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态度变迁及启示
2016-03-16古翠凤熊丽莎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古翠凤,熊丽莎(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态度变迁及启示
古翠凤,熊丽莎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键要] 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是“双元制”,经历了由热情期到冷淡期到再热情期的态度变迁。从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态度变迁反观,影响我国校企合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校企合作,职业学校需要形成与企业互补的优势,政府完善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并制定一套独立的、切实可行的评估机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企业;态度变迁
有关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态度变迁,国外研究多从侧面对德国企业所处的不同时期加以阐述,国内研究多集中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与国内职业教育的联系。本文从战后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出发,阐述不同阶段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态度变化,同时剖析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态度及原因,试图从两国变化的动因方面找出彼此的共同之处,为我国的校企合作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一、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态度变迁
1.热情期
德国“双元制”模式在如今的职业教育中大受欢迎,这有其历史、文化、经济、教育方面的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期是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二战,德国成为战败国,德国面临着经济崩溃、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境地。为了提高德国的经济增长能力,急需各类技术型人才,然而,大部分工人由于不具备基本技能和知识而失业。这种供需的不平衡促使“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大热,“双元制”大大缓解了当时的状况。学校和企业共同教授工人知识,提高了企业的经营能力。自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得到了极大提升。企业通过参与“双元制”模式的职业培训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1],同时减少了培训成本。学生通常先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的有关知识,之后去企业实习,这也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特别是对一些规模不大的企业。另外,签订合同和培训学徒使企业有了稳定的技术工人来源,德国社会团体对职业教育的援助使企业培训学徒的成本降低[2];联邦政府及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如《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了可靠的法律保障[3]。这些举措都促使企业积极地参与“双元制”模式的职业教育。
2.冷淡期
20世纪90年代,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态度有了变化。当时德国一直处于多年的高失业和低经济增长的环境中,由于经济放缓,每个企业都忙着降低标准以节省开支,然而,学徒的工资每年都在增加,培训费用过高,企业并不愿意与学校开展合作,导致激化劳资矛盾[4]。同时,德国的工会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工会经费吃紧,企业或行会签署有关学徒岗位培训期间各项权益的劳资协议由工会负责,工会经费吃紧使得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企业的压力增大[1,5]。企业一方面面临资金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承受学徒质量严重下降的压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徒表现出能力和素质差强人意。内忧和外患使得企业渐渐对“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失去了信心。另外,虽然企业在“双元制”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没有其他的主体帮助分担一些重要环节,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挑战。种种因素使得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态度逐渐变得不再热情。
3.再热情期
21世纪,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态度又有了新变化,究其原因是来自德国政府的威胁。德国当局恐吓那些不给予充足学徒培训岗位的公司征收税收,执政党在执行方案中也表示要实施税收政策,而对于那些超额提供培训岗位的企业给予补贴[6]。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被迫的“热情”,企业不得不为了避免交税而提供学徒培训岗位,政府的外力作用使得企业纷纷争夺学徒,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态度再次回归热情期。
二、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态度及原因分析
校企合作(又称合作教育)是产学合作教育的形式之一,合作教育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带领学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将困难结合理论知识加以思考[7]。20世纪20年代,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我国企业通过引进西方的工艺技术,形成了边工作边学习的校企合作雏形,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导方,以企业的利益为重,企业校企合作热情高涨。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原来的校企合作方式难以维持,职业教育变成了以学校为主导方,以学校的利益为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态度变得不再热情,此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随着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企业校企合作热情再次上升[8],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态度并不明朗。
究其原因,一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不一定能获取他们想要的巨大利益。我国人口众多,人才供过于求,企业认为,参与校企合作会降低他们在市场中的地位,不利于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处于主动地位。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生在企业学习,一时之间可能很难融入企业,校企合作的效果无法体现;企业也担心学生掌握了重要技术后将来不一定留在企业工作,因而企业在教授技术方面有所保留。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不得不为随时出现的学生的安全问题买单,这对于以考虑成本效益的企业来说校企合作费钱又费力,所以企业会不考虑或不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二是校企合作中比较成熟的是企业与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然而,高职高专院校在许多方面的水平不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如IT类企业急需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企业往往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合作热情不高。三是校企合作双方的不对等,使得企业往往处于一种“被迫”状态。校企合作中是社会和学校单方面地强调企业要履行其社会责任,这无形中是对企业实施了“道德绑架”。另外,许多学校运用学友关系联系企业,企业一方面为了顾及对方的面子,不得不与学校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又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利润而想拒绝合作。四是对于校企合作方面的落实,政府对校企合作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和校企合作机制单一,缺乏宏观的制度和法律约束。企业不知应肩负起哪些责任,也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参与教学,企业又享受到哪些权利和义务。这些都使得企业茫然无奈。
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放缓,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企业为了应对新常态,需要引进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重燃企业与学校合力培养人才的希望。
三、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态度变迁对我国校企合作的启示
1.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校企合作
二战后的德国得以在经济危机中转危为安,源于“双元制”,“双元制”的要义之一是学徒能学习到最好的技能和技术。当前,我国正在从“世界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创新和生产力的提高都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类型的特征之一是其更强调实践性,一般只需要一年的强化学习时间,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另外,学生投入其中的成本也相对较低,一年的时间,1~2万元的成本,使学生掌握一项技能。由于一般职业教育学习时间的短期性,为实现教学目标,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职业教育需要转为与企业合作的办学形式,才能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可以说,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体制机制方面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
2.职业学校需要形成与企业互补的优势
学校和企业需要互相配合,学校需要考虑到企业的人才需求,要根据企业的要求,适时做出适当的变化,制定恰当的人才培养计划。我国职业学校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可能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教育部于2014年6月在介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时表示,我国对个别本科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给予援手,目前已有许多本科高校积极投入到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建设中,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水平有望得到总体提升。当然,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企业不可高估自己的地位,认为凡事都要处于主动地位,那样不利于校企良性合作。如果企业认为,与学校合作会降低在市场中的地位,使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那么企业将难以拥有所需人才。企业按照自身要求培养的人才和直接在劳动力市场上招聘的人才,在忠诚度和专业度上差距很大。
3.政府完善相关行政法律法规
德国参与职业教育的态度从热情期到冷淡期到再热情期,完善的行政法律法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热情期,德国面临经济崩溃、失业率高居不下的境地,联邦政府及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如《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从冷淡期到再热情期,德国企业的态度为何发生逆转,也是源于行政法律法规的颁布和联邦政府执行力强。政府对那些不热情合作的企业实施惩罚税收,对那些积极合作的企业及时给予奖励。企业迫于这些压力,不得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可见,完善相关行政法律法规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政府一定要把握好“度”。
4.政府制定一套独立的、切实可行的评估机制
从德国政府再热情期制定惩罚税收的过程可以看出,什么样的企业该惩罚,什么样的企业该奖励,这是评估机制的一个小的缩影,但在当时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我国政府应重视评估,制定一套独立的、切实可行的评估机制,这是学校和企业开展长期合作的重要一环。评估机制应对校企合作表现优秀的企业给予奖励,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学校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激励。
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校企合作,职业学校需要形成与企业互补的优势,政府完善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并制定一套独立的、切实可行的评估机制,社会给予更多支持。校企合作的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1]刘春生,柴彦辉.德国与日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态度的变迁及对我国产教结合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7):73-78.
[2]CARNOY M.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0.
[3]刘艳珍.德国职业教育的立法特点及其启示[J].成人教育,2009(4):86-87.
[4]刘晓岩.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劳动关系的变化[J].教学与研究,2010(1):85-92.
[5]俞可.德国职业教育“双轨制”:面临解体?[J].职业技术教育,2004(36):61-64.
[6]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5.
[7]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1.
[8]徐建华.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9(7):39-40.
[9]蒋丽华.示范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60.
[责任编辑:宋建军]
Change of German Enterprises’ Attitude to Particip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GU Cuifeng, XIONG Lisha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German enterprises participat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mainly in the form of “dual system”, shifting from the active to the passive period and then to the active period again. The reflection on the change of German Enterprises shows the reasons that affect ou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re diversified.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t is important to implemen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complement enterprises,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related administrative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set an independent and feasible evaluation mechanism.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nterprise; Change in attitude
G719.1
A
1671-4326(2016)01-0026-03
10.13669/j.cnki.33-1276/z.2016.006
2015-08-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GL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BJA140060);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国(YCSW2015072)
古翠凤(1972—),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熊丽莎(1993—),女,湖北武汉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