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2016-03-16刘军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院校

刘军

(武夷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刘军

(武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福建武夷山3543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效果差、实践教学实效缺乏、课程育人效果偏弱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教学方案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缺乏、考评设计偏颇等方面。鉴于此,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尝试进行革命性变革,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推动教学范式的转变,优化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教学、改革考评方式,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双主体”范式;实践

为了破解现代社会企业“用人荒”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困境,国家引导部分普通高校尤其是近700所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向发展。顺应国家政策导引下转型发展的潮流,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提出了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发展目标,着力培养能够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学校转型必然要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发展需要。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高校学生思想状况在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合力冲击下日渐多元化,而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下简称“思政课”)对此的回应却显得苍白无力。立足当前的时代背景和学校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探讨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凸显思政育人功效,对于提升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尝试对新建本科院校当前思政课教学进行反思,深入剖析存在问题,进而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一、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院校转型发展进行的改革很多,既有关于教学理念转变的思想变革,也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变革。在这种“百业待兴”的情形下,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对于思政课改革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显得相对薄弱。这使得思政课教学延续传统教学模式甚至停留在专业教学水平,同时加上思政课教学自身学科性质等原因,造成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交叉重复

思政课本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等课程,不同课程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互为支撑。“然而,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上存在着比较普遍的重复与交叉现象,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又影响到了学生对各门课程知识的新鲜感和课堂上的抬头率。”[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担任,大家往往单独备课、自行授课,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一定程度上导致授课内容多有交叉甚至重叠,不仅造成教育资源浪费,而且容易让学生对思政课程整体教学产生抵触情绪。

(二)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收知识的最直接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边讲边板书,学生在台下边听边记笔记。这种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学生听不懂,课堂学习仅仅成为学生应付考试的一个过程。”[2]新建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很多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与初高中政治课同属灌输式教学范式,加上很多知识点与高中政治教科书雷同,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乃至厌学情绪。不愿但必须承认的事实是,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效果普遍偏差,而思政类课程显得尤为严重。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有着复杂多元的原因,不单是教师的问题,也和学生自身有关系;不单是学校的问题,也和社会风气有关系;不单是教育的问题,也和经济社会导向有关系;不单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也和网络、微信等新媒介有关系。但是,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是教学效果差的内在原因。

(三)实践教学缺乏实效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多数以现时代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这要求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加强实习实训环节、突出实践教学。有人狭隘地把实践教学看成是专业课的“专利”,忽视或无视思政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这在认识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意义而言,就是要切实起到育人的效果,用先进的思想引领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教会学生能够运用辩证的思维理解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些都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想方设法落实。就目前情况来看,新建本科院校我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课堂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课外实践教学浮于表面,整体上实效性不强,缺乏对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导,没有凸显思政课程应有的实践性、实用性。

(四)课程育人效果偏弱

由于上述三个原因,造成思政课自身建设不足、吸引力不够、实践教学薄弱,加上教师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不够,直接造成了课程整体育人效果偏弱,对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不强,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引不够。同时,在思想多元化背景下,市场经济和和大众文化对高校的冲击严重,90后大学生崇尚后现代、非主流,这些外在因素的干扰,使得思政课课程育人形势更加严峻,甚至处于逆水行舟的境况——不进则退。就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际情况来看,思政课程教学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就此而言,现实需要是倒逼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进行革命性变革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寻求发展的必然路径。2015年 7 月27日,中宣部、教育部出台《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要求“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此类文件的出台,既是基于对思政课教育现状的反思,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方案陈旧

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建议不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意见》(教社改 (2005)5号)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此,新建本科院校也按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程教学方案进行了调整,如武夷学院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中增设个了10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普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整体上实效性不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多数高校对此类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没有认真执行教学计划。这固然和学校经费保障等因素有关,但主要还是课任教师本身对实践教学认识不深、执行不力,或者是不知从何做起。

(二)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问答,整体上属于灌输式教学范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教师按部就班上课,没有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经常是讲台上老师“口若悬河”,座位上学生“各行其乐”。尤其是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课堂上玩手机、掌上电脑,“身在教室心在外”的现象越演越烈。这一方面固然是学生自律意识差,但老师授课缺乏吸引力和必要的课堂管理也是重要原因,或者说是更为根本的原因。学生的“不买账”反过来也会挫伤老师的上课积极性,造成一些老师产生敷衍了事的作法,也即只管自己讲,讲完就意味着完成了教学任务,完成任务就下课,至于学生有没有听、有没有学、学的如何等全然不顾。“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普遍沿袭了传统的静态课堂教学模式,虽然从上到下多次倡导要进行思政教学改革,但除了在授课方式上由过去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变为现在的一台投影仪、一个PPT、一本教科书外,传统的静态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3]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然而这却是高校思政课普遍面临问题,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破解的难题。

(三)课外辅导缺位

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大学教师多是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较少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尤其是思政类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日常生活领域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仅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学生课外的辅导,当然这里的辅导不是指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训练辩证的思维方式,形成理性的处事风格,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而形成科学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凸显思政理论课有用性的重要环节,让学生觉得生活中需要乃至必不可少。然而,现实是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外辅导普遍缺失,导致思政育人效果偏弱。新建本科院校人文历史积淀本就薄弱,加上转型发展对师生原有观念的冲击,更需要通过加强课外辅导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

(四)考评方式偏颇

思政课主要通过学生期末考试、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等方面综合评定成绩,考评方式整体偏重对理论知识的考察,没有很好反映课程育人效果和对学生思想观念、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影响。以武夷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学生综合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40%,主要看平时上课出勤、课堂表现及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成绩占60%,直接根据学生卷面得分换算得来。这种课程考评模式相对单一,注重课堂表现等形式,偏重理论知识的考察。问题正在于将思政课程当作一般的知识课程、理论课程来教与学,无法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和实效。以致不能很好地体现本课程对学生观念及行为的影响,或者说,不能很好的测评课程教育目的是否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面对这种考评模式,学生只要按时出勤,考前熟悉教材、考试按题作答就能顺利通过考试。不能调动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的自觉性,很容易导致学习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学分的功利性认识,进而认为学习这门课不实用乃至没有用。

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教学内容

“按照教育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但是,不同高校的教育对象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何针对学校的地域性和学生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实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坚持以教材为依据,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有效整合、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有效解决教材统一性与对象多样性的矛盾,有效地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共性和课程期望,在坚持课程教学原则及目标的基础上,换位考虑学生的现实诉求,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兴趣共性,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有针对性的选取重点讲述内容和教学案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繁多,而教学时数有限,如面面俱到,教学任务很难完成,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教学内容必须要有所取舍。”[5]要坚持集体备课制度,从整体上优化授课内容,统筹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等不同课程教材内容,明确各自课程重讲精讲授课内容。同时借助QQ群、微信群等新媒介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联系沟通,确保做到授课有专攻,课程互为支撑但不重复,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有效转化,增强思政课的整体效果和吸引力。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采取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授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专题讲座,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培养鲜明学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着力转变教学模式,尝试“双主体”范式

着力改变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范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想办法激发学生的主动习惯。笔者在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尝试建构“双主体”(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范式理念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即: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课前运用网络资源上线通过观看名家讲座视频等形式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教师线下研讨指导的有机结合,同时为学生课堂前5分钟发言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综合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建构“1521”授课模式,即:将45分钟的一堂课分为4个环节,第一个环节5分钟,按学期初学习分组安排及顺序,由每小组派一名学生登台分享其线上自主学习情况及感受,时间为3分钟,之后两分钟由同学们自由发言或进行点评;第二环节25分钟,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讲述理论知识,期间加强课堂管理并辅以问题启发,确保授课效果;第三个环节10分钟,由同学们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点评或发表学习感受,或根据上课班级进行随即分组并进行论辩;第四个环节5分钟,由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对学生发言进行综合点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观念教育。“把填鸭子的教学方式,变为引导学生体验、概括生命和生活的精髓与真谛的过程,变为反思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文学艺术、宗教生活的过程,变为提炼生活经验、实证知识和情感体验为智慧的过程。”[6]

(三)顺应人才培养需要,凸显实践教学效果

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思政课实践教学关键不在于教学场地,而在于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否坚持主观联系客观、理论联系实际。校外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都应该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7]首先,科学设计实践教学计划,不求理论逻辑上的顺畅严谨,但求现实有效、可操作性强;其次,严格按照实践教学计划执行,确保实践教学有行动、有实招、出实效;第三,拓展实践教学路径,在保留原有社会实践调查等项目的同时,增加组织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等项目,同时考虑增设教师主动介入学生团日活动等项目。第四,注重校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指导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掘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组织学生完成课内实践教学的同时,主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武夷学院组织学生到上梅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活动,组织学生利用暑期开展“重走朱熹路”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考察“万里茶路”等等。第五,注重将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如让艺术类学生制作革命任务雕像、画像,让传媒专业学生拍摄革命主题微电影,让文学专业学生撰写中国梦主题文章,等等。总之,实践教学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前提下,丰富方式方法和载体,增强实践性教育、凸显教育实践性,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协同创新,切实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实效,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四)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拓展思政教育阵地

“受教育者不是理念世界的存在而是现实生活的个人,其道德情感体验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绝不会因为走出课堂而终止,反而在课堂之外变得更加复杂起来。”[8]主动融入学生日常生活,通过走访、QQ群、微信、电话等多种渠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积极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三观”,诚信做人、务实做事,形成应用型人才应有的人文素养。通过运用哲学理论等课程知识分析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情感等问题,教会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凸显思政课程的育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第一,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日常生活情况,通过走访交流、宿舍座谈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赢得学生内心认可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学习态度;第二,加强与任课班级辅导员及班主任的沟通,形成育人合力,全方位掌握班级学生的综合表现,联合辅导员及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加入任课班级QQ群,加强与学生的日常交流,引导集体话题的讨论导向,已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观念影响和教育,以切实实现高校思政课教育目的。第四,运用新媒介开展教学。把我学生对新媒体的兴趣点,将课件制作成微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辅导相结合,课堂教授与新媒介课件传播相结合”。

(五)优化考评方式,强调学以致用

丰富课程成绩评定内容,将学生自主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情况纳入考评,让班级辅导员参与学生平时成绩评定,对学生参加辩论赛等实践活动予以考评认定,试卷出题侧重知识的理解和用以分析问题能力的考察。一是将学生自主上线学习情况纳入考评,根据学生一学期观看课程视频的数量及学生撰写的学习体会,对该部分进行评分认定,占综合成绩的15%;二是将学生在院系的综合表现纳入考评,这部分由任课班级辅导员进行评定,占综合成绩的15%;三是将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及平时作业纳入考评,这部分成绩占综合成绩的25%;四是期末试卷出题应偏重考察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论述题要紧扣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的思潮,该部分考试成绩占综合成绩的30%;五是将学生参加实践情况纳入考评,如学生在学院或学校以及更高层次的辩论赛中获得好成绩,对该团队学生予以加分认定,这部分成绩占综合成绩的15%。此外,可以考虑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适度创新考评方式。如,让艺术类学生创作一个思政教育主题作品,让广电类学生拍摄思政教育主题作品,让理工类学生结合专业制作思政教育主题作品,将这些作品作为课程作业替代期末试卷考试,由思政任课教师和专业教师联合评分,纳入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总之,“要切实发挥思政课的人文关怀价值,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改变现有的单一卷面知识的考核方法,要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要突出考核的实践性,注重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为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运用,关键是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9]

通过教学改革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共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引领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训练学生辩证思维、增强学生审美能力、涵养学生高尚情操的内在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行业及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在着力于增强思政教育导向作用的同时,强化人文通识教育,彰显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特色。“我们要摒弃只重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以提升知识逻辑的力量和增强理论阐释的说服力为着力点,立足现实,从多要素出发,整体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认同度。”[10]秉持整体性思维,尝试进行革命性变革,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有影响力的教学团队领头人,提升思政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全面推进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以反向设计思路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推行基于真实场景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重构各类课程考核标准,推行全过程、全方位、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

[1]杨晓军.高校思政课内容重复与交叉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69-72.

[2]朱俊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80-81.

[3]田烨.浅议建构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5(1):98-102.

[4]朱虹.论全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与建设[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3—10.

[5]李维波,王春刚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152-154.

[6]徐梦秋.融贯形上形下二界以道御学御术御器御万殊——再谈哲学抓也人才培养模式[J].哲学研究,2004(5):80-84.

[7]郭超,汪一江.论高校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系统整合[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9-112.

[8]张丽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反思[J]黑龙江教(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32-34.

[9]张志强,张 娟.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4(1):51-52.

[10]廖志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讨会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5(7):1,110-111.

(责任编辑:陈虹)

On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the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New ly-founded Universities

LIUJun

(Department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teaching reformation is an internal requiremen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newly-founded universities.poor of effects in class teaching,lack of pragmaticality in practice teaching,weak of education effects of teaching courses are currently widesprea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aremainly lying in obsolete teaching plan,single teachingmethods,practice teaching starvation,and biases of evaluation design,etc.In view of this,it is needed for us to hold the overall grasp,try to carry on the revolutionary change,actively convert our teaching philosophy,promote the teaching paradigm transformation,optimize teaching plans,innovate on teachingmethods,focus on practice teaching,reform evaluatemethods,and develop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in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newly-founded univers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eaching reformation;dual-subjects paradigms;practice

G641

A

1674-2109(2016)07-0082-05

2016-01-20

武夷学院教改项目(XJ2014008)。

刘军(1983-),男,汉族,讲师,主要从事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