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庄子学研究综述

2016-03-16

关键词:南华著作庄子

牟 晓 丽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明代庄子学研究综述

牟 晓 丽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明代庄子学是断代庄学史研究中比较薄弱的一环,前人对明代庄子学的研究较少。综述前人在明代庄子学方向上进行的研究,为学者继续深入研究明代庄学提供参考。

明代;庄子学;道家

《庄子》是我国先秦杰出的哲学著作,由于其思想博大精深,文笔奇诡变幻,古今文士每每欢赏之际,对《庄子》进行多方阐释,以致有关研究著作层出不穷。每一部庄子阐释学著作都反映了时代的学术思潮。同时,阐释者自身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追求也使得对庄子的阐释各具特色。据学者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统计,自汉唐至近现代,《庄子》一书的诠释注解著作多达一千多种①。针对这些解庄之作,熊钱基先生指出:“关于《老子》《庄子》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老学’‘庄学’,或者‘老庄学’。包括老子、庄子其人其书的再研究,历代对《老子》《庄子》的改造和诠释,《老子》《庄子》的现代价值,等等。《老子》《庄子》的思想对诸子百家有很大的影响,《老子》《庄子》及其注释在道教经典中分量不小,无论在道家或道教的研究中,都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②随事,朱伯崑、汤一介、钟肇鵬等先生也表示了一致同意。近年来,随着庄学研究走向深入化,学者们对庄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都推进了一个新高度。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方勇先生为庄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主持编纂了《子藏》丛书,其《庄子》一目中收录影印了历代重要庄子学善本书,为学者研究庄子学提供了方便。

进行庄学断代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庄子的思想,同时也了解前人对《庄子》这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利用状況。明代庄子学在继承魏晋、唐宋庄子学研究的基础上别开生面,有创新有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庄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庄学史研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1 明代庄子学研究阶段及特色

1.1 明代庄子学研究阶段

从明朝庄学的历史背景上看,明初庄学研究处于低潮时期。这是因为明朝统治者虽然表面上推崇道教方术,实际上只是借其为政治统治的工具。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科举考试采取八股取士制度,再加上明初严酷的文化政策,让庄学发展进入了灰色地带。随着明中叶商品经济的繁荣、政府意识形态控制的减弱以及心学的发展,庄子学研究进入了繁盛期。据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著录,正德前的庄学研究著作仅寥寥几部,大部分著作完成于明中叶及明末。明朝庄学研究著作总数也大大超过前朝。虽然其中不乏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朱得之《庄子通义》这样的精品之作,但是明人空疏抄袭的学风加上书坊印书的利益驱动使得这些著作中滥竽充数之作颇多。

1.2 明代庄子学研究特色

综观明代庄子学著作,明朝庄子学研究具有自己的特色。第一,这些著作基本上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色彩。单纯的以儒解庄、以佛解庄、以道解庄著作不存在,而且学者在融合三教解庄的时候思维更缜密,论证更周全,不再是简单的比附和挪用概念术语解庄,而是深入探讨内在理路,融会贯通。第二,受到明代心学思潮的影响,这些解庄著作都注重对心性的探讨。如朱得之以“良知”“良能”“理一分殊”等思想解庄。第三,这些著作都关注了《庄子》文章的辨伪。无论是赞同苏轼的《让王》以下四篇为伪作,还是驳斥这一观点,都各自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其中不乏有新意的见解,深化了人们对《庄子》文本的认识。第四,明末遗民的“孔子托孤”说是庄子学史上一项独特的内容,可以说是庄子“无用之用”的一次现实演练。庄屈合论也是一大亮点。第五,大量的明代庄子学著作是对前人注释的汇集和补订,其中焦竑的《庄子翼》汇集前人注释49种,更是继褚伯秀《义海纂微》后汇集前人注释最多的一部著作。第六,有大量的伪书、抄袭之书需要学者重新进行考据和整理。

2 明代庄子学研究论著概述

目前所见有关明代庄子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4年朗擎霄出版《庄子学案》③,其中《历代庄子学述评》一章,对先秦至民国的庄子学史进行了简介和评论。其中第六节即“明代之庄学述评”,其对明代重要的庄学研究者朱得之、陆西星、释德清、方以智、沈一贯、焦竑、陶望龄、文德翼、黄洪宪、金兆清、宋濂的著作收录序言并对其书进行简要评论。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庄子学研究成果较少。崔大华《庄学研究》④下编第九章考察了庄子思想与宋明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双向互动影响,其较多探讨的是宋代理学家对庄子学思想的吸取和改造,对明代心学与庄子学关系探讨则较少。

进入二十一世纪,熊铁基主编的《中国庄学史》⑤是中国庄学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其下卷第七章论述明代的庄学。该章首先分析了明代思想文化特点、学术特点及明代庄子学研究的总体特色,然后对明代重要的庄学研究者及其著作进行了个案分析,主要包括:宋濂、杨慎的《庄子》研究,陆西星及其《南华真经副墨》,释性通及其《南华发覆》,释德清及其《庄子内篇注》,沈一贯及其《庄子通》,焦竑及其《庄子翼》,朱得之及其《庄子通义》,潘基庆及其《南华经集注》,程以宁及其《南华真经注疏》,李贽、傅山的《庄子》研究,方以智的庄子学研究。其中既包括学者的生平简介和庄子学思想概要,也对其著作的体例、内容、特色进行了扼要的分析。书末附录一《历代庄学文献提要》择要收录明代庄子学文献45本,对快速了解明代庄子学文献全貌有极大帮助。不过限于篇幅和通论的性质,《中国庄学史》明代庄子学部分内容有限,尚有部分重要明代庄子学文献未予提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008年,方勇出版了《庄子学史》⑥。此书第五编为“明代庄子学”。其首先对明代庄子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概述,然后对重要的学者、著述进行了简介。值得肯定的是,该书较之熊铁基的《中国庄学史》收录更为详尽,熊铁基版收录的学者著述方勇版都有收录并且介绍更为详细,同时对明初薛瑄的庄子学思想、《永乐大典》中所反映的庄子学、陈深及其《庄子品节》、李光缙及其《南华肤解》、李腾芳及其《说庄》、陈治安及其《南华真经本义》、周拱臣及其《南华真经影史》、程以宁及其《南华真经注疏》设置专节介绍。此外,方勇还对有特色的庄子学学派进行了分类介绍,如专辟一章介绍心学家的庄子学、前后七子的庄子学、唐宋派的庄子学、竟陵派的庄子学、佛道二教学者的庄子学、明代遗民的庄子学以及总结了明代戏曲、小说领域的庄子学,可谓搜罗备至,洋洋大观,全面介绍了明代庄子学的发展。该书由于卷帙浩繁,难免有芜杂不清的弊病,同时在明代庄学文献的选择上有失当之处。如有学者指出,方勇先生在论述李光缙《南华肤解》时所采用的陈懿典《南华真经三注大全》中的文字虽然署名为李光缙,实际上盗用自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胼拇》篇的解题。这种不加考证、文字引用的失当,有碍于我们了解学者真实的庄子学思想,也警示后来学者增强对明代庄子学文献的辨别和考证。

3 明代庄子学研究论文

3.1 明代庄子学研究学位论文

山东大学2009年白宪娟博士的论文《明代庄子接受研究》,从接受美学角度展开《庄子》在明代由文本到作品转化的研究,舍弃明人对《庄子》义理阐释的研究,而着眼于明人在对《庄子》进行文章学评点时所作出的审美评价。该论文以时间为线索,分为明初期、明后期。明代初期以刘基、高启为个案研究,内容侧重于考察明前期诗文领域内的《庄子》接受研究。明后期《庄子》接受研究则分析了以陈献章、李贽为代表的心学家对《庄子》的接受,以及王世贞为代表的“复古派”与袁宏道为代表的“性灵派” 对两派《庄子》的接受,并对明末重要注本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进行了分析。该论文思路新颖,资料翔实,论证准确,惜限于角度问题,对明代庄学未能做俯瞰概览式研究,不能反映明代庄子学全貌。

四川大学2009年刘海涛博士的论文《明代庄子学研究》是一篇极有分量的明代庄学研究论文。该论文以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为基本参考资料,对明代庄子学文献做了大量的考证、补遗与辨伪工作,基本划定了明代庄子学研究的书目范围,为学者研究明代庄子学文献提供了准确的参考资料,扫清了文献上的障碍。同时,作者还探讨了明代庄子学在正德前衰败的原因并分析了明代庄学在正嘉复苏的特点,论析了明代隆庆后庄子学以佛解庄的潮流。最后论文分别对陆西星的《南华真经副墨》、袁宏道的《广庄》、憨山德清的《庄子内七篇注》做个案式的分析。论文末章探讨了明代庄子学在清代的影响及其终结缘由。

此外,博士和硕士论文中一部分内容涉及明代庄子学或者针对具体的明代庄子学学者和著作做个案分析的这部分论文篇目较多,研究也更为深入细致,是我们研究明代庄子学重要的参考文献。如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周群华博士论文《〈庄子〉散文评点研究》第二章探讨了明代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和释德清《庄子内篇注》中对庄子散文行文特点的文评;2011年北京大学白静的博士论文《焦竑思想研究》中的第一章《焦竑的道家思想》中的第二节“《庄子翼》研究”等等,兹不赘述。

3.2 明代庄子学研究单篇论文

一些单篇论文,对明代庄子学的相关内容和问题进行了探讨。如业师张洪兴先生的《论明代中后期庄子学的勃兴及其表现特征》一文,探讨了明代后期庄子学勃兴的原因,并以儒解庄、以佛解庄、以文解庄、以道解庄,在阐释指向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同时,由于受社会浮躁风气、出版商“射利”、心学末流之影响,明代中后期的庄子学也呈现出虚浮之风气,有空疏、剽窃之弊。李波《明代桐城〈庄子〉研究》一文,从地域角度探讨了桐城学者以儒解庄、以《易》解庄的独特的学术文化特色。同时桐城学者方以智、钱澄之等明末遗民借《庄子》研究来表达故国之思、爱国之情,使明代桐城庄子学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为庄子学增添了新内容。刘海涛《明代制义风格与〈庄子〉考》探讨了明代正嘉时期随着阳明心学的兴起,在科举制义文风转变之际,包括《庄子》在内的古文辞及释老之言均进入了科举制义,这使庄子学从前中期的沉寂中复苏过来,并迅速地繁荣起来,与此同时书坊中出现了大量以应考试之需的品评《庄子》的刻本,这些粗制的陋本又使晚明追奇猎艳的文风愈演愈烈。同作者的论文《丛林论〈庄〉与明代学风》探讨了《庄子》由明代前中期丛林对其的冷落到晚期丛林佛化《庄子》,为丛林所用的现象,以及此现象与晚明搜奇猎艳的学风的互相影响;另外一篇论文《〈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庄学著述析论》认为清人对明代庄子学的态度由前中期的推崇转为彻底的批判与否定,这种转变的转折点即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王瑞的论文《审美个性:庄子与明代浪漫主义》强调庄子与明代浪漫主义的审美个性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反对理性的哲学主流而强调感性,都反对刻意为善的美学主流而强调真、自然,相较于由人组成的社会,他们都更关注个体的人。 但是二者在审美个性中也有本质不同,庄子强调“以人合天”,而明代浪漫主义文学则把人本身提升到了第一位。此外,研究明代学者及庄子学著述的单篇论文还有:王红蕾《憨山德清注庄动机与年代考》、李曦《释德清〈庄子内篇注〉研究》、黄红兵《释德清和释性通二人的庄学思想及其比较》及《朱得之的庄学思想研究》、刘蕴娇《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对〈庄子〉文学的评点》,等等。

4 总结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庄子学研究成果较少,是断代庄子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明代庄子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值得我们重视之处在于:对基础文献的考订与辨伪,对明代庄学做整体性的宏观把握,探究明代庄学对清代庄学的影响,探究大量学术价值不高的庄学文献中所包含的众多文化现象,以及对各种《庄子》著述的阐释上仍有大量的研究空间,等等。

注释:

①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3.

②熊铁基.道家道教文化书系·总序[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③郎擎霄.庄子学案[M].上海:上海书店,1992.

④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⑤熊铁基,等.中国庄学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⑥方勇.庄子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方勇.庄子诊评[M].成都:巴蜀书社.2007.

[3]方勇.庄子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熊铁基,等.中国庄学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李增华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6.056

2016-01-05

牟晓丽(1987—),女,吉林德惠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I206.2

A

1674-6341(2016)06-0135-03

猜你喜欢

南华著作庄子
柴文华著作系列
南华新书架
赵轶峰著作系列
南华新书架
杨大春著作系列
南华新书架
李帆著作系列
南华新书架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