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2016-03-16马启俊
马启俊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马启俊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对联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性,在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发挥多种作用。过去的高校民间文学教材缺乏相关内容,民间文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也不重视对联部分。近十多年来情况有所改变,段宝林先生主编或独撰的民间文学教材已经有了专门的章节介绍对联,这对推动高校对联实践教学有所助益。高校应该在此基础上切实加强对联实践教学,为大力弘扬对联文化、推进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更多的贡献。
对联;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对联是语言艺术、诗歌艺术、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极富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对联是我国的国粹,楹联习俗已于2006年被列入由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联不仅是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艺术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殿堂中也是不可多得的奇珍异宝。
对联在我国创作、应用悠久而广泛,既具有浓厚的文人文学气息,也有很强的民间文学色彩。过去我国高校民间文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忽视对联部分,各种民间文学概论类的教材都没有对联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这是对对联的民间文学色彩及其在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忽视。这种状况近十多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仍不尽人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对联在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联实践教学的落实和措施等问题进行一番专题的探讨。
一、对联具有民间文学色彩
(一)对联具有民间性
对联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形式之一,城镇乡村无处不有,触目皆是,遍地开花。如在普通民居、行业店铺、酒店旅社、机关学校、宗教寺庙、旅游胜地,甚至牛圈马厩、鸡笼羊舍、猪栏厕所等地方,都有对联出现。对联与千家万户联系在一起,是城乡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对联活动的参与者除了文人外,还有平民百姓。对联是一种男女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在对联创作和运用中也得以显现和传播,留下许多对联佳话。对联文化在民众中的广泛影响和普及程度,绝对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文学体裁。
对联的民间性还体现在其具有很强的民俗文化特色上,对联参与民众的各种民俗生活,如在时令节日、婚丧嫁娶、庆生祝寿、新居乔迁、商店经营、亲朋往来、旅游玩赏等民俗活动中,形成了诸如节日联(如春联)、婚联、添丁联、贺联、寿联、挽联、墓联、乔迁联、荣升联、业绩联、纪念联、旅游联等对联种类。特别是春联,可谓红遍神州大地,使春节充满了吉祥喜庆色彩,使民间处处充满民俗文化氛围,是举世无双的全民性的民俗艺术活动。
对联要将联语、书法、载体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和绘画、装裱、镂刻、戏剧等民间艺术形式也有关联。对联有多样化的传播途径、深厚的文化土壤、众多的参与群体,对联还有强大的民众精神辐射力量和巨大的社会影响作用,因此它的民间性是十分鲜明的。过去忽视了对联的这种民间性,认为只有那些识文断字的上层人物和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才能创作、书写出对联来。我们认为,对联对语言技巧、书法艺术的较高要求的确制约了它在民间的创作,但是并不能阻止它在民间的存在。我们知道,过去关于民间对联文化的典故佳话、趣事逸闻本来就很多,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社会政治地位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联文化在民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从创作到传承、从书写到展示,对联的民间性和雅俗兼备的特征也更为明显。我们相信,随着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联的民间性会更加鲜明,它在民间的广泛存在和巨大影响力也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二)对联具有文学性
对联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联炼字炼句,言简意深;音韵和谐,整齐对称,其形式具有对称美和音韵美;对仗、谐音、双关、比喻、夸张、顶针、回文等修辞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对联的内容具有意境美和文学性。对联内容还具有诗情画意、人文精神和美好祝愿,因此对联是生活的美化和艺术化,在民间四处弥漫着文学艺术气息。
对联发挥艺术想象,状物写景,抒情言志;美誉讽刺,寓教于乐;韵味悠长,浅深成趣,为人所津津乐道。对联与诗词歌赋、小说戏曲相通,具有其他文学体裁的多种功能,正如《中国对联·谜语故事全书·前言》所云:“中国文学,种类繁多,光彩炫目,异彩纷呈。对联以其悠久的历史、精练的语言、独特的风姿、神奇的魅力和高雅的情趣跻身于中华文学之列,成为最具中国特色、最使人们倾倒、拥有众多读者的文学之一。可以说,神州大地、举国上下,处处可见其踪影,人人倍对其宠爱。”[1](P1)
但是,过去有人认为对联是过时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字游戏,是“小玩意儿”,不承认对联是文学,不能入文学史,对联在文学史上没有一点地位。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辨析和纠正。如赵隆先生认为这种认识“有来自本土的偏见,也有来自西学的影响。来自本土的偏见,是缺乏对联是独立文体的认识”;来自西学的影响,是因为“在西洋文学史固有的诗歌、戏剧、小说这‘老三样’,于是对联失去文学史的户籍”。[2]“对联不能进入文学殿堂,国学大师程千帆说,这是‘文艺界应该平反的冤案’”。[3]
直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等先生编著的《中国俗文学概论》把楹联作为俗文学的一部分编入其中一个章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话·清代卷》确立了清联为有清一代的代表性文体,对联这才逐渐在文学史中有了一席之地,“冤案”才最终得以平反。
(三)对联具有民间文学性
对联不仅存在于文人的书面作品之中,同样也广泛地存在于民间实用的文字书写和口头传承之中。过去认为对联完全是文人的、书面的、书法的东西,因而否定对联的民间性,甚至否定对联是文学作品,这就忽视了对联的民间文学性质。实际上有些对联并非一人一时所完成,而是由众人集体创作;有些对联具有临时性、随意性、戏谑性,讽刺性,无需书写、张贴、悬挂,只能在群众口头上传承,如宴聚饯别、测试功底、考验机智、打趣逗乐、批评嘲讽、临事抒怀、民间说唱、征对改对等所形成的对联。即使书写或张挂的对联,有些运用的也是民众的口头语言,以口语、俗语入联,这些对联的民间性、口头性、文学性也是很强的。
对联和几乎所有的民间文学其他体裁都有交叉关系。对联往往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有特定的时空领域、人事背景,依附性、实用性和立体性都很强。围绕对联,往往有很多的民间传说、笑话流传,如关于苏轼、解缙、徐渭、纪昀等古代才子的对联故事就很多。对联还和成语、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民歌、民间长诗、民间曲艺、民间戏剧等相关联,因此它早已是民间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北京大学谷向阳教授等人的《对联入门·对联简史》就说道:“从对联具有谐巧性而言,对联应该是一种游戏文体,一种与谚语、歇后语、谜语相类的可以口头创作与流传的体裁。”[4](P286)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对联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性,有很高的民间文学价值。正如谷向阳教授所说:“对联以其高雅的文学性、广泛的实用性及其精妙的谐巧性,广泛存在于各类生活习俗之中,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千百年来长盛不衰。”[4](P1)
因此,对联既属于文人文学,也属于民间文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同时,民间对联常常被文人所关注、搜集记录,学习模仿;文人对联和相关故事也常常在民间广泛流传。对联是一种立体的文学,在人民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并且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对联是文学的海洋,它来自民间,深入民间,吸纳百川,有容乃大。
二、对联在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联短小精悍,包罗宏富,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是高校民间文学课程的优秀教学资源。对联在高校民间文学教学中具有众多的素质教育功能:如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文学审美教育功能,应用能力培养功能等。对联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锻炼他们的智力和能力都很有好处。对联是民间文学中最令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对联创作也是他们最愿意参与其中的实践教学活动,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意义都很明显。因此,对联是高校民间文学课程建设中最不应该被忽视的内容。民间文学课程可以在对联文化的普及和培养对联创作后备力量上发挥作用,通过所培养的大学生创作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符合群众口味的对联作品,为社会建设和文化进步服务。《对联入门·对联概说》就说道:“加强对联教育,在青少年中普及对联知识,培养和壮大青少年对联生力军,是保证对联文化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4](P1)
因此,对联在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知识传授
对联是智慧的产物,是知识的宝库和文化的结晶。对联积淀了大量的传统知识,如政治历史、哲学宗教、经济商贸、地方风物、习俗惯制、书画戏剧、文学创作、名言警句、典故逸闻等。对联还综合了文字、词语、音韵、语法、修辞、标点符号等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对联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文人文学和民间文学样式,学习和创作对联,可以丰富各类传统文化知识。
(二)文化熏陶
对联教育将传统文化精华与学生的成长和民族文化的复兴结合起来,将高校民间文学教学与先进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明确的文化指向。对联教育符合大学生的文化程度、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可以活跃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还有利于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如在召开晚会、体育比赛、庆祝生日、欢度佳节、迎接新生、欢送毕业生等不同活动中,在校园里张贴贺联、励志联、春联、欢迎联、欢送联等,这些都是对大学生最生动的传统文化熏陶。
(三)思想教育
对联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思想性格形成的内在影响因素和外部文化氛围。一副好的对联可以使人终生难忘,始终成为人生的教材,因此,加强对联教育和实践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和人格塑造有相当大的帮助,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确有重要的意义。
(四)素质提升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艺术品性,使他们成为具有跨学科知识和多方面能力的,在未来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会处世,受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未来的发展夯实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文化底蕴。”[5]对联文化的整体性、和谐性;人文性、应用性;开放性、创造性;趣味性、竞争性;自主性、平等性(师生共同创制对联)都有助于实实在在地提升大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文化修养,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
(五)能力培养
学习、欣赏、创作对联,进行语言训练、文学创作训练,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能够增加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利于他们就业、创业和立业。
三、应该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对联在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对联是理论与实践、书面与口头、高雅与通俗、实用与艺术、实在与虚构、严肃与谐趣等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有着双重性和两栖性,这也是它过去不被纳入民间文学范围和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去高校的民间文学、民俗学、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等多门文史课程,缺少对联的专门介绍,严重忽视对联在高校文科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然是不妥当的。一方面对联在文人和民众中都大量存在,和各种文体和语言技巧联系密切,对联的数量多,成就高,影响大,这是客观事实;另一方面高校相关课程又忽视对联,避而不谈,或者语焉不详,这就是很矛盾、很尴尬的事。
在中国文化史上,还没有哪一种文体能够像对联这样如此大众化,在文人群体和民众之中都如此普及;在民间文学众多体裁中,也没有哪一种体裁能够像对联这样如此短小精悍、博大精深、特色鲜明、运用广泛,富有素质教育的实用价值。而过去高校民间文学教学恰恰漏掉了这一重要部分,这是很大的缺憾。
目前高校对联教学不受重视的原因有多种,原因之一,就是对对联的民间性、文学性缺少应有的认识,以为它的民间性、文学性似乎不是那么纯粹,明显,与民歌、民间故事等口头文学作品相比,其民间文学色彩不是那么鲜明。所以人们认识上有误区,概念上有争论,划分上有犹豫,于是就把对联的民间文学身份放弃了,这对对联是不公平的,对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是有较大损失的,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是不利的。原因之二,就是文言文的退出、白话文的发展对对联创作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对联讲究平仄、对仗、辞藻,需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古文功底。而私塾和传统对课的取消,当今应试教育的冲击,又使对联教育受到弱化,对联教学缺乏基础和氛围,影响了今人对对联的创作、欣赏、品鉴的热情和能力,甚至连熟悉对联教学的师资都严重缺乏,不能满足高校对联教育的需要。原因之三,就是目前高校有些师生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因此轻视对联,认为是雕虫小技,不值得学习,不需要学习;或者认为对联难学,因此怕学。正如谷向阳教授所云:“不可否认,现阶段的学校对联教育在存在一定的体制性障碍的同时,青少年学生在学习对联知识时还存在着诸多技术层面的难题。”[4](P2)
高校对联教学的缺失造成的不良后果很多,如高校文科院系大学生对联知识普遍缺乏,对联写作基础薄弱,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在生活中,人们常常请大学生写对联,但是,很多大学生一点也不懂对联,不会写作对联,甚至错读、反贴对联,闹出不少笑话。不少学生成了“对联盲”。因此有人说文化层次高的大学生写篇文章易,撰副对联难。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联素养,导致社会上对联创作队伍的作者年龄偏大,青黄不接十分严重。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毕业生对联知识和能力的缺乏,更影响到文化基础教育和学生语文素质教育,“中学语文教师所掌握的对联知识太少,远远不能胜任当前语文教学中对联教学的任务。追溯根源,造成中学语文教师对联知识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高师中文系(包括普通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所在院系——引者注)对联教学的缺失。”[6]
对联在高等教育中应有的作用与目前的地位和处境形成了巨大反差,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这种现状,高度重视对联在高校民间文学和其他相关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共同推进高校的对联教学。
实际上过去的私塾里早就有“对对子”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教学经验,现在的不少中小学教育也已经开始重视对联教学了,在教材、教学、中高考中逐渐增加对联的内容。国内部分高校在对联教学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创新,如中南大学文学院2002年招收了我国第一位对联学硕士研究生鲁晓川,使对联学科得以确立,与其他学科有了平等的地位,对联学后继有人。还有哈尔滨师范大学在古典文学研究生中开设对联课,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李文郑先生曾受聘为郑州大学兼职教授等。谷向阳教授总结说:“几年来,已经有近百所中小学校开设了对联教育课程,许多学校还自编了对联教材,有的高校还招收了对联专业的研究生。近几年来,随着对联试题进入中考、高考的语文试卷中,对联文化越来越被教学界所关注。”[4](P1-2)这些工作尽管刚刚起步,影响有限,但是给广大高校提升对联在民间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发挥对联实践教学作用还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前进的动力。
四、积极创造条件,切实推进高校对联实践教学
高等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地方,理应弘扬对联文化,占领对联艺术阵地。社会上要求在大学开设对联课的呼声一直很高,有不少对联爱好者、教育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这方面的相关文章和书刊也不在少数。
但是笔者在从事民间文学教学时却发现,过去的高校民间文学教材,都没有将对联列入民间文学体裁之中加以介绍;高校的民俗学教材也同样忽视了对联这种有重要特色的民俗文化,连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和《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都是如此。直到2006年段宝林先生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这种情况才终于有了改变。《民间文学教程》有了专门的一章(第九章)介绍对联(由北京大学白化文教授执笔),共有对联的特点、对联与民俗文化、对联的成熟、对联的分类四节,介绍了对联的发展过程、特点、类型、民俗文化特征,从理论和实例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非常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是对民间文学教学内容的新开拓。
段宝林先生独撰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要》1996年曾获得意大利巴勒莫人类学国际中心的大奖“彼得奖”,是优秀的民间文学教材,被国内外多所大学用为教材,多次再版,2009年4月又第4次再版。每一次再版,段先生都要进行修订。在第四版里,段先生又作了很大的修改增订,新增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就有对联部分。在此书的第五章《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里,新增加了第四节《对联与诗钟》,通过大量例证及其分析,说明了对联的双句结构及其基本要求、对联的分类、对联的历史发展、对联的游戏、诗钟与酒令、对联的集体性与知识产权、国外的中国对联等非常丰富的内容,多达63个页面56000多字,所举对联多达294条,接近300条,比其3年前主编出版的《民间文学教程》有关对联的19个页面22000多字和40条例证的规模要大很多,内容要丰富很多,可见段先生在对联方面兴趣甚浓,用功甚勤,搜求甚富,论证甚详。《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第四版)》与其他民间文学教材相比,在对联内容体系的安排上更加合理,例证的使用上更加丰富,更加关注新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容易为青年学生所接受,也更加便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段先生在教材《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第四版)》中之所以给对联以如此高的地位,是因为他强调“联语‘对对子’也在口头流传,与口头文学也有密切的关系。因对联作为一种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民俗的重要性,我们在民间文学中应该把它包容进来,它也是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民间文学的范围应该大于口头文学。”[7](P194)很显然,这是民间文学观念的一次新突破。过去把民间文学等同于口头文学,所以对联这种形式上和书面、书法有密切关系的文学就被摒弃在外。段先生认为民间文学大于口头文学,这就把那些包括对联在内的与书面相关的通俗的民间的文学都包括进来了。“如今我们把‘对联’一节写入书中,作为民间文学和文人俗文学的一个部分,当是一种新的文学观上的突破吧!”[7](P237)这种突破得力于思想的解放,正如段先生在书中所说:“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打破旧框框,把对联纳入文学史和民间文学、文人文学之中。”[7](P237)
既然对联是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那么高校民间文学课程就应该开展对联教育和实践教学,并取得实效。除了继续加强教材改革和内容创新以外,高校还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端正态度。领导和师生重视,在教学体系中给对联教学留有一席之地,在教学大纲中增加对联章节,安排一定学时,专门介绍对联及其民间文学价值,对联的实践教学也要跟上。继承优秀的对联文化传统,赏析优秀的古今对联作品,借鉴传统的对课教学和中小学对联教学的方法开展教学;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开展教学。不求复古,重在创新,和网络文化、校园生活、文化娱乐、热门话题、时事政治、素质培养、择业就业等相结合,与学生知识水平、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等相结合,增强趣味性、新颖性、竞赛性、实践性,使对联教学不至于脱离实际,陈腐枯燥。
(二)民间文学授课教师要加强自身对联修养,要能够做表率,做示范。过去的文人必须具备对对子的本领,才能有博取功名富贵的基本条件和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本领,如私塾先生,对对子是其基本功,也是其教学的重要内容。许多佳联妙对和精彩故事也都是与教师联系在一起的,如蔡元培、陶行知等许多老一辈教育大师都有脍炙人口的对联传世。对联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教学中仍然需要发挥巨大作用,所以教师尤其是民间文学教师应该具备对联知识,在理论和实践上要达到一定水平,才能适应对联教学。
(三)要把握对联文化的立体性特点和方法,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对联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制作对联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把联语与文字说明、图画音乐配合起来播放,增加直观效果,培养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普及对联基础知识,让对联知识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生活。
(四)要加强实际的动手训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联“扫盲”,创作对联作品。可以设计这样一些训练内容:
1、课堂上布置一些对联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给出上联,让学生对出下联,就是传统的对对子;将下联或上下联的众多词组、短句次序打乱,让学生重新组合成一副文理通顺、符合联律的对联;把两句对联进行扩展延长;给出一个主题,如新生进校、老生毕业、老乡过生日、同学参军、老教师退休等,让学生拟出合题的对联;把一段话中的某两句散文化的句子改写成对联;为一段文字(如体育赛事、新闻事件等)拟出对联式的题目;为校园的一些建筑、景点、活动场所等撰联。1932年,国学大师陈寅恪应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之请,代拟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题中,就有对对子的内容(为“孙行者”写出对句),并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强调清华大学的国文试题一定要考对子。我们今天的对联训练也可以纳入考试范围,计入学生成绩。笔者多年来在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民间文学课程的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中要求学生为皖西学院和文化与传媒学院各创作一副对联,计入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同学们精心创作,佳作纷呈。如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学生为皖西学院撰写的佳联:“月亮岛上汇集东西南北学子,桃花坞里融通古今中外技能”(0801班毛松杰),“大别山区皖西热土革命先辈建伟业,月亮岛上淠水清波莘莘学子誓图强”(0802班梁晨晨);为文化与传媒学院撰写的佳联:“学中文传承古今文化,通传媒透析中外万家”(0803班李丽云);“文化文明文学以文为首,传媒传情传意以传为宗”(0804班杨文琴)。我们将同学们的优秀对联结集成册,举办对联展览,宣传鼓励效果非常明显。
2、开展课外调查,搜集对联,编写对联集锦,背诵经典对联,熟记著名对联故事。学生可以到社会、家庭、图书馆、资料室进行走访调查;可以在民间文学作品、文人作品、笔记小说、地方志书、史书家谱、古迹碑刻、各种对联专辑、《中国楹联报》等专门报刊中调查搜集;利用大学生对网络的爱好,通过各种楹联网(如中国楹联学会网、华夏对联网、中华诗词楹联网、中国诗联网、楹联仓库、联都等网站)搜集资料,收集对联;可以全面调查,也可以分专题调查。通过搜集对联,去粗取精,进行赏析,了解社会,丰富知识,锻炼能力;用对联精品、对联故事、对联笑话等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和感情。
3、学生练习自己创作并用毛笔书写对联,自我欣赏、送人或张贴展示。要求学生在各种民俗场合积极参与对联文化的实践,练习提高,学会应用。
4、成立对联爱好者协会或兴趣小组,或者在民间文学社团、文学社团、书画社团里单独成立一个对联分支团体,办社团内部刊物,发表学生对联习作。组织社团成员开展对联创作、调查、研究活动,指导申报课题,撰写田野调查报告、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
5、举行校内对联文化活动,如召开创作、研究经验交流会,请专家讲学和指导。结合节日、校内外重大事件和大型活动,开展征联有奖竞赛活动、对联作品书法展览活动。
6、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征联比赛、对联联谊活动,如在节日、旅游、文化艺术节、商场开业庆典、楼宇竣工典礼期间,在报刊电视台等媒体组织的对联类活动中,让学生经受锻炼,提升文化品位,推广对联文化。为敬老院、特教学校、广大市民义务书写赠送对联。利用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实践机会参观社会上对联文艺作品,参加对联书法作品展览和交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对联实践教学,密切对联与社会和民众的联系,向人民群众学习,创新对联文化,发展对联艺术。
7、依托当地的楹联学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书画协会、作家协会等社会团体建立校外对联实训基地,聘请校外楹联专家兼任课外辅导员,进行对联创作指导和培训。
(五)配合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学校特色和建设需要,发动学生创作对联,如校门联、教学楼联、图书馆联、食堂联、寝室联、礼堂联、会场联、宣传标语联等。利用文化长廊、文化墙、宣传橱窗、灯箱等空间展示对联,利用礼堂、广场等公共场所举办对联联谊和文化娱乐活动,烘托文化气氛,提升文化品位,让对联文化充满校园,让精神文明渗透进更多学生的头脑,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六)多学科并进,共同推进对联实践教学。不仅民间文学要加强对联实践教学,民俗学、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等其他文史课程都应该重视对联实践教学,多学科齐头并进,多课程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效。
(七)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在民间文学课或其他课程中增加对联实践教学环节外,还可以单独开设“对联学”选修课,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作为通识课供全校学生选修,结合成才需要,就业需要,进行对联学习的引导和宣传。提高对联在民间文学教材中的地位,给予专门的章节;或者编写专门的适合高校学生使用的对联课程教材,介绍对联知识,设计对联习题,引导学生学习对联知识和提高对联素养,保障高校对联实践教学的质量提升。
总之,开展对联实践教学,普及对联传统文化,是继承、发展、保护、利用对联这一优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目前对联在农村仍然非常盛行,但在城市已面临衰退的窘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联的保护与开发,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高校民间文学课程的对联实践教学责无旁贷,要担负起主要职责,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素质,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在对联实践教学中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培养,他们中会有很多人热爱上对联文化,毕业后在传播发展对联文化中做出积极的贡献,并通过他们的影响,使对联文化发扬光大。
(说明: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段宝林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对段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
[1]丁军杰.中国对联·谜语故事全书·前言[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2]赵隆.清代楹联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读《中国文学史话·清代卷》关于对联的描述[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99(4):26-29.
[3]陈树德.对联与诗的比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41-42.
[4]谷向阳,刘太品.对联入门·对联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郑丽君,赵效民.浅谈对课的素质教育功能[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0(5):13-15.
[6]邓政阳.谈高师开展对联教学的必要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3):116-118.
[7]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The Couplet and Folk Literature Practical Teaching in University
MA Qijun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237012, China)
The Couplet that is one of treasure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rt, which i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 of folk litera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lk literature practical teaching in university and has other function. Relevant content is absent from previous folk literature textbook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n university as well as practical teaching, but there is change for the last more than ten years, folk literature textbooks edited-in-chief or written by Mr. Duan Baolin have special chapters about couplet, which is beneficial to couplet practical teaching in university. We should strengthen couplet practical teaching in university on base of current change and make contribution to promoting traditional couplet culture, advancing whole folk literature practical teaching in university and training talents with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couplet;university;folk literature;practical teaching; training of talents
2016-09-06
安徽省教育厅2015年度一般教研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015jyxm283);安徽省社科规划办201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5D57);2013年度皖西学院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013td05);优秀(特色)教材项目(2013jc07);皖西学院2014年度校级学科建设项目: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建设学科。
马启俊(1965-),男,安徽金寨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训诂学和民间文学。
I269
A
1009-9735(2016)06-0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