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研究
2016-03-16徐荣
徐 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研究
徐 荣
社会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文明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我国160多年的社会现代化历程在曲折中前行,在改革中推进。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我国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创新理论为农村生活方式变迁提供了根本保证、动力支持和科学指导。
改革开放;农村;生活方式;社会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使沉睡已久的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时期。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30多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入促使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对我国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改革开放与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历程概述
1.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是与全面的体制改革联系在一起的,深入而全面的改革推动着我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是我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开辟了新天地。我国社会现代化取得的丰硕成果又肯定了改革开放的科学性,为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这反过来又必将会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二者相互促进,都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变迁过程的跃进,涉及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诸多领域。我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中华民族现代化的道路,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运动的自强梦宣告破灭。维新变法使人们对器物层面的学习深入到了制度层面,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最后也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为我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但辛亥革命的果实又得而复失。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开辟了现实道路。1921年到2001年,我国的社会现代化模式又经历了三落三起。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得到推进和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生活方式的变迁
1.消费方式上,由温饱向小康、由生存到生活转变,消费观念更新且结构趋向合理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农民开始更多地关注精神的满足与自身的发展,消费的类型日趋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活力不断增加,尤其1992年十四大正式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市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90年代中期以后,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农村中的城市特质不断增加,消费态度和价值观念也逐渐适应国际化的潮流。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很多农民选择在网络上进行购物,这给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2.家庭生活方式上,由传统家庭观转向现代家庭观,更加重视子女教育
改革开放之前,农村相对城市来说是一个封闭性的社会,特别是偏远落后的农村,农村的早婚早育、重男轻女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家庭负担过重,对子女教育方面的关注严重缺乏。自从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农民的生育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家庭日趋小型化。随着9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民子女的升学问题大大得到改善,再加上近年来国家的扶贫计划和农村教育设施的不断改善,农民也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知识改变命运”在农民子女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3.交往方式上,由封闭向开放转变,交往圈不断拓宽
改革开放之前,农村的社会交往在传统的经济文化影响下,有着很强的封闭性,交往圈多以感情为基础,以邻里和亲朋好友之间的交往为主,这种社交模式往往有很强的局限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很多农村人走出农村在外经商、工作和学习,中国社会逐渐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步伐,而社会交往也因对外开放、体制转型而呈现出新的态势。人们的交往面越来越广,形成了多层次的人际关系,并呈现出明显的开放性。尤其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网络的普及,人们的交往面大大拓宽,丰富了农村百姓的交往方式,给农民之间的交往带来了很大便利。
4.闲暇方式上,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娱乐类型更加丰富和多样
改革开放之前,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村民的闲暇方式尤为单一。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到确立和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改善。在闲暇生活方面,农民的娱乐休闲方式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休闲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农民也在自己繁忙的劳动中抽出时间娱乐休闲,例如看电影、外出旅游、参加娱乐节目等。经济的中高速发展为人们闲暇生活的丰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三、改革开放及党的创新理论对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1.党的创新理论为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证和动力支持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农村又是我国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发展关于“三农”的理论,为我国农村生活方式变迁提供物质保证和动力支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努力践行群众路线,以关注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其奋斗目标,对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统筹安排,并对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优化整合扶贫资源,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现代化成果。
2.党的创新理论为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实践的产物,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把认识论化为群众路线,使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科学的行动指南,不断指导着农村社会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指引着农村生活方式变迁的前进方向,引领着中国人民走上幸福安康的广阔大道。实践的发展又推动着理论的创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着力进行理论创新,逐渐形成了“四个全面”等重要战略思想,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目前在一些偏远农村,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领域,都与现代物质文明和现代精神文明有很大的差距。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公平公正,持续推进落后地区农村现代化,这一历史任务任重而道远。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陈天林.改革开放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立身之本[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6).
[3]周花.公共文化视角下的农村生活方式转变[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
[4]屈伟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