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江苏、安徽境内项羽主要文化遗迹考察记述
2016-03-16朱枝富
朱 枝 富
(江苏省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南京210000)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江苏、安徽境内项羽主要文化遗迹考察记述
朱 枝 富
(江苏省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南京210000)
摘要:项羽,被宋朝杰出词人称为“人杰”,他在秦末汉初搅动天下,推翻暴秦,分封天下,重新改写历史,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大戏!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出了他的生龙活虎的性格和纵横开阔的事业。项羽是江苏宿迁人,在江苏、安徽一带留下了他的事迹遗址和英雄佳话。2015年11月19至21日,在江苏、安徽考察了他的故里和遗迹,主要是:宿迁项王故里、徐州戏马台、灵璧虞姬园、乌江霸王祠,所见所闻,开阔了视野,对于深入理解司马迁的《史记》,深入研究项羽,增添了一些鲜活的素材和丰富的史实。
关键词:项羽;项王故里;戏马台;虞姬园;霸王祠;考察
秦汉之际,风起云涌,陈胜揭竿起义,首倡亡秦,天下响应,项羽于江东起兵,八千子弟渡江而西,投入到声势浩大的反秦运动中去;刘邦斩蛇起义,举为“沛公”,亦在反秦运动中大显身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韩信先投项羽,一事无成,后投刘邦,拜为大将,一路东征,所向披靡,无一败绩;刘邦打败项羽,一统天下,开创汉朝基业。
宋朝词人李清照用“生当作人杰”来称赞项羽,给予项羽至高无上的评价。可以说,项羽、刘邦、韩信,三人都是当之无愧的“人杰”。他们在秦末汉初搅动天下,掀起满天风云,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大戏!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出了他们生龙活虎的独特性格以及纵横开阔的千秋事业。
项羽、刘邦、韩信,三人都生长于江苏北部,他们的故里和遗迹绝大部分都在江苏。我们考察项羽、刘邦、韩信三位“杰人”的故里和遗迹,以更加深入了解三位“人杰”,深入理解司马迁的《史记》,为深入研究三位“人杰”以及司马迁与《史记》增添一些鲜活的素材和生动的史料。
一、英雄情种地,古槐泣秋风
项羽的故里,《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下相,是秦汉时期的建置县,即现在的江苏省宿迁市。那么,在项羽的故里,还有些什么遗迹呢?有些什么样的传说文化呢?这次,我们有机会到江苏宿迁市的“项王故里”一探究竟。
2015年11月20日上午,我们一行来到了项王故里。从车里向外望去,感觉项王故里建设得非同一般,下午,我们游览项王故里。在项王故里门前的广场上,有一尊项羽塑像,骑着战马,神龙活现,英俊潇洒,把项羽的真精神和盘托出,真是力量和神奇的写照。
英风阁,是项王故里的主体建筑,既有汉朝民居特点,又有宫殿式建筑风格,阁前有个巨无霸的大鼎,重8吨,真是个庞然大物。门柱两侧有楹联:“鸿门垓下,大英雄,哪关成败;骓马虞兮,真情种,不易生死。”横批“英雄情种”。
还有诗咏道:
亭亭古庙峙河津,过客争看西楚人。
霸业已随流水去,王名不共晚山湮。
内有项羽的高大塑像,四面墙上嵌着反映项羽生平的12幅浮雕,如项羽举鼎、吴中起兵、破釜沉舟、巨鹿救赵、鸿门设宴、彭城大捷、垓下突围等等。霸王举鼎,是流传久远的神奇故事,称为“霸王扛大鼎,一举两得”。是说当地的一家富户美女,叫虞姬,不相信什么媒妁之言,许下诺言:“谁能举起千斤重鼎,便以终身相许!”在一次人山人海的庙会上,个个都想举起这只大鼎,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败下阵来。而项羽,身大力不亏,稳稳地举起了这只鼎。虞姬便倾心相许,发誓与项羽生死以共。从此威名大振,以后在江东吴县起兵,八千子弟,纷纷归附,共图反秦大业。项羽举鼎,一得虞姬,二得八千子弟,“一举两得”的成语便流传开来。
在项王故里,最为珍贵的遗迹,便是相传为项羽当年手植的古槐,虽经历了2000多年风风雨雨,树貌奇古,枝干苍老,但仍枝繁叶茂,蓬勃挺秀,令人发思古之幽情,被美国一位植物学家喻为“天下第一槐”。这槐树,见证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项羽一生的雄豪与悲壮。
项羽手植古槐,还有一段故事呢!项羽10岁时,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统领60万大军泰山压顶似地向楚国攻打过来,楚国统军抵抗的将军就是项羽的祖父项燕,结果被打败了,曾发下誓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其中的“三户”,历来有多种理解,一是指地名,是楚人的宗庙,位于河南淅川县丹江口水库一带,历史上这里有楚国的三户城;二是指楚国大三姓,即屈、景、昭;三是比喻三户人家,虽然力量小,但决心大。我们就此展开讨论,请教当地学者,大家共同的看法是:即使是楚国只剩下三户人家,将来灭亡秦国的一定是楚人!
项羽的父母双亲也都战死在与秦军决战的沙场上,项羽成了孤儿。他眼睁睁地看到的,是他的家族败亡以及楚国毁灭。这是一种刻骨铭心、撕心裂肺的记忆!从此种下了誓灭秦朝的种子!
楚国灭亡了,项羽的家乡也将要遭到血洗的灭顶之灾,活着的人,四散逃生,各谋生路。大家在逃亡漂泊前,恋恋不舍,相拥痛哭,管家项贵挖来一棵槐树苗,要项羽在项府门前栽下,以表达对楚国和项府的眷念之情。项羽亲手栽下这颗槐树苗,后人称之为“项羽手植槐”。
这颗古槐体型庞大,巍然挺立,寿命极长。此地原是黄河故道,曾数次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又曾遭雷电劈为两半,一半向北,一半向南,树干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可它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屹立2200多年,成为江苏年代最为久远的十大古树之王!
这古槐,也象征着项羽的人格和精神,巍然矗立,留存久远。人们纪念项羽,怀念项羽,无关乎他的成功与失败,而是称赞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可是,项羽毕竟只是存在了31年,他的霸王事业也戛然而止。这古槐历尽沧桑,迎风挺立,似乎又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似乎在为项羽惋惜和悲哀!人啊,既要学习项羽刚强无畏而无坚不摧的意志,也要吸取项羽沽名钓誉而事业夭折的教训。
二、英风戏马台,霸王可再来
戏马台,对于我们研究司马迁与《史记》的学者来说,并不陌生,位于徐州市中心区户部山岗上,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它承载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一段情事。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以彭城(今徐州)为都城,展示了他的一段辉煌而又昏暗的人生经历。他在彭城城南的南山上构筑的高台,以观戏马、演武和阅兵,因此而得名。
21日下午,我们来到戏马台。我们本来以为,戏马台是一个空台,当年可以骑马射箭,耀武扬威,是名副其实的“戏马”之台。其实不然,当年是一个“阅马”之台,项羽率领其部将在台上观看台下空阔的地方万马奔腾的景象,称为“阅马台”可能更为合适。其实,项羽的筑台戏马,并不限于消遣娱乐,而是出于战略考虑。而如今,台上砌满了各种纪念性建筑物,本来是空阔的平台,倒给人以一种窒息感。
我们来到戏马台上,首先看到在台阶两侧有两匹铜马,是供游人骑玩拍照。环顾高台,有一种奇特的景象引起了我们十分的兴趣,那就是有数十颗高大的银杏树,原来碧绿的树叶,在这初冬季节,变成一片金黄,奇怪的是银杏叶没有掉落下来,都簇聚在树枝上,一根根带叶的树枝,就像是一串串金钱,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分外耀眼,真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在一个院落里,两颗高大的银杏树非常对称,我们询问管理员:“这树生长有多少年?”回答是123年。再细看那树上的铭牌,确实如此。
台上有许多纪念项羽的景观,如霸业雄风鼎、乌骓槽、系马桩、项王武库、人杰鬼雄石,还有历代文人雅士吟咏戏马台的诗词石刻等等,给我们留下特别印象的有四个:
一是称为“霸业雄风”的鼎,放置在高台上,威风凛凛,似乎是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象征。
二是具有立体效果的戏马台全景。从戏马台全景看出,项羽率领将士在台上观看三军操练,弓箭娴熟,走马如“戏”,反映了项羽人生中作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的最为辉煌壮丽的一面。
三是彭城大战立体写意图。彭城大战,司马迁在《史记》中作了精彩的叙说。刘邦攻下三秦后,率领诸侯国的兵马,共56万人,向东进兵讨伐项羽,打下了项羽的都城彭城,掳掠财宝、美人,整天喝酒高歌,非常快乐。项羽当时正在齐国与叛军作战,听到这个消息,肺都气炸了,就率领3万精兵反攻过来,汉军毫无防备,被打得七零八落,四处逃散,一下子死了10万多人。汉军慌不择路,向南逃入山地,楚军又一路追击到睢水边上,汉军又有10多万人掉进睢水,睢水被堵塞得流不动了。正在这个时候,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楚军大乱,刘邦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后面骑兵追赶正急,他几次把儿女推下车去,幸亏夏侯婴再拾上车来,终于脱离险境,而父亲和妻子也都被项羽掳去,当了人质。这场大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最为典型的案例,是何等辉煌的战役!项羽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战神,在中国历史上无人能够与之匹配。
而这场战争,对于刘邦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数十万大军,顷刻间丢盔弃甲,功亏一篑;而对于项羽来说,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就是没有乘胜追击,让刘邦有了喘息之机,结果拖垮了他,不仅失去了彭城,也失去了所有。这教训,是多么深刻!以至于当代领袖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发出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号令,说的就是这段故事。
四是历代文人的诗画书法石刻,既有歌颂戏马台的壮阔之景,也有感叹项羽的霸王之业,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想当年,项羽何等威风,而最后终究成空。明朝诗人薛瑄的诗说:
八千兵渡大江来,戏马高台亦壮哉!
何事乌江骓不逝,高台翻使后人哀。
后人有一首词,其中是这样说的:
子不足与谋哉!任我行,霸气冲冲。生愧为人杰,死愧为鬼雄,呜呼一梦!
这似乎对项羽的一生作了很好的概括。
这里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元朝诗人萨都剌少年及第,踌躇满志,路过徐州,凭高怀古,想从前霸王叱咤风云,纵横一世,也不免消亡,于是感慨万千,写下一首《木兰花慢·彭城怀古》的词: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和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这首词有英雄豪迈、博大苍凉之气,吊古伤今,感慨人生,大有“英雄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乱山川”的情调,写出了项羽的彭城霸气以及戏马台荒物是人非的感伤。伟人毛泽东十分喜爱这首词,曾经手书数次还兴致勃勃地解说这首词的含义:“重瞳”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其貌不凡,铁马重瞳。起初兵多势大,可惜有勇无谋,不讲政策,丧失人心,最后“玉帐连空”,兵败城下,自刎乌江。当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为这首词作曲,著名歌手韩磊演唱,歌名为《一饮尽千钟》,作为2012年徐州市文化建设“四个一”工程之一,可见这首歌咏项羽的词的艺术魅力和影响力了。
三、虞兮可奈何,姬耶今安在
19日下午,我们来到了虞姬文化园,一睹虞姬“芳容”。
虞姬,是项羽的爱姬,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完美无瑕的美人形象,她有勇武之气,跟随项羽南征北战,不畏刀枪剑戟;她有艺术才华,当项羽唱出“拔山盖世”之歌时,她歌舞和之,唱出了“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绝世佳音;她有牺牲精神,当项羽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意志低沉时,她拔剑自刎,以性命相殉。
千百年来,人们称虞姬为“虞美人”,演绎出了《虞美人》的词牌、曲牌;“霸王别姬”的各种戏曲常演不衰,演员塑造了无数个虞姬形象,让人们耳目常新。更有甚者,连草木也有情,在虞姬殉情的垓下和墓冢上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开出了鲜红亮丽的花朵,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作“虞美人”,也叫“虞姬花”。宋朝诗人易幼学《咏虞美人草》诗说:
霸业将衰汉业兴,佳人玉帐醉难醒。
可怜血染原头草,直至如今舞不停。
清朝许姓女诗人《虞美人》诗说:
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
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这次,我们有机会来到安徽省灵璧县的虞姬墓园,看一看虞姬的归宿,听一听人们对虞姬的评说,从中探求一些历史的踪迹。
虞姬墓,现在称为“虞姬文化园”。可见,当地政府非常重视虞姬文化的宣传,在我们的考察中,也能强烈地感受出来。
我们请导游讲解,首先向导游咨询:虞姬就是在此地殉情的吗?导游说:“不是,是在这里东北方向的垓下,距这里有几十里地,项羽和虞姬在那里刎别。虞姬用一腔热血,染红了垓下的土地,留下了千古传颂的美名,也留下了霸王别姬和四面楚歌的千古凄凉。虞姬刎别,项羽恋恋不舍,就把香消玉殒的虞姬放在马背上,一路奔驰到这里,而后面追兵将至,才安放在这里。因此,这里是虞姬的最后归宿地。”
导游讲到这里,我们感慨万分:项羽是怎样的侠骨柔情!虞姬又是怎样的爱恋项羽!而她的爱,是用生命在爱,爱得至深至切,忠贞不渝。
虞姬文化园,不仅仅是虞姬墓的延伸,而是在塑造一种铁血柔情的文化氛围。导游首先给我们讲解的是名家书法。可能是书法家也重情,几乎是当代所有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书法家都在这里留下了墨宝,以至于导游为我们津津乐道地讲说着,把我们带进了书法的乐园。
我们一边欣赏着美妙的书法作品,一边欣赏着歌咏虞姬的诗词,领会其中的精妙所在。宋朝诗人苏轼的《虞姬墓》诗说:
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
仓黄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
诗中的郑君,即郑荣,项羽的忠臣。他被汉军俘获后坚贞不屈。刘邦打败项羽后,把一批项籍的旧臣改名为“籍”,看看他们对项籍是不是还有主臣观念和保持主臣关系,如果没有,那他们就不避讳这个“籍”字。而郑荣独拒不奉命,而被逐。苏轼把虞姬与郑荣并列为不负项羽的人,不同于其他佳人、壮士。这样的人实在是少啊,只有少,才显得珍贵!清朝诗人何溥的《虞美人》诗,对虞姬高度称赞:
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
八千子弟同恨汉,不负君恩是楚腰。
还有曹雪芹的《虞美人》: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诗中的黥、彭,即黥布、彭越,二人背弃项羽投奔刘邦,千辛万苦打下了江山,功成之后却被吕后剁成肉酱,朝三暮四之人的下场如此,还不如像虞姬那样饮剑自尽,犹得成就名声呢!这几首诗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赞美虞姬的忠贞和刚烈。
我忽然觉得,虞姬之美,不仅仅是形象之美,博得项羽倾心相爱;更重要的是心灵之美,具有一颗忠贞之心,即使是项羽意气已尽,败亡可期,而在她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悔意,也没有一丝一毫的“他心”,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拔剑相吻别,以断项羽的后顾之忧。有情如此,项羽还有何求?死亦无恨!
后世有人将戚夫人与虞姬相提并论,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诗说:
刘项佳人绝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
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姬有墓田。
诗人认为刘邦和项羽同样是庇护不了至爱美人,但是戚夫人下场更惨,名声亦不如虞姬。或许戚夫人没有虞姬那般刚烈,虞姬只是遵从内心,并不计较生命的长短,既有士为知己者死,又何妨女为悦己者死?她死得是那样从容,那样心安,没有奢望,没有牵挂!而戚姬,心中多了一些私念,为儿子谋取皇位,犯了大忌,得罪了吕后和刘邦旧臣,结果死得很惨,连葬地都不知道在哪里。
导游说,为了建好虞姬文化园,他们向全国征集对联,征得数以百计的对联,其中有一副对联得了一等奖,对联是:
兴亡岂在天,倘当时马跃江东,河山未必归刘氏;
毁誉原由史,况今日人来垓下,香火依然拜项王。
这副对联是吉林省的李俊和所写,妙在何处?其实,是以其新颖高远的立意与跌宕起伏的修辞而取胜。这其中主要是写项羽,批评了项羽的“天亡我”之论,肯定了项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虞姬文化园的征联是就虞姬而言,而这副歌咏项羽的对联夺得一等奖,可见灵璧人对这副对联的看重了。其他的对联,在优秀奖中有两副也很有意境,一是广东省的成小诚所撰:
楚地一时雄,想项籍当年,匹马曾教天下仰;
灵城千古秀,看虞花此际,满原开遍夕阳红。
写出了项羽的一世英名以及虞姬的千秋怀念。山东省杨兴奎的对联:
剑刎此生情,听别曲谁伤,遥忆英姿风飒飒;
烟销千古梦,剩斜阳独照,犹怜芳冢草青青。
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和情意。
目前,虞姬文化园开放的是第一期工程,主要有虞姬展示区、虞姬享堂、虞姬文化广场、霸王展示区、霸王享堂、亲水平台、景观桥、书法碑廊、虞姬故事长廊等。其中有一个景观,叫“姬别霸王”,我们感到很好奇,就问导游:“为什么不叫‘霸王别姬’呢?”导游说:“准确地说,是虞姬向项羽刎别,叫‘姬别霸王’,更加突出了虞姬的主动殉情,让项羽解除后顾之忧的高尚形象。”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啊!
我们默默地回想着司马迁记载的“姬别霸王”的壮丽情景,情不自禁地表达了一种敬佩之情。当时,项羽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已经完全取得楚地了吗?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啊?”项羽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美人虞姬陪着,他不禁触景生情,黯然神伤,唱起了《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连续几遍,虞姬在一旁应和,拔剑起舞,以刎相别,项羽痛哭失声,眼泪一道道流了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着他们。这是怎样的一种痛断肝肠的场景!读之,怎么能不令人忘怀、令人神伤呢?
在虞姬庙里,虞姬和项羽的雕像栩栩如生,凝固了霸王别姬的悲壮瞬间。霸王穿戴着盔甲,英武伟岸,跪地抱起自刎的虞姬,侧目凝视,悲痛欲绝。虞姬静卧在大王怀中,手中依然握着那把自刎的宝剑。虞姬的娇柔与美丽以及瞬间的刚烈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而后游览的是虞姬墓。虞姬墓上的一副对联十分引人注目,也颇为伤感: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副对联的藏头是“虞姬”二字。墓上有一颗桃树,每年开出的都是白花,也许是草木有情,以此来祭奠虞姬。
往事如烟,虞姬远去。可是,虞姬完美的人格和不屈的精神永在!她带着凄惨的笑容而去,把无限的美妙留了下来。她有着一份执着的爱,用生命来维护;她为了心爱的人,掏出心肝来表白!这份凄美的情爱,谱写了一曲姬别霸王之歌,流芳千年!
最后,我们看到一面巨大的建园记事“文化墙”,名为《虞姬文化园记》,细细品味,写得很有韵味,文化气息非常浓厚,现将其中主要的内容摘录如下:
项羽者,豪杰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策马逐鹿,三万精兵几吞刘。虞姬者,英烈也。面刀光剑影,不失女儿本色,伴君出征,挚爱感天地;闻楚歌箫声,更显丈夫气概,舍生取义,忠贞撼人寰。
灵璧城东十五里虞姬墓在焉,历两千年风雨,屡毁屡葺,渐成景胜。红花满园,起舞迎嘉宾;古柏成林,擎天庇香魂。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诗词赞赋充栋盈车。
大殿享堂恢宏典雅,水榭游廊自然和谐。塑像立庭,虹桥卧波,曲径通幽,芳草竞绿,幅幅画美,步步景异,更有文化长廊,备述虞姬懿德,项羽殊功。美人梦醒,当惊垓下巨变;霸王魂归,应释心中牵念。
夫岁月更替,风物流变,然浩然大义恒驻,人间真情永存!
四、抛首赠故人,不肯过江东
项羽,短暂的一生,创造了旷世辉煌,而最后垓下别姬,败退乌江,不肯过江东,自刎身亡,在他31岁的生命里程上划上了休止符。
项羽的乌江自刎,司马迁写得慷慨悲壮,非常精彩。当时,项羽被汉军层层包围,最后只剩下26骑突围到乌江边,仍表现得非常英勇,回转身来,继续痛痛快快地斩杀汉军,把汉军吓得倒退了好几里。英雄末路,尚有如此神勇,实在是令人神往!乌江亭长撑着小船过来,劝项羽赶快渡江,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项羽却说:“我带了8000子弟过江而去,现在就我一个人丧魂落魄地回来,即使是江东父老可怜我,让我继续称王,可我有何面目再存活于世?即使是他们不说我,我难道心中没有愧疚吗?”于是,项羽选择了从心所欲,让乌江亭长把那乌骓马渡过去,自己返身再与追兵激战,又杀掉了几百个汉军,最后自刎而死,成全了刘邦。
项羽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千百年来人们的追思与感慨。霸王祠,坐落在安徽省和县乌江镇的凤凰山顶上,又名“项王亭”“霸王庙”“西楚霸王灵祠”,就是为了纪念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这一壮举。我工作和生活在江苏省的南京市,距霸王亭只有50多公里的路程,一直想去看一看,但就是一直没有成行。这次我们的文化考察,便从这里开始,19日上午9∶00从南京出发,1个小时便到了。
霸王祠内有正殿、享殿、东西殿、衣冠冢以及祠外的爱情藤廊、响钟、相思树、驻马河、抛首石、乌江亭等景观。导游给我们讲解,不紧不慢,口齿非常清楚。我们慢慢地走着,慢慢地看着,也慢慢地思考着、讨论着。
在大殿里,有一尊仿青铜的霸王立像,身体前倾,双眼圆睁,一手仗剑,一脚向前跨出,仿佛是一往无前,就要冲上战场,与敌人进行厮杀。殿的上方高悬着“叱咤风云”的横匾,东西两边的山墙上镶嵌着毛泽东等伟人、作家、书法家的诗碑,还有赵朴初、林散之等人题写的楹联、匾额等。大殿里有一副楹联:
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视秦皇,一时气盖人间世;
汉皆已得楚乎?乌骓嗟不逝,千古风悲垓下歌。
这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所撰写,引起我的极大兴趣。这副楹联写出了项羽的两段情事:一是项羽少年时观看秦始皇的威风和排场,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显示出少年项羽的豪情与自信;二是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百感交集,既不甘心失败,又感到万般的无奈,唱出了独步千古的《垓下歌》。这副楹联就如同人生二重奏,一重是“气盖人间世”,激昂慷慨;一重是“风悲垓下歌”,悲咽哀婉。这样意境优美的楹联,毕竟是不多见的。
接着,我们游览了歌咏项羽的书法画廊,展示了书法家的精彩墨宝,也展示了历代诗人的咏怀佳作。其中有两首诗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我们一起讨论,深化其中内涵。
第一首,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从字面上解释很简单,但深层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李清照把“人杰”“鬼雄”最后落脚到项羽的“不肯过江东”上,具有什么样的含义?这项羽的“不肯过江东”,又怎样与当时宋朝的南逃、苟安联系起来?我们思来想去,认为李清照是在肯定项羽的骨气,项羽面临生与死的抉择,宁可轰轰烈烈地死,留下光彩照人的形象,也不愿窝窝囊囊地活,遭人唾骂;而批判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缺少民族气节,只顾自己逃命的卑鄙行为。
第二首,是当代伟人毛泽东手书的唐朝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诗:
胜负兵家本有之,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此,评诗者认为:“项氏以八千渡江无一还者,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毛泽东读至此处,批了四个字“此说亦迂”。这说明,毛泽东是肯定杜牧的观点的。在他看来,彻底的革命者除了善于把握历史趋势,还必须具备韧性的战斗精神,一切事在人为。
这里引发了几个问题,就是项羽在当时情急之下究竟是渡江好,还是不渡江好?假如项羽渡江后,刘邦、韩信是否就此罢休,还是穷追猛打?假如项羽渡江后能够喘过气来,是否还具有号召力,能否东山再起?这几个问题是非常连贯的,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我们觉得,这需要从三个角度来理解,一是从人格的角度来说,项羽能渡江而不渡江,选择死亡,不愿意把楚汉战争继续下去,其人格得到了完美的升华,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崇敬他、歌颂他的一个重要节点;二是从事业的角度来说,项羽不渡乌江,无疑是放弃事业,缺少忍辱发愤的精神。以项羽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果胸怀宽广,“包羞忍辱”,善于总结教训,回到江东后,为什么不可以卷土重来呢?毛泽东对项羽失败后的错误选择,发出了深深的感叹;三是从可能性来说,项羽渡过乌江,回到江东,刘邦、韩信能够就此放过他吗?我们觉得,他们不会这么弱智的,一定是穷追猛打,彻底消灭而后已。因此,项羽的选择是明智的,只是缺少了那么一点忍辱发愤的精神和气概。
项羽的墓地,其实就是一个衣冠冢。里面埋葬着项羽的“分裂之余”,即残骸和血衣。规模虽小,但是神道和墓道都有,足见后人一直给予项羽享受皇陵的待遇。
祠前不远的驻马河,据说是项羽停马的地方,有31响钟亭,亭内悬挂着古钟。我们几个人共敲了31响,钟声悠扬,在广阔的田野中回荡,以祭奠31岁的项羽。
最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叫“抛首处”的景观,在附近树木丛中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抛首石”,相传就是项羽自刎的地方。导游说:“项羽在最后的拼杀中,看到了他的故人吕马童向他围追而来,他恨不得挥刀上去将他劈为两半,可是,他累了,身也累了,心也累了,江山已去,也懒得和他计较了,转念一想,吕马童既然跟我一场,何不再送份礼物给他?便说道:‘小吕啊,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我听说刘邦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悬赏,购买我的人头,我就把这份好处送给你吧!’于是,项羽在刹那间一刀下去,把头颅割下来,抛给吕马童。吕马童如获至宝,拿到刘邦那儿去领赏了,被封为侯,其余四人各得项羽身体的一部分,也皆封为侯。”
这说得多神奇啊!项羽把自己的头割下来,还能抛出去,这可能吗?我们对此表示了大大的惊诧,可我们同行的友人中有人懂医学,认为这是可能的,在那一刹那,即使是身首分离,还是可以有行为的,是可以做到的。当然,可以是一回事,能否去做又是一回事。这一情节肯定是夸张了,是突出了项羽的重情重义。“抛首赠故人”,这是一种怎么样的阔达胸襟和博大情怀啊!想想,项羽的一具残躯,成就了5人封侯,也是值得了。
项羽永远地走了。我们游览了一个半小时,仍然回味无穷,还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就是项羽在亡秦过程中,是那么强势,怎么到了最后就一败涂地,无可挽回?思来想去,我们觉得项羽主要是在三个方面犯了致命的错误:一是志浅,灭亡秦朝后,想到的只是分封诸侯,衣锦还乡,而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王朝的雄心大志;二是沽名,注重追求人格的完美,而忽视了敌人的无所不用其极,如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荥阳相持中不乘胜追击,签订鸿沟协定后以为万事大吉等等,思考问题比较幼稚;三是气短,在最后命悬一线的时刻,不是考虑怎样保存生命以图再起,而是选择自杀,美其名曰结束纷争。项羽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啊!
当然,历史是人民写的,孰是孰非,孰好孰坏,人民心中自有一杆秤。人民纪念项羽,怀念项羽,是肯定和赞扬项羽的人格魅力,不关事业成败。这主要就是:戎马一生,威猛强悍,有英雄的气概;光明磊落,粗率淳朴,有君子的胸怀;重情重义,敢做敢为,有侠义风范;生死与共,矢志不渝,有忠贞的爱情;不善权谋,不善虚伪,有天真的本色。归结起来,就是“抛首赠故人”“不肯过江东”!
【责任编辑王炳社】
Investigation Review of Main Cultural Sites about Xiang Yu in Jiangsu and Anhui
ZHU Zhi-fu
(Jiangsu Industrial Overseas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Society, Nanjing 210000, China)
Abstract:Xiang Yu, called as the outstanding figure in Ci by the famous writer in Song Dynasty. He started the turbulent movement, overthrew the Qin dynasty and endowed enfeoffments. He rewrote the Chinese history and performed the grand plays. In Historical Records Sima Qian depicted his vigorous character and significant cause. Xiang Yu was born in Suqian, Jiangsu Province, where the relics and legend were engraved. On 19-21 November, 2015, the author toured Xiang’s hometown and some sites, including his hometown in Suqian, Sima Platform in Xuzhou, Yuji Park in Lingbi and Bawang Temple in Wujiang. All that I’ve seen and heard, which have been the new materials and plentiful histories, broadened my views to fully understand Historical Records and further study Xiang Yu.
Key words:Xiang Yu; hometown of Xiang Yu; Sima Platform; Yu Ji Park; Bawang Temple; investigation review
作者简介:朱枝富(1955—),男,江苏东台人,江苏省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06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5-0046-07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