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卓越地理教师培养“四维”模式创新与实践——以皖西学院为例
2017-01-19李远平包训成王笑梅
李远平,黄 润,包训成,王笑梅
(1.皖西学院 环境与旅游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皖西学院 发展规划处,安徽 六安 237012)
地方高校卓越地理教师培养“四维”模式创新与实践
——以皖西学院为例
李远平1,黄 润1,包训成2,王笑梅1
(1.皖西学院 环境与旅游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皖西学院 发展规划处,安徽 六安 237012)
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卓越取向,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基于卓越教师的内涵探究,经过不断探索,皖西学院实践着“多方协同、优化课程、全程实践、竞赛引领”的“四维”卓越地理教师培养模式。该模式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卓越教师职前培养新路径,可为其他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改革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教师教育;卓越地理教师;“四维”培养模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当前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对高师教师教育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正是这种时代要求的具体体现。教育部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全面启动“卓越教师教育计划”,随后进行了多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示范项目立项建设,2014年9月,基于试点项目建设经验总结,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为高校教师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引了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多个部属、省属师范大学以及开办师范专业的地方高校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和探索。
皖西学院具有65年师范教育历史。在长期教师教育实践中,对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多方探索和努力,积累了深厚的教师教育文化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基础教育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在省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卓越地理教师培养计划是2014年本科教学工程立项的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地理教师培养团队基于学校办学经验和优势,研究卓越教师内涵和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深入调研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和需求,积极探索,及时总结,摸索出一条“多方协同、优化课程、全程实践、竞赛引领”的“四维”卓越地理教师培养路径。
一、卓越教师内涵探究
不同院校、不同学者对卓越教师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比如,华东师大将卓越教师定位为集专业决策者、反思性实践者,育人使者和终身学习者于一身[1]。东北师大刘海民深入揭示了卓越教师的理想规格是专业精神朴实高尚、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专业能力卓著出色[2]。陕西师大祁占勇则把卓越教师界定为能够创新而卓著地开展教研活动的优秀教师,是研究型教师、学者与专家型教师、魅力型教师和个性化教师的合体[3]。合肥师范学院胡昂等确立卓越教师培养目标为全面性、应用性、发展性、创新性“四性合一”[4]。黄露等对卓越教师传记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刻画出卓越中小学教师具有强烈职业动力、先进教育理念、灵活教学行为、独特个人魅力、高效学生管理等特征[5]。施雨丹等通过对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的深度访谈,分析发现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科研素养、专业引领和传承是广大教师认为的卓越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构成[6]。基于已有理论探索,以及我校办学实践经验和对区域基础教育实际的深入调查,我们将卓越教师定义为怀有崇高教育理想和高尚师德,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具有出色创新能力、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
二、卓越地理教师“四维”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卓越教师的内涵和目标设定,我们积极行动,勇于探索,及时总结,致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卓越化取向,摸索出“多方协同、优化课程、全程实践、竞赛引领”卓越地理教师“四维”培养模式。
(一)多元主体协同创新
基于“目标一致、责任分担、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了皖西学院、地方政府、中等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创新的新机制。皖西学院在未来教师培养、教育研究、教师入职和在职培训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与中等学校提供政策支持、必要经费保障和实践场域;地方政府在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制定、基础教育学校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需要皖西学院提供智力支持和优秀师资;中等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在职教师的高效培训和优秀师资的补充。协同三方主体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上的目标一致和需求互补,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的运行提供了主观需要和客观保障。
在深入调研省内外中学教育实际的基础上,与中等学校一线教师、管理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广泛研讨,共同制定卓越地理教师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除了为每名地理教育专业学生配备一位地理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作“专业导师”,还聘请一位中学地理教学名师担当“教师发展导师”,“专业导师”指导专业理论学习和地理应用能力培养,“教师发展导师”负责教学实践指导,双导师协同,共同引导师范生专业发展。邀请中学优秀教师或基础教育专家参与或承担部分教师教育课程如班级管理与班主任、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学地理课程辅导等的教学工作,注重在课程中融入典型教育教学案例。在包括六安一中、六安二中、金寨一中、霍邱二中、霍山文峰中学等多个中学建立了教育实习基地,并与实习基地学校合作,积极开展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实现教师教育研究者和中等学校教师优势互补、共同成长。
(二)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在专业化教师教育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7,8]。卓越地理教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地理师范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实践性、灵活性、系统化和综合化。
1、基于实践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教师职业需要大量的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9],在卓越教师的基本素养结构中,相对于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而言,专业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3]。面向卓越地理教师培养,构建实践导向课程体系,就要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增强实践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学科专业课程进行精简、统整和内容融合,注重学生地理应用能力培养和发展,按照未来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科学安排教师教育课程,特别强化从知识到能力的实践延伸。
2、模块化设置课程
模块化设置课程是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趋势和现实需求[10]。发挥模块“短小”“灵活”“应用性强”的功能,体现“多课程、精内容、重前沿、讲实效”的特点,科学构建卓越教师视域下地理师范专业学科专业课程(见表1)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见表2),实现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科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相融合,为未来卓越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表1 皖西学院地理师范专业学科专业课程系统设置
(三)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贯穿全程
中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包括逐层递进的四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包括口语表达、三字书写、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等;二是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包括教材分析、课件制作、教学评价、组织和管理能力等;三是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包括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实施、说课、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沟通与合作等;四是反思与发展能力,包括实践性教学反思、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未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应是持续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基于此,我们构建了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贯穿培养全程的理念,即从入学至毕业,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逻辑递进性,进行日常化、层进式实践训练。将实践训练环节与能力结构要素相吻合,贯彻全程实践和技能能力训练(如表3所示)。在实践环节实施中,我们坚持卓越地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目标,建设校内校外两支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校外见习实习基地、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教师职业竞赛等平台,实现未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系统化训练、阶梯式提升。
表2 卓越教师视域下地理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模块设置
(四)竞赛引领与强化
通过多元化的师范生职业竞赛平台,营造师范生实训文化,以赛促练,以赛代训,着力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和综合素养,实现“教、学、做、赛”一体化。通过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开展演讲比赛、“三板”(板书、板图、板画)技能竞赛、多媒体课件比赛、授课竞赛、微课比赛、说课比赛等展示和强化未来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安徽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和安徽省高校地理师范生教学竞赛为抓手,广泛发动,积极动员,形成“班、院、校、省”四级竞赛机制。二级学院成立了汉字书写、教学设计与说课授课、多媒体课件设计辅导教师团队,加强赛前指导和强化。2012年以来,皖西学院地理专业师范生在安徽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在已经举办两届的安徽省高校地理师范生教学竞赛中,皖西学院地理专业学生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省内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竞赛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实训氛围,激发了学生师范技能训练的兴趣和热情,在加深其对未来职业的体验的同时促进其职业能力渐进式提高、螺旋式发展。
表3 基于卓越地理教师培养渐进性全程化实践教学安排
三、卓越地理教师教育培养的反思和完善
近年来,我们通过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实践,着力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出卓越地理教师“四维”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模式实施过程中,仍存有一些薄弱之处。经过全面反思和总结,我们认为以下方面在今后的育人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一)构建卓越教师培养多元评价体系,完成卓越教师培养年度质量报告
完整保存人才培养行动的相关资料和数据,整合地方教育行业相关人员,成立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考核评价工作组。借鉴国内外卓越教师培养年度评价的相关做法和经验,构建系统科学的卓越教师培养评价体系,发挥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等多元评价主体的功能。在卓越教师培养质量评价反馈和激励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卓越教师培养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二)强化教师教育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探索建立地理学科教学课程群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深入中等学校实践锻炼机制,鼓励教师熟悉中学地理教学的环境和氛围,了解中学地理新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优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协同构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教育教师队伍,服务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未来卓越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三)狠抓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教育实践环节的质量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细化每项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测评内容、标准和细则,采用多元主体评价和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保障教育实践效果。应用现代媒介信息技术,寻求教育实践实施方式创新,如搭建教育实践数字化研训平台,建立每生的成长档案数据库等。
(四)创造条件实施卓越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未来教师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了解国外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感受国外课堂教学氛围,为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师范生海外研究计划,拓展国际交流项目渠道和合作领域,促进师范教育办学质量内涵式提高。
(五)持续推进改革探索,积极应对师范生教师资格国家统考
在国家大力改革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背景下,安徽省内自2014年入学的师范专业学生起,必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方能申请教师资格。这是对高校师范专业办学质量的大检验。我们将积极应对这一时代变革,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在师范生教师资格国家考试中创佳绩,培养更多乐教适教的未来卓越教师。
[1]陈群,戴立益.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27-30.
[2]柳海民,谢桂新.质量工程框架下的卓越教师培养与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11):96-101.
[3]祁占勇.卓越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合理性建构[J].当代教师教育,2014,7(3):42-47.
[4]胡昂,何青青.“叠加嵌入”:地方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31(2):96-98.
[5]黄露,刘建银.中小学卓越教师专业特征及成长途径研究——基于37位中小学卓越教师传记的内容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3):99-104.
[6]施雨丹,卢晓中.论卓越教师的素质构成——基于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的访谈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9):92-96.
[7]王坤庆,胡中波.实践导向的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12):83-88.
[8]徐向阳,付兴林.关于培养卓越教师的思考——基于东、西部应用型师范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33(1):72-77.
[9]胡重庆,黄桂梅.实践导向范式教师教育课程的重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1):121-124.
[10]袁强.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化设计与实施——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6):109-115.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Four-Dimensional Model for Outstanding Geography Teachers Train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Taking West Anhu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Yuanping1, HUANG Run1, BAO Xuncheng2, WANG Xiaomei1
(1.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237012, China;2.DevelopmentPlanningOffice,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teachers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 teacher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reformation in ba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exploration of outstanding teachers, after constant teaching reform, we developed a four-dimensional model for outstanding geography teachers training, which include multilateral coordination between higher schools, local governments and middle schools, optimizing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and competition guiding. This model would be new effective path in outstanding teachers pre-occupational cultivation and could provide helpful references for other institutions in outstanding teachers training.
teacher education; outstanding geography teachers; four-dimensional training model
2016-09-20
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省级卓越地理师资教育培养计划项目(No.2014zjjh034)资助。
李远平(1978-),女,安徽金寨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G645.12
A
1009-9735(2016)06-00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