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史记》中的小人物形象

2016-03-1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小人物司马迁

李 美 超

(北京邮电大学 计算机学院,北京 100876)



论《史记》中的小人物形象

李 美 超

(北京邮电大学 计算机学院,北京 100876)

摘要:《史记》除了记载为人所熟知的一大批历史人物之外还载录了许多小人物,他们大多没有姓名,没有详细的生平事迹,地位卑微并且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这些小人物形象主要包括平民女性形象、客卿门人形象、奴仆形象和劳动者形象。虽然是小人物形象,但是他们都起到了作用,或是描写人物的衬托作用,或是追求叙事完整、情节曲折的作用,或是在历史事件中偶然发挥的触媒作用。司马迁在《史记》中载录小人物形象,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同时也是对先秦历史散文优良传统的继承,对后世文学创作也有较为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小人物;民本思想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史记》人物研究侧重点多集中于重要历史人物,比如齐太公、韩信、伍子胥、郑庄公等,以最近几年体现《史记》学术界最新研究动态的《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教育部名栏“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为例,该栏目连载的《史记观止》系列第一篇就是《帝王风范》,分黄帝初祖、尧舜禅让、商汤博施、武王兴周四个部分对帝王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标题、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几部分[1],相对而言忽略了经常出现在《史记》中的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而这些小人物更能体现世俗生活的本真和人间百态,也可以看出人性中经常处于矛盾状态的两极,司马迁在行文中也灌注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因而具有仔细审视、研究的必要与价值。

一、对《史记》“小人物”概念的界定

笔者将本文所探讨的《史记》中的“小人物”概念界定如下:

(一)他们大多数没有姓名,《史记》只记载了身份、性别、职位、行为

这些小人物当中有名有姓者如《萧相国世家》中的召平,《孟尝君列传》中的冯谖,《平原君列传》中的毛遂,《司马相如列传》中的杨得意,《刺客列传》中的秦舞阳、高渐离、聂荣,《韩长孺列传》中的田甲,《扁鹊仓公列传》中的缇萦等。而对于大部分小人物,或是受封建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或是行文体例内容的限制,或是史料欠缺无法进行具体详细的考证等,司马迁没有在正史中留下他们的姓名,而只是记载了其身份、性别、职位、行为。从性别角度来讲,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了若干形象鲜明的平民女性形象,但是大部分都没有姓名,比如《项羽本纪》中陈婴之母、《陈丞相世家》中王陵之母、《管晏列传》中晏子其御之妻、《苏秦列传》中苏秦之嫂、《淮阴侯列传》中下乡南昌亭长之妻与漂母、《孙子吴起列传》中吴起之妻与吴起卒母。《史记》记载小人物身份、职位的有《李将军列传》中的霸陵尉、《孟尝君列传》中诸位客卿门人、《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钳徒等,记载行为的有《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因为不满于蔺相如对于廉颇的退让回避而请求辞去的舍人、《伍子胥列传》中帮助伍子胥渡江的渔父、《商君列传》中因徙木而得到商鞅五十金之人等。

(二)他们与同时代的历史人物、政治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被载入史册

这些小人物并不像秦始皇、刘邦、项羽、孔子、孙子等历史人物一样对于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同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有过接触,并且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或者因为偶然的机遇造就的促发者,比如《项羽本纪》中宋义因劝谏项梁而历史留名,《李将军列传》中的霸陵尉就是因与李广的恩怨情仇被载入史册,《韩长孺列传》中的狱吏田甲因为侮辱一时失势入狱的韩长孺而成为千古笑谈,《伍子胥列传》中江中渔父不为重金所诱,依然帮助伍子胥渡江,从而博得千古美名,《司马相如列传》中的卓文君帮助夫君司马相如摆脱经济困境,保障他写下千古闻名的汉大赋而熠熠生辉……这些小人物或因为与同时代历史人物接触,或参与、见证历史事件而被载入史册。

(三)《史记》没有为之立传,也没有连带提及生平、籍贯、事迹的介绍

对于这些小人物,司马迁既没有为之单独列传,也没有在人物集传里提及,在相关的历史人物传记里也没有连带提及生平、籍贯、事迹等相关信息。就这点而言,一些历史人物的后代子孙基本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比如《白起王翦列传》中王翦之孙王离、《孔子世家》中孔子之子伯鱼。《陈涉世家》中虽没为吴广单独立传,但司马迁看到了吴广在秦末农民起义中与陈涉一道发挥着重要作用。《陈涉世家》有详细记载吴广的生平事迹,诸如吴广这样的人物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本文所讨论的小人物基本上都没有详细的生平、事迹介绍,有的仅仅是与历史人物的接触,或是目睹、参与的历史事件。

(四)他们地位低下,没有高贵的职位

这些小人物基本上属于社会底层的平民,他们没有丰功伟绩,有的一直卑微地活着,有的或许会借用某个难得的机遇侮辱一下曾经的大人物来满足自己的某种虚荣心理,有的品德高尚具有慷慨解囊、侠义相助的精神特质。从某个侧面来看,他们能够进入史册是源于司马迁追求叙事完整、情节丰富和生动的结果,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们具有在历史叙事中提及的意义与价值。

二、对《史记》小人物形象的类析

《史记》的小人物大多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但是仔细审视不难发现,他们都具有某种类的意义,也就是说可以代表某种典型,从而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一)平民女性形象

只有像吕太后、窦太后等皇族女性《史记》才会为之正式列传,详细记载其生平事迹与言谈举止。然而,司马迁还是注意到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平民女性形象,并将她们写入了相关人物的传记中。概言之,这些平民女性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1.母亲形象

这类形象以《项羽本纪》中陈婴之母、《陈丞相世家》中王陵之母为代表。这些母亲大多深明大义、深谋远虑,并且处处为自己儿子的身家性命与利益考虑,比如陈婴之母为了在乱世中保全其性命,而劝儿子不要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自立为王;王陵之母悲壮到为了成全儿子的志向而自杀身亡。司马迁通过母亲形象,使后世的读者可深刻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虽然穿越千古时空,但是留给我们的感动亘古不变。从这一点来看,这里也体现了“无韵之离骚”[2]308的特点,司马迁在母亲形象中灌注了强烈的认同感,并把她们作为一种高尚人格理想来歌颂。

2.嫂子形象

与母亲形象不同,司马迁在嫂子形象中灌注的是完全否定甚至是极度厌恶的情感与态度,并在行文中将其暗示出来。这些嫂子以《楚元王世家》中刘邦的大嫂、《陈丞相世家》中陈平之嫂、《苏秦列传》中苏秦之嫂为典型。她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自私势利,尤其是对待自己的小叔子俨然如外人一般,就连吃顿饭也斤斤计较,比如陈平之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麸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3]365;刘邦的大嫂因为嫌弃刘邦总是带宾客来家里蹭饭,所以干脆撒谎,明明还有饭却说已经吃完了;苏秦的嫂子则是根据他贫穷与得势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当苏秦出去游说大困而归时他的嫂子偷着笑话他不治产业,而当苏秦功成名就回家后她“侧目不敢仰视俯伏待取食”[3]428,原因很简单“见季子位高金多也”[3]428。这几位嫂子对待处于困境中的小叔子基本上是一致的淡漠甚至是讥讽的态度,她们是世态人情的典型,代表了人际关系中一种趋炎附势、一切以既得利益为转移的世俗生活方式,这也是司马迁要抨击和否定的。而从更为深刻的角度来看,这几位嫂子反映了西周时期礼崩乐坏时代背景下人伦关系和家庭秩序的瓦解,对于乡邻尚且“凡民有丧,匍匐救之”[4]303的已婚妇女连自己的小叔子都不能包容,这已经不是妇德消逝的问题,而是西周形成的宗族宗法、血缘亲情制度的彻底瓦解。

3.妻子形象

《史记》描写了几个平民妻子,以《管晏列传》中晏子其御之妻、《淮阴侯列传》中下乡南昌亭长之妻、《苏秦列传》中苏秦之妻、《孙子吴起列传》中吴起之妻为代表。妻子形象传达了司马迁的妇女观,首先是同情妇女的不幸遭遇,吴起之妻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3]401从吴起之妻的悲剧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男女不平等的现实与妇女地位的低下,司马迁在行文中隐喻了他对于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对于负心男子的谴责。第二,是赞美妇女的非凡智慧和卓越见识,比如《管晏列传》中晏子其御之妻,因为不满丈夫给晏子驾车洋洋自得而请求辞去,“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从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3]395。她欲以此激励丈夫学习晏子,努力出人头地且平等待人,要善于从成功人士身上学习优良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第三,就是批判某些妇女的人情冷暖的世俗丑态,司马迁因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5]2378的实录精神享誉千古,构成其实录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善于以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揭示、歌颂主人公的某些优良品质,又暴露其弱点,使读者对于这些描写对象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对于妇女,司马迁既歌颂其善良、优秀的一面,又否定、抨击其世俗丑态,比如《淮阴侯列传》中下乡南昌亭长之妻不能容忍韩信寄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3]547,苏秦游说未果大困而归时,他的妻子暗中笑他弃本而事口舌,而当他功成名就返乡时,妻子“侧目不敢仰视,俯伏待取食”[3]428,这些都是透过妻子形象显露的最为真实、现实的世态人情,可以管中窥豹,窥探出当时世俗生活的真实风貌。

4.大胆追求自由平等地位和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

《史记》中也写了几个大胆追求自由平等地位和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她们是《司马相如列传》里的卓文君、《扁鹊仓公列传》里的缇萦、《刺客列传》里的聂荣。卓文君抛开了封建男女等级制度大胆追求自由爱情,不惜断绝与家里的关系也要跟司马相如相爱;缇萦不惜冒生命危险也要给汉文帝上书,请求以自己成为官婢来免除父亲的肉刑,最终汉文帝免刑并在当年废除了肉刑;聂荣深懂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所以“乃大呼天者三,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3]514,成全了贤弟之名,这样的行动在今天看来似乎没有必要,不过聂荣在聂政侠义精神的感召下,选择自杀以成全弟弟侠义之名,虽须眉丈夫也自愧不如。以上几位女性形象虽然都因为与历史人物的关联而被载入史册,但其精神风貌、气度气魄、豪情侠义已独具魅力,并闪耀光彩。现代文学大家郭沫若专门创作话剧《三个叛逆的女性》来歌颂卓文君、聂荣,足见她们流芳千古。

(二)客卿门人形象

战国时期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是各国君子、大臣的客卿门人,为他们所依靠、所服务的对象出谋划策、竭尽所能,就这一点而言有些类似于《平家物语》中的武士,这些武士集中体现了可以代表日本民族精神的武士道精神,而“武士道精神在《平家物语》中首先表现为忠,忠于皇室,忠于主子”[6]166。《史记》中的客卿门人与日本武士不同,他们仅忠于自己所投靠、依赖的君子、大臣,而他们借以服务主子的本领并不是日本武士的奋勇拼杀,而是以自己的智慧、知识和力量来维护主子的利益,保护主子的生命安全。比如《孟尝君列传》中写到的秦昭王囚禁孟尝君“谋欲杀之”[3]459之时,有个门客盗取了狐白裘献给秦昭王幸姬,从而使得秦昭王改变主意,释放了孟尝君,随后出函谷关时有一个能为鸡鸣的门客模仿鸡的叫声,于是“而鸡齐鸣,遂发传出”[3]459。又如《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毛遂自荐 “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3]464,解救了赵国灭国之危。也有的客卿门人比较能看清当下与长远的利害关系,劝谏主子早作决断以保全性命,比如《春申君列传》中朱英在楚考烈王病重的情况下,劝谏春申君要当机立断、采取措施以避免无妄之祸。

在诸多客卿门人形象中,冯谖是形象完整丰满,最能体现忠于主子的特征。《战国策》主要记载了他三件事:弹铗而歌、焚券市义、营造三窟。[7]620-630司马迁基本继承了《战国策》的内容与笔法,在《孟尝君列传》中也是主要记载了冯谖的这几件事,而焚券市义与营造三窟都是冯谖作为客卿门人最为智慧的体现。一般的客卿门人都是跟随主人混饭吃,主要是帮助主子获得一个重视宾客的名声,只有个别人会在必要时发挥自己的才能,帮助主子渡过难关或者解脱尴尬局面,而冯谖则是从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帮助孟尝君赢得民心,并留好后路。

并不是所有的客卿门人都是足智多谋、深谋远虑的,司马迁也看到了客卿门人队伍的复杂性,因而本着实录的原则也写了有负面色彩的人物,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位舍人因为不满于蔺相如对于廉颇的退让回避而请求辞去,这位舍人从个人情感态度出发,不能理性地看问题,正好衬托出蔺相如的容忍大义与国家至上的优良品质。有的客卿门人则是明哲保身,当遇到关乎生命安危的问题时,在劝说主子无效的情况下,就及时离开以保全性命,比如《春申君列传》中朱英在劝说春申君无效的情况下,“知言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3]475;又如《孟尝君列传》中当齐王毁废孟尝君后,“诸客皆去”[3]462。在面对有生命风险的巨大问题,或主人不能再有效地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时,客卿门人不再继续效忠,而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行动以保全自己。客卿门人形象的负面色彩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盲目维护主子的利益,不分青红皂白,或者是逞一时之气而大开杀戒、伤害无辜,比如当孟尝君做客赵国,赵国百姓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3]459之后孟尝君勃然大怒,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客卿门人“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3]459,就因为当地百姓一句对于主人身材的笑谈就暴戾恣睢杀生害命,这算是一种取悦主子的方式,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某些客卿门人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是一种阴暗的利己主义心理,也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司马迁不仅写出了客卿门人的具体特点,而且还挖掘出了隐藏在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这里也显示出司马迁人物形象塑造的高超水平:即使是孟尝君的客卿门人这样没有姓名、生平介绍的群体形象,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细节,就可以窥视出人物灵魂里的某些深层的东西,从而揭示出人性普遍存在的阴影与弱点。

总之,司马迁站在人性的高度,本着实录的原则,刻画了一批客卿门人形象,他们在一般情况下忠于主人,可以赴汤蹈火、竭尽所能甚至不惜伤害无辜百姓的生命,但他们也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也有世俗势利的一面,有的时候也会墙头草随风倒,这是本能的利己主义,也是司马迁洞察人物灵魂后对于人性本质的犀利记录。

(三)奴仆形象

与客卿门人相似,奴仆的生活也主要依赖于主人,但当主人失势或者遭遇困境时,他们也可能会选择离开主人去寻找新的靠山,这个以《苏秦列传》中在苏秦危困时几次要离开他的随从为典型。《苏秦列传》并没有具体描述这个随从如何要在苏秦危难时意欲离开他的情景,而只是写了苏秦功成名就“遍报诸所尝见德者”[3]428时,这位随从没有得报而讨说法,苏秦的回答直指要害,“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事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3]428。从苏秦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他危难时对于随从几次要求离去的无奈,之后没有给赏赐也是人之常情,这也是人际关系的因果使然。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司马迁写作的深度,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不仅写出了结果,而且还要探究结果背后的深层原因,这体现了他缜密的逻辑思维。

奴仆除了依靠主人和世俗势利特点外,还有个很重要的特点是自高自大,即因为能够为功成名就的主人服务而自以为是。比如《管晏列传》中为晏子驾马的奴仆,《史记》没有从正面直接描写该奴仆自高自大的样子,而是通过他的妻子从侧面暗示出来,他的妻子请求辞去的原因是“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从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3]395。这就写出了这个奴仆凭借主子的高贵地位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不过这位奴仆还是有可贵之处的,他在妻子指出自己的丑态后,“其后夫自损抑”[3]395,恢复到常人常态。虽然《史记》当中并没有太多的类似奴仆的例子,但仅仅一个典型就已经把这些奴仆的共同特点揭露殆尽,他们借以为炫耀的资本并不是自己的智慧、力量与成就,而是作为名人奴仆的身份,换言之,他们往往以依靠别人为幸事,缺乏自己的追求与奋斗目标,这算是奴性的一种。

(四)劳动者形象

《史记》中的劳动者大多是贫苦的下层人民,他们受尽统治者的剥削压迫,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面对这样的情况,劳动者当中敢于大胆反抗的英雄出现了,这就是陈涉和吴广,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历史事件的发动者,所以他们并不是小人物,本文选取的典型是《陈涉世家》中陈涉年轻时在一起劳动的佣耕者,他们更具有封建统治下劳动者的典型特征。面对陈涉发出的千古名言“苟富贵,无相忘”[3]332,这些佣耕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3]332他们没有明确追求富贵的目标,没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换言之,他们没有想到要去反抗封建君主的残暴统治,而是希望安稳地过日子,这是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的必然结果。其实最深刻的剥削压迫就是精神方面的摧残,封建统治者通过愚民政策使下层广大民众安于现状,不去反抗,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些劳动者深受其害,他们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主观反抗意愿,而沦为统治者阶级意识形态的接受者,这些奴化教育的牺牲者表明了人的精神意识的重要性,也揭示出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常常失败的思想根源。

三、《史记》小人物形象的功能与作用

小人物形象也有自己的价值,其中既包括历史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也包括司马迁在行文中所赋予的价值。

(一)衬托作用

许多小人物能够出现在历史人物的传记当中,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手法,司马迁用他们衬托历史人物的品质特征,这种衬托作用既有正面衬托主人公优秀品质的案例,也有侧面衬托出主人公负面信息的典型。前者比如《项羽本纪》用吴中豪杰衬托出项梁的知人善任、明察秋毫;《留侯世家》用扔鞋的老父衬托出张良的谦逊敬老;《商君列传》用徙木之人衬托出商鞅的执法严明、一诺千金;《刺客列传》用秦舞阳和高渐离衬托出荆轲的无私无畏、正义凛然……后者如《李将军列传》用霸陵尉衬托李广的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孙子吴起列传》用无辜而死的吴起之妻衬托出吴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残暴性格;《淮阴侯列传》用漂母衬托出韩信的知恩必报……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果把这些小人物去掉,那么他们所陪衬的历史人物就显得性格单一、不够全面,这些小人物使得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生动,也更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丰富面貌。

(二)保证情节丰富和行文完整的作用

《史记》从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等多方面继承了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的优秀传统,就继承《左传》而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叙事艺术。《左传》讲究探究事件之间的前后因果与逻辑关系,讲究完整叙述出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的全过程,从而有效保证了情节的丰富性和行文的完整性,《史记》为了做到这一点采取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在一些历史人物的传记中看似信笔拈来,写一些小人物、小事情,乍一看有些跑题,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正是这些小人物、小情节起着串联全文、沟通前后、丰富情节的作用。比如《淮阴侯列传》行文一开始就用了一定笔墨来描写下乡南昌亭长之妻、漂母以及吴中少年分别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韩信,等到淮阴侯功成名就后,又写了韩信是如何有区别地回报这几个小人物的,在这里,他们不仅是用来衬托、表现韩信的性格特点,也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叙事逻辑。这样,就在全面表现人物性格的同时,也带给原本枯燥的历史叙事以生动、丰富的情节,从而使这部叙事性的作品更加具有文学性特征和可读性。

(三)偶然造就必然的触媒作用

还有一些小人物是因为一个偶然的举动或者是不经意的一句话,而造就了必然的历史触动,从而通过与历史人物的接触于无形中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老子韩非列传》所记载的关令尹喜在老子出关前强行要求老子为其著书,使闻名于后世并对古代文学、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道德经》得以流传下去;《伍子胥列传》中的渔父帮助伍子胥顺利渡江、保全性命,从而成就了吴国的霸主地位;《司马相如列传》中正是因为杨得意的推荐,才使得司马相如受到皇帝的接见,并写下了千古闻名的汉大赋作品……虽然这些小人物不怎么引起后世的关注,但是他们的确因与历史人物接触发挥了自己的独特作用。

(四)文学形象的丰富与写人艺术的进步

诚如韩兆琦先生在《史记通论》里讲《史记》写人艺术时所表述的那样,《史记》“扩大了写人的范围,塑造了一大批称得上典型形象的人物”[8]155。可以说,前文分析的这些小人物基本都是《史记》之前的史传文学不曾记载或着墨不多的,司马迁载录这些小人物,从文学角度来说,确保了中国古代文学写人范围的扩大,而且最重要的是,将小人物写进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既丰富了文学形象,同时也展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小人物的美好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史记》下层人物群像“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9],同时小人物身上的世态人情、自私势利的劣根性等,都是值得文学关注的人性话题。

司马迁在《史记》中载录小人物形象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影响:载录这些小人物形象体现了他在写作这部巨著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实录精神。《李将军列传》中的霸陵尉与《韩长孺列传》中的狱吏田甲不记载也没什么关系,但司马迁正是通过这样的小人物全方面、多角度写出了历史人物的实际品格和特性。《史记》载录小人物形象受到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的影响。《左传》中有大量的小人物形象,即“国人群体形象”[10]220的记载,而《战国策》当中就记载了苏秦的妻嫂形象,这是司马迁对于先秦文学民本思想的继承,而后世的韩愈、柳宗元为普通人立传的传记散文是这种影响的回响。《史记》当中许多小人物反映了人情世态,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世俗生活本质,从这一角度来讲,《史记》对于明清世情小说也是有一定影响和启发的,比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前后,以其岳父胡屠夫为首的人对他前后态度截然相反,又如《红楼梦》中贾雨村在贾家败落前后的表现,也是反差极大的。

综上,司马迁出于进步的历史观和实录精神的原则,在《史记》当中载录了很多极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人物形象,他所描述的几类主要的小人物形象都典型地反映出当时他们各自所代表的那个阶层的特点,虽然这些小人物本身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卓越功勋,但是他们在司马迁笔下具有了鲜明的性格与独特的言行,这些小人物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与《史记》行文叙事当中,都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对于后世文学也极具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大可,丁德科.史记观止·帝王风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15-27.

[2] 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 十三经注疏(上)[M].[清]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

[5]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王向远.东方文学史通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7] [汉]刘向.战国策笺证[M].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 韩兆琦.史记通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9] 叶晓燕.试析《史记》下层人物群像及其价值[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0):50-52.

[10] 何新文.《左传》人物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梁红仙】

Little Images ofHistoricalRecords

LI Mei-chao

(School of Computer,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Abstract:Historical Records recorded a large number of well-known historical figures while included a number of little images, and most of them were not named no detailed their stories, but they were a humble or historical images directly linked to the main historical figures, including ordinary women, visiting people, servants and laborers. Although they were the little images but they played their roles in describing the historical figures’ background or roles, or the pursuit of a complete narrative or plot twists and tur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roles of chance events. Sima Qian wrote Historical Records to reflect their little thoughts but also inherit the pre-Qin historical prose traditions, which had more positive impact on the later literature.

Key words:Sima Qian; Historical Records; little images; thought of the people

作者简介:李美超(1987—),男,河北保定人,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史传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2-03-02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5-0077-06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小人物司马迁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试论儒家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