落实到行动上。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有实践性的,处于自然之中,只有从我们的意识形态、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开始改变,才能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引文注释
①②③⑧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155,156,407.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8.
⑤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42.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