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口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性研究

2016-03-16宋艳欣

文化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营口普查文化遗产

宋艳欣

(营口理工学院图书馆,辽宁 营口 115014)



【非物质文化遗产】

营口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性研究

宋艳欣

(营口理工学院图书馆,辽宁 营口 1150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人类文明,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财富。营口地区目前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亟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本文首先主要论述营口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做好普查工作;第二,强化人才培养;第三,加强数字化保存与开发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营口地区;可持续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人类文明,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财富。营口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有序开展,但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源于民间,城镇化进程致使其发展空间受限。同时,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尚未体系化,一些特殊技艺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离世逐渐失传,很多项目成为急需保护的濒危项目,因此,必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其在新时代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营口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营口地区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辽河入海口左岸,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出海口岸。[2]汉朝起营口地区开始置县,至明、清两代,盖州、营口先后成为货通天下的贸易口岸。[3]截至2015年,营口已获批3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4项,包括盖州高跷、营口评书、盖州皮影戏、营口鼓乐;省级6项,包括盖州风筝工艺、营口木雕工艺、大石桥迷镇山庙会、望儿山传说、营口津式高跷、营口陈氏面塑;市级23项,包括营口布贴、营口剪纸等。[4]

二、营口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开展普查工作,摸清家底

普查工作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提,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可以了解本市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对其进行分级管理,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和发展策略。同时,挖掘本市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挥地域优势,促进文化建设。因此,要深入开展普查工作。

第一,普查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前期准备好相关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普查对象,培训相关的普查人员,保证普查安全、有序进行。普查过程中采取跟踪调查的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多次调查,反复印证,保证普查结论的真实性。

第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普查成果多样化。调查成果除文本形式的报告外,还应包括影像资料,尤其是针对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音乐等类别的调查,通过影像资料可更直观、更真实地记录调查情况。

(二)坚持人才战略

“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能否建立一支成员组成合理、体系完善、素质优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兴衰的关键。人才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第一,重视对高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培养。通过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师承传授等多种途径,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素质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引进顶尖人才,加强相关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和管理能力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第二,支持地方高校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及特色课程。依托营口理工学院、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等营口高校,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有效发挥高等院校教师、设备等教学资源优势,优化学习环境、提高培训质量。同时,鼓励各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及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确保护理念的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三)加强数字化保存与开发利用

数字化指将客观对象抽象、转变为计算机可识别的二进制代码,形成数字对象,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对其进行加工、数字编码、数字压缩、数字传播。[5]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以文献阅读、现场调研、专家咨询为基础,完成脚本撰写。如对“望儿山传说”的数字化,要考证传说的相关史料,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反映传说内容,教化后人。

第二,利用人物、配乐、场景等营造逼真的视觉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脚本中设置的场景加入数字化音效、布景等,使场景气氛浓郁,人物生物形象,让观众如临其境。

第三,降低复杂程度,节约制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数字化过程涉及3D制作等多方面的技术,要设计一套面向网络的经济、高效的虚拟重现方案,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三、小结

营口地区目前已批准3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可持续性开发,笔者提出了三点措施,加上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各部门的高度重视,营口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作定会取得长足进步。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2.

[2]营口市史志办.营口概览[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8.

[3]营口市史志办.营口通史[M].沈阳:万卷出版社,2012.15.

[4]曲景太.营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78.

[5]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

【责任编辑:刘亚男】

G122

A

1673-7725(2016)01-0178-02

2015-10-10

本文系2015年营口市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营口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性研究”(项目编号:Lx2015/13)研究成果之一。

宋艳欣(1984-),女,辽宁沈阳人,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学研究。

猜你喜欢

营口普查文化遗产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营口成为世界海蜇产业链核心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营口古代文明展》的内容设计与特色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
学习调查要“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