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问题研究

2016-03-16于浩

改革与开放 2016年24期
关键词:不作为党员干部领导

于浩

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问题研究

于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深入,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出现了“不作为”问题。为了避免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演变为新的腐败问题,使党员领导干部在改革的关键时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的具体表现,以便为解决其不想作为、不会作为、不能作为等问题提供有益思路。

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具体表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队伍“守纪律、讲规矩”的意识明显加强,干部的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干群关系日趋向好,政治生态清明、晋升渠道透明的氛围逐渐形成,干部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得到良好改善。①总的来看,我们的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明显改善,总体上适应事业发展需要。2014年9月以来,面对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及太原先后三任市委原书记严重违纪违法的困局,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困难,太原市委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中深刻认识到:生态是重中之重,必须净化政治生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推进事业发展;干部是决定因素,必须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因此,市委在把握大局中着力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我们在工作中也体会到,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敢担当、不愿作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把情况搞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把对策想明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党员领导干部的“不作为”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本质上讲,其不作为的实质是一种“误政”行为,具体而言,当前干部队伍担当不足、作为不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上有顾虑,不敢作为

随着中央反腐倡廉力度的不断加大,查处了一系列腐败案件,这对党员干部起到了很大的警示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有些党员干部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对其产生误解,曲解了反腐倡廉和真抓实干的关系。在利益领域中,如对重大项目的审批、资源开采、安全管理等项目,领导干部采取回避的态度,认为不应得罪上级领导,同时也要给下面一个好的交代,故为了保护好自己,选择行动上不作为。在攻坚环节之中,如体制机制改革、信访、旧城改造等方面实际上应是改革的攻坚克难阶段,由于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在推进具体改革的实践之中,一旦失败,便是自毁前程,而且在其中涉及很多利益因素。一些党员干部考虑到这一层面,为了不增加自身的危险系数,同样是不敢作为。

二、精神不够振奋,不能作为

党员干部精神不够振奋,存在消极等待的心理。许多领导干部将“稳定是第一责任”作为口号。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积极性和热情不高,怀有只要在位期间不犯错误就行的消极心理,认为干事是存在风险的,不做事反而是安全的,在这种消极思想和精神状态的指引下,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之中无为而治,不能作为。这样一些领导干部打着“求稳比做事更重要”的旗号,成为不作为的借口。②党员领导干部的不能作为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新政策、新环境的不适应,导致终日无所事事。过去的优惠政策较多,现在由于加强管理,许多优惠政策收窄收紧,一些党员干部对此不能适应,不能从优化环境、提升服务角度上有所突破,干脆选择无所事事;二是对策性不作为,目前不少党员领导干部在反腐高压状态下因噎废食,不能作为,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对方式。认为不要给基层添麻烦,同时也不给自己增罪受;三是没有好处慢作为的心态。导致党员领导干部精神不够振奋,行动不作为的另一个原因是“无利不起早”心态。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的利益受到削弱,因而出现不积极工作、服务不热情、工作效率不高等现象。

三、存在本领恐慌,不会作为

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一些“大老虎”纷纷落马,一些地方官场也出现塌方的现象。③腐败分子形成的利益同盟导致涉案人员数量多,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网十分复杂。在推进反腐工作时,一些党员干部害怕受到牵连,整日惶恐不安,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员干部很难有所作为。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很多党员干部已经形成了拖拉、不愿承担责任、工作中消极应对的心态和做法,尤其是一些机构人员冗杂,干部之间的责任较为分散,甚至一些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较弱,很难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常常是对自身本领存在怀疑和恐慌,不会作为。一些领导干部碍于自身能力的影响不会作为,这也是当前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虽然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性,能够认识到其自身的职责和义务,但出于对自身工作能力和本领的考虑依然选择不作为。

四、思想迷茫困惑,不愿担当

目前,我们不可否认,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和政绩观是扭曲的,这一部分人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履行应尽的义务。权利政绩观的扭曲是导致党员领导干部不愿意担当,不愿意作为的主要原因。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和反“四风”政策之后,许多官员认为日子不好过了,产生迷茫和抵触情绪。一些老干部很难适应新形势,不习惯导致不想干事。④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模糊不清,存在如下思想:如他们认为反腐工作开展得过于严格,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也非常严峻;还有的认为在新形势下,原有的一些官场做法实效,影响了地方发展;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尤其是发展压力较大的地区应该放松限制。诸如此类的思想认识并不少见,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偏差,直接影响了对中央政策的执行,无所作为,不愿担当。

五、贪图四平八稳,不想作为

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在新常态下贪图四平八稳,不想作为,不知所措,直接表现为无所适从。一是一些党员干部片面地认为不用攻坚克难干事业了,对工作方向没有明确的把握,干劲不大。认为当前对干部的考核不注重发展速度了,因而也不需要开拓新的思路,创新新的工作方法。很多干部为了不犯错误,追求四平八稳的工作状态,反而该做的工作不做了,该管理的事务不管了,一心求做“太平官”。⑤二是一些党员干部在深化改革形势下存在观望等待的态度,实际上,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之中,不仅需要顶层设计,基层探索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就需要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积极探索,全力推进。但有些领导干部不是这样想,为了求得稳定,他们观察着别人怎么做,处于消极等待的状态。不敢有创新的举措,导致工作没有进展。三是党员干部的求稳心态还表现为在强大的监督压力下的消极抵触心态,虽然嘴上不说,但由于怕惹祸上身,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工作之中不想作为,应付了事。四是在依法治国方针的推进中,为求自保,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从自身利益出发,瞻前顾后,不愿做事。

由上可知,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官员自身的主观因素,又受客观环境因素影响,党员领导干部的消极、被动、应付的心态直接表现为不敢作为、不能作为、不会作为、不愿担当、不想作为。然而,从一定意义上讲,党员领导干部的“不作为”实际上是一种失职渎职的表现,具有严重的危害。总而言之,在改革的攻坚克难阶段,我党要继续坚持严厉惩治腐败,从严治党。同时,伴随着反腐败斗争的进一步深化,我们也不能忽视党员领导干部之中出现的“不作为”问题,为避免“不作为”演变成为新的腐败形式,需积极寻求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的治理对策,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这一问题解决好。

引文注释

①山西省党建研究会课题组,马友.反腐高压态势下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问题研究[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02):41-47.

②高平市党建研究会课题组.解决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问题的对策研究[J].先锋队,2015(09):28-29.

③贾鹏柱.新常态下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的思考[J].党员干部之友,2015(08):21.

④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课题组,宁波市党建研究会课题组,张弛,楼宇光,王代月,张良才,楼开河.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问题调研报告[A].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2009年重点课题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党性、改进作风问题研究[C].2010:34.

⑤郝春禄.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党政干部学刊,2015(01):35-41.

(作者单位:中共太原市委党校)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4.005

猜你喜欢

不作为党员干部领导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党员干部要姓“党”
外媒:“不作为”令中国社会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