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奥巴马主义与尼克松主义及其对华政策

2016-03-16孙泽华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尼克松主义奥巴马

孙泽华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2)

试析奥巴马主义与尼克松主义及其对华政策

孙泽华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2)

自奥巴马出任美国总统之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呈现局部收缩与全球再平衡的特点。奥巴马主义注重软实力与多边外交、谨慎使用武力、发动盟友力量以分担地区安全责任和在战略布局上注重全球范围的均衡。在美国全球战略收缩或者说是战略克制的背景下,奥巴马主义与尼克松主义所体现的美国全球战略是力图使军事利益重心与经济利益重心二者的重合。在冷战期间和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在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中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与尼克松主义对华缓和关系不同的是,奥巴马主义更多的是对华的“软遏制”,重视利用“国际规则”施压来维护美国的制度霸权、塑造中国的崛起环境以谋求本国的经济利益。综合来看,美国的对华政策变迁源于其全球战略的调整。

尼克松主义;奥巴马主义;美国外交;战略调整;对华政策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在时隔近半个世纪后,奥巴马与尼克松都面临着美国内外交困的难题,也都主导了类似的战略调整。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二战后过多的海外驻军和援助,美国累积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同时由于在朝鲜和越南战场上难以计数的损失,尼克松政府在美国霸权行将崩溃之际对美国的内政外交实施一系列调整,旨在收缩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史称“尼克松主义”。与此相似的是,21世纪的美国在9·11事件后,经历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的严重消耗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奥巴马打着“求变革”与“和平”的旗号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实行了局部收缩和再平衡。

历史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有学者指出,“美国的外交政策在‘内敛’与‘外向’之间不断摇摆,呈现出‘内敛’与‘外向’钟摆或周期性的演变规律”。[1]据此理论,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处于美国外交史上的外向期末段,在未来的时期内面临着内敛的压力。从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来看,冷战时期的世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政治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尤其是70年代苏攻美守,美国在全球的战略不得不实行收缩。冷战结束后,一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在失去共同敌人后充分暴露出来,西方阵营的矛盾和竞争加剧;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和国家群体性崛起使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家关系民主化的政治和经济意愿增强,要求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必然会削弱美国的霸权体系。

然而,美国维护其全球霸权的意图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段时间里是不会改变的。“尼克松主义”与“奥巴马主义”正是美国试图维持其衰落中的霸权的典型表现。

一、美国力量的限度

美国企图称霸全球与其实力不足的矛盾贯穿于整个美国战后对外政策史[2],“尼克松主义”与“奥巴马主义”就是这一矛盾发展的产物。

二战中,法、意、英、德、日等昔日大国被打垮,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而其中美国享有巨大的优势。正如保罗·肯尼迪所说,“1945年的美国之强,犹如1815年的英国,只能用‘非同一般’来形容”。经济上,美国是唯一因战争而大发其财的国家,黄金储备为200亿美元,几乎占世界总量330亿美元的2/3;美国的制造业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美国生产的各种产品占世界总量的1/3,这使得美国成为战后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军事上,二战结束时美国有1250万军人,其中750万驻扎海外;美国海军拥有1200艘大型军舰(以数十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组成的作战舰队),空军则有2000多架重型战略轰炸机;最重要的是,美国垄断着原子弹。[1]这样美国就建立起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全球经济霸权并利用联合国支配世界政治。加之美国遍布世界各大洲的驻军,它的政治势力和经济能量居于世界首位。

[1][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下)[M].王保存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91-92.

[2]王海林.世界格局演变与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2).

[3]王杏芳、金正昆.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及美国的战略调整[J].教学与研究,1991(3).

但是,即使在美国处于“鼎盛”时期,它的力量与其称霸世界的目标相比,仍是相当有限的。首先,苏联在二战中战胜了纳粹德国,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次,东欧多数国家在苏联帮助下逐步走上人民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再次,亚非拉等广大殖民地地区展开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势力;又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势力起到了很大的限制作用;最后,二战改变了国际关系结构,世界格局呈现美、苏两极竞争与牵制态势。这些都说明美国虽然拥有强大雄厚的实力,但反对它的力量也是史无前例的强大。

世界霸权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在与苏联展开全球争夺的同时,美国在世界广泛承担“义务”,到处侵略、颠覆和干涉。无视自身力量限度,美国在远东进行大规模军事干涉。在“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后,又发动侵朝战争。在不甘心侵朝战争失败的情况下,美国在代替法国后扩大了越南战争,美国的全球干涉达到顶点,其能力也达到了极限。侵越战争的失败,是美国60年代力量衰减的最重要体现。与此同时,苏联在核武器方面已基本与美国达到平衡。尤其是在60年代后半期,苏联还开始发展和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这就走在了美国的前面。因此,长期处于核优势的美国,首次面临着苏联核战略力量与其持平的局面。在经济方面,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已经明显下降。美国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由1948年的53.4%,降为1970年的40.9%;出口总额比重由1947年的32.4%,降为1970年的15.5%;黄金储备由1949年的245.36亿美元降到1970年的117.01亿美元。[2]美国力量的衰落还表现在美、欧、日的关系上,50、60年代的西欧、日本经济有了相当快速的发展,美国逐渐丧失经济霸权地位。

这样,到了60年代末,美国的力量已大大下降,其对外政策丧失了国内支持(不管是普通美国民众,还是统治阶层普遍要求政府改变政策),在世界上到处侵略、干涉和颠覆的方针再也无法维持下去。

(一)“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

越南战争的挫败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变,使得刚上台的尼克松及其幕僚基辛格意识到并开始承认美国力量的局限性。为此,尼克松上台后就着手调整美国对外战略。

“尼克松主义”是其任职期间对国际形势和美国作用的基本判断,在外交安全政策特别是战争与和平等重大问题上体现出来的个人主张、观点和行为。国内学者认为,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1969年7与25 日“关岛谈话”中提出的“新亚洲政策”;二是,1970年2月18日向美国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所提出的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所谓“和平新战略”;三是,1971年7月6日在堪萨斯城讲话中提出“五大力量中心说”。[3]并认为,“和平新战略”是对“新亚洲政策”的进一步发展,“五大力量中心说”是对“和平新战略”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尼克松主义是美国统治阶级对当时的世界格局的基本认识和战略构想。

“尼克松主义”的提出是为了维持美国实力和维护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因为当时美国的海外经济利益重心在欧洲,其军事重心却因为在亚洲先后打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而放在亚洲。这种军事重心和经济利益重心相分离的局面是导致美国全球战略失衡的重要原因。正确的做法是,使这两种重心重合起来。[1]为此,美国要结束越南战争,把军事重心转向欧洲,以保护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利益。从这一点来看,美国的海外经济利益重心决定了美国的全球战略。这也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外政策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二)21世纪美国的霸权衰落论与世界中心的转移

在21世纪的头十年内,就出现了两次美国衰落论。一次是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冲击。随后,美国一头扎进中东地区密集反恐,发起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在两场战争花费了6万亿美元和数万美军伤亡的巨大代价下,美国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相反却使得美国愈陷愈深。美国单边主义式国际主义的穷兵黩武,加之战争中的虐囚丑闻的曝光 ,令美国的国际形象急剧下跌。第二次美国衰落论是由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所引起的。[2]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美国遭受沉重打击,短期内加速了美国国际地位下降的步伐。在布什政府下台时,美国的债务达到了50万亿美元以上,已经远远超过其13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这场危机昭示了美国经济体制内部存在的严重缺陷,不可避免的削弱美国在国际上的行动能力。[3]与此相对的是,新兴经济体和地区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势头越来越明显。

[1]王建.从“尼克松主义”看世界新格局[J].中国改革,2002(2).

[2]刘建华、邓彪.美国霸权:衰落还是延续[J].太平洋学报,2010(1).

[3]刘卫东.金融危机对美国地位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4]阎学通.权力中心转移与国际体系转变[J].当代亚太,2012(6).

[5]孙成昊.“奥巴马主义”还是“奥巴马主意”[N].学习时报,2015-10-05.

[6][美]克利福德·克雷柯夫.美国现行外交政策存在失误[J].中国投资,2015(6).

在美国衰落论不断唱响的同时,有关世界中心转移的讨论也在不断增加。随着“金砖国家”概念的提出以及20国集团(G20)峰会的建立,国内外学者就提出了世界中心开始由西方向东方转移。阎学通教授明确提出,21世纪的世纪中心正逐渐向东亚转移,尤其是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他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建立在综合实力基础上的,中国的崛起将使东亚地区对世界的影响力超过欧洲。[4]阮宗泽教授认为,二战后的亚洲国家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亚洲奇迹”。尤其是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新一轮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和政治重心‘东移’趋势日趋显著,亚太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核心战略区域。”美国外交学会会长理查德·哈斯认为,不论21世纪是否会成为另一个“美国世纪”,不可否认的是21世纪将成为“亚太世纪”。

随着世界经济中心逐渐向亚洲转移,亚洲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增长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拉动作用。与尼克松时期美国转移其在亚洲的军事利益重心向欧洲经济利益重心重合的情况相反,奥巴马政府面临的是转移其在欧洲的军事利益重心向亚洲的经济利益重心二者重合的任务。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2011年就宣称,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美国将大幅度增加对亚太地区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奥巴马本人也宣称,他将作为美国首位“太平洋总统”。

二、“奥巴马主义”的主要内容

奥巴马即将于2017年1月卸任。关于奥巴马的外交战略,一直存在着争论。有的认为奥巴马根本没有战略思维,或者是实施了漏洞百出的战略,不能称之为“主义”。[5]认为存在“奥巴马主义”的学者同样指出,美国的现行外交政策存在着失误——美国政府执意霸权思维拒绝现今世界的多极化体系。[6]或者是认为,“奥巴马主义”就是克制原则。罗杰·科恩认为,奥巴马对武力持怀疑态度,在国际干预上谨小慎微,一直在强调美国实力的下降。他认为,奥巴马这样做可能进一步深化不利于美国的趋势。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勾勒出其基本的外交战略思想,可称之为“奥巴马主义”。

“奥巴马主义”何时出现?有人认为,2010年奥巴马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意味着“奥巴马主义”呼之欲出。[1]也有人认为,2014年5月28日奥巴马在西点军校的致辞集中反映了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思想,标志着“奥巴马主义”的正式出炉[2]。在经历反恐战争、重返亚太、利比亚和叙利亚内战、朝核和伊核以及核安全等诸多重大外交安全问题上,奥巴马外交安全政策呈现出清晰的内在逻辑:注重软实力与多边外交、谨慎使用武力、发动盟友力量以分担地区安全责任和在战略布局上注重全球范围的均衡。总的来看,与“尼克松主义”的“伙伴关系”、“谈判”、“实力”相似的是,奥巴马也在外交、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展开调整。

[1]牛新春.“奥巴马主义”呼之欲出[N].中国国防报,2011-06-28.

[2]董春岭.“奥巴马主义”正式出炉[J].世界知识,2014(13).

[3]樊吉社.奥巴马主义:美国外交的战略调适[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5(1).

[4]王鸣鸣.奥巴马主义:内涵、缘起与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9).

[5]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 States, February 2015.

第一,在外交上,美国强调“伙伴关系”,“寻求动员盟国和伙伴分担负担”。在维护全球安全态势方面,支持本地的合作伙伴。优先采取集体行动,以应对当今恐怖活动构成的持续威胁。在非传统安全和防核扩散等方面,重视多边联盟(如NATO)的作用,加强与其传统盟友英、法、德、意、加等国的合作。推动双边联盟的现代化,加强与盟国之间的安全关系。积极推动“巧实力”外交,善用美国影响:将美国关注的外交议题塑造成国际共同关注的议题;推动其他国家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不同的外交议题构建不同的多边力量组合,解决美国密切关注的议题,实现美国的外交议程;通过参与多边机制、地区性安排实现美国对多边机制、地区性安排的领导。[3]

奥巴马政府认为,美国的“价值观是力量和安全的源泉”。与小布什政府的“强制民主”不同,奥巴马政府价值观外交体现两个原则:一是不通过武力推广民主,二是在民主、人权与美国国家利益冲突时采取短期折中方案。[4]在国内,关闭关塔那摩湾监狱,禁止有违人道的审讯方式;在情报活动中,增加透明度、法制和监督制约,保护个人信息。在国外淡化意识形态推进务实外交,更多的强调民主制度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实际意义和美国的榜样作用,更加注重美国自身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利益。总之,美国价值观外交呈现间接性和柔性,属于“巧实力”的运用。

第二,在经济上塑造继续反映美国利益和价值观的新兴全球经济秩序,制定新的行为准则、推进高标准的贸易协议。通过推进《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T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TIP)》,制定世界上最高的劳工标准和环保标准,消除美国的出口壁垒,把美国置于全球经济的自由贸易中心(环太平洋地区)。在能源方面,大幅增加石油产量,缓解全球供应中断和价格冲击的影响。尤其是页岩油气技术的成功,美国获得可靠的能源保障,减少能源对外依赖并大幅度减少资金外流。[5]

增加对知识经济的投入。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培养未来的发现者、发明家和高科技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加强中产阶级,促进经济增长。加强国内金融监管,促进金融透明度,保护金融系统的完整性和良性运转。

第三,军事上局部收缩和全球再平衡。在中东和欧洲实行局部收缩:奥巴马致力于结束小布什打响的反恐战争,从伊拉克撤军,制定从阿富汗撤军的时间表;提高动武的门槛,在美国的直接利益如人民、生活方式、盟友安全没有受到直接威胁的情况下有原则性和选择性的使用武力。这一点在叙利亚危机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即使在不得不打击利比亚和“伊斯兰国”的情况下,“背后领导”(leading from behind)、有限空中打击成为其标准的军事干预范式。因此,“慎战”乃至“不战”成为奥巴马对外实践中的核心原则。

在实行局部收缩的同时,美国在亚太增加军事部署向盟国和竞争对手展示实力。2010年美国提出“重返”亚太,实施“再平衡”战略,将在2020年前把60%的海军舰艇部署在亚太地区。军事上,提出“空海一体战”新概念、优化“第一岛链”军力部署结构、增加“第二岛链”的军事存在、打造亚太反导系统、提升盟国军事能力、介入亚洲领土争端,根本目的是要塑造亚太的整体战略环境、维护和增进美国在亚太的战略利益。[1]

奥巴马政府时期的美国战略目标是继续维持美国领导世界的能力。在西点军校的演讲中奥巴马强调,“美国始终是一个无可取代的国家,上个世纪如此,下个世纪亦是如此。”在最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奥巴马政府认为美国不仅在经济、军事,还是在价值观上仍然起到领导的作用。奥巴马政府所展现的美国外交战略转型,是在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多个地区中心出现以及国际政治生态新变化的情况下的战略调适。因此,奥巴马主义的焦点在于,为适应新的国内、国际政治常态,美国运用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思维发生了转变,美国正对其外交战略实现转型。有学者认为,“奥巴马主义”是对美国自身处境的被动反应和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战术,但是无法成为美国未来的大战略。[2]

三、美国国际战略中的中国因素

20世纪60、70年代的中美关系和当今中美关系的状态有某些相似之处,中国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是,两者对华的态度发生了某些重大的变化。

[1]阮宗泽.权力黄昏的盛宴——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中国对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5:42-54.

[2]孙成昊.“奥巴马主义”还是“奥巴马主意”[N].学习时报,2015-10-05.

[3] 时殷弘.尼克松主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27.

[4]李玉君、舒泰峰.尼克松对华缓和政策与“均势”外交战略的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2005(3).

(一)尼克松从“反华”到“联华”的转变

早期的尼克松是美国政界以强烈反共著称的共和党右派,一贯提倡全球侵略干涉。40年代他在担任国会众议员期间,支持杜鲁门一系列重大的反苏反共措施。50年代担任参议员,在麦卡锡迫害运动中大打出手。后来担任副总统时,竭力提倡全球干涉政策。然而到60年代末,即将上台成为总统的尼克松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姿态。[3]

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正处于重重危机当中。首先,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美国遇到了苏联越来越有力的挑战。在经济上,苏联的国民收入由1960年只相当美国的58%,上升到1970年的65%,工业产值由1960年相当于美国的65%,上升到1970年的80%以上。在战略力量方面,苏联的洲际导弹由古巴导弹危机时的40枚,到1968年年中增至900枚,1969年年中达到1060枚,赶上了美国。于此同时,苏联研制出了美国没有的反弹道导弹系统。在苏联实力大大增加的同时,美国却陷入了越南战争的泥潭。其次,60年代后期,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国内经济状况恶化和反战呼声日益高涨,造成了美国政局的动荡。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得美国的财政不堪重负,预算赤字巨大,通货急剧膨胀。战场上的失利和经济的恶化,美国国内反战情绪空前高涨。以至于当时的约翰逊总统不得不承认:“美国这座房子上存在着裂缝……我们所有人中间存在着分裂的状态。”

1969年夏秋之前,尼克松仍然鼓吹反华,把中国视为最大的威胁。直到中、苏边境冲突,才判定苏联是更具侵略性的国家。在现实需要和基辛格鼓吹的“均势”的影响下,尼克松政府开始借助中国力量维持美、苏均势。1970年,尼克松提出了“一个半战争”战略,把美国逐步从越南撤退以及美国减少在远东军事存在相结合,明确表现出尼克松政府缓和美、中对立的意向。1970年7月和10月,基辛格两次访华后中美关系更加缓和。1972年2月,以尼克松应邀正式访华和中美两国《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为标志,美国持续二十多年的对华全面敌视政策结束了。

尼克松缓和对华关系目的在于:一是在越南问题上,迫使越南在与美国的谈判中让步,以实现“体面地结束越南战争”;二是,构建中美苏三角关系,通过中美接近制衡苏联;三是,维持中苏对峙的局面。[4]尽管如此,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一方面借与美国关系缓和减轻了苏联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打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与世界上的国家迎来建交的新高潮。同时,中美关系缓和也使中国得以恢复联合国合法代表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美国无法再做阻挠。此外,美国部分解除对华贸易限制,也使新中国的发展获得了更多外部资源。

(二)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直指中国

奥巴马上台执政初期,由于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停滞,就业率不断下降,需要中国的帮助和支持,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双边关系成为其外交首选。但好景不长,其对华策略便由接触转为遏制[1]并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

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奥巴马政府全球战略调整的重大标志性举措,目的是把美国全球战略资源配置的重点转向亚太地区,重点应对亚洲尤其是中国等新兴大国崛起给全球及地区格局带来的巨大变化。从美国对华基本战略定位看,“再平衡”战略框架下美国对华政策目标是“对冲”而非“遏制”。在外交上,巩固和扩大同盟及伙伴网络。强化传统“轴辐式”同盟体系,加强美日、美韩、美菲、美澳、美泰等军事同盟关系。拓展伙伴关系,致力于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蒙古、新西兰、新加坡、越南和印度等国家构建伙伴关系,试图形成辅助其同盟体系的伙伴关系网络。实现同盟及伙伴关系的网络化,极力推动美日韩、美日澳、美日印等三个主要小多边的协调。设置亚洲多边议程,确保主导作用,防止被边缘化。在经济上,分享亚洲经济成果,主导规则制定。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力推TPP扩员升级,打造美国主导的亚太经济合作新架构,参与并主导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军事上,维持优势地位。不仅提出在2020前把美国60%的海军兵力部署到亚太,还着手提升盟国的军事能力。同时,借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上领土争端推动军事的重返。在亚洲传播美式民主与价值观,撬动缅甸、盯住柬埔寨和越南,借口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敲打中国。

[1]李庆四.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2).

[2]阮宗泽.权力黄昏的盛宴——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中国对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5:67-71.

[3]刘建华,龚雅冰.试析奥巴马政府对华“规则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3).

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并不是完全针对中国,但主要针对中国。中国的快速崛起一方面带动亚洲经济的发展,为美国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也对美国的领导力构成威胁。美国认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再平衡”战略就是针对中国的防范措施,使中国的发展不威胁并且有利于美国的利益。亚太的崛起本质上是中国的崛起,世界权力中心的东移实质上是向中国移动。因此,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就要对冲中国的崛起。[2]

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下,地区国家对美国的安全依赖进一步加强,使得亚太二元格局中的“安全上依靠美国”的态势更加明显,势必降低中国“以经促政”的战略效力。在“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施过程中,军事优先的举措不仅使中国面临着美国的直接军事压力上升,而且随着美国与地区传统国家和新伙伴的军事关系进一步加强,亚太地区国家中一些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国家挟美自重,对华立场趋于强硬,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趋于恶化。经济上,推动TPP谈判、美韩自贸协定、美国—东盟扩大经济合作倡议给中国与地区国家经济合作制造了障碍。

有学者认为,奥巴马政府的对华外交明显重视利用“国际规则”对华施压。美国对华大打“规则”牌,以维护美国制度霸权、塑造中国崛起的环境、谋求本国经济利益,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等。[3]这给中国造成了种种的负面影响,不得不慎重对待。

奥巴马对外战略是美国军事利益重心随经济利益重心转移的要求,与“尼克松主义”一脉相承。这与世界格局的变化、地区力量演变等国际形势相符合,是美国全球战略自我调适的结果。因此,美国对华态度从属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

[1] 牛新春.奥巴马外交:一个新自由主义的时代?[J].现代国际关系,2009,(5)

[2] 李春园、范建中.“美国衰落伦”析论[J].现代国际关系,2009,(8)

[3] 杨卫东.奥巴马外交:主义意识还是问题意识[J].学术前沿,2015,(8)[4] 晓岸.会有“奥巴马主义”吗——美国在干涉政策和孤立主义之间折衷[J].世界知识,2015,(6)

[5] 夏亚峰.“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J].中共党史研究,2009,(4)

[6] 曾璐.从“尼克松主义”到“再平衡”战略——再思考美国亚太战略的中国因素[J].东南亚纵横,2013,(8)

[7] 周琪.“奥巴马主义”及其在国内外的制约[J].国际经济评论,2010,(3)

[8] 郑安光.新思想库与奥巴马政府的亚洲政策决策——以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为例[J].当代亚太,2012,(2)

[9] 潘亚玲.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转变的根本逻辑与手段——兼论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J].当代亚太,2010,(3)

[10] 卞庆祖.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J].和平与发展,2010,(2)

[11] 刘学成.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框架与对华政策走势[J].国际问题研究,2009,(2)

[12] 王志军,荆磊,李德中.奥巴马对华政策演变及其未来展望[J].和平与发展,2013,(3)

[13] 戴超武.基辛格—尼克松的“宏大构想”、尼克松主义与冷战转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4] https://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4/05/28/remarks-president-united-states-military-academy-commencement-ceremony

[15] Daniel W.Drezner .Does Obama Have a Grand Strategy? — Why We Need Doctrines in Uncertain Times[J].Foreign Affairs,Vol.90,No.4

[责任编校:孙爱民]

2016-10-25

孙泽华,男,合肥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D871.20

A

1009-5462(2016)04-0038-06

[1]刘建华.周期视角下的奥巴马外交政策:内敛还是外向?[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2(3)

[2] 时殷弘.尼克松主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4

猜你喜欢

尼克松主义奥巴马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奥巴马一家的总统假期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尼克松曾担心来华要磕头
25美分欠款
冬日 新碰撞主义
25美分欠款
25美分欠款
奥巴马巧为三人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