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回顾与思考
2016-03-16端义镭张结根
端义镭,张结根
(金陵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南京 211169)
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回顾与思考
端义镭,张结根
(金陵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南京 211169)
摘要:基于信息技术的听说教学提供大量真实的语言输入和多模态的呈现方式,能有效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提高其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听说能力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但此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研究者须努力探究此模式在大班化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信息与通信技术
引言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在课程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1]
事实上,将计算机引入外语课堂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称为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的发展,外语课堂与网络、移动技术结合,先后出现了网络支撑的语言学习(WELL)和移动语言学习(MALL)。当今的90后学生被称为“数字土著”,他们伴随着数字技术成长,善于利用数字资源,习惯在数字环境下互动。这使得数字驱动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成为可能,这种模式被称为“混合式学习”,现已越来越多见于外语阅读和听说教学中。
本文从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学素材的多模态性、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及效果等方面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展开回顾与思考,以期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更好地改进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一、外语听说教学中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听说教学素材通常来源于多媒体光盘和网络。教师可使用普通的英语网站或专业的ELT网站。对于获取的音频文件可利用ASR技术将其转化为文本,应用在听说训练和评测中[2];还可利用Cool Edit Pro软件进行语音采集、编辑处理及波形频谱分析,适用于个性化听说教学、口语波形分析处理、流利度参数测量、音频检索及听说学习平台的建设[3]。对于视频文件,可使用Premier或Caption-Making软件进行字幕的制作和编辑。战丽莉[4]对学生进行了相关技术操作的培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Caption-Making为纪录片制作字幕,丰富了听力教学的任务设计。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除了使用传统的多媒体设备以外,还开始尝试自主开发视听学习网络平台[5,6]。此类网站本着目的性、多维化、开放性的原则,提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时代感强的专题资源,通过网络会议、电子邮件、BBS等实现交互性支持,便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促使在线互动被引入听说教学,通过人机互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在线交流,实现对学生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的训练。在此方面成功的尝试包括使用QQ、TomSkype软件的口语教学设计[7,8]和基于博客、播客、微博技术的课外自主听说教学设计[9—11]。
对于学习成效的评价,杨港、赵蓉[12]和李晓东等[13]都使用E-portfolio收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自主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和反思报告,实现对口语学习评价从过分关注结果转向持续关注过程,不再只面向“过去”,只重结论,而能面向“未来”,重在发展。
二、教学素材多模态性效果评估
多媒体听说素材使学习者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实现多模态条件下的语言教学[14]。此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视频中提供文字支持的有效性评估,即何种形式的字幕提示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听力理解水平。胡永近、张德禄[15]将被试分为四组,分别为音频组、音视频无字幕组、音视频配母语字幕组和音视频配二语字幕组,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在听音频或看视频时记录的笔记写出内容概要。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利用多模态组合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视觉信息只要和听觉信息相对应,便能发挥促进理解的作用,且二语字幕比母语字幕更有助于学生的听力理解。
尽管字幕使用的有效性已为学术界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但若学生过分依赖字幕,则可能最终妨碍听力技能的提高。任开兴[16]指出采用灵活性字幕可有效解决此问题。在精听时,学生可采用难词注释选言型字幕先听1—2遍,字幕栏仅显示难词及其释义,再用全言字幕核对所听到的信息是否正确无误,是否有遗漏之处。泛听时,学生则可使用填空型字幕,此类字幕去掉部分单词或短语,留出空格,标上题号,通过填空来检验对意群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及效果评估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听说教学使用大量的音视频材料,可有效增强语言输入的真实性,为语言学习者创立真实的语言学习和使用情境,培养其自然流利的语言输出和交际能力。研究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习焦虑显著降低[17,18]。网络多媒体技术为英语听说创设出自主学习情境,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和水平的学习材料,采用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法和进度自主学习,反复练习,自我评估学习成效,此举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中心。
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其角色由知识传送者转变为组织设计者、评论诊断者、学习中介者和课堂控制者。张海森、李艳[19]的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希望教师在听说教学中充当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教学目标的设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引导和监控者。
对于教学效果的考量,可通过语言测试做客观评估。樊子牛等[6]和蒋苏琴[18]对实验班施以网络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面授为辅的教学模式,而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讲练模式。通过对比班级授课前后的听力成绩,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网络教学对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优于传统教学。
刘爱军[17]和文军等[20]的听说教学研究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两者均报告实验班学生在听说总体水平的提高上比对照班明显。但后者发现,就口语能力而言,实验班学生在语音语调和流利程度上较普通班有明显提高,这跟他们一人一机的网络授课方式和网络教程中包含多项语音练习有关;而在内容丰富度、结构完整性和用词准确性方面,二组学生未见差异。这说明英语口语能力还与词汇、语篇、文化甚至心智发展等因素相关,其发展必须与学生综合英语水平的提高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章黉、宣安[21]也采用了网络听力教学模式。研究表明,尽管学生对网课评价较高,但测试成绩未显示出网络教学比传统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技能方面有更显著的效果。这可能与学生自学能力不强有关,也与教师在网课上与学生交流不够,指导作用弱化有关。由此可见,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听力策略的培训依然是必要的。朱晓申、邓军涛[22]的研究结果充分说明,策略培训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
基于信息技术的听说教学顺应了数字化时代的要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提供真实地道的语言输入,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方面更具优势。大多数实证研究证明,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听说能力上确实提高得更快。
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教学模式已达到完美状态,依然有很多问题留待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去思考。首先,教师是否已经准备好应对教学模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使用往往与教师的年龄、教龄和电脑使用焦虑感成反比,与学术资质、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成正比,因此应加强对教师使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培训,减少其操作过程中的焦虑感,使其乐于尝试使用新技术。其次,本文回顾的实证研究均基于小班化教学,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班级规模很大,小班化教学一时难以实现,如何在这样的班级开展网络多媒体听说教学需要进一步探索。再者,尽管网络多媒体听说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和口语表达的流利度,但学习者在此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意义,因此学术界需要反思如何使学生在关注意义的同时能关注语言形式,从而促进其语言习得,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复杂度。此外,尽管很多学校已尝试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自主进行听说学习,但人文关怀、技术支持和听说策略培训依然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那些不适应自主学习模式或英语基本功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其足够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使其英语水平能有效提高,从而收获和积累英语学习的成功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夏晴.ARS和TTS技术在外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1):15—17.
[3]陆军,缪海涛.Cool Edit Pro在外语听说教学研究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8,(2):58—63.
[4]战丽莉.Captions-Making(字幕制作)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一项实证性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82—85.
[5]韩少杰,周可欣.英语新闻听力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6):59—62.
[6]樊子牛,王华,何英,胡珊.基于Moodle平台辅助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106—109.
[7]张海森,窦卫霖,黄荣怀.基于QQ网络平台的实时在线英语口语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7,(6):42—46.
[8]范杏丽.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更高要求听说课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S1):80—82.
[9]陈素琴,朱吉梅.基于语音博客的大学英语口语训练和研究网络平台设计[J].外语界,2010,(1):63—68.
[10]李艳平.利用播客技术构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一项基于移动语言学习理论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5):68—72.
[11]周云.基于微博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2,(6):100—105,116.
[12]杨港,赵蓉.泛在学习环境下信息化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3,(6):67—70,75.
[13]李晓东,张虹,曹红晖.云环境下基于电子学档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7):82—86.
[14]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
[15]胡永近,张德禄.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多模态功能的实验研究[J].外语界,2013,(5):20—25,44.
[16]任开兴.基于灵活性字幕的英语听力教学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69—72.
[17]刘爱军.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听说教学模式探究[J].外语界,2009,(5):60—64.
[18]蒋苏琴.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和多媒体辅助英语听力教学——基于大学英语教改模式的实证研究[J].外语学刊,2010,(3):140—143.
[19]张海森,李艳.Blended Learning与多媒体英语听力实验课程教学的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3):25—31.
[20]文军,朱国振,程艳琴,邢春丽.大学英语传统视听说教学模式和网络交互式视听说模式的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32—35.
[21]章黉,宣安.基于网络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对比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1):48—52.
[22]朱晓申,邓军涛.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自主学习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4):34—38.
ICT-based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Review and Reflection
DUAN Yi-lei, ZHANG Jie-g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9, China)
Abstract:ICT-based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provides a great deal of real language input with multimodality, effectively reducing students’ affective filter and promoting their L2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autonomy.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approaches, the ICT-based approach has mor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L2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ies. However, it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and scholars have to work on its application to large-class teaching settings.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CT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2-0136-03
作者简介:端义镭(1981—),男,江苏南京人,讲师,硕士,从事应用语言学及英语教学研究;张结根(1979—),男,安徽庐江人,副教授,博士在读,从事英语语用学、话语分析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人本主义导向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建构——基于认知、文化和信息维度”(2013JSJG475);金陵科技学院2013年校级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现代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探究型英语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
收稿日期:201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