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饮马长城窟行》本辞考

2016-03-16

文化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汉乐府饮马陈琳

蒲 帅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文史论苑】

《饮马长城窟行》本辞考

蒲 帅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汉乐府旧题《饮马长城窟行》是研究汉代文学作品中“长城意识”演变的典型文本。旧时多以《乐府诗集》中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一诗为其乐府古辞,但此说疑点颇多,存在较大问题。从诗文内容、用词用句、整体风格等角度来分析,结合汉代“长城意识”的演变过程与规律,发现:这一题目的乐府古辞并非是《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而传为汉末陈琳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才是这一乐府旧题的真正本辞。

《饮马长城窟行》;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属于汉乐府古题,取意于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汉乐府中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一诗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纂的《昭明文选》,题作“乐府古辞”。后又被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卷三十八《相和歌词·瑟调曲》中,“乐府古辞”的说法长久以来也一直被人们广为接受。关于《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非乐府古辞的问题,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便有学者注意到并给出了论证。先是有费秉勋先生的《〈饮马长城窟行〉本辞探实》一文,[1]后又有傅如一先生的《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考索》一文,[2]均对此问题做了详细阐释。但遗憾的是,前人的工作并未得到广泛认同、产生广泛影响,目前对这一问题的基本看法依旧从古,故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问题再作讨论。

一、质疑《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非乐府古辞的原因

为了方便论述,现抄录《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全文如下: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第一,从诗文内容看,全诗内容主要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属于典型的游子思妇题材,丝毫没有提到任何关于长城、马或者戍边的意象,与题目《饮马长城窟行》没有任何关联,这并不符合汉乐府的一般形制,如同《汉书·艺文志》所言,汉乐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作品的内容,特别是首句,往往与题目息息相关,如《战城南》写战事惨烈,首句为“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孤儿行》写孤儿伶仃,首句为“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等,皆可援为例证,而这首诗,依例题目或当为《青青河畔草》,而绝非是《饮马长城窟行》的乐府古辞。

第二,从用词用语上看,《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明显受到《古诗十九首》的影响,很多句子之间都有明显的模仿关系,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类似于“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古诗十九首之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类似于“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古诗十九首之十七);“上言加餐食”脱胎于“努力加餐饭”(古诗十九首之一),等等,皆证明它们属于同一类作品,即为佚名的古代文人诗,而并非《饮马长城窟行》的乐府古辞。

第三,从整体风格上看,这首诗也与其他典型的乐府诗存在明显差异,文人化修饰的气息更浓,全诗所表达出的“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的思想感情主旨也与古诗十九首息息相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四句脱胎而来的后半部分,不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节奏韵脚,[3]都与前半部分有显著的差别,表现出明显的拼接痕迹,更像是对古诗十九首的一首仿作作品。

二、认定传陈琳作《饮马长城窟行》为乐府古辞的原因

在提出对于《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为乐府古辞的质疑之后,笔者也支持后世传为陈琳所作《饮马长城窟行》才应该是这一题目真正古辞的观点。现将其全文抄录如下: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后世对《饮马长城窟行》这一古题的拟作甚多,陆机、袁朗、杨广、虞世南、李世民、王籍和王建等众多世人均有以此为题的作品传世,但笔者认为这首《饮马长城窟》并非如传言为陈琳所拟做,而应是这一古题的乐府古辞,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这首诗不可能是汉末陈琳的作品。一方面,从陈琳创作风格的角度看,陈琳今存诗四首,除《饮马长城窟行》外,其余三首都是整齐的五言诗,且诗的语言典雅,内容上都是典型的文人抒怀,其格调与这一首《饮马长城窟行》风马牛不相及。[4]另一方面,从诗歌形式看,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五七言相杂的特点也并非汉末文人诗所有,时间上将其定为是汉末陈琳所作并不合适。

第二,这首诗在内容技巧上更偏向于民谣而非文人诗,如采用虚构对话作为连缀成篇的主要方式,使用顶针格等修辞手法等,均是古代民谣中的传统手段,符合乐府古辞的一般特征。此外,整首诗在语言句法上也更为贴近乐府古辞原貌。包括首句与题目之间的密切关系、古朴无华的语言、强烈的写实性等特点,与汉乐府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相比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它们是同一类作品,即为《饮马长城窟行》这一古题的乐府古辞。

三、认定传陈琳拟作《饮马长城窟行》为乐府古辞的意义

由于本文的前提在于研究汉代文学作品中“长城意识”的演变,因此对判定《饮马长城窟行》古辞内容意义的认识也正是基于这一层面的考虑。

总的来说,确定这些诗作的时间关系和逻辑顺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秦汉时期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长城意识”的演进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传为陈琳所作《饮马长城窟行》的后半部分有这样几句:“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这几句并非是汉代人的原创,而是参考了前代早有流传的民谣:“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这一秦代民谣见于魏晋之际哲学家杨泉的《物理论》,今已失传,但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对此有所引述:“始皇二十四年,使太子扶苏与蒙活筑长城,起自临挑,至于碣石。东暨辽海,西并阴山。凡万余里,民怨劳苦。故杨泉《物理论》曰:‘秦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具冤痛如此。今日道南谷有长城,自城北出,有高坂,傍有土穴出泉,绝之不穷。《歌录》云:‘饮马长城窟’,信非虚言也。”

其中所提到的《歌录》,当为当时流传的一部民歌辑录,而其中所引的诗句,也应当是“饮马长城窟”而非“青青河畔草”。这段话既是对《饮马长城窟行》古辞内容的一项证明,同时也体现出了其与秦代民谣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秦汉时期正是以长城为核心代表的北方防御体系修缮完备的时期。长城繁重的修筑工作需要朝廷征调大量的人力物力,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长城又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掠夺的第一线,需要大量士卒常年驻守在此,惨烈的战斗更是接连不断。这两方面因素的混合使得长城成为一个先天带有“分别”意味的意象符号,不管是劳役还是征戍,与长城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是天人永隔,因此,在秦汉时期,长城更多的承载着下层劳动人民骨肉分别的痛苦和对于苛政暴政的不满,《饮马长城窟行》这一乐府古题自然也不例外。而在重新确定其乐府古辞内容之后,再结合秦代民谣和杞梁妻故事的发展演变,“长城意识”这一文化观念在汉代文学中的演变线索便显得更加清晰明确。

[1]费秉勋.《饮马长城窟行》本辞实探[J].人文杂志,1980,(3):42-46.

[2][4]傅如一.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考索[J].文学遗产,1990,(1):113-115.

[3]郭铁娜,张世超.《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蔡邕作”献疑[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5):76-80.

【责任编辑:刘亚男】

I207.22

A

1673-7725(2016)01-0192-03

2015-10-15

蒲帅(1993-),男,山东淄博人,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汉乐府饮马陈琳
The Effects of θ on Stability in the θ-Milstein Method for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陈琳作品《一口清茶,板栗飘香》
点击“将军饮马”模型的用法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美育文化熏陶
嘉峪关: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从音乐民歌看雅俗文化的融合
《长歌行》
将军饮马与最短路径
没有绝对的天分,也没有绝对的天才——指挥家陈琳专访
“将军饮马”型问题的一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