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融合
2016-03-16马凯硕KishoreMahbubani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Summers
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 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Summers)
俞平/译
文明的融合
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Summers)
俞平/译
近期,世界大部分地区陷于灰暗沉郁之中。中东局势动荡,导致数以千计的人员伤亡,数百万人沦为难民;全球恐怖袭击频发;东欧及亚洲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商品超级周期终结;中国发展增速减缓;许多国家面临经济停滞,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产生了浓重的悲观情绪:当下已很糟糕,未来更不容乐观。
然而,历史学家回顾社会发展历程,上溯至上几代的黄金年代,进而对眼下普遍的末世情绪感到不解。以人类社会大多数客观标准衡量,过去30年都堪称史上最佳。越来越多的地区内,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生活便利。这并非意外,也非如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所预言的“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的融合。
简言之,世界上各伟大的文明曾是互相隔离的,而今有了越来越多的共性和交叠。全球大部分人的生活期许趋近于西方中产阶级:希望下一代获得良好的教育;体面的工作;在一个稳定、安全的社会中幸福富足地生活。西方文明已经将其主要的世界观注入了其他文明之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对此我们应该额手称庆,而非黯然神伤。
西方启蒙运动开启的理性之路延伸至全世界,每一地区都产生出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用主义文化,并可预见将孕育出基于规则的、稳定且可持续的秩序。此外,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西方世界保持对其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坚持参与全球事务不退缩,那么未来几十年人类社会的发展将更甚于从前。因此,当今悲观情绪造成的最大危险在于,它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应验的预言,因为由此带来的恐惧和退缩会打击振兴现有全球体系的意愿。
当代世界缘起于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不断转型。没有其他哪一种文明敢言其孕育了现代性。然而,将人类社会全面提升到新的高度仍是未竟的事业。西方文明一路走来同样伴随着各种问题,同时,西方力量的全球扩展也给其他地区和文明带了许多不良后果。终极目标是让以科学与理性解决问题的现代观念不断扩大影响,最终惠及所有人类。
例如,半个世纪前,经济思想界就发生了一次全球性大碰撞。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有理由宣称,该国经济体制在满足国民基本需求方面优于自由市场,但是如今这一观点是贻笑大方的。市场经济使得中国和印度的工人比过去更具生产力。当今社会达成了一项共识,即工人需要物质激励来提高生产率,这样才能获得尊严,实现自我价值。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人口都受过教育,且或多或少具有一定流动性,同时都有获取知识的途径。半数成年人拥有智能手机,而如今相互连通的移动设备总数已经超过了世界人口的数量。
与此同时,科技的普及也提高了人类的尊严和福祉。许多人曾经生活得肮脏、野蛮、短寿;而今所有地区的人类预期寿命已经大幅提高。医疗标准的普及和现代医院的建立使得新生儿死亡率和分娩死亡率也大幅下降。根据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数据显示,1988年脊髓灰质炎仍在125个国家肆虐;而如今仅有两个国家还遭受这一疾病的困扰。除了塔利班,和一部分美国上流社会群体仍拒绝接种疫苗,几乎所有人都受惠于疫苗,这也反映了全球对西方科技的普遍接受。
迷信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现在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通常都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这使得社会各个领域的问题得以逐步完善,无论是农业、建筑业,还是社会政治生活。这足以解释为何各类冲突、暴力得以在较长时期内大幅下降。
在被奴役、拘禁之后,人类经历过的最屈辱的便是贫穷。2000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科菲·安南(Kofi Annan)宣布,千年发展目标之一便是到2015年实现全球极端贫困减半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将远远推迟,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U.S.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预测,极度贫困要到2030年才能得以削减,这将成为人类发展史上最卓越的成就之一。同时,全球的中产阶级数量预计将从2009年的18亿上升到2020年的32亿,而到2030年更将升至49亿。全球新生儿死亡率已经从1990年的63‰下降到2015年的32‰,也即每年新生儿死亡数量减少了400万。
然而,这些进步并没有给西方世界带来乐观的态度,反而在三大挑战面前他们陷入了一片悲观,即伊斯兰世界的动荡;中国的崛起;西方世界内部经济与政治的僵化。但是这种悲观情绪实则毫无根据,因为这三大挑战并非不可逾越。
现代化的穆斯林世界
从摩洛哥到印度尼西亚,伊斯兰世界如今拥有16亿人口,超过世界总人口的1/5。其中绝大多数都与其他社群一样,怀着现代化的意愿,以实现中产阶级生活标准为目标,为着和平、富足的生活而努力。
与某些言论相反,事实上,伊斯兰教与现代化是相互兼容的。当马来西亚建造了双子塔,迪拜建起了哈里法塔,它们树立起的不仅是一幢现代化的建筑,还传达出意识形态领域的信息:我们希望在各个领域融入现代化的世界。许多穆斯林社会已经开放了妇女教育。马来西亚大学里,女性的数量已经超过男性,达到65%∶35%。甚至是那些起初对于现代化犹豫不决的伊斯兰国家也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如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如今都开设了西方主要大学的海外分校。这一转变的原因之一是,其他地区如亚洲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因此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仍能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
虽然仍有一定数量的穆斯林青年将会继续选择反对现代化,拒绝融入,并参加激进组织,试图策划动乱。全球约有3万穆斯林战士,包括西方穆斯林,加入了“伊斯兰国”。然而,他们越是破坏全球安全,就越是被更广泛的和平穆斯林战线所矮化。仅在印度尼西亚就有2亿温和派穆斯林,该国连续两届的领导人都致力于融入现代化世界;该国最大的穆斯林组织,拥有超过5000万信众的伊斯兰教士联合会(Nahdlatul Ulama)已经公开反对“伊斯兰国”的暴力行径和思想。
因此,真正的挑战并不是伊斯兰世界本身,而是该如何支持其中亲现代化的趋势,同时遏制激进势力。回顾历史,当沙特阿拉伯大力资助在全球兴建激进的伊斯兰学院(madrasahs)时,西方世界保持沉默恰是错误之举。如今,在每一所激进的学院旁边再建一所现代化学校,能够使两种思想在合法性方面形成有效竞争,就如当年启蒙思想的传播一样。这一项目可由联合国机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承担,进行相对温和的投入。这也只是打击激进主义的诸多手段之一。
挑战中国
令许多人担忧的第二大挑战是中国的崛起。然而,中国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也可被视作是西方的成功。中国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两个世纪之后,中国意识到吸收西方现代化的思想对于其复兴意义重大。由此中国迎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代基础设施随处可见,宙空间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在2008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
然而,即便中国社会以极大的热情拥抱现代化,它依然没有丢失其文化根本。中国人并不认为现代中国文明与传统文化相矛盾。事实上,中国正在经历自身的文化复兴,助推器正是其物质的富足。
中国经验的两面性从西方世界对其的反应中可见一斑。一方面,尼克松政府急于与当时的中国修好;而当邓小平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时,更是受到了西方世界的欢迎。美国允许中国产品进入其市场,接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欢迎中国加入WTO,还为中国能够进行自由贸易开放了全球海上通道。在此基础上,截至2013年中国成为了世界排名第一的贸易大国。此外,美国还接纳了超过100万的中国留学生。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又给西方带来了深深的恐惧。不同的政治制度、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等,使得西方仍将中国视为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极大挑战。
然而,世界早已不是那个两大阵营对峙的时代,中国近年的发展史也证明了它有意融入当前这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秩序,而非拒绝甚或意图取而代之。如果全球经济系统崩溃,则位列全球贸易第一位的中国将是最大的受害者。不仅如此,纵观历史,中国人最避之不及的是“乱”。这就使得中国会不遗余力地保证国内的稳定,但也应该以此引导它同样支持全球秩序的稳定。毫无疑问,中国越来越强大,也就会越来越自信。这一点已经为世人所见。但是,中国完全实现现代化尚需时日,因此,目前和平稳定对它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社会不可能成为西方社会的复制品。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不可能被其他文明所替代。然而,现代化的中国必然在许多方面与西方社会会有重叠,例如西方古典乐在中国的迅速传播。2008年,中国有3600万儿童学习钢琴,是美国的6倍;另有5000万儿童学习小提琴。有些城市的音乐厅能够做到场场爆满。
现代化的中国随处可闻西方古典乐,各处可见西方教育体制的高等学府,这是文化融合最强有力的体现。中国的发展也不会只是阶段性的,而将是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应该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这才是西方社会所乐见的。
悲观的民粹主义
当今西方社会所面临的第三大挑战是大部分人对西方制度及其未来发展的潜力丧失信心。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大部分人收入停滞,经济不平等、政治僵化、民粹主义暴乱频发都加剧了人们对于西方政治经济治理模式的失望之情。这些问题都是现实的、重要的。但是只要有坚定的领导力,这些问题都能够找到解决之道,它们并不能说明西方模式存在根本性的弱点。因此,悲观主义的论调言过其实,就如早先的美国衰落论及那些对于西方黄金时代已经逝去的杞人忧天式的言论。事实上,最大的威胁是,悲观主义广泛散播开之后就会成为自我应验的预言。悲观的西方决策者与民众很可能只见威胁,不见机遇,从而放弃对世界的领导力。
在越来越多的反对声中,这一点显而易见。例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作为一项重要的贸易协定将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全球跨境自由贸易,也正受到一定程度的抵制。民粹主义也体现在日益高涨的对移民与难民的质疑,以及对关闭边境的支持中。曾经代表先进模式的国际一体化机制,如欧盟等的衰落也反映出这一悲观情绪。
二战后,西方社会亲手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曾经为世界带来几十年的安定、繁荣和发展,今天如果我们就此置之不顾,退缩回自己的小世界,这将是我们的耻辱。相反,我们应该重新为之注入新的活力,为此有三项议程值得我们努力:加强与中国和印度的合作;稳定国际秩序;在歇斯底里的负面情绪中突出那些积极的全球潮流。
为什么是中国和印度?因为它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体量;领导人作风强势,改革意识强烈;充满活力、希望和正能量。两国都意识到,它们需要在直面全球问题时承担更多责任。事实上,巴黎气候峰会黯然收场时,它们已经向世界展示出了这一点。
虽然中国的崛起是这个时代公认的奇迹,印度近年来在现代化、全球化和推进理性主义方面的表现同样抢眼。与此同时,印度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多文化和多种族的包容性发展,并且在边境冲突频发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自身的价值观不动摇。
虽然中印两国都是亚洲大国,但它们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学会以不同方式与之合作,并分别从它们身上学习经验,这是真正把握全球秩序的关键。西方教育体制的高等学府以及西方古典乐在中国的迅速传播为中西方交流搭建了便捷的桥梁。印度裔社群在美国社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也为美印关系铺平了道路。所有这些合作都将凸显出文明融合的过程。
与中国和印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即便其前身原苏联比中印更早开启了现代化之路,但是俄罗斯却从现代化的进程中全面撤退。俄罗斯对加入WTO犹豫不决,并且还未积极投身当今基于规则的全球秩序中,尽管这将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然而,只要中国和印度进一步繁荣,就能为俄罗斯树立起积极的榜样,促使其跟进现代化之路。
西方社会正与发展中大国开展紧密合作,也应该进一步强化建立更有力的全球秩序。2003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表示,美国应该努力打造“一个规则、协作和行为都能确保美国人民安居乐业的世界,即便那时美国已不再是一个军事、政治和经济强国”。如果美国人接受这一提议,那么其他国家的人民也会乐意以此为目标。那么,实现这样的目标就会比现在很多人以为的要容易许多。
当今世界许多多边框架都是西方社会留给今天的宝贵遗产。西方大国同样也确保了这些全球机制尚未独立发展到足以反身对它们的创造者制造麻烦的地步。历任联合国秘书长都是由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所推选出来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领导人只在美国和欧洲国家产生;在这些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偶尔得以帮助欧美国家获得一些额外的成果。这些政策应该被重新评估,因为只有所有人都认同现有体系的规则是由各个国家共同制定,并平等应用的,该体系才具有合法性,而非迎合少数国家的狭隘利益。因此,另一个重要举措是,为主要国际组织遴选强势的领导人,同时保证这些组织能够高效运作,并不被政治化。
最后,西方决策者应该更关注那些积极的方面而非消极面。近几十年来,尽管战乱冲突不断,但仍有数千万人脱离了贫困。全球各国的期待趋同意味着,绝大多数国家都希望看到全球秩序架构不断重塑改进。跨国问题日益严峻,促使各国应该为着共同的利益寻求合作方案。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在各国大规模形成,这将有助于政府保持正确的执政道路。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今世界的现状将持续改进,因为实用主义和理性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接受和运用。西方教育体制的高等学府已经成为这一趋势的主要推动力。不仅是这一体制的课程设置得到了全球性推广,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整个生态系统都被完整复制,而这个系统培养出的人才又反过来为教育、公共卫生、经济管理、公共决策等方面带来了现代观念。全球管理咨询公司也已经为此做出了杰出贡献,它们将西方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又将其他地区的反馈和新经验带回西方。由此,即便是过去陷入停滞和绝望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如今也自信满满地迈入现代化的世界。
简言之,许多媒体的每日头条都在大肆渲染着沉郁悲观的气氛,世界事实上仍朝着团结协作的方向发展,而非四分五裂。迄今为止,其他文明仍在从西方文明的DNA中汲取养料,这驱动着文明的融合。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和理念的影响力也呈现出双向流动的趋势。这一点在饮食文化方面表现最为明显,西方饮食已经深受其他文化饮食文化的影响,其他文化领域同样如此。
挑战依然存在,甚至还会出现重大挫折。文明的融合及与之伴生的生活经济的变迁,对一些人来说是一种威胁,而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正是利用了大众的这种恐惧心理煽动消极情绪。但是社会日益开放,民智日益开启,这样的威胁是可以避免的。21世纪,世界将由观念主导,而非权威。因此,提升人类生活水平的进步之路就在脚下,当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原文标题:The Fusion of Civiliz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