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的历史反思

2016-03-16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储 著 源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的历史反思

储 著 源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是经典作家提出并通过创立唯物史观科学解答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正确地推动了人民群众理论诉求从被动遮蔽到主动凸显、从理论诠释到实践落实、从科学解答到常态化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解答范式。中国共产党通过激发、解答和满足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员了最广泛的理论主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实践动力和创新理论,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久推进战略。

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的伟大意义在于发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真正做到了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那么,人民群众何以创造历史和发展历史以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何以尊重和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给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正确解答,但人民群众通过理论诉求深入推进历史进步与发展的视角完全被遮蔽了,很少有研究关注和探讨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所谓“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是指人民群众对于关系其自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的较为稳定、连贯和统一的追问、争论和探讨,它是实践向理论提问的最高形式,是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观照理论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1]。经典作家和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方面的论述非常丰富,并且他们将此类思想理论观点广泛地运用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之中。然而,学界只关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以及人民群众现实物质和政治利益诉求问题,极大地遮蔽了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理论诉求的思想理论观点,实践中完全忽视了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占有、应用和发展的激情和信心,不能不说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缺憾。实质上,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答,必将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践的影响力和先导力,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民群众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价值意义也将大打折扣。对此,本文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启和深入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分析视角,初步阐释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深度的科学解答。

一、从被动遮蔽到主动凸显

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是一个经常被遮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经典作家无论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始终将理论研究的立场、起点和终点指向人民群众,坚定地认为只有经过人民群众认可、参与创造和运用的理论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同时,经典作家认识到,只有经过科学理论武装,构建适合人民群众理论诉求的科学理论,才能激发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步发展更强大的潜力。实质上,经典作家创立唯物史观,已经说明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应有的理论地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人民群众可能参与理论建设的方式存在多样性、差异性,但人民群众站在历史发展高度内在诉求日趋科学的理论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所以说,经典作家思想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观点内在地蕴含一个重大结论:尊重、激发和满足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已经预设并持续解答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然而,自人类社会形成,人民群众的理论水平和理论地位从来都是参差不齐的,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不够明显,特别是在阶级社会里更被别有用心的统治阶级全面压制,始终将人民群众理论诉求人为地塑造为一个隐形的历史现象。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创立初期,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大多数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偏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贫乏,这是客观情况。但不能因此否认人民群众客观存在的理论诉求和占有理论欲望,更不能忽视人民群众从多方面推动理论创新发展的历史贡献。可以说,国内外学界大部分专家学者只关注理论知识较为丰富、比较具有理论话语权威和显性理论成果比较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主流地位及意义,遮蔽了经典作家倡导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界定的人民群众理论地位及理论诉求。

总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杰出理论家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赋予了人民群众不同类型的理论角色,形成了人民群众理论主体的思维意识和树立了人民群众的理论话语权威,进而将尊重和解答人民群众理论诉求上升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与实践战略,创造性构建了中国共产党人解答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由此观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启之时,已经内在地赋予了人民群众理论诉求相应的历史地位,从一开始就被提升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既定的、显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自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人”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自觉将人民群众理论诉求作为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然战略选择,初步实现了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的历史反思,基本形成了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历史反思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首先来源于人民群众实践及其理论诉求。人民群众实践,既是人民群众现实利益诉求过程,更是人民群众理论诉求过程,它是人民群众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为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支撑点建基于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活动。毛泽东指出:“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3]899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理论考核和实践经验。若要构建经得起实践经验和人民认可的科学理论,则必须经得起人民群众的反复推敲和诉求对比,鼓励、支持和倡导人民群众给出不同类型的理论意见。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必须是大众化形态的、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人民群众既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又是理论创新的归宿。所以,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既是理论创新基本战略,又是理论创新价值目标。毛泽东指出:“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总结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3]933其四,重视、搜集和概括人民理论意见、建议以及实践经验。基于人民群众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群体类型、不同职业分工,人民群众理论基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导致人民群众理论诉求的形式多样化。实际上,人民群众部分人可以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直接进行理论诉求,而有些人不能依靠经典文本、经典理论以及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直接进行理论诉求,为此这部分人必然要借助其他方式和媒介展开间接的理论诉求。对此,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基层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呼声、期待、意愿、号召以及实践经验,并对它们经过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论加工、提炼、提升,进而构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习近平指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4],“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5]29,98,27。总体来讲,经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思想理论洗礼,中国共产党人正视了人民群众的理论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依靠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领人民群众获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成功,实现了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从被动遮蔽到主动凸显”的历史性反思和历史性转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最为强大的推动力。

二、从理论诠释到实践落实

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人民群众还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成果的享受者,他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满足了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民群众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剥削制度,才能真正共同拥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只有实现了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才能实现比较彻底的物质文化诉求满足。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存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诉求随着物质利益诉求满足程度不断提高而显得更加突出,即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物质前提下,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诉求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占有,从简单学习转变为谋求创新,进而形成稳定的、深层次的主流理论诉求。因而,物质利益诉求是人民群众的基础性诉求,文化利益诉求是人民群众的高级诉求,理论诉求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求,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核心价值和进取精神,是人民群众物质利益诉求和文化利益诉求的本质体现和集中概括。所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的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并阐述的相关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它是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客观存在形态的科学描述和集中体现,对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解决人民群众利益诉求问题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然而,真正彻底解答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是要依靠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具体的历史阶段和具体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实现,这个问题实质是在理解经典作家提出普遍性的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的基础上何以解答和满足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特定实践的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立足各国客观实际情况特殊性对待、解答和满足诉求问题,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从理论诠释到实践落实的重大转变。

总观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是将解答和满足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由理论推向实践的典范。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正确解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另一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扎根中国实践、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理论形式,用中国人民认同和接受的理论语言教育人民群众、武装人民群众,同时通过人民群众的理论语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理论地位的原理性思想观点,在面对近现代中国人民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极其薄弱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极度贫乏的客观现实,他们从未动摇人民群众的理论地位和放弃人民群众的理论角色,一方面从零开始,通过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具体地、形象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逐步培育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指导人民群众实践活动,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意见、建议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人民群众实践活动中提炼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和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方法。实质上,中国人民融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基本逻辑与中国革命的实践逻辑保持着高度一致性,或者说中国共产党科学解答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的历史逻辑与中国革命的历史逻辑是一致的。何以理解?受中国革命规律的客观制约,中国革命首先是从城市开始的,最后是从农村走向城市,即农村包围城市。同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被中国人民初步接受也是从城市开始的,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实现最彻底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全面理解和实践感知,中国人民自觉对马克思主义积极主动占有、运用和创新发展以及内在认同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共同的指导思想、人民有责任有义务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等都是在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站稳农村以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完全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实现的,由此也打破了“山沟沟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荒谬论断,从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理论参与和实践支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最为经典的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国共产党立足将人民群众理论诉求从普遍性问题转为特殊性问题、从经典理论问题转化为中国特色实践问题加以科学解答,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体战略的引领下,形成一个稳定的理论与实践双向解答的基本路径与方法。其一,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活动,为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诉求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理论创新方向,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系统占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基本诉求;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及其成效,及时宣传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价值性,内在激发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潜力。毛泽东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6]中国共产党开展理论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不是仅仅通过理论学习方式,更多是通过实践教育方式,以实际行动说服教育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和运用。以此观之,中国共产党对待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也不是简单地从理论上解答,而是通过实践引导人民群众发出理论号召,充分表达理论诉求,以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丰富和发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将人民群众理论看法体系化、方法论化和法定化。其二,通过辩论、争论、讨论,教会人民群众明辨真理、辨识前途、领悟战略,促使人民群众自觉将智慧力量凝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之中,通过人民群众观点和看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而与时俱进地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理论诉求。列宁曾指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7]开启人民群众的理论觉悟,一是通过理论教育、理论灌输,二是通过实践辨识真知灼见,从内心深处领悟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真谛,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规定,如此人民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和崇高理想。实际上,处在社会生产实践和创造历史“第一线”的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对理论指导实践有较为客观的看法和观点,凭借他们的看法和观点必将对既有理论体系进行最有效、最科学的完善。邓小平曾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8]此外,人民群众实践代表着历史发展趋势,人民群众理论诉求代表着对历史最深层次的思考,更代表着随着人类历史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历史主体意识增强,进一步来讲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共识达成,这既是人民群众的最高诉求,又是人民群众诉求的彻底满足。

三、从科学解答到常态化

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是一个被马克思主义科学解答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首次科学解答了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其一,唯物史观首次明确了人民群众的理论主体地位。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9]281,要“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10],“牢固树立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人民群众的科学观点”[11]98。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必然要有科学理论指导,这说明了唯物史观视野下人民群众既是科学理论积极创造者,又是科学理论的落实者。其二,深刻阐释了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产物,理论诉求水平从低到高代表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规律,越来越先进的理论诉求代表着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动力越来越强大。其三,肯定了人民群众理论诉求代表着实践发展趋势,契合了历史发展规律。只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才能形成历史发展动力,只有代表实践发展趋势的理论诉求才能正确指导实践活动。很明显,人民群众理论诉求实现了合乎目的性和合乎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江泽民指出,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9]533,“认真总结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新经验新创造”[11]578。其四,明确了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是理论创新之源。人民群众若对某种理论无任何诉求,说明该理论失去了创新发展动力,更失去了创新的理论之源。自经典作家创立马克思主义,广大人民群众经历无数次实践检验和辨识,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作为指导全人类解放的科学,这说明人民群众历史性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为此,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责任使命和面对不同的实践难题,人民群众内在地爆发了对解答新问题的理论诉求,而这样的理论诉求与时俱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满足了人民群众理论期待。胡锦涛指出:“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12]365总之,只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科学解答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从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坚持和发展历程中成功地将激发、解答和满足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提升为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的常态战略。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细心观察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尊重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果断作出决策,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从实践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敢破敢立、敢闯敢试,义无反顾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13]。习近平重大论断显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战略重心转移,要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立体化结合的创新战略体系,推动创造战略基层化、大众化,实现地方、基层、群众全面参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战略常态化。换种思路理解,处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之关键时期,必然要全面地、充分地、彻底地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发展历史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鉴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9]537-538,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关键在于全面推进理论创新,而人民群众则是理论创新之源泉。对此,习近平立足时代特征,提出了尊重人民群众理论首创、参与理论建设以及激发和满足人民群众理论诉求常态化战略构建课题,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解答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常态化。

其一,尊重人民群众理论首创常态化。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5]97。理论首创,是一种战略,更是一种科学精神。十八大以来,通过深入展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次深入践行了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强化了人民群众理论首创地位,借此要求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实际中,时时处处、方方面面重视和提炼人民群众创新精神、经验、方法及成就。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实质是要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高度重视和广泛征求广大人民群众意见,及时将人民群众集体智慧融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一点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那就是当前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大大增多、理论功底和理论自信大大提升,人民群众中间蕴藏着强大的理论智慧。所以,今天必须加大力度培育人民群众理论首创精神和落实人民群众理论首创战略,以民主、法律、政策保障人民群众理论首创地位和权利,真正做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源于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和服务人民群众。

其二,人民群众参与理论建设常态化。胡锦涛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12]369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相比较,尊重人民群众理论地位是其最大优势之一。并且,尊重人民群众理论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涵和实践形态。实质上,尊重人民群众理论诉求以更加充分的论据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价值追求。应该说,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参与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战略。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决议、重要决策、大政方针几乎全部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征求意见和采取建议成为了党和国家极具战略性的常规工作,这充分地体现了人民群众参与理论建设常态化战略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历史阶段。

其三,激发人民群众理论诉求常态化。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意识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只有那些处在理论顶端的人民群众,才会具有主动的、显性的理论诉求,而那些处在理论低端甚至“理论空白”的人民群众,他们的理论诉求比较隐性、被动。通常,绝大部分人民群众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英,只有创造条件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理论诉求,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们树立自觉的理论诉求意识和理论诉求自信。首先,要帮助人民群众树立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要让他们明白参与理论建设的方式是多样的,理论语言具有不同的形态,而他们的实践经验便是最科学的理论语言。换言之,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自身特有的方式提出理论诉求、推进理论创新。其次,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14],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突出问题作出人民群众满意的科学阐释,并鼓励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难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形成理论诠释和问题解答常态化互动机制。再次,持续推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普及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理论素养,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增强理论自信。最后,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提高人民群众人大和政协代表比例,疏通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渠道,建立跟踪人民群众理论诉求工作机制,树立人民群众理论诉求经典案例,加强人民群众理论诉求工作制度建设。

其四,满足人民群众理论诉求常态化。尊重和满足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常态。满足人民群众理论诉求主要是指人民群众通过理论诉求推动了理论创新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自身根本利益,推进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理论诉求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完全实现了人民群众充分表达理论意见、看法、观点的基本权利;二是通过吸收人民群众理论意见、观点和看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是通过人民群众参与创新的理论指导党和人民实践满足了党和人民物质文化诉求,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此,推动满足人民群众理论诉求常态化,必须建立起人民群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动态性、历时性、现实性、系统性的互动机制,具体是指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尊重人民群众意愿,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经验,依靠人民群众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胡锦涛指出,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15]。总之,中国共产党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方法,不仅科学地解答了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而且构建了激发、解答和满足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的常态化战略。

结语

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开启和深入推进的根本动力,激发和解答人民群众理论诉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有的基本战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员最广泛的积极主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实践动力和创新的理论形态,它是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之逻辑关联度和实践契合度的新路径,以此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新的战略策略与研究领域。人民群众理论诉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高度一致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和实践运用的根本路径,是解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体制机制的最基本方式。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观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科学解答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正确地实现了从被动遮蔽到主动凸显、从理论诠释到实践落实、从科学解答到常态化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唯物史观视野下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稳定的、常态的、科学的解答范式。

[1]储著源.当前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及其解决[J].理论探讨,2014(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4]习近平.在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7]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7.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9]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81.

[11]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3]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8-21.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41.

[责任编辑 张家鹿]

2016-04-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ZX001)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4.009

B038

A

1000-2359(2016)04-0048-06

储著源(1979—),男,安徽岳西人,法学博士,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