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对策分析
2016-03-16王桂玲随文秀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文/王 博 王桂玲 随文秀 宋 琪(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大学生就业难对策分析
□文/王博王桂玲随文秀宋琪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提要]本文通过论述大学生本身、高等学校与企业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现有态度,积极探索其改变方式,论证三方进行怎样的改变与提升才可以使大学生更快更好地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就业;平台;大学生;企业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16日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真正地发挥了这些知识青年的力量,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实现质的飞跃。本文将从大学生本身、高等学校与企业三方面进行具体论述,做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改变
大学生就业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大学生本身,大学生不应该固守老的思维模式。社会在进步,大学生也应该学会转变,积极地寻找内在的问题,去主动改变自身,充实自己,从内在素养上进行提升。
(一)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各行各业也都急需新生力量的加入,这一发展态势本应是对大学生就业极有利的局势,可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却找不到工作。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今大学生虽然具有较高学历,但是在专业技能上却未能做到专业,没能具有一个真正的高级人才应该具有的技能。大学生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最紧要的是在自身上进行改变,应该利用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真正掌握好本专业的技能,做到学的踏实、学的精准、学的深刻。与此同时,适时地结合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成为本领域的精英,成长为一名企业需要的高等学府毕业生。
(二)大学生就业态度的转变。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应该把薪酬放在第一位,如果你真的是人才,企业一定会给你应有的薪酬和福利来留住你。所以在择业时,一个企业可以给予你的成长空间才是最重要的,是否可以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才是大学生在就业时要着重考虑的因素。
(三)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十多年的求学路,让大学生生活得过于优越,缩小了大学生生活的圈子,这也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经常是被迫地去面临就业问题,准备不够充分,心理压力过大都是被动就业带来的不利点。这样的就业心理也使大学生失去了一些好的就业机会。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时大学生一定要面临的问题,我们要调试好自己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好好地准备,抓住每一个机会,争做就业问题的主动方。
二、高校的培养方针
(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学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应该是加入更多的社会实践,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用实践来消化理论知识,把书本的知识体系真正的学活,学以致用,才应该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加强专业技能的巩固。用实践检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二合一的方式,做到实时学习,实时反馈。真正地让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大学的学习应该转变为引导性学习,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带着自己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培养其自己的思维体系。把学生被动的听讲模式转换为主动吸收,把这种主动学习的思想从思想上进行灌输,从能力上进行培养。这样的学生,不仅可以在在校期间,课业优秀,将来走向社会,也可以随时进行知识补充,他们能创造的价值无可估量。
(三)就业指导。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责任与义务,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成为高校的工作重点。作为学校本身,在学生未毕业时,为学生寻找适合其专业的优秀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并做好一系列前期与后续工作,让学生尽早地去适应社会;在毕业季,校方应该积极联系优秀企业在校举办招聘会,并在校内网站及时更新就业信息,提供一些真实可靠的岗位,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安排相关老师对学生做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岗位分析等一系列指导工作。
三、企业的指导
(一)企业的接受。作为企业来说,应该给大学生更多的机会,我们更多的在校大学生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去企业进行学习,愿意主动地去接触企业,愿意提前去了解社会。而我们的企业有时候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并没有给我们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换个角度来想这个问题,如果大多数企业都愿意去接受我们的大学生,或许他有能力了,毕业却不来你的公司,但别的公司也在为你培养人才,如果所有的企业都可以这样去想,或许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优秀人才。
(二)企业的培养。刚刚走上就业岗位的大学生,就像是一块璞玉,纯洁无瑕,有着无限种可能,面对他们,企业最先做的不应该是开采,而应该是培养。一味的开采,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利益,但他终究会成为石头;而加以培养,才会打磨出真正的绝世好玉,带来的价值不可估量。要知道,石头到处都有,绝世好玉确是珍宝,独一无二。
(三)企业的信任。企业对于大学生缺乏信任感,对其能力持怀疑,使很多大学生感觉在企业得不到重用。企业应给予大学生更多的信任,在一些重要的事物处理上,可以派老员工对大学生进行指导,但不要过分的限制,应当给他们更大的空间与信任。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李瑞学,孙官耀.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3]孙秀华.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6.6.
[4]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哈尔滨商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410240051)
中图分类号:F241. 4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