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6-03-16鲍锦磊
马 培,鲍锦磊,李 钢
(河南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浅谈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马培,鲍锦磊,李钢
(河南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多维交叉学科体系,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在环境工程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课程设置过多,深度不够,各课程之间重复内容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广而不深,学而不精;专业技术发展迅速,专业教材知识更新慢;理论课程课时过多,实践课程课时少,专业技能训练难以保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即,结合本校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教学模式,明确专业定位,突出实践环节教育,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旨在加强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教学
环境工程学是一个交叉的综合学科,涉及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他学科等领域的相关知识,于20 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我国,并且于80年代迅速发展与完善[1-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日趋严峻,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需求日趋紧迫,使得开设或增设环境专业的学校数量迅速增加,环境工程专业随之得到快速发展[3]。20多年来,环境工程专业的迅速发展,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近几年来,由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点增长过快,不少地方学校也争相开设该专业,但这些学校只是盲目的照抄照搬其他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办学条件,又加上师资力量的有限,这一系列些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办学质量。
1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习面宽、深度一般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多维交叉的学科体系。该学科是为了解决人类生产和生活以及自然灾害带来的环境问题,而要解决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就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工程技术手段,故该学科涉及领域非常广[4]。为了保证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也为了保证学生就业,大多数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开设的课程非常广泛,专业课除了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清洁生产等外,还包括一系列的专业基础课如物理化学、工程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原理、工程制图等,所学课程多,课时量大,在有限的时间内要高质量的完成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不现实,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面宽、深度一般”局面的出现;另外,由于环境工程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专业交叉性,比如环境工程一般设置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以及其它环境课程,这些课程之间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如何适时调整与完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删除一些陈旧的内容,充实最新的科技成果,不断优化知识体系是摆在各个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2专业特色不突出
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甚至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都参差不齐。按道理来说,各个学校的专业培养特点应该各具特色,但是纵观环境工程教育,从培养目标、专业名称、办学条件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专业的教材都大同小异[5]。当然,我国 300多所高校开设各类不同层次的环境专业,其中不乏重点名校。如清华、北大、南京大学、华南理工等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由于课程建设特色突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也有些学校在办学方面非但没有突出该学校的专业特长,反而使得该专业的发展受到优势学科的束缚。如依托化学专业而开设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验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较弱;依托工程类而开设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则恰恰相反;更有一部分新建本科高校没有可依托的特长专业,只是一味照搬名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实践能力弱、创新意识匮乏,适应能力严重不足等问题[6]。
1.3专业技术发展迅速,课程知识有待更新
环境工程专业技术发展迅速。笔者通过对本校学生调查结果显示,88%的学生认为所学课程知识更新太慢,过于陈旧,且内容空洞生涩,学生最希望能及时补充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并未多做考虑和调整。专业课教材虽然有比较系统的环境工程专业技术及设备的介绍,但技术和设备更新很快,学生只能在实践中才能更容易更直接的掌握相关的知识,但很多学校很难做到这一点,故造成学生掌握的知识与现阶段的生产实践现状总有一些差距。如果在专业课教材中体现不了环境工程专业技术及装备的新发展,就难以培养出真正意义上工程技术合格人才。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现在许多学校并没有给老师提供足够的平台让老师积极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也有部分老师怠于知识的学习,造成学生所学知识过于陈旧,没法了解该专业最新的应用状况、新技术进展、新政策等等,也就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1.4实践技能训练难以得到保证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7]。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多为演示性、验证型实验多,缺乏综合性实验;教材对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描述详细,实验基本上是老师把实验设计及实验的相关材料准备好,学生等到做实验的时候等老师讲解和演示完后再进行,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少,动手的机会更少[8]。很显然,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严重制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
2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2.1优化教学模式,明确专业定位
环境工程专业涉及面广,开设课程多,如何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优化知识体系是摆在每个环境工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优化课程结构,调整与完善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大量采用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实验法,并及时结合工程实例,开展各门专业课程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且教师也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删除书本上陈旧的知识,密切关注环境工程技术及装备的新发展,及时向学生介绍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其次,环境工程属应用型较强的专业。我们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校特长制定培养计划,才能使我们的毕业生“适销对路”。教学计划必须有所侧重、有所取舍、有所针对,突出特色。最后,环境工程目前涉及区域已经扩展到环境生态保护、湖泊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区域循环经济建设、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等新领域。因此,在制定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时,应安排一定学时的类似前沿讲座的授课方式介绍环境工程专业技术的新发展和新技术。
2.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环境工程专业本身的专业特性就是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就决定了本专业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 强化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坚持实验课和理论课有机结合。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的设置存在演示性实验多,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少的情况,缺乏启发性内容。因此应该在实践教学环节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强化实验前的预习,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充分利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能够让学生结合工程实例,综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理论课时的理解,且能够让学生直接接触工程实例。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做设计之前去实习和设计基地进行现场学习,这样可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3) 以科研促进教学
学生有针对性地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通过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科研的支持力度,这就为以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以我校河南工程学院为例,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是我校省级特色专业,环境工程实验室基础设施较为完备、设备较为齐全,为教师的科研及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开放实验室的开设为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开放实验室的开设使我们更直观的看到学生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外,对于自己主动设计、主动思考一些科研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参与开放实验室提高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并且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弥补了本科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动手能力差的缺陷。
2.3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倡终身学习制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直接影响学生受获知识的质量。首先,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敬业精神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其次,专业课教师应及时通过各种方法和方式获取最前沿的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等;再次,学校应对教师提出高要求,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最后,学校应该给专业老师提供各种机会,让老师能够参与到工程实践和科研中去,这样才能让专业老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也才能做到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知识与技能。
3 结 语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国家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近些年来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却普遍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健康、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手段。本文概述了环境工程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调整与完善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推陈出新,优化知识体系;其次,通过强化基本实验技能、充分利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以科研促进教学几个方面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最后,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倡终身学习制。最后还要充分考虑各个院校的办学条件、地域特色、学生生源条件,发挥各自优势,才能促进环境工程专业的长足发展。
[1]张振家.环境工程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14.
[2]王焱,胡蓉,刘国东.中国环境专业学科发展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3):1-4.
[3]董玉瑛,陈景文,马静,等.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6,29(6):535-538.
[4]曹优明.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29(4):85-9.
[5]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增刊):235-238.
[6]毛艳丽,鲁志鹏,张劲松. 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探索[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19(3):31-33.
[7]邓晓莉,何强,胡学斌,等.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9):142-145.
[8]郭照冰,郑有飞.环境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探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1(12):112-114.
Concise Analysis on Problem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aching and Its Reform Method*
MA Pei, BAO Jin-lei, LI Gang
(College of Resources&Environment Engineering,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Henan Zhengzhou 451191, China)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s fundamentally a multi-disciplinary emerging discipline.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domestic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aching. The limited teaching time to complete a large number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naturally arduous. Intense hours inevitably results in “learning breadth, the depth of the general” and ultimately resulting in practical skills graduates can not meet the company’s employment requirements. Furthermore, knowledge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s updated quickly, while knowledge in specialized textbook lag and is low to update. Some advices on the university’s training model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ere presented.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mode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market, practical teaching should be enhanced and fin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highlighted. All of these methods were proposed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ing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国家青年基金:氨氮污染型河流N2O形成机制及氮氧同位素研究(No.41401549);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酸性矿山废水(AMD)-生活污水联合处理新工艺研发(No.14B610001)。
马培(1983-),女,讲师,博士,从事水污染调查及治理技术研究。
G642
A
1001-9677(2016)016-01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