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莲池会的起源与文化价值
2016-03-16李成龙
李成龙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 大理 671003)
【辨风正俗】
大理莲池会的起源与文化价值
李成龙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宗教蕴含丰富的思想文化,其历史起源可帮助我们还原历史。莲池会作为白族地区特有的民间宗教女性信仰现象,积淀了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追溯其历史根源可以还原南诏历史。基于此,本文力在发掘莲池会在白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和意义。
宗教;莲池会;文化价值
杨政业先生认为:“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看,莲池会是整个白族文明史的组成部分。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莲池会是研究白族妇女民间宗教社团的重要资料。白族乡村莲池会的活动是白族村社文化的一大景观,它包含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1]为深入了解莲池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与传承建议,笔者于2015年9月28日-10月2日在大理市挖色镇进行田野调查,调查范围包括挖色镇大城村、高兴村、光邑村、康廊村、挖色村和海印村6个行政村,得到了关于挖色镇南诏国史佛教起源和现今莲池会的第一手资料。
一、挖色镇整体概况
(一)挖色莲池会历史起源
挖色学者王富称:“挖色镇大成村北沙漠庙一带是白族文化的源头,隋至唐初称这里的先民为东洱河蛮……”大成还是洱海东岸古代的宗教和交通中心。[2]
佛教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并在唐代逐步繁荣。大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白族先民曾于唐代在此建立东南亚第一大国“南诏国”,在当时与印度这一佛教大国毗邻,因此大理地区的佛教传入较早。[3]此地佛教的传入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势力曾一度扩张到滇西北地区,进入洱海区域,使藏传佛教在此流传;二是公元738年,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南诏则派使团到长安进贡,并派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汉文化,因此,中原地区的佛教文化也进入大理地区。
从字面理解,“莲池会”中的“莲池”与净土宗、莲宗、莲社、白莲社及白莲华社等相关。“净土宗,佛教之一派,以普贤为初祖,主于念佛往生,晋慧远专倡净土法门,住庐山结莲社……一名莲宗,日本亦盛行之,为二十宗之一。”[4]田怀清认为:“净土宗在中国至迟产生于南诏丰祐时期,即公元824年-公元859年,宋元明时期得到广泛弘扬。”[5]侯冲也认为:“南诏时期就有禅宗、教宗、密宗和净土信仰传入大理。”[6]
(二)挖色镇莲池会分布情况
大理市挖色镇康廊村委会共有沙家村后宅、中格、王家、园中和寺涧6个自然村,人口3247人。其中沙家村、后宅、中格、王家和园中5个自然村历史以来属于上、下两位“老谷”(本主)管辖,沙家村中格、后宅属于“下老谷”,王家、园中属于“上老谷”,并以此来分为上莲池会和下莲池会。寺涧村则有自己的本主,但莲池会则属于下莲池会。光邑村委会有小城和官邑两个自然村,人口约2300人。光邑村所属的两个自然村虽共同信奉同一本主,但两村相隔有一定距离,两个自然村就习惯分别以各自的自然村活动为主,于是光邑村就组成了小城和官邑两个莲池会。
2015年,小城和官邑莲池会有成员320人,当年入会50多位,有经头母各2人。而成村共有28个自然村(会辖十二登和十六个卫星村),总人口6550人,共同供奉一位本主。因各个自然村分布分散,联系活动不便,就以登为单位,分为12个莲池会,分别为下三登:金龙甲莲池会、文几巷莲池会和石麟登莲池会。上九登:舍上登莲池会、大舍登莲池会、下王家巷莲池会、上王家巷莲池会、魁阁节莲池会、后巷节莲池会、渍上节莲池会、塘边甲莲池会和寺莲塘莲池会。
(三)挖色镇莲池会活动情况
据康廊村上莲池会一位经母讲述:“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是莲池会的固定会期。凡是挖色有莲池会的白族村寨,初一和十五家家门前都点香,即使家中没有莲池会成员,家中老人也会自觉或提醒家中的妇女点香。一般点在大门、天井、祖先灵位和厨房灶君神位前。香点完后经母就穿戴整齐到庙里集中,进行一天的祭祀活动。”挖色地区还有一年一度的“释迦节”,该地区所有莲池会共同参加,甚至其他乡镇的莲池会人员也来参与。
莲池会的日常祭祀活动多与白族的本主崇拜相关。[7]对挖色镇的莲池会而言,对本主的崇拜和祭祀并不亚于对佛教诸神和观音的崇拜。无论红白喜事,家中子女金榜题名抑或是家中喜添汽车等,都要到本主庙祭拜,向本主谢恩。莲池会要举办相关的祭祀谢恩仪式。然而,挖色镇大成村每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的本主庙,在迎送本主的仪式中,莲池会承担了迎送活动中启请、安神等宗教仪式。作家张明曾在《那时的洱海》一书中写道:“莲池会拜经,不仅在本主庙,崇善寺,有时到外地,比如庆洞圣源寺神都、巍山山龙、山于图山、宾川鸡足山、邓川下山口龙王庙、沧浪峰麓高兰照龙王庙、凤仪东岳庙、大理崇圣寺、湾桥合会寺、海东龙王本主庙等处。到巍山、宾川、邓川、海东等远处,即明显带有旅游性质。她们自己把它叫做‘朝山’”。[8]白族地区覆盖面最广,历时最长的巍山山龙山于图山接金姑、三月三会和绕三灵三大活动也是挖色莲池会的三大活动,这三大活动既是宗教活动,也透露着鲜明的民俗节日性质。挖色的莲池会成员通常是从农历二月初九开始参加活动,到四月二十五日结束活动。
二、莲池会在白族文化中的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大理地区莲池会起源于南诏丰祐时期,流传久远。而莲池会活动中,也遗留下众多南诏宗教历史的符号和特征,进一步得到了相互印证。在莲池会活动中,观音本主信仰的女性文化是南诏先民对巩固政权的佛教治国思想的历史痕迹。在莲池会活动中,崇拜的核心是本主信仰,并在活动中凝聚了白族传统文化的众多精髓。
(二)民族语言文化价值
白族语言能在白族村落中代代相传,与白族妇女是分不开的。传统的白族妇女受汉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直到现在,许多白族村落里中年以上的妇女很少有人会讲汉语,平时交流也以白语为主。从这个层面上说,白族女性是白族语言主要的使用者和传承者。作为莲池会的主要成员,她们不仅使用白语,也会用白语进行写作,创作了许多带有白族文化特点的作品,如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莲池会经文。
(三)文学价值
莲池会经文大多源于民间故事或歌谣,这些活在人民口头上的文学艺术细致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观音伏罗刹》《观音负石阻兵》《大黑天神》和《火烧松明楼》等故事在白族地区家喻户晓,几乎每个白族村寨都有关于观音的传说故事。在白族农村,学习讽诵经文是莲池会经母的重要活动,而莲池会的经母都能讲述一些佛教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在经母中广泛流传,更经由她们传给下一代。儿童听这些故事后,在同伴中相互交流,间接扩大了故事的影响面,由此实现了佛教故事的传承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白族民间文学的发展。
(四)艺术价值
莲池会的活动除祭祀讽诵经文外,在朝山、接金姑、绕三灵及全民性节日本主节,迎送太子和释迦的过程中,多属于交流和娱乐性质。对调、唱曲、霸王鞭等集体歌舞是莲池会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创作歌曲对莲池会经母来说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常常出现从晚上到天亮对歌还没结束的场面。白族的经典民歌、舞蹈技艺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代代传承,成为白族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载体。莲池会的经母服饰,特别是佩戴的香包、围腰、头饰等,更是白族刺绣艺术的珍品,也是白族丰富多彩艺术价值的真实体现。
三、结语
宗教信仰有其悠久的历史起源,也有其独有的现实意义,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信仰的内容在不断变化。随着科学不断进步,白族村落中的莲池会也发生了变化,加入了大量带有文娱性质的活动,使莲池会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女性组织,其宗教色彩有所淡化。当代的白族莲池会不仅是一个民间女性信仰现象,也是在社会文化中发挥独有作用的民间组织。
[1]林超民,杨政业.南诏大理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79.
[2]王富.鲁川志稿[M].大理: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2003.246-247.
[3]木芹会证.南诏野史会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200-205.
[4]丁福保.佛教大辞典[Z].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457-990.
[5]田怀清.南诏时期白族对弥勒佛、阿弥陀佛的信仰[A].赵怀仁.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99.
[6]侯冲.南诏观音佛王信仰的确立及其影响[A].赵怀仁.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73.
[7]沈义淑.浅析大理白族本主信仰的文化意蕴[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5-46.
[8]张明曾.那时的洱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216.
【责任编辑:董丽娟】
K892.4
A
1673-7725(2016)01-0056-03
2015-11-05
李成龙(1989-),男,吉林白山人,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