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介入儿童情绪管理实务探析
——以S社区“情绪魔法师”儿童成长小组为例
2017-01-12王心凝
王心凝
小组工作介入儿童情绪管理实务探析
——以S社区“情绪魔法师”儿童成长小组为例
王心凝
本文分析了儿童情绪管理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开展小组工作可采用的方法策略;以S社区“情绪魔法师”儿童成长小组为例,呈现了儿童情绪管理小组的方案设计及小组发展情况;根据对该小组的评估状况,进行了专业反思,为小组工作介入儿童情绪管理的实务工作提供了经验指导。
小组工作;儿童;情绪管理;社会工作介入
情绪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个体认知的角度、行为的选择、人格的形成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正确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儿童健康成长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之一。根据前期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S社区三、四年级学生在解决情绪困扰方面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的需求、自我管理的需求,拓展朋友圈的需求。将有同质性问题的大学生组织起来,以小组为单位,在专业社工的带领下,运用小组工作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一系列有目标的小组活动,帮助组员学会觉察情绪、了解情绪表达的重要性,学会合理宣泄各种不良情绪,不断巩固和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并在小组中交到好朋友,获得来自同辈的支持。
一、理论与方法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他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称为ABC理论。据此理论,中年级学生的情绪问题可能源于他们对于一些生活事件的错误认知,如处在被监护者的角度对监护人(父母、老师)等行为的不理解等。
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小组活动以“游戏+体验式环节+自由讨论分享”的模式开展,致力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小组氛围,既以体验环节提高组员的参与度、增强服务效果,又以包含丰富信息的分享与讨论让组员通过“替代学习”习得更多有效经验结合情绪ABC理论,社工将通过表演游戏先了解组员情绪困扰的具体表现(C),设计发泄环节引导组员合理宣泄情绪,注意自身安全;再联系不良情绪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运用专业检视表发现组员的不合理信念(B),让组员了解是自己认知的局限性引起了不良情绪,通过对生活事件的剖析引导组员寻找新的认知,倡导组员以积极的角度认知生活事件,做自己情绪的小主人,从根本上缓解组员的情绪困扰并预防组员离开小组后的情绪问题。
二、小组方案
“情绪魔法师”儿童情绪管理小组作为成长性小组的一种,招募对象为S社区中年级(三、四年级)有轻微情绪困扰,情绪管理能力缺乏的学生。共招募12名成员。因为作为致力于培养组员情绪管理能力的成长性小组,12名成员的较少容量使得每一位成员都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聆听他人的看法;同时12名成员的容量不至于使每位成员过分暴露,从而避免逃避小组行为的发生。此外,较少的成员使得每一位成员都可以更加充分地参与小组,有益于小组成员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小组一致意见的达成也更为容易实现;也可以避免或减少小组成员与工作者的互动多于组员间互动、小组规则意识涣散、小组内部矛盾频发等的不利于达成小组目标的情况的出现。
本次小组活动的目标是建立良好的小组氛围,帮助组员学会认识和觉察情绪,了解情绪内涵和表达的重要性,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和转变不合理信念,继而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和方法,提高组员情绪管理能力,协助组员发现身边支持力量,减少组员情绪困扰。
本小组拟开展六节活动,每周两节活动,每节活动1个小时,第一节活动主要致力于信任关系的建立与小组契约的订立;第二节活动是引导组员理解不同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第三节活动是组织组员探讨宣泄情绪的合理方式,反思自我宣泄行为;第四节活动是协助组员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并尝试寻找积极的认知角度;第五节活动是鼓励组员以积极的认知重新审视生活事件并进行分享,以此延伸和强化第四节内容;第六节活动是引领组员梳理自己的支持力量,处理好组员的离别情绪,通过总结分享保持小组经验。
小组的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理解情绪与合理宣泄的“疏导”层次逐步深入到改变认知与建立支持网络的“管理”层次。“游戏+体验式环节+自由讨论分享”的设计思路贯穿于六节小组活动中,共设计了“一心二用”“寻找情绪超人”等10余次游戏,“礼物对对碰”“情绪垃圾桶”等至少5个体验式环节,不同主题的讨论与分享6次。
三、小组发展情况
1.小组准备期
小组筹备的主要工作任务有需求评估、方案设计、组员招募等。在需求评估阶段,社工从家长、老师、学生等多个群体角度,运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方式对该问题进行评估,中年级的学生存在情绪困扰,且在隔代教育的环境中无法解决,并希望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在设计活动方案时,社工充分考虑了青少年群体的特点,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与环节,以体验式教育为主,提高组员参与的积极性,并提前准备了相应的游戏道具而关于组员招募方面,社工通过学校与教师的资源,有效、有针对性地向中年级学生发放招募通知;同时在社区宣传活动中发放小组招募的宣传单页。在筛选小组成员时,社工综合考虑了孩子的特点(通过之前的接触与老师提供的信息)、孩子在之前活动的表现、孩子的性别比等,保证小组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基础上共招募了12名小组成员。
2.小组初期——第一节
小组成员处于一种对小组活动既投入又逃避的矛盾心理,小心谨慎,沉默而被动,对社工的依赖性较强。社工在对小组的基本内容及自己的角色澄清后,运用了破冰游戏致力于协助组员消除陌生感,通过“礼物对对碰”游戏引导组员体会、表达不同情绪,完成对小组内容的初体验。随后在订立小组契约时,社工作为一个组织者让每位成员都参与到制定过程中,以提升成员对小组的归属感,创造信任、安全的小组氛围,同时有利于成员后期对小组规则的维护。
3.小组中期——第二、三节
在这个阶段,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组员理解各种情绪并学会合理宣泄情绪,活动形式主要为“体验式环节+自由讨论分享”。社工在此时应由策划者、组织者转变为引导者、协助者,协助组员完成体验游戏如我爱表演、情绪垃圾桶等、引导组员进行分享与讨论,共同探讨对不同情绪的理解及对情绪宣泄的正确方式等。在引导讨论与分享环节中,社工采用自我暴露的方法,拉近自己与组员的距离,使组员获得普遍感,进而对自己的个人经历进行分享。这个阶段是冲突与矛盾的多发阶段,其中既有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冲突,也有个人与小组整体的冲突;会出现诸如在讨论中发生争吵、个别成员对小组活动有抵触心理等不良情况,社工在此时成为调节者与支持者,要密切关注小组中的特殊情况,及时介入、协调各方面的冲突,保持组员对整体目标的意识。
4.小组后期——第四、五节
组员对小组的归属感与投入度逐渐提高,社工与组员一同寻找新的认知,并尝试在生活中运用小组中习得的经验,应对不良情绪。在这个阶段,社工运用了一些“自我检视表”“情景窗”等专业性较强的载体,使得小组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深度,组员也在“说出自己的故事”与不断讨论中加强了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社工在此时运用倾听、共情等技巧,对成员表示接纳,鼓励成员表达自我。小组成员的关系亲密度不断提高,但小团体现象初现,小组规则遭到破坏,集体目标的达成受到阻碍,社工要及时发现这种现象,进行介入,重申小组规则,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座位分隔等。
5.小组结束期——第六节
在小组的最后一节,社工事先预告小组结束的日期,成员对于小组虽有不舍,但能够自己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并未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社工在本节小组中设计了“支持树”环节,让组员发现自己身边的支持力量,在自己无法运用已习得的经验排解情绪时,学会寻求他人的帮助,从而避免使情绪困扰转化为严重的情绪障碍。为巩固小组的服务效果,社工引领组员对小组内容进行回顾,让组员总结学习经验,并对组员取得的成果进行肯定。最后的“DIY表情书签”让组员自己完成对此次小组纪念品的制作,在富有创意的环节中淡化离别情绪,正式结束小组。
四、小组评估
1.小组成员评价(如表所示)
2.社工自我评价
小组前期准备较为充足,在小组开展前就完成了前两节的物资准备,每节小组活动需要的物资都会提前一个星期准备到位,活动中通过不同的与情绪息息相关的游戏让组员更加理解情绪。每节活动必有的分享互动环节更是让组员在互动中共同探讨合理的情绪管理方法,增强情绪管理能力。部分环节如情景剧表演等因小组成员较为羞涩并不受欢迎。因此应注意,需要组员较为放开的前提下才能顺利进行的环节可考虑放在小组的后半阶段,在组员充分融合的情况下开展。社工在小组活动中认真负责,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在不同阶段致力于小组的建立、组员关系的形成、离别情绪的处理等。恰当运用较多的倾听、适当回应、自我暴露等工作方法与技巧,支持鼓励组员表达自我。对活动中的突发情况应变得当,处理及时。社工还应加强对小组规则维护方面的工作技巧的学习,增强对小组纪律的管理能力,以保证小组活动顺利开展,达到最佳服务效果。
五、专业反思
1.小组开展过程中的经验
儿童情绪管理小组的服务目标基本达成,服务对象对小组的满意度高,并表示希望继续参与该社区社工站开展的其他青少年活动。该小组之所以能顺利开展并受到服务对象的喜爱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小组活动中对社工游戏的成功使用。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游戏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小组的不同阶段,应恰当地选用不同类别的游戏致力于不同目标的达成。如在小组初期使用破冰游戏,在小组中后期活动开始时可以使用热身游戏,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结合小组目标设计相关沟通游戏、角色模拟游戏等。
(2)小组中突显的体验式获得。该小组既重视组员之间的讨论与分享,以“替代学习”获得更多有效信息,更注重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体验式环节,让组员参与其中,印象深刻的同时又通过参与增强对小组的归属感。
2.服务需改进的方面
儿童情绪管理小组的服务效果虽获得了组员及家长的一致好评,但在开展时仍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小组中出现次团体现象。社工在小组中应致力于营造信任、融洽的氛围,促进成员的互相融合与接纳。但小组成员在熟悉之后就可能出现次团体现象,在小组活动中破坏小组规则,扰乱小组一致目标的达成。社工在带领小组时应注意小组成员关系的动态管理,既让组员在小组中获得友谊的支持力量,又将预防次团体的出现纳入工作范围之中。在小组中出现这种现象后,社工应及时进行反思与调整,可运用改变座位、私下介入等方式维护小组的正常发展。
[1]杨姑岚.启动情绪管理的神奇按钮[N].中国青年报,2005-07-13.
[2]刘梦,主编.小组工作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