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夷山地方古籍整理与“古代汉语”教学的融合— —以武夷学院为例
2016-03-16陈平
陈平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论武夷山地方古籍整理与“古代汉语”教学的融合——以武夷学院为例
陈平
(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古籍文献丰富。作为武夷山地方高校的武夷学院,在“古代汉语”课程中,应将武夷山地方文献材料嵌入课堂教学,并将这些文献的整理作为该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内容。这不仅对“古代汉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武夷山;地方文献;武夷文化;“古代汉语”教学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长足发展,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如何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成了当前社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而地方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地方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挖掘地方文化的重要性逐渐为各级地方政府、地方高校所认识,进而深入开展地方文化研究。
“古代汉语”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又是基础课、工具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对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如何在传统模式下不断创新“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形式,使其教学更好地为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成为广大专业教师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地域文化研究在应用型本科“古代汉语”教学的充实与加强,应得到充分重视。
武夷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其文化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古闽越族文化、程朱理学、儒释道思想、茶文化、古建文化、摩崖碑刻等无不熠熠生辉。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武夷学院是闽北地区的最高学府,坐落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不管是基于加强学科建设还是为服务地方,武夷学院都理应加强大武夷地区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地方文化因素。然而在目前的课程教学中,大武夷地方文化还没有得到充分彰显。至今武夷学院“古代汉语”课程均使用全国通用的教材,遵循现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几乎不涉及地方文献、文化。笔者认为基于武夷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将武夷山地方古籍文献整理与武夷学院“古代汉语”教学相融合,是可行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对“古代汉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武夷山地方文献与古代汉课程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是继承武夷山文化遗产,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大武夷地区在中国历史文化图景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尤其两宋以来,该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急剧发展,人才辈出,理学荟萃,书院林立,刻书发达,武夷山地区一度成为中国南方的文化中心。据史料记载,宋代大武夷地区涌现出了有史可查的诗人一百多位,进士一千四百多位,宰相二十位。法医学鼻祖宋慈,历史学家袁枢,文学家严羽,词人柳永,理学大师朱熹等都是各个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武夷地区独特的山水风光也吸引着历代的文人骚客为之驻足,有陆游、辛弃疾、徐渭、袁枚等,在此留下了大量的笔墨篇章。还有丰富多彩的武夷茶文化、民俗文化、宗族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这些繁荣盛况都记载、体现在各种类型的武夷文献之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武夷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内涵。
整理和研究武夷地区传世古籍文献,是丰富武夷山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之内涵的重要途径,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效应。近年来,武夷山开始大力加强地方文化建设,为挖掘、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也为开发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与同样作为世界遗产的武夷山自然遗产相比,武夷山文化遗产的研究要远远落其后,其中武夷山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也相对滞后。因此,将挖掘、整理武夷山地方古籍文献纳入到“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加大武夷山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传承,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古代汉语”教学目标的需要
“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主要包括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提高文言文教学能力,其最终目的是更好地继承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王力先生指出:“(古代汉语)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1]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发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学习本课程(古代汉语)的目的是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2]
可见,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又是基础课、工具课的“古代汉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作为一门研究古代语言的学科,“古代汉语”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以至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浓。再加上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氛围大都不佳,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难以达到预期的古汉语教学目标。而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嵌入武夷山地方古籍文献知识,将“古代汉语”课程与身边的文献材料紧密结合,这种结合在形式上带领学生由书本理论走入现实应用,避免说教式的枯燥。在时间上,则将学生由古代知识拉到当今社会,消除古今的陌生感,使这一门时空上原本都久远的课程变得可亲可敬。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兴趣,进而实现“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
二、武夷山地方文献与古代汉课程教学相融合
地方古籍文献“大而言之,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著作者着眼,即凡乡人著作,不论其内容是否涉及乡土史地,不论其为经史子集,均属于地方文献之列;另一大部分从著作内容着眼,即内容涉及本地方的古籍,如旧志、史载、诗文、疏奏、家谱(以及碑版、题刻等虽不以书籍形式传流者)等等,均为地方文献之类。”[3]武夷山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历代名人辈出,其丰富的地方古籍文献,为武夷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内外教学资源。
(一)武夷山地方古籍文献与“古代汉语”课堂教学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习惯上分为“文选”与“通论”两大部分。“文选”部分是阅读、讲解从先秦两汉至唐宋的古代诗文中选取出的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文章。“通论”则是学习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两个部分的教学都可以融入武夷山地方古籍文献材料。
从“文选”部分看,在宋代作品中可以穿插武夷山地方文献。宋代的武夷山有朱熹、柳永、李纲、真德秀、杨时、李侗、严羽、罗从彦、游酢等武夷山本土名家,也有陆游、辛弃疾等游学武夷山的文学家。他们生平著述颇丰,并都留下不少佳作。朱熹《九曲棹歌》十首是朱熹的经典之作,是全景式描写武夷山九曲溪两岸风光和武夷历史文化的名篇;柳永是武夷山人,作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各个古汉语教材中大多有收录;李纲、真德秀等是宋代著名的宰相,他们的奏议文中也不乏名篇;而对于游学武夷山的文学家,我们可以选讲其描绘武夷风光的篇章。
“通论”部分则可以较多地选用武夷山古籍文献材料。
武夷山摩崖石刻众多,从魏晋到近当代共有五百多方,其中涉及很多文字现象是“古代汉语”课程“文字”教学中的鲜活的资源。如异体字“幼”与“糿”,在武夷山九曲溪的第五曲刻有“糿溪津”三字,“幼溪”是陈省(字孔震,明代长乐人)的号。陈省在武夷山留有石刻几十处,在这些石刻中,凡是“幼”字,均作“糿”。从文字学角度看,二字为异体字关系,然而其故事却又被赋予文化色彩,说是陈省罢官归隐后,心不服气不平,虽寄情山水,也只是聊以自慰。他有意让“幼”字不出头,写成“糿”,寓示着自己现在的境遇,并寄予磨砺意志,蓄势待发的情感。他说,等到有朝一日复出,这“幼”字自然就出头了。可是,陈幼溪一辈子也没有东山再起,所以这武夷山石刻上的“糿”便也永无出头之日了。又如“茶”,茶是武夷山的一大名片,武夷山云窝景区茶洞清隐岩麓镌刻有两平方米的“茶洞”二字。从文字学角度分析,“茶”字本是形声字,然而从文化角度看,“茶”的字形又有多种文化内涵,如“人在草木间”说,蕴含人类渴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茶寿108岁”说,不仅有“茶树的寿命长”之义,还说明饮茶有使人健康,延年益寿之功。身边的这些精彩的文化解读,无疑使枯燥的文字辨析增色不少。
武夷山地方文献中也有大量词义、词汇教学用例,例如:刻在九曲溪沿岸石壁上的朱熹《九曲棹歌》,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然而《九曲棹歌》中的版本异文竟达二十多处,其中 “终日—镇日”“舟—船”等,作为同义词异文,它们体现了新词与旧词,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也是很好的古汉语教学用例。
(二)武夷山地方古籍文献整理与“古代汉语”实践教学
武夷山其地方古籍文献丰富、涉及面广,包括朱子及朱子门人著作文献、乡邦人士著作、家族牒谱、地方志系列、民俗文献、茶文献、摩崖石刻、碑传文等。如此众多的地方文献,虽为世人所瞩目,然而碍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除了朱熹的相关著作外,其它地方文献还尚未给予全面、深入、系统地收集与整理,这显然不利于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发扬。
武夷学院中文专业学生通过“古汉语”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已经初步具备古籍整理能力,可为地方文献的整理做出贡献。同时学生“古汉语”能力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材,而应通过文献整理的实践来巩固加深他们的“古汉语”理论知识,强化“古汉语”能力。因此武夷学院“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引入武夷山地方文献知识,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点缀与补充,还要将武夷山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纳入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将武夷山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纳入 “古汉语”课程教学,最主要的是组织学生校勘武夷山地方文献。学习古代汉语,无法离开古籍文献,“古代汉语”教材的文选虽然都是古文,但这些古文都是精心点校后的,无法让学生对原始的古籍文献材料有直观的认识。而武夷山地方文献有很多是原始的材料,未经点校,可弥补教材的不足。主要可以通过四种方式将这些材料引入课程教学。一是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笔者近年参加《闽北籍二十宰相全传》[4]的编写工作,其中涉及大量的古籍文献整理,在研究过程中吸收部分同学参与宋代闽北籍宰相奏章的点校,取得较好的效果。二是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这几年笔者分别指导了“武夷山摩崖石刻注解”“蔡杭判词研究”等大学生创新项目,各个团队的成员通过项目研究,其“古汉语”能力明显得到很大程度提高。三是指导毕业论文写作。三年来,笔者每年所带的语言学方向毕业论文,大多以武夷山地方文献的整理为主要内容。这些学位论文对武夷山地方文献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既是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全面考察,也是中文专业学生对地方文献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四是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古籍文献往往让人感觉艰涩与遥远,而古籍文献创作的场地、故事却是那么鲜活与可亲。因此,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接触名胜古迹、文物古迹,再现创作场景,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理论知识。四年来武夷学院中文专业都有参加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走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该活动以武夷山地区为中心,主要考察朱熹的历史遗迹,慨想朱熹及武夷山历代名人的创作之路。又比如武夷山景区的五百多方的摩崖石刻,无一不是活生生的教学实例,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研究。
总之,将武夷山地方文献整理与武夷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武夷山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开发乡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史料,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重要方式,也有利于提高中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应用型实践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是“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有效改革与创新。
[1]王力.古代汉语(第3版)[M].北京:中华书局,1999:1.
[2]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60.
[3]刘汉忠.地方文献类古籍收集、整理述例[J].广西地方志,2006(6):3-5.
[4]何长辉.闽北籍二十宰相全传[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24.
(责任编辑:白琳)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W uyishan local Ancient Documents and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Taking Wuy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HEN Ping
(School of Humanity and Teacher Education,Wuyi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Wuyishan is one of the world's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sites,its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rich in ancient documents. as a local university ofWuyiUniversity,in the teaching of Classical Chinese,Local literaturematerial ofWuyishan shall be embedded into classroom teaching,and these literature as an important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content.This not onl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goal of Classical Chinese,But also 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serving lo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of importantways.
Wuyishan;Local ancient documents;Wuyi culture;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H193
A
1674-2109(2016)07-0001-04
2016-05-23
武夷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古代汉语课程改革”(xj2012016)。
陈平(1977-),男,汉,副教授,主要从事词汇、训诂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