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探究*
2016-03-16陈红祥吕早生
周 瑜, 陈红祥, 吕早生
(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化学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探究*
周瑜, 陈红祥, 吕早生
(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社会的进步关键在于创新人才,而大学担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针对化学化工专业的学习特点,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考评制度、创新师资体系三个方面对化学化工类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行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考评制度和建设稳定的创新师资队伍,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化学化工; 培养模式; 考评制度; 师资体系
21世纪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高速发展,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因素,科技的进步关键在于创新人才。正如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所说: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而学校是传播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时代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化学是以分子及其聚集体为研究对象,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与变化规律;化工则主要以化学工业及相关过程为研究对象,关注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传递等过程中的规律和技术。可见,化学化工不但为化工行业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支撑,同时还与医药、材料、环境、能源、核科学等多个领域紧密相连,是满足人类重大需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科学与技术之一。因此,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化学化工类人才。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采用的是一种生搬硬套的“课堂灌输式”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方式较单一,学生总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把注意力集中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而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显然,这种教育现状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所以高校教育必须根据新世纪的办学目标,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负担起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的使命。当然要形成化学化工类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全国各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推行化学化工类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考评制度和创新师资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创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国内外部分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不断改革,以着力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可谓范围广泛、新意不断,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北京化工大学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既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使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通过采用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整合、突出知识逻辑的总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发现在强化基础理论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华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等针对我国大多数高校实验教学内容以“照方抓药”式的验证性实验较多的现状,在实验教学中通过调整实验条件,使其具有设计性和综合性,同时实行实验结果共享,以增加学生的实验信息量,采用计算机处理数据,使学生着重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受到学生们的欢迎[2-3]。哈佛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通过课堂讲授、案例教学、科学实验等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了极为宽松自由、独立思考、有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4]。以上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有关的基础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得到稳步提高,还必须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心智发展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建立一套大学四年不间断的、渐进式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北京科技大学按照“启发创新思想、强化创新基础、培养创新能力”的“四年不断线”的渐进式教育理念,构建了“四阶递进”的材料类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新生初入大学时就为其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这一名师课堂,依托名师的人格魅力和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学科发展前沿,领略材料领域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和兴趣,提升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尽快完成“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并在后续三年中进行不断的渐进式引导,实现学生从了解到实践的逐步转化,使其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得到稳步提升[5]。四川大学实行 “三进、三结合”的教育教学机制,采用科研融入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教学方法,力求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逐渐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方式,让学生更早地融入到科研中,为后续创新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夯实基础[6]。实践训练对于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但面对校外实习基地有限而学生人数又太多的情况下,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在课程培养体系中将大一至大三的实践课程分为三个层面,即各班统一的基础性实验、校内分散进行的设计性综合实验(由指导老师出题,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并设计完成,共8周)和校外实践,充分保证了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和锻炼机会,并为大四毕业论文的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以上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大学期间实行的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体系,采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稳步提高,并得到了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2 完善创新人才考评制度
为了使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更具有效性、科学性和操作性,当然必须制定一套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评制度。但大多数高校都忽视了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考评制度的建立,通常采用的是“拿来主义”和“一刀切”的方法,没有从深层次认真挖掘与培养目标和模式相吻合的考评制度,导致学生面对这种较高的评价标准,使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可望不可及的学分望而却步,最终使得创新教育仍旧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 不能将其普遍推广开来,最后只能是流于形式。可见,构建一套与创新培养目标和模式相匹配的考评制度显得非常重要。如武汉理工大学制定的《课外培养计划细则》中创新教育的量化标准,除了发表论文、获得省级奖项或创新训练项目等这些极少数学生能达到的标准外,还包括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交由教师认可的科技作品或研究报告、院内组织的一定规模的成果交流等多种形式,体现了创新教育的可操作性、灵活性和人性化,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大大扩大了创新教育的范围。
当然,学校和学院也应根据所制定的考评制度,充分发挥化学化工的专业优势,为更多学生搭建各种创新实践平台,如校或院内组织化学竞赛、开展科技展示、撰写科技调查报告和科技小论文、组织成果报告或交流会,以及开展产学研、校企合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校园氛围,真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各高校及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还必须认真思考、深入挖掘,并制定一套与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和模式相匹配的、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考评制度,以实现国内高校大众教育过程中化学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化。
3 建设创新师资体系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当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只有掌握创新方法和创新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提出和研究问题,才能对学生开展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创新型师资体系的建立及其稳定是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当前社会乃至高校有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这种社会氛围势必严重影响了教师对教学方面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教育的开展。2013年湖北省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做了一定改革,制定了《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鄂职改办[2013]119号)文件,将高校教师高级职务的评审按照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划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4种类型。此次改革体现了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理念,使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师看到了希望,有利于发挥各位教师在科研或教学方面的特长,起到人尽其才的效果。但目前各高校在年终对教师进行考核时,所实施的考核政策还没有及时跟上,也就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因此,各高校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通过改革现有的考核制度,充分调动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发挥各教师的教学或科研所长。再者,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如积极发挥有经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开展授课展示、比赛等,鼓励教师多参与校内外、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学习交流,激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教育及其改革研究等。
4 结 语
化学化工类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本科“四阶段”的学习特点和化学化工的专业优势,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行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考评制度和建设稳定的创新师资团队,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激励机制。相信在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化学化工类创新人才将会不断涌现。
[1]张丽丹,贾建光,马丽景,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科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6):42-44.
[2]葛华才,刘仕文,蒋荣英.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 25(11):89-91.
[3]周锡波,黄燕梅,薛红,等.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J].广西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z1):95-97.
[4]张春庆,唐萍,曹玉明,等.案例教学法在高分子物理授课中的应用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 2015(6):47-49.
[5]李磊,腾蛟,于广华,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2015(1):30-32.
[6]高峻,雷景新.工科化学教学与科研互助的实践与研究[J].四川化工,2012(6):49-51.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Innovative Talents*
ZHOU Yu, CHEN Hong-xiang, LV Zao-sheng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HubeiWuhan430081,China)
The social progress mainly depends on innovative talents. University has a grave responsibilit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featur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major, the cultivation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innovative talents was researched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cultivation model,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innovative teacher system. If contents of courses were adjusted,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were adopted, cultivation system of gradual improvement was carried out,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nd innovative teacher team was stably constructed, not only the learning initiative of students will be aroused, but also their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ve ability will also be cultivated.
innovative talent;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ultivation model; evaluation system; teacher system
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5X039, 2015Z003, 2014Z012); 武汉科技大学优质实验课程建设项目(syk2013003)。
周瑜, 女, 教授, 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和教学研究。
G642.0
A
1001-9677(2016)016-02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