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朔访古记》的史料价值探析

2016-03-16

关键词:访古

贾 微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河朔访古记》的史料价值探析

贾 微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河朔访古记》是元朝文人廼贤的一部笔记体游记作品,今只残存三卷,主要记载了真定路、彰德路、河南路这三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书中保留了许多碑刻文字和书画名目,对佛教文化和僧人有一定的记录,并且对古都邺城也有较为详实的记载,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河朔访古记;廼贤;史料价值

廼贤,《四库全书》中作纳新,字易之,号河朔外史,本突厥葛逻禄氏,汉姓马,在元代属色目人。世居金山(今新疆北部阿尔泰山)之西,祖上内迁南阳(今属河南)。自幼接受汉族文化教育,精通汉文,早年曾到过大都,受到揭傒斯、欧阳玄等人的赏识。至正年间,北上游历中原,历经郑、卫、赵、魏、中山之郊,足迹遍及大河南北、古今帝王之都邑,对当地的宫室陵墓、寺庙断碑、遗迹残址都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1 《河朔访古记》的严谨性及作者的考辨意识

《河朔访古记》本有十六卷,但多已散佚,今只残存三卷。《四库全书》记载曰:“此书久佚,今散见《永乐大典》中者惟一百三十四条。”当时的编者,将这一百多条根据作者的所游疆域整理成上、中、下三卷,分别讲述了真定路、彰德路和河南路的州县沿革和名胜古迹。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具有极强的严谨性和考辨精神,保证了历史资料的准确性,使该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

1.1 对于相关史实记载的严谨性

廼贤游历范围遍及大江南北,亲身的研究与考察,使其掌握了大量的地名资料。残本《河朔访古记》中涉及到的地名多达上千个,文中解释了许多地名的成因以及变更,并罗列别名。在叙述州县历史沿革时,自先秦至作者所处的元朝,都一一阐述,极为详尽,层次分明,使人一目了然。以“磁州”一条为例:

磁州。《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为邯郸郡地,汉为魏郡赵国地,晋为广平郡地。后周,置成安郡,隋置磁州。唐天祐,改惠州,寻复磁州。宋曰滏阳郡,金以隶彰德。国朝属广平路,领县四,曰:滏阳、邯郸、武安、成安。

作者在文中追本溯源,行文简练,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该地地名的变更过程与发展脉络。这类记载对于历史学者研究州县的历史变迁以及舆地学者考证地名都有很大的帮助。

从《河朔访古记》的记载内容上我们还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对地名记载详细、考证严谨,还注重实地考察,加强与“土人”的沟通。如在描写漳河的水势时,就有这样的记载:“土人云,春夏水涨,至与岸平,阔可数里,号小黄河。”另外,在下卷“升平太子庙”一条中,亦有“土人云,至今风月清夜,窅然时闻笙箫之声”的记载。可见,作者很注重从当地民众父老中搜罗资料。虽因时代变迁,有些说法不免会有讹误,但其深入民间认真探究的态度可见一斑。同时,作者在成文过程中还引用了《禹贡》《左传》《史记》《汉书》《列仙传》《北史》《穆天子传》《水经》《邺中记》等诸多文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保证相关史实记述的准确性,体现了作者著书态度的严谨。

1.2 考辨意识较强

作者在成书过程中还有一定的考辨意识,没有一味地人云亦云,也没有盲目地遵从古书,而是带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如在“中山府城中”一条里,作者记录了世人对天宁寺后一小寺的相关传言:“天宁寺后,有小寺,世传慕容垂之后宫也。其妃以诬被杀,冤血溅砌石,石白血殷,渍而不灭,每雨过,其色甚鲜。”而作者经过翻阅《北史》后发现,慕容垂并没有被冤杀的妃子,只有成哀皇后段氏因劝谏慕容垂改立太子,与当时的太子慕容宝结怨,在慕容宝继位后被迫自杀,进而作者怀疑传言中的妃子血迹,可能是段氏之血。同样,在叙述西门豹治理漳河之事时,因《史记》和《汉书》所载有出入,故作者把两部书的记载都罗列出来,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曰:“今史、汉所载,二说不同,余疑当时豹尝凿渠,而后湮废,至起绍修,故民歌之,今并录焉。”

另外在提到“汉中山王陵”时,作者也纠正了一些历史讹误。世人都认为安喜县东的两个陵墓是“二女陵”,而作者通过考证发现是汉中山哀王、宪王之陵,并引用《寰宇记》的内容来做进一步的论证。在记载汉蒲关侯柴武之墓时,也纠正了当地关于此墓为“柴世宗墓”的传言。作者认为,墓地的台冢是汉朝的规格,而柴世宗是后周时人,所以传言显然是错误的。而作者能得到这些有价值的结论,与其自身深厚的文史功底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熟悉运用密不可分。

2 《河朔访古记》内容丰富详细

作者严谨的态度和深入实地的考察,使《河朔访古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河朔访古记》中记录的一些关于古川寺庙、城郭宫室以及王霸人物的内容是其他史书中没有或者不够详细的,正如四库馆臣所说:“今所存诸条,其山川古迹多向来地志所未详,而金石遗文言之尤悉,皆可以为考证之助。”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对其佛教研究、书画碑刻研究和宫室研究三个方面的价值进行分析解读。

2.1 《河朔访古记》关于寺庙和高僧的记载

《河朔访古记》中谈及了许多寺庙残碑和高僧轶事。记载的寺庙有开元寺、临济寺、柏林院、天宁寺、观音禅院、龙兴寺、白马寺、应天禅院等。书中对白马寺中的元朝碑刻全文录入,在提及开元寺、临济寺、龙兴寺等寺庙时,并没有简单介绍寺庙的构造,对寺内的建筑碑刻、书画墨迹都有涉及。在记载寺庙的沿革时,也有理有据,如在介绍开元寺时,引用了藁城主簿李宿撰写的《解慧寺三门楼赞》,云:“后魏兴和二年,建寺曰净观,至隋开皇十一年,改曰解慧,后复改,开元寺。”

书中提到的高僧有临济和尚、赵州和尚、佛图澄、竺法兰等,临济和尚即义玄,慧能六传弟子,受法于洪州黄檗山希运,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来到今天的河北正定,在滹沱河边建立临济院,广纳信徒,创立临济宗。临济宗主张通过“棒喝”来交流某种道理,《河朔访古记》中对相关传闻轶事亦有记载。在白马寺一条中,记载了竺法兰驮经建白马寺之事:“汉永平中,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经,至于西域,初假馆于鸿胪,后即东都雍门外,建白马寺,为译经之所。嗣后,沙门踵至,若康僧会之于吴,佛图澄会之于晋,鸠摩罗什求那跋摩之于宋,元奘无畏之于唐。”在记载佛图澄墓时,提及的多是鬼神灵异之事,言其“身长八尺,腹旁一窍,常以絮塞,夜欲读书,则拔其絮,窍中光出,照于一室”,并且“善诵神咒,役鬼神”,能“洞见千里外事”;还对其预言“戊申祸乱”,后赵国祚难以延续之事进行了详细记载。

2.2 《河朔访古记》关于书画碑刻的记载

《河朔访古记》中记载了许多的断碑残碣,如:开元寺中赵闲闲(即赵秉文)的墨迹;《转藏经碑》《封居赋》上的小篆千字文;临济寺吴道子的《布袋和尚像》和《摇铃普化真赞》,苏轼的《墨竹绿筠轩诗》石刻;真定路府学内刘法的《墨史图》石刻和杨邦基的画作,以及金朝诸人的诗作。

唐卢舍那珉像碑,为唐蔡有邻所作。欧阳修曾有言曰:“唐世能名八分者四家,韩择木、史惟则世传颇多,而李潮及有邻特为难得。”很多东西都是因为流传下来的少而倍显珍贵,而稀有的名家之作则更为难得,《河朔访古记》也是研究蔡有邻作品的重要文献资料。彰德城中的韩琦庙中有《昼锦堂记碑》,为宋参知政事欧阳修撰,翰林学士蔡襄书。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在政治上文学上都有所建树,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写此文的蔡襄则是当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的“宋四家”之一,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故此碑在文学上和书法上的价值也极为重要。汤阴县的《嵇绍墓碑》为魏国公韩琦撰写,《河朔访古记》对此碑文进行了全文收录。嵇绍是嵇康之子,在汤阴因护佑晋惠帝而遇害,其气节与忠义一直受到历代文人的赞颂,韩琦在文中亦有感叹,曰:“故其大忠伟节,赫然与日月争光,崒然与山岳争高,天地不可穷,而公名亦不可穷矣。”

另外,见于书中记载的还有各种墓碑、纪功碑、颂德碑,在此无法一一列举。值得一提的是,在书的末尾,作者把洛阳当地从汉朝到唐宋时期的碑刻名目、作者以及造碑年月都进行了记载罗列,即使许多已毁灭不存,但因为文字的记录作用,使后人知道这些碑刻曾经存在过,也为今人研究当时的碑刻和历史提供了史料支撑。

2.3 《河朔访古记》关于邺城宫室的记载

从《河朔访古记》的存留部分看,关于宫室园林的介绍,多与邺城有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邺城本身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诸多朝代的重要都城,自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并以邺城为政治中心始,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朝都曾在此建都,邺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另一方面,也与《河朔访古记》的散佚有关。洛阳历史悠久,在我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曾在此建都,唐朝以陪都方式存在,武周时期也在此建都,但此书并没有过多的笔墨谈及洛阳的园林,反而更多的是在写陵墓坟冢,大概因此书散佚较多,使记载洛阳园林宫室的部分没能流传下来。

关于古都邺城的相关文献,不能不提到《邺中记》。书中有许多关于邺宫宫室、器物以及邺城的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介绍,该书是记载割据王朝的国都邺城的专门史籍,是研究十六国时期邺城的重要文献资料。但《邺中记》中的内容有断代史的性质,主要记载后赵石虎实事,有一定的局限性,况且《邺中记》的原本已失,仅存辑本,有些记录的真实性存疑且无法考证。

《河朔访古记》对邺都宫室的几次兴废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从曹魏在此建宫殿、造三台,到西晋年间的汲桑起义焚毁邺宫,之后后赵石勒又重新营建邺宫,东魏北齐也先后在此建都,并对邺城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建,书中还引用了《北史·高隆之传》进行论证,曰:“隆之领营构大将,以十万夫撤洛阳宫殿,运于邺,构营之制皆委隆之。增筑南城,周二十五里,以漳水近城,乃起长堤为防,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以造水碾硙。”而北周末年韦孝宽平尉迟迥的邺城之战,更是导致邺城消亡的重要原因,书中不仅对此事有提及,还在“尉迟公庙碑”一条中对此事进行了简要叙述。

书中见于文字记载的宫室园林,除邺宫外,还有铜爵、金凤、冰井三台和华林苑。在提到三台时,作者不仅将它们的兴废、名字的变更以及各自的规模和用途交代得很清楚,还在末尾记载了“曹操铜爵台瓦”可滋水发墨的说法,大有古瓦消磨,今不如古的感叹。在“华林苑”一条中,对园林构造和飞鸾殿、密作堂都有详细介绍,如:

密作堂,周回廿四架,以大船浮之,以水为激轮。堂为三层:下层刻木人七,弹筝、琵琶、箜篌、胡鼓、铜钹、拍板、弄盘等,衣以锦绣,进退俯仰莫不中节;中层刻木僧七人,一僧执香奁,立东南角,一僧执香炉,立东北角,五僧左转行道至香奁所,以手拈香,至香炉所,其僧授香炉于行道僧,僧以香置炉中,遂至佛前作礼,礼毕整衣而行,周而复始,与人无异;上层作佛堂,旁列菩萨、卫士,帐上作飞仙右转,又刻紫云左转,往来交错,终日不绝。

综上,《河朔访古记》在内容上的丰富以及作者著书的严谨,都赋予了该书较高的价值。另外,本书在体裁上属于笔记体游记。笔记性质的作品是古典文献的一部分,是研究古代民俗风情、历史事件、文化传承以及器物和风景名物等世间万象的重要文献资料,而《河朔访古记》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实地考察而书写整理的一部具有笔记性质的作品,理应得到史学研究界更多的重视。

[1]纳新.河朔访古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李修生.全元文[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3]陆翙.邺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方广锠.中华文化通志 佛教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杜荣泉,谢志诚,夏自正,等.中华文化通志 燕赵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刘嘉伟.河朔访古记的文史价值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2010,(3):143—146.

责任编辑:卢宏业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6.058

2016-06-30

贾微(1989—),女,河北邯郸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地方文献。

K852

A

1674-6341(2016)06-0141-02

猜你喜欢

访古
阳泉水乡遗韵
王善同
东岳访古
访古楼冲得句
访古探幽
山行
访古十二篇(两首)
访古十二篇(两首)
西狭访古
访张居正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