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徙封淮阴考释
2016-03-16徐业龙
徐 业 龙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政协 文史委, 江苏 淮安 223300)
韩信徙封淮阴考释
徐 业 龙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政协 文史委, 江苏 淮安 223300)
摘要:韩信是我国古代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军事家,在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中,韩信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用卓越智慧和雄才大略谱写出一曲史诗般的壮丽篇章,为开创两汉四百多年基业建树了丰功伟绩。身历推翻秦王朝的战争,刘邦亲见项羽大封诸侯导致天下大乱,汉王朝建立以后,以韩信为首的强大的异姓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对刘氏政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刘邦采用陈平“伪游云梦”之计诈捕韩信,将其徙封为淮阴侯,这是刘邦为剪除异姓王而采取的重大措施,在西汉朝野引起巨大震动,对汉初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韩信;刘邦;伪游云梦;徙封淮阴;考释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1]294这是韩信在楚王任上被刘邦用阴谋诡诈之计所执时发出的感慨。数年之后,韩信果如其所言,被斩杀于长乐宫钟室,并夷灭三族。韩信之死历来被认为是帝王屠戮功臣的代表性事件,刘邦历史名誉上的污点多半与韩信冤案有关。我国封建社会,不论是割据称王的君主,还是改朝换代的帝王,一旦消灭政敌掌握政权之后,为了维系天下的长治久安,多数视开国功臣为隐患,常常闹得势不两立,无法共存。西汉初年,汉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异姓诸侯王国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汉高帝六年(前201)十二月,刘邦采用陈平伪游云梦*云梦:薮泽名,在今湖北潜江、沔阳一带。汉代的云梦区域原不甚大,其后关于云梦的说法越来越多,区域也越来越广。之计诈捕韩信,将其徙封为淮阴侯,这是刘邦剪除异姓王的开始,西汉朝野为之产生巨大反响和震动,随之引起西汉政局的激烈动荡。
一、云梦之游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在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决战中,韩信叱咤风云、纵横捭阖,谱就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为感念刘邦知遇之恩,韩信与刘邦纵论天下大势,运筹东向争权天下的奇谋,出陈仓,定三秦,继而举兵出关,北破魏、代,东出井陉,取赵、胁燕、定齐,南摧楚军二十万,击杀西楚名将龙且,最后麾军垓下,戬除项羽,一展英雄之才。楚汉战争期间,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出于笼络部下,争取支持,孤立和打败项羽的策略考虑,刘邦迫不得已而分封韩信等将领为王。刘邦称帝时受封的异姓王有七个: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这七个异姓王的封地加在一起几乎相当于秦统一前东方六国的疆土,他们直接治理封地,征收赋税,拥有军队,成为把持一方的实际统治者。刘邦对异姓王很不放心,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刘邦所考虑的就是如何剪除异姓王,强化其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首当其冲的就是其心目中的最大威胁——功高盖世、智勇兼备的楚王韩信。刘邦为剪除异姓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伪游云梦、诈捕韩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性事件。
《史记·陈丞相世家》对刘邦伪游云梦记载甚详:“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今河南淮阳,时为韩信属邑,地近楚国西部边境。。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发使者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武士反接之。遂会诸侯于陈,尽定楚地。还至雒阳,赦信以为淮阴侯,而与功臣剖符定封。”[1]239
楚汉战争胜利后,齐王韩信被徙封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1] 294韩信初到楚地,刚刚经历战乱的楚国还不稳定,韩信开始行使他诸侯王的权力和职责,先是在自己领地上巡视一番,处理一些战后亟待解决的事务,然后韩信又根据自己诸侯王的权力,建立了一支保卫封土的军队。韩信把楚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他认为让楚国繁荣强大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勤勤恳恳于自己职守的楚王韩信哪里会料到刘邦已经为他安排好了归宿,一场人为的灾难就要到来。刘邦了解到韩信在楚国各地出行都带着军队,这使刘邦感受到韩信给他带来的迫切威胁。为了防患于未然,在韩信被徙封楚王不到一年,刘邦就说有人上书告韩信“谋反”,召集文臣武将共商对策。
很多人被蒙在鼓里,对刘邦的话信以为真,他们认为天下刚刚安宁,韩信却要造反,实在可恶,便异口同声地说:干脆发兵,干掉这小子!刘邦自知韩信没有谋反,师出无名,沉默了很久,然后问计于陈平。陈平绝顶聪明,当刘邦向他问计时便知道韩信并没有谋反。陈平反问刘邦:“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这事有人知道吗?”刘邦立即回答:“没有。” 陈平再问:“这件事韩信自己知道吗?”刘邦立即很有把握地回答:“他不知道。”陈平更加清楚刘邦的心思,陈平接着问刘邦:“陛下的精兵能比得上韩信的军队吗?”刘邦答道:“没有韩信的军队精。”陈平又问:“陛下诸将的才能,有超过韩信的吗?”刘邦回答:“没有。”于是陈平得出结论说:“陛下的兵没有韩信的精,将领没有韩信高明,如果发兵进攻,就等于逼迫韩信决战,这对陛下来说是最危险不过的事情了!”刘邦一听,连忙又问陈平,“到底应该怎么办?”陈平这才不慌不忙地说出他的主意:“古代天子亲往诸侯境内巡视,所到之处的诸侯都要前来拜见天子。南方有个叫云梦的地方是一个好游猎区。陛下您不如假装要到云梦去游猎,告诉诸侯让他们在陈地与陛下相会。陈,正好就位于楚国的边境上,韩信听说陛下您要去云梦游猎路过他的领地,必然要前来拜见陛下。当他前来拜见陛下时,陛下再抓他,这样,只需要一名武士就可以把他拿下了。”
陈平伪游云梦之计得以施行必须有个前提条件,就是韩信没有谋反,如果韩信真的谋反或者刘邦真的认为韩信要谋反,他还敢到陈地大会诸侯吗?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韩信是无辜的,所谓有人上书告韩信谋反只是刘邦想当然的信口说辞。不仅刘邦不认为韩信要谋反,奸诈、狡猾、险恶的陈平也知道事情的真相,但他却不说破,他就是要利用韩信对刘邦的忠诚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刘邦高兴地采纳了陈平的计策,刘邦怕韩信不自投罗网,还专门遣使告诉韩信,让韩信到陈地相见。韩信听说刘邦将游云梦,非常高兴。汉高帝六年(前201)十二月,刘邦会诸侯于陈,韩信亲往迎谒,远远地郊迎于道中。谁知刚一见面,刘邦便喝令武士将韩信拿下。韩信一下子惊呆了,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已是束手就擒。刘邦此行目的已经达到,他命令将韩信置于后车,直到这时韩信方才明白,刘邦此行是专门来对付自己的。刘邦不择手段地擒拿韩信让韩信愤怒至极,他高声叫嚷:“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1]294韩信的话让刘邦尴尬万分,面红耳赤,支吾了好半天才说道:“若毋声!而反,明矣。”刘邦的话颇耐人寻味:“你不要高声叫嚷,凭你这抵触情绪就是造反的明证。”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无辜诬陷别人造反还不准辩白,申辩就是造反,实在不可思议。
二、大赦之期
刘邦费尽心机执缚韩信,随即于当日颁布诏书大赦天下。《汉书·高帝纪》(卷一)曰:“人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十二月,会诸侯于陈,楚王信迎谒,因执之。诏曰:‘天下既安,豪桀有功者封侯,新立,未能尽图其功。身居军九年,或未习法令,或以其故犯法,大者死刑,吾甚怜之。其赦天下。’”[2]374大赦在封建帝王时代是重大事件,是体现皇权的重要标志。大赦的效力很大,它不仅免除刑罚的执行,而且犯罪记录也归于消灭,经过大赦之人其刑事责任被完全免除。所以,封建帝王往往会在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等重大事件发生时颁布赦令,宣示皇恩,笼络人心,藉此巩固专制统治。
诚如蒯通所言,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1] 294。经过五年的楚汉战争,韩信面前,在秦末战乱中百战成名的英雄豪杰:章邯、魏豹、陈余、赵歇、田广、龙且、项羽……一个个倒下了;韩信背后,弱小的刘邦站了起来。在豪杰并立、群雄割据的形势下,韩信辅佐弱小的刘邦战胜了强大的项羽,为开创两汉四百年基业建树了丰功伟绩。韩信消灭了项羽,建树了不朽的功勋。但是,高鸟已尽,良弓自然是该藏了。对于韩信来说,消灭了项羽就等于消灭了自己存在的条件。忧心政权倾危,是历代统治者的共同特征,身历推翻秦王朝的战争,作为项羽分封的十八个诸侯王之一,刘邦亲见项羽大封诸侯,结果导致天下大乱,汉王朝建立以后,刘邦牢记项羽失败的教训。刘邦清醒地认识到以韩信为首的强大的异姓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对刘氏政权的巩固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韩信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虽然韩信感念刘邦知遇之恩,对刘邦忠心耿耿,但力量过于强大就有可能危及刘邦的皇帝宝座,刘邦不得不小心提防。宋人钱时在《两汉笔记》(卷二)中指出:“高祖之视信犹养虎以御罴也,虎之不得死者以罴在焉,罴死则虎亦死矣。”[3]237垓下会战结束后,汉军北上平鲁*鲁:今山东曲阜,项羽曾为鲁公。,还军定陶时,刘邦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出人意外地闯入韩信营中,收夺了韩信的兵权。刘邦不仅剥夺了韩信的兵权,紧接着又以义帝无后、韩信习楚风俗为名改封韩信为楚王,削掉韩信齐王的大片肥沃封地,挤兑掉他长期经营的地方政权,让他远离齐、赵、燕等自己一手打下的地盘,使韩信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韩信初到楚地为王,刚刚经历战乱的楚国还不稳定,出于安全等多方面问题的考虑,韩信每巡行县邑都带着军队。虽然韩信三十万大军被刘邦收编,齐地也被刘邦收回,但他仍保有天下第一大藩的楚国。英雄惜英雄,也唯有英雄才真正识英雄,拥有楚国的韩信还是刘邦之外的首席军事强人,特别可怕的是韩信的军事天才,还有韩信在军中的崇高威望,刘邦自认望尘莫及。刘邦时刻关注着韩信,韩信在楚地的举动自然很快传入刘邦耳内,这在刘邦看来无疑是巨大的威胁。刘邦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韩信的势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便小心审慎地算计着韩信,由陈平画策、刘邦主演的伪游云梦大戏就这样上演了。《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对刘邦徙封韩信为淮阴侯有如下记载:“坐擅发兵,废为淮阴侯。”[1]113正是由于韩信在封地“行县邑,陈兵出入”刺痛了刘邦敏感的神经。为求王朝安稳,韩信是必须设法处理的重大威胁。刘邦诈捕韩信,将其徙封为淮阴侯,要害在于除其封地,夺其兵权。
皇帝大赦天下是因为有天大的事情,而今抓了韩信也大赦天下,可见刘邦把韩信看得多么重要。刘邦没有为他突然逮捕韩信拿出个说法来,对于韩信“谋反”一案,刘邦既不公开审理,也没有治韩信的罪,而是将其带回洛阳后赦免释放,韩信称王拥兵的日子就此彻底走到尽头。其实,将韩信释放这个行动本身就说明刘邦逮捕韩信纯粹是为了算计韩信,如果韩信确有谋反企图刘邦岂肯如此善罢甘休?刘邦这次赦令是诈捕韩信之后颁布的,逮捕韩信,削其兵权,但又怕引起其他将领的不安,于是曰“天下既安”赦免了军中犯法之人,以此安定其他文武官员的慌恐心理。刘邦此次颁布赦令是根据当时政治形势作出的考量,而并非出于恤刑与宽仁之心。
三、田肯之贺
刘邦轻而易举地执缚韩信,此行的任务已经完成。刘邦也不去云梦游玩了,他命令械系韩信,置其于后车,随即踏上归程。就在这个时候,散骑大夫田肯适时地向刘邦提出了晋封同姓子弟为王的建议。《资治通鉴·汉纪三》(卷十一)有云:“田肯贺上曰:‘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上曰:‘善!’赐金五百斤。”[4]365-366
田肯表面上是在建议刘邦对待分封齐国国君时要慎重,而实际上是在为韩信求情。田肯向刘邦建言道:“陛下制服了最具威胁的楚王韩信,如今又在关中建立京城稳定汉王朝的威权。关中一向有形胜之国的美誉,险河峻山,易守难攻,居高临下,掌握东边的中原地区各诸侯,对政权的稳固非常有帮助。”田肯指出:“但在东方靠海地方的齐地,自从韩信调离后,一直未有完善的安排。夫齐地东有琅琊和即墨等富饶的地方,南有泰山为屏障,西有黄河孟津的险要,北则有渤海的水产和贸易之利;地方有二千里之广,能集结的兵力高达百万以上,和关中遥遥相对,以往便有东、西秦之称。”关中秦地、山东齐地都是好地方,是韩信一手打下来的。韩信是有功劳的,对待韩信要公平些,大家才能服气。
刘邦听出了田肯婉转地为韩信求情的意思,十余日后,刘邦回到洛阳便将韩信赦免释放。释放了韩信以后,刘邦再也不敢放虎归山,而是正式削除韩信的楚王之位,将其降封淮阴侯。削王为侯并加以拘束是刘邦立国后对待韩信的基本策略,韩信由王降为侯,而且他这个侯还与别的侯不一样,别的侯有自己的封地,还可以住在自己的封地上,对自己的封地实行有效的管理。韩信的淮阴侯有名无实,既不能自由出入自己的封地,也不能任命官员管理自己的封地。韩信的封地由汉政府派去的官员管理,韩信只能从封地得到田赋,安享俸禄。韩信被徙封为淮阴侯以后实际上被刘邦软禁在自己的身边,时刻受到刘邦的监视。
田肯晋封同姓子弟为王的建议正中刘邦下怀,田肯向刘邦提出建议:“像齐这样的地方,晋封给任何一位诸侯,都会对皇权形成重大威胁,因此臣建议除非亲子弟,切莫晋封为齐王,以稳定大汉王权的发展。”刘邦对这一建议深表同意,特赐金五百斤作为田肯为国事提出有创见性建议的奖赏。此时最需要急速处理的是南方的楚国和东方的齐国,这两国的前任诸侯王都是让刘邦最为头痛的首席军事强人韩信,韩信由齐徙楚及至如今被执,齐楚两国王位虚悬,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继任人选。刘邦赏赐田肯,便是为了明示朝廷将晋封同姓王。
楚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军力强盛,为防止其他军事强人出现,刘邦将楚国一分为二。刘邦堂兄代理楚王的刘贾,封为荆王,拥有淮河以东五十三县地区。楚国原精华的彭城、薛城、东海等三十六县则封堂弟刘交为楚王。刘邦还将赵国北区原代国的云中、雁门、代郡等五十三县,晋封其兄刘善为代王。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等七十三县的齐地,分封其长子刘肥为齐王。刘肥是刘邦娶吕氏为妻前在外面与他人的私生子,日后认养为庶长子。由吕氏所生的长子刘盈拥有法定继承权,刘肥虽属长男,却必须臣属于刘盈,为补偿之,特封给他最广大也最富庶的齐国。
四、君道之失
伪游云梦、诈捕韩信是在陈平的提示下,刘邦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丑剧。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深刻的见解、犀利的笔锋批评刘邦,为韩信鸣不平:“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4]390-391宋人周南亦在《高祖论》中对刘邦提出严厉的指责:“叛证未见,一夫告变主名不立,遽执缚之,高祖于是失君道矣。”[3] 237蔡东藩亦指出刘邦是寡恩之主:“汉高为当时雄主,一生举措,专喜诡谲,出人意外,释季布而斩丁公,正其所以示人不测也。厥后伪游云梦,诱擒韩信,虽由陈平之进策,实自高祖之好猜。信未尝反,而诬之以反,即斩丁公之谲谋耳。雄主寡恩,其信然乎!”[5]142明代文学家甄伟则认为刘邦对待韩信简直一无是处:“伪游云梦,非信也;改封夺印,非礼也;诛戮有功,非仁也;疾之己甚,非智也;亲统大兵,非勇也。汉高待韩信无一可取。”[6]400
周勃、灌婴说陈平是反复小人*《史记·陈丞相世家》(卷五十六)曰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陈平实乃小人之谲者,故有伪游云梦之计。陈平自言:“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己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1]239陈平最大的阴祸,就是献伪游云梦诈擒韩信之计。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读史之余对陈平的小人行径痛加针砭:“陈平小人也,汉得天下,皆韩信功,一旦有告反者,闾左蜚语,略无证据,平不以此时弥缝其隙,乃倡伪游云梦之邪说,使信无故见黜,其后为吕后所杀,直平杀之耳。”[7] 21陈平是一个品行不端的小人、反复无常的政客、不择手段的谋臣,明代学者程敏政曰:“吕氏之杀(淮阴)侯,千古之所共愤。而予以为平实启之,吕后特成之耳……呜呼!平一言,使高帝为无恩之王,元勋受无罪之诛,不义之甚矣!”[8]790陈平擅用阴谋,诡计高深,其伪游云梦,算计忠良实在是不义之举。
伪游云梦,逮捕韩信,挑起事端的是刘邦,策划阴谋的是陈平。元代学者杨先韩《淮阴侯庙记》曰:“惟朱文公*朱文公:指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谥号为“文公”,世称紫阳先生、朱文公,尊称朱子。修《通鉴纲目》,用春秋笔削,推见至隐,使忠臣义士无罪而见戮者得以自雪。故于伪游云梦之事,大书曰:‘六年冬十二月,帝会诸侯于陈,执楚王信以归,至洛阳赦为淮阴侯。’盖楚人告变特飞语耳,实未有反谋也。故《纲目》不以反书,但书‘执楚王信以归’,不书其所执之由,不去其楚王之爵,明其无故见执也。书‘至洛阳赦为淮阴侯’,以无故而被执,则亦何罪之可赦?”[9]188清人许汝衡《汉高杀淮阴说》直截了当地指出:“信之才百倍于豨与越与布,天下未定,帝方倚信为左右手,杀之太速,天下非汉有也。羽已灭而信尚存,其足以与汉树敌者,独有一信耳。信虽无反汉心,然而汉之畏信、怨信、忌信,自此剧矣。荥阳之围,骂使者欲杀之,机也;垓下之捷,夺齐王军必杀之,势也。帝无日不以杀信为念,其不敢遽杀者,将有待也。军符不夺不敢杀,齐封不徙不敢杀。厥后改封楚,复封淮阴,既失兵权又失国柄,乃可安然杀之矣。”[9]341不可否认,陈平的计策太过阴险,刘邦的手段太过卑劣,其行为为后人所不齿。
韩信智夺天下、勇冠三军的才能在帮助刘邦创立天下的过程中为刘邦所激赏,但守天下时却为刘邦所惧怕乃至嫉恨。晚明学者焦竑指出:“帝极厚信,亦极忌信。使信将,则以张耳监之;信下魏破代,则收其精兵诣荥阳;信禽赵降燕,则夺其印符易置诸将;信平齐灭楚,则袭夺齐军;盖勇略如信,恐为乱难制,故屡损其权,俱忌心所使也。”[8]759宋代学者洪迈对刘邦屡次以欺诈手段袭夺韩信的兵权甚为不屑,其《汉祖三诈》对刘邦提出尖锐的批评:“汉高祖用韩信为大将,而三以诈临之:信既定赵,高祖自成皋度河,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麾召诸将易置之;项羽死,则又袭夺其军;卒之伪游云梦而缚信。夫以豁达大度开基之主,所行乃如是。”[10]121显然,韩信的功名与才略,在刘邦为首的封建“家天下”的统治者眼中无异于一颗不定时炸弹,不除掉他就寝食难安。因此,韩信的悲剧不可避免。
刘邦的伪游云梦、诈捕韩信既不正大光明,也没有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捉拿韩信引发许多功臣不服,激化了刘邦与功臣之间的矛盾,破坏了天下的安定。明人胡广曰:“昔者明王五载一巡狩,令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故刑一人天下服其罪,赏一人天下劝其贤。韩信未有逆帝,汉祖不能斟酌古典,卒用陈平计,一朝系信而生诸侯之疑。一、二年间,韩王信反马邑。赵相贯高谋柏人,陈猗*陈猗:应作陈豨。反代地,黥布、卢绾之徒悉以叛涣,岂非伪游云梦之计一致之欤?使后世天子不复言巡狩,诸侯不敢议朝觐,皆自此始。”[11]3548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一针见血地指出:“若伪游云梦大错也。夫云梦可游,何必曰伪。且谓信必迎谒,因而擒之。既度其必迎谒矣,而犹谓之反乎?察之可,遽擒之则不可。擒一信而三大功臣相继疑惧,骈首灭族,平之贻祸烈甚矣!”[12]267南宋历史学家吕祖谦更将汉初昏乱政局与伪游一事相联系,由此得出结论:“天下既定,本是饥渴易为饮食之时,只因伪游一事,叛者九起。”[8]138诚如冯梦龙所言,伪游云梦捉拿韩信的点子的确很糟,云梦本就是值得游玩的地方何必假称呢?再说陈平计划乘韩信迎接刘邦时命人捉拿韩信,既已料到韩信一定会亲迎刘邦,怎么能说韩信想谋反呢?若疑心韩信可能谋反,可以暗中观察韩信言行,但断然命人加以逮捕就很不妥当了。抓一个韩信而致其他功臣如彭越、英布对刘邦相继起疑,终至三大功臣被杀戮灭族,陈平伪游云梦之计实在是种下了一个大祸根。
刘邦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尚能做到任贤授能,顺应历史的进步,但在治理天下时则没有摆脱历代封建帝王所共存的弊端:构建家天下模式,唯权是重,唯我独尊。而政权一旦成为“家”的私有物,排他便成为必然,这就意味着如此处境之下功臣宿将势必面临危机,欲全身可谓难矣。郑庆民先生《韩信形象浅析》指出:“(韩信)洞察世事,因为厚重而明净单纯。但同时韩信又是幼稚的,看不透政治上的阴谋权奸。”[13]67刘邦以游云梦为名诈捕韩信,但逮捕之后明知韩信无罪却贬为淮阴侯,制造了一桩震动朝野的冤案。刘邦预设敌对立场,不择手段地打击忠臣良将,使原本忠心耿耿的韩信发出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慨叹。韩信冠绝古今的军事成就,卓越的智慧,超凡的谋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个不灭的神话,而加诸他身上的诡诈、心机又引起后世人们的无限感慨与深刻反思。刘邦用陈平的伪游云梦之计诈捕韩信,这种不光彩的手段和不公正的处理让刘邦君道尽失,君臣生隙,诸侯起疑,纷乱迭起,这是刘邦在全国统一后犯下的第一个重大政治错误。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史记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2] [汉]班固.前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3] 李志军.前人论韩信摘编[M]//花法荣.韩信研究文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 蔡东藩.前汉通俗演义:卷三[M].济南:齐鲁书社,1996.
[6] [明]甄伟.西汉开国演义[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7]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陈平邪说[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8.
[8] [明]凌稚隆.史记评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9] 徐业龙.略不世出——历代名人论韩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
[11] 韩兆琦.史记笺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12] [明]冯梦龙.智囊全集·捷智·陈平:卷十六[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13] 郑庆民.韩信形象浅析——读《史记·淮阴侯列传》[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67-69.
【责任编辑梁红仙】
Investigation on Han Xin as Lord Huaiyin
XU Ye-long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mmittee of Huaiyin District, Huai’an 223300, China)
Abstract:Han Xin is a legendary military strategist in ancient China. In the mammoth Chu War, all-powerful Han Xin maneuvered among various political groupings and composed a song of epic grandeur with outstanding wisdom and bold vision, which performed great historic feats for more than four hundred years’ Han inheritance. From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of the overthrow of the Qin dynasty and his witnessing of great disorder of under heaven resulting from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by Xiang Yu, Liu Bang felt great threat from Han Xin, the leader of powerful Special Princes who turned warlord, seizing personal dominions. To consolidate the centralization of authority, Liu Bang cheated and captured Han Xin by employing the scheme of “Pseudo-Touring Yunmeng” from Chen Ping in December in the sixth year of Han Gaodi. Han Xin was migrated and knighted as Lord Huaiyin and this was the major measure taken by Liu Bang to cut off Special Princes. This action caused great shock to all the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olitical situation in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Key words:Han Xin; Liu Bang; Pseudo-Touring Yunmeng; migrated and knighted as Lord Huaiyin; investigation
作者简介:徐业龙(1967—),男,江苏淮阴人,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政协文史委主任,主要从事韩信文化及淮阴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10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5-0065-06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