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回族研究综述

2016-03-16马斌斌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伊斯兰教回族昆明

马斌斌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回族研究综述

马斌斌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省是中国回族聚居的重要省份之一,回族研究在云南学术史中独树一帜,在众多的研究中有其独特之处,但仍有可研究的空间。本文立足于学术史,将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和分析,重点以云南回族的相关研究、伊斯兰教在云南、云南回族历史人物、民族学视野下的云南回族研究四个方面为主,重点梳理云南回族研究的学术脉络,讨论回族学术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从而厘清回族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展望将来回族研究,尤其是云南回族研究中可拓展的主题和方向。

云南回族;伊斯兰;穆斯林;历史人物;民族学

一、云南回族的相关研究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人口4713.7万人①,由25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共计26个民族组成,其中回族有69.8万,占总人口的1.52%②。云南回族是中国回族的组成部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其具有与其他地区回族不同的历史,因而对云南回族的研究,所处的区域不同,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也会独具特点,其代表性也会随着地区的差异而弱化,但历史沿革上是清晰的,是可以追溯的。

“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兀良合台率蒙古军和西域回回亲军十万人南下平大理,是回回人入居云南的开端。”[1]2揭开了回回人入住云南的序幕,时至今日,云南回族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对于七百多年的云南回族历史,学者们的研究有整体性的论述、区域性的描述和在相关学术著作中的讨论。

第一,整体论述云南回族历史的著作。这类著作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为主导,从整体上对云南回族历史进行纵向的研究和梳理。主要的代表作有邱树森的《中国回族史》[2],该书较为全面的论述了我国各地区回族的历史及其发展;杨兆钧的《云南回族史》[1],以时间为主线,从云南回族的起源论述到1949年以前,呈现了云南回族早期的形貌;《云南回族五十年》[3]集中呈现了1949年到2000年五十年间云南回族人民的历程;《当代云南回族简史》[4]论述了自1950年至2009年云南回族的发展变化过程,集中论述了云南回族在这60多年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云南回族史稿》[5]集中讨论了云南回族的源流,论述和考究了唐宋时期云南与西亚波斯等国人的关系,以及元时进入云南的回回人的系列活动;《云南史苑类稿》共收录61篇文章,其中20篇集中论述了云南各时期的回族、伊斯兰教历史和重要人物事迹;《云南回族历史大事记简表》[6]主要记录了从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到公元1990年之间云南回族的大事件;《云南回民起义史料》[7]详细收录了清末云南回民起义的材料;《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云南回族历史·文化·发展论纲》[8]对云南回族历史进行了回顾,对现状进行了描述,对未来做出了展望;《云南回族历史与文化研究》[9]共收录28篇学术论文,集历史、地方志和经济研究为一体,运用大量的田野材料和史料来进行论述;《回族文化史》[10]以历史走向为坐标,以云南回族的发展为线索,对云南回族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发展做出了系统的论述。

从上述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学者对云南回族的研究在纵向上已经有了很多成果。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回族研究相比,云南回族研究虽然几近全面,但在众多的论述中存在繁杂性和严重的不统一性。首先,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论述由于立场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其次,在对具体事物的论述上也存在不统一性,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这种现状的存在,致使后来的研究者在材料的运用上存在些许的困难。当然,学术研究需要不同的观点和视角,但在具体事件和具体时间上,应当趋于一致。

第二,建立在区域性描述和探究上的相关著作。这些著作以地方史志和地域为主体,描述和再现云南回族某一具体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回族村落的过去和现在,代表性的著作有《呈贡县回回营简史》[11]是一部关于回回营的村史,从诸如自然概况、苦难经历、人物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云南回族苗族百村社会经济调查》[12]收编了全省各地州43个回族村寨社会、历史和经济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寻甸文史资料》第八辑[13]是系统反映寻甸县回族历史文化诸方面的第一部史志资料;《巍山回族简史》[14]是一部县域回族史,涉及巍山回族各个方面;《大理回族历史与文化论集》[15]汇集了作者对大理研究的16篇论文,有助于了解大理地区回族历史文化;《红河州回族简史》[16]涉及红河州回族的渊源、现状以及历史人物的小传;《沙甸的昨天、今天》[17]全面系统的呈现了沙甸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玉溪市民族志》[18]涉及玉溪市各县回族的历史源流、生活习俗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此外还有内部资料《纳古乡史通讯》、《文山州回族简史》等,都是这一体系中的著作。

这些著作都是以云南省某一区域中的回族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和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论述,为全面系统了解该区域内回族的历史和现状奠定了基础,为以后对该区域回族的再研究提供了依据和论点。但是类似的著作只在部分区域和部门进行,未能在其他地区推广,云南其他地区回族的研究仍旧处于空白。因而在以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在其他地区展开类似的研究,回归乡土,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乡土上展开对该区域内某一群体的研究和探讨。

第三,在相关学术著作中的讨论。除了上述著作外,在中国知网中,以可以检索到有关云南回族的文章有39篇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性别研究、历史人物等方面,如王爱国《多元文化中和谐共处的云南宗教——兼谈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武承睿《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回族社区新农村建设——以云南大五茂林回族社区为例》、马丽娟《近代云南回民对外贸易活动研究》、高回松《云南回族女性早婚现象浅析》、罗尔纲《回民起义杰出领袖杜文秀》。这些论著与之前的著作和史志相比,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研究,是运用不同的方法和视角有侧重点的对同一事物的再解读,是一种细微的再阐释,而非宏观上的呈现。但据现有著作我们不难看到,这些文章毕竟是少数。运用各种学科和认知体系相结合进行研究,在这一群体的研究上拓展领域,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延续和深化,在时代不断的发展中,探讨该群体的存续与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

二、伊斯兰教在云南

“宗教在人类发展史、社会发展史、思想史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懂得宗教,就不可能全面了解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乃至一种文明,也不可能因势利导地做好相关工作,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和谐。”[19]回族在云南的生存和发展与伊斯兰教在云南的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要全面了解云南回族,就应当全面了解伊斯兰教在云南。

在我国,回族作为伊斯兰教的载体,回族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发展具有一致性,虽然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入问题,在中国史学界有四种[20]27-29不同的说法,在云南的传入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唐代传入说,二是元代传入说。”[20]45但对于伊斯兰教传入云南的问题,“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元代传入说”[20]55,按照学术界的普遍认同来说,则可认为云南伊斯兰教是和“回回人”入云南相一致的。因而伊斯兰教在云南的历史有七百多年,对云南伊斯兰教的研究成果也可分为伊斯兰教在云南传播发展史研究和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研究。

第一,伊斯兰教在云南传播发展史研究。这类研究以伊斯兰教在云南的传入、发展和对现状的论述为主,有整体性的论述,也有区域性的论述。代表作有:《云南伊斯兰教史》[20]纵向呈现了伊斯兰教在云南的传入和发展的历程;《云南伊斯兰文化论文选集》[21]论述了云南回族伊斯兰文化,内容涉及宗教、民族和文化教育等;《云南伊斯兰教》[22]从伊斯兰教的宗教教义和时间主线论述了伊斯兰教在云南;《昆明伊斯兰教史》[23]系统论述了伊斯兰教在昆明的源流、发展和现状;《红河州伊斯兰教简史》[24]系统介绍了伊斯兰教在红河州的历史和现状。类似的著作还有《大理穆专学术成果丛书》(内部资料)、《大理州伊斯兰教史料集》(内部资料)等,在写作上都以伊斯兰教为主体,讨论了在地化的相关内容。此外,在中国知网中以“云南伊斯兰教”为关键词的检索共有12篇④学术文章,讨论了伊斯兰教在云南的传播、发展、清真寺经堂教育,以及学术活动等内容。这些学术文章,以伊斯兰教为切入点,集中讨论伊斯兰教在云南,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视角,将讨论的重点系统化,可以说是对类似著作的延伸和再阐释。

第二,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研究。伊斯兰教在云南的经堂教育与云南回族历史是同步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云南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成为中国回族伊斯兰四大学派之一(陕学、鲁学、金陵学派和滇学)[20]98,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中阿并授,与此同时开展汉文译注和对汉文以及儒家、佛教、基督教等的了解和学习,并在后期的发展中不断加以完善。在此过程中,涌现出诸如马注、马复初、马联元等著名的云南伊斯兰学者,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从事译注和写作,翻译和写出了大量流传至今的名著。其代表作有马注的《清真指南》[20]246-247、马复初的《朝觐途记》[20]252、《大理穆专学术成果丛书》[25]等。这类著作中有的只是初稿时,就被广为流传,有些被纳入经堂教育作为教材加以学习和使用,至今仍在使用。云南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并没有停留在清真寺中,在一些先见之士的倡导下,开办私立学校,把阿语的教学从清真寺教学中推广到学校教学中,在学校中开展与公立学校相应的课程,在不断的探索中,借鉴和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如昆明明德小学就是这一体系的延续之一,还有沙甸的鱼峰小学。

与此同时,云南伊斯兰教在教育中不局限于国内,在发展中,许多有志之士前往外地求学,云南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中的许多杰出人物大都在陕学学派中有过求学的经历,部分学者曾经朝觐并在外学习。由于对伊斯兰教教育的重视,在后期发展中,选派了许多优秀的学子前往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求学,如马坚、纳忠、纳训、林伯明、庞士谦、马金鹏等人,这些人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的外交和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云南伊斯兰教在发展中,成立了自己的宣传期刊,如《清真铎报》《清真旬刊》《清真月报》等,不仅在云南境内起到了推动作用,对整个中国伊斯兰教而言,都起到了相应的作用。这个领域的研究在目前来看,没有较为系统的论述著作,只是在其他论述中将它作为部分来加以论述,因而有必要在以后的论述中将其系统化,进行阐释。

三、云南回族历史人物的研究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涌现出的历史人物,对某一群体或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用哪种观点来阐释,这些人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于云南回族而言,曾经涌现出的这些人物,无论对云南回族,还是对云南伊斯兰教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历史人物,在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这些人物的研究,所得的成果主要有专著和学术论文、传记。

第一,专著和学术论文类。这类著作主要以对知名学者、政治家的研究为主,集中研究他们的生平、思想以及提出的主要观点。

对学者的研究,如《马注思想研究》[26]以历史大背景为主线,系统论述了马注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转变为集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于一身的历程;对马注的研究,相关学术文章有2643篇⑤,这些文章从马注的生平、思想、评价、作品以及作品中的某一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述,从各个方面对马注其人其事进行了研究,可以说是云南人物研究中较为系统的一个。与此相类似的有对马复初、马联元等学者的研究,但与对马注的研究相比,这些仍是少数,学术文章和专著相对较少,内容大多与对马注的研究相似或相同。由于大多的研究集中于对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时代的知名学者的研究,因而对当代学者的研究相对缺乏,如对马坚、纳忠、纳训、林松等人的研究。

对元代政治家——第一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的研究,论著集中于研究他的生平、治滇思想和治滇功绩等方面,目前这类作品中国知网中有465篇⑥,最为典型的有1983年3月发表在《中国穆斯林》期刊上的纳国昌的《赛典赤·赡思丁》、方铁的《赛典赤治滇评述》(1983年《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2009年兰州大学常小军的硕士论文《赛典赤研究述评》、2014年的董学荣《滇池治理思想变迁与时代转换》(昆明学院学报)等学术著作。

对明代政治家三宝太监郑和的研究也有大量的作品,内容集中于郑和的生平、下西洋的路线、对所到之地的影响、船只及相关史料、对外交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渊源等方面,知网中现有4883篇⑦,因为研究者的角度和立场不同,所在领域的不同,因而所得成果也不尽相同。作为滇池丛书的《少年郑和》[27]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郑和的成长和经历;《郑和史诗》[28]以系列文献、遗址、海图、遗物等860多幅照片集于一册等,近年来也有举行郑和研究国际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研究者们前来参加,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尽管类似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和深入,但系统的专著还是少的,以后的研究应该集多家之见,将其系统化和深入化。

晚清时期的云南杜文秀起义影响深远,对该事件以及杜文秀本人的研究和评述,曾经一度被视为热点和重点,因而出现了许多学术著作,中国知网中有190篇⑧,这些文章有对杜文秀起义事件的描述、分析和评价,有对杜文秀生平的研究,有对大理政权以及杜文秀对外关系、杜文秀起义与其他起义比较等的研究,因为此研究范畴的持续时间长、研究人员多(如田汝康、马经、杨怀中等),学术作品多,《杜文秀研究综述》[29]对1990年之前的相关研究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呈现。近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对杜文秀起义的研究也有国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如《缅甸的滇籍穆斯林——潘泰人》[30]论述了缅甸滇籍穆斯林—潘泰人产生的原因以及与杜文秀起义的关系;《泰国北部的滇籍穆斯林》[31]论述了泰国北部的滇籍穆斯林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也讨论了杜文秀起义的相关内容。此外还有众多的专著,如荆德新的《杜文秀起义》[32]、高发元主编的《杜文秀起义论集》[33]、林荃的《杜文秀起义研究》[34]等,都较为系统的做了研究和论述。可以说,杜文秀起义对云南回族、云南伊斯兰教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其影响波及与滇相邻的东南亚诸国,对杜文秀起义的研究还可以纳入跨境民族/族群的研究中,用人类学的视野和观点再做阐释。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进行再研究和考证,以使其呈现出更全貌的成果。

第二,个人传记类。这类著作,以著名的学者、政治家为主,围绕个人生平、个人经历、思想、个人影响,结合民间传说以及可供查阅的历史文献、碑文等,经过多方面研究而得的学术作品。与侧重某一方面的学术文章相比,这类作品对研究对象的呈现较为完整和具体,所得的资料具有完整性,便于整体、系统的把握。这类作品主要有纳国昌的《云南穆斯林人物志》[35]整体再现了云南穆斯林中的杰出人物,是一种概述式的呈现;李世厚的《郑和新传》[36],从作者多年收集的郑家谱牒、碑记和民间传说等方面作了较为完整的研究,是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而得的成果;马诚的《杜文秀传》[37]以传记的形式结合史料和民间传说,讲述了杜文秀的生平和起义的经过;还有高苏平的《王连芳传》[38]等。

除了对人物研究所得的传记外,大多研究焦点放在学者们的著作和政治家的思想研究方面,虽然这类研究已经展开,部分已获成绩,但是研究的范围依旧是少数,投入的研究者、相应的学术产出也是少数。当然云南回族/穆斯林的杰出人物也不只在学者和政治家中,还有许多作家,如马宝康、白山、马丽芳等,他们的作品也具有民族特点和代表性,目前还没有对他们的研究。现已出版的《张承志研究》[39]可以作为参考,来对云南的作家及其作品展开研究,以此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云南回族的研究和再研究。

四、民族学视野下的云南回族研究

由于历史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云南回族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现状,“全省回族在百人以上的有108个县,千人以上的有60个县,5000人以上的有32个县,万人以上的有19个县;在区域分布上,全省126个县(市、区)都有回族居住”[40]。因而除了从时间的主线上进行纵向的研究外,区域研究和横向的比较显得很有必要。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云南回族的民族学研究也在推进和展开,除了对云南回族/伊斯兰教进行整体的论述外,许多作品也集中于某一区域,论述某一方面在该区域的呈现以及文化内涵。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被许多研究者作为田野点和取材的对象,部分区域的回族也相应被纳入其中,开始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文章中崭露头角。如外国学者的《缅甸的滇籍穆斯林——潘泰人》[30]和《泰国北部的滇籍穆斯林》[31],虽然论述的是东南亚缅甸和泰国的群体,但他们确是滇籍回族。国内学者对云南境内“藏回”“帕西傣”等的研究,如《关于云南“藏回”社会文化变迁的思考》[41]、《关于云南“帕西傣”的族属问题》[42]等,这些文章集中讨论了云南境内与回族相关的,但在外在表象上却与回族有些许差别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与其他兄弟民族聚居的特殊群体。

此外还有民族学专著,如《云南香格里拉县“藏回”族群研究》[43]和《“地方性”的尝试——云南回族特殊族群民族认同、族群关系及社会文化变迁研究》[44]等,这些著作讨论了云南回族及历史发展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和回族具有渊源或自称为回族的信仰伊斯兰教的特殊群体。在他们的研究中,都是用巴斯的“族群理论”[45]进行探讨,认为这些群体是一种“边缘”,笔者在阅读这些民族志材料后认为,这些群体如果被视为“边缘”,那么这种“边缘”是“双重”的“边缘”,也是“双重的他者”,拿“藏回”而言,与之对应的回族群体和藏族群体都使其“双重性”成为可能,从这些群体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应对策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积极地适应,而非消极的抵抗。显然这种研究视角是“中心——边缘”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缺乏这一特殊群体的主体性即自己对自己的表述。

此外,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使得每个民族之间形成了互相影响和互相嵌入的情形,因而在研究中既要注重他们之间的相似性、相关性,也要注重他们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不能同构,更不能用一种范式加以套用。研究每个民族,我们应该探究其过去,深描其现状,展望其未来,与此同时,在研究中将横向和纵向相联系,不能偏废其一,更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回族在发展中并不是孤立的,其与周边的民族都或多或少有联系,而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复杂性,如回与藏、回与纳西等族群的关系,以及马帮中的回族在跨地域、跨族群贸易中的角色问题,回族在云南多族群关系中的角色问题都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而这些,迄今为止,在研究上都是相对缺乏的,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此类问题,与此同时采用多学科结合的方式,尤其是注重将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纳入对云南回族的研究,可以在纵向上进行延伸,在横向上进行比较,以及对一些著名学者和人物利用田野民族志的方法,书写一些个人传记以及相关思想的对比研究,从而使云南回族的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后来者应该以更加广阔的学科视角和学科方法,推动云南回族研究走向更多更新的领域。

注释:

① 昆明日报.2015-07-11.http://daily.clzg.cn/html/2015-07/ 11/content_512499.htm。

② 云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dfrkpcgb/ 201202/t20120228_30408.html。

③ 2016年2月2日,中国知网“云南回族”检索。

④ 2016年2月2日,中国知网,“云南伊斯兰教”检索。

⑤ 2016年2月6日,中国知网,“马注”检索。

⑥ 2016年2月6日,中国知网,“赛典赤·赡思丁”全文检索。

⑦ 2016年2月6日,中国知网,“郑和”主题检索。

⑧ 2016年2月6日,中国知网,“杜文秀”主题检索。

[1] 杨兆钧.云南回族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2] 邱树森 .中国回族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3] 高发元.云南回族五十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高发元.当代云南回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5] 王胞生.云南回族史稿[M].大理州民委1989年4月内部印刷本.

[6] 王胞生.云南回族历史大事记简表[M].大理州回族史研究组与州伊斯兰教协会1990年11月内部印刷.

[7] 荆德新.云南回民起义史料[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8] 纳麒.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云南回族历史·文化·发展论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9] 马维良.云南回族历史与文化研究[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10]纳文汇,马兴东.回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11]马绍忠,马东全.呈贡县回回营简史[M].呈贡回回营村办事处组织,1992年1月内部印刷.

[12]马占伦.云南回族苗族百村社会经济调查[R].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13]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寻甸文史资料[R]. 2001.

[14]马绍雄.巍山回族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15]叶桐.大理回族历史与文化论集[C]. 《大理穆专学术成果丛书》之一,2000年5月内部印发.

[16]红河州回族简史[M].1996年2月内部编印.

[17]沙甸区委、区政府.沙甸的昨天、今天[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18]玉溪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玉溪市民族志[R].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19]昆明市宗教事务局.昆明伊斯兰教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0]姚继德,李荣昆,张佐.云南伊斯兰教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1]云南省宗教学会与云南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云南伊斯兰文化论文选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22]马开能,李荣昆.云南伊斯兰教[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23]昆明市宗教事务局.昆明伊斯兰教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4]马恒丰.红河州伊斯兰教简史[M].2005年7月内部印发.

[25]大理穆斯林专科学校.大理穆专学术成果丛书[Z].2006年内部印刷,共13册.

[26]许淑杰.马注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7]陈约红.少年郑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28]夏代忠.郑和史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和晨光出版社联合出版,2005.

[29]蒋中礼.杜文秀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3):66-70.

[30] [英]安德鲁·D·W·福布斯.著.姚继德.译.缅甸的滇籍穆斯林——潘泰人[J].回族研究,1992(3):71-76.

[31] [英]安德鲁·D·W·福布斯.著. 姚继德.摘译.泰国北部的滇籍穆斯林[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2):85-91.

[32]荆德新.杜文秀起义[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

[33]高发元.杜文秀起义论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34]林荃.杜文秀起义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35]纳国昌.云南穆斯林人物志[M].2001年8月内部刊印.

[36]李世厚.郑和新传[M].昆明:晨光出版社,2005.

[37]马诚.杜文秀传[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38]高苏平.王连芳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

[39]杨怀中.张承志研究[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40]高发元.当代云南回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41]李红春,张实.关于云南“藏回”社会文化变迁的思考[J].中国藏学,2008(2):41-48.

[42]辛智.关于云南“帕西傣”的族属问题[J].民族团结,1997(7):62.

[43]张实,李红春.云南香格里拉县“藏回”族群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44]冯瑜,赵卫东,李红春.“地方性”的尝试——云南回族特殊族群民族认同、族群关系及社会文化变迁研究[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45] [挪威]弗雷德里克·巴斯.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C].李丽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责任编辑 杨永福)

The Summary of Studies on Yunnan Hui Nationality

MA Binbin
(National Institute of Yunnan Province,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Yunna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vince of China inhabited by the Hui, Hui study is unique in the history of Yunnan academic research and has its unique place in numerous studies, but there still has space for research. Based on the academic history,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re classifi 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Yunnan Muslim, Islam mainly in Yunnan, Yunnan Muslim historical fi gures, Yunnan Hui Studies from ethnology perspective. The paper focuses on combing Yunnan Hui studies academic context, discusses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uslim academic research, academic development so as to clarify the context of the study of Hui, look into the future of Hui study, especially developable theme and direction.

Yunnan Hui nationality; Islam; Muslims; historical fi gures; ethnology

K281.3

A

1674 - 9200(2016)05 - 0039 - 06

2016 - 05 - 09

马斌斌,男,回族,甘肃天水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2015级人类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

猜你喜欢

伊斯兰教回族昆明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昆明美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坚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
昆明的眼睛昆明的书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