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6-03-16冯巧玲
冯巧玲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00)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冯巧玲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00)
新媒体技术应时代需要而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其影响力波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从学校教育的层面来看,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知识传播更加畅通快捷,极大限度地发挥了信息及资源共享的优势,也为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带来各种挑战,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也远超于教育者的预期。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创新方法,将现代新兴媒体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到学生德育的具体实际,不仅能提高学生道德自律意识,也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新媒体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多了人们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信息发布的平台变得越来越通畅、便捷,甚至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传统的电视、电话、报纸等传播媒介逐渐被现代社会以QQ、飞秋、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校园论坛、贴吧、数字电视、视频电话、电子邮件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媒体技术取代,人们之间沟通媒介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信息及资源共享的优势。现代新媒体技术也因其特有的新鲜感和低成本、易操作的特点而备受广大用户的热捧。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在社会各个领域基本上形成无处不在的包围态势,很多人习惯利用各种移动工具随时随地上网,随处可见的“低头族”现象便是新媒体技术广泛运用和普及的最好例证。当然,目前的新媒体只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并不是终点。
在高校校园内,新媒体技术对生活在信息社会的90后大学生无疑充满巨大诱惑,大学生几乎是掌握新媒体技术最快、最前沿,也是受其影响最深的人群,新媒体为他们获取知识、网上购物、浏览时事新闻等学习和生活方面提供了便利的途径,甚至成为个别学生精神寄托的附属品,他们通过网络交流感情、发表言论、开阔视野,以至于对新媒体技术的依赖性不断增强,这种现状是旧的媒体技术无法赶超的。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
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新媒体也具有两面性。目前我们看到的现状是,新兴媒体几乎以排山倒海之势侵占了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学生活动由现实场所转移到社交网络,有些甚至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高校90后大学生的学业、思维方式、行为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均受到来自新媒体技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无疑对其带来巨大挑战。管理者在享受新媒体的便利的同时,也在苦苦寻找如何应对新媒体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和各种挑战的新方法。
(一)由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影响
新媒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快速发展,许多或真或假,良莠不齐的信息随时都会侵袭大学生头脑。早在冷战结束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用各种多样化且非常隐蔽的手段展开对中国文化的强行渗透;经济全球化大幕拉开后,西方文化更是借机以其前所未有的宣传力度疯狂入侵,他们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向世界上其他国家推行其价值理念、意识形态及社会生活方式,借助各种新兴媒体技术散布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负面新闻、丑化并歪曲党的正面形象、影响党的号召力,以此达到降低党在群众心中的地位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令人震惊的现状是,这种混淆视听的做法恰恰迎合了部分对现实不满的群众及学生的情绪,甚至得到了空前广泛的认可和接受,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无形中冲击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及文化传统,甚至潜移默化地动摇大学生的政治立场。这些现象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
(二)新媒体技术加大高校网络监管的难度
调查发现,高校90后大学生几乎都能掌握并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尤其通晓微博、微信、QQ等网络媒介,因其信息传播渠道开放,信息量多而杂,大部分用户隐匿身份,由于不公开实名,管理者很难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思想问题。某些不良分子往往看到了此漏洞,于是新媒体也成为网络谣言、诈骗、传销等违法行为发生的重灾区。面对网络世界,大学生要么加入洪流变成“施害者”,例如:受非主流、消极、低俗思想的影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恶语伤人,甚至由道德绑架演变成网络暴力,无视网络道德规范,从恶意评论中获得快感等;也有一部分涉世未深的学生深受其害,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受害者,例如:多个高校发生大学生学费被骗光、学生误入传销歧途、承受网恋苦果等现象。因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高效率及多渠道传播的特点,加上高校缺乏网络管理的专门人才,难以及时捕捉不良信息,有效的监管难度很大。
(三)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和内容提出更高要求
与所有研究看法相同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单纯传播政治理论知识,还肩负着道德价值观及修身教育、尤其是正面舆论引导的重任。国内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虽有办公自动化、网络教学、微课、慕课、优质教学资源在线、思政教育专栏、党的理论政策宣传、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互动形式,但仍侧重于单纯的报道,消息的推送及知识的更新。目前很多高校对学生政治教育惯用的方法仍是班会、辅导员的训诫、经验以及思政教师将生活中发生的典型案例做素材等形式,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的更新跟不上新媒体要求的节奏。
三、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决定了工作态度,而工作的态度则直接导致结果的不同。要将新媒体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把学生德育工作做精做细,首先教育主体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思想认识上的前瞻性可使教育主体掌握主动权。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结合党的理论宣传做的还不够,高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对学生思想的影响非常有限,大部分学校一个学期搞为数不多的几次文艺活动或讲座了事,具体工作中不仅缺乏创新理念,而且缺乏自觉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形势的发展,要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教育者必须保持思想上的开放度和敏锐性,结合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着力提升运用新媒体能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高度认识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和谐校园的建设、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就业都有重要意义。
(二)转变工作方法,提高驾驭新媒体的能力
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占领学生思想主阵地、成为学生意识形态的领路人,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具备驾驭新媒体的能力,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这也是高校德育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好这项工作当前最需要的是既能把握政治方向、又能精通网络设计,还具有新媒体信息危机管理能力的人才。因此,为了提高对新媒体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各高校应想方设法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如委派一线做学生工作的教师外出进修取经,主动接受并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的最新成果;学校内部定期举行各种培训班,邀请在新媒体操作技能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开展讲座;通过各种学习途径不断更新理念、自觉更新知识体系、交流学生管理经验,发挥运用新媒体的主导权。培育熟悉新媒体技能、能够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德育工作者只有自身具备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深入学生群体,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纠正思想偏差,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路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的德育功能。
(三)重视舆论引导和网络监管
当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环境即是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更新与传播以更快捷、更直观的方式吸引学生眼球,大量良莠不齐、或真或假的信息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传播渠道进入90后大学生的视野,缺少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一些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国家安全的垃圾信息随时都会产生恶劣影响,消解学生心中的理想信念、消磨斗志。因此,学校各部门应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和网络监管,对学生进行正确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指导,普及法律常识,加强道德价值观教育。德育工作者还要及时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校园贴吧学生反映的问题、少数民族学生的信仰问题,通过浏览学生微博、网络博客、QQ空间等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用充满正能量的语言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对学生关心和担忧的就业问题及时给予解答,通过网络全面发布并解答学校的制度和政策,统战部门可设置网上办公,允许学生上网提问,通过各种方法疏导学生思想领域存在的疑惑。
总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滞后于社会发展,新媒体对学生思想及行为的影响不可小视,但将其当成洪水猛兽、因噎废食的做法却是过犹不及,当前的形势宜疏不宜堵。大学生是将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思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学生教育的具体实践,做好在校学生思想宣传及指引工作,不仅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也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是持久的。
[1]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5
[2] 张雪,静丽贤,王艳.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J].科技风,2015,(24)
[3] 学者观察:解析习近平论新媒体建设的“四个重点”[EB/OL].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06-16(08):05
[责任编校:孙爱民]
2016-10-24
冯巧玲,女,甘肃陇西人,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G641
A
1009-5462(2016)04-006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