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及措施

2016-03-16

文化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仁爱道德理念

钟 婧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及措施

钟 婧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代先人集体智慧与精神追求的成果,是历久弥新的精神性资源。在中国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历史时期内,这些文化发展成果也将会继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及措施展开简要探讨,以期为有关领域的读者提供参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建设;作用;措施

传统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实践路径中必须要遵从和依赖的规则,以及习惯性的做法。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在历经五千余年的风雨流转后依然生机勃勃,发展动力不可阻遏,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明在今后的历史时期将会继续保持良好而稳定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做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性布局,在这个战略性的布局体系中,社会建设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我国在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内的社会建设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我们要积极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建设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推进社会建设,需要合理学习并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价值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内涵丰富的道德性行为指引,这些内容是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留给当代国人的精神馈赠。[1]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的指引下,积极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爱、信义及和平理念,以此为基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践行寻求更为丰富的内涵支持,进而为社会建设事业的有效开展助力。

(一)“忠孝”的作用

忠孝包含“忠”与“孝”两个概念,坚持与发扬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核心思想,对祖国及广大人民保持积极的热爱及敬畏之情,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要坚决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主要的地位,这实为当下的“忠”。与此同时,对自己的家人、父母长辈及同胞兄弟也应保持应有的孝悌之义,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善孝为先”有其深刻的意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子女对于父母具有赡养的义务”,这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继承。[2]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建设者,要积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学会扮演好人生中的各种角色,处理好忠孝之间的关系。

(二)“仁爱”的作用

仁爱的思想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历史悠久,与其他同时存在的文明形态相比,仁爱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思想要素,是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仁爱思想的现代意义主要在于,在实施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能彼此充满善意、谅解与包容,将对国家和人民崇高的爱,转化为实践过程中具体的人际情感关怀。以仁爱为基点,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利于我国社会建设事业。

(三)“信义”的作用

信即诚信,义即道义。诚信是立身之本,在任何时代背景下,诚信都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尺,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在改革开放的推进下,人们的相互关系更加紧密,诚信也就成为人际关系和谐的有力支撑,且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推进社会建设事业的顺利前进。贯彻诚信原则,就是要在社会实践行中,始终坚持言出必行、有诺必履。[3]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坚守做人行事的基本道义,对现实社会的运转保持责任心及关怀。

(四)“和平理念”的作用

和平理念,即始终保持世间万物和谐共存的基本思想。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更多的表现为对外关系中对战争及杀戮的一种回避性。具体而言,就是在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基于国家及人民视角,在建立良好的国际交往环境格局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和平性发展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有效秉持和平发展理念的条件下,我国全面性的社会建设事业将会更加顺利地发展。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建设的措施

(一)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

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印记,融合了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精华,是经过历史证明了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神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在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非常必要,然而,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因此,不同的经济基础,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当下,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就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包括升华“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优秀传统理念的内涵,赋予其时代意义,剔除其中所包含的封建传统思想。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包含着一定的等级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也蕴含着对于“忠孝”二字的诠释,这显然已不合时宜。[4]简言之,只有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人们生存发展需要的创新性转化,才能够有效的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

(二)吸收和借鉴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

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推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愈来愈紧密,除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文化交流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虽然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但文化多样化是与经济全球化并行存在的。我国的社会建设离不开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这一关系。当前社会上存在两种错误的对待传统文化的观点: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即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主张文化一体化;另一种是全盘复古论,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全盘否定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成果。[5]我们应辩证认识这两种观点,社会建设,需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关系问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及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既不能片面夸大也不能盲目否定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就要懂得在继承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及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其能为我所用。如西方价值理念中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诠释,其积极的部分对我们进一步升华“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理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我国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依赖于道德及法律这两项重要的保障手段。道德及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范畴,彼此间是紧密相连,但实施方式不同。法律依靠的是他律,而道德则依靠自律。在一定意义上,道德发挥作用时润物细无声,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往往更加有力度。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也能看到,在多元价值观的交汇下,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极端个人主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尤其是广大青年。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上存在“啃老族现象”(非忠孝)、“极端个人主义”(非仁爱)、“诚信缺失”(非信义)、“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非和平)等现象的原因。为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丰厚的道德资源。基于前文提到的“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吸收和借鉴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多种渠道,采取有效形式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第一,加强社会媒体的舆论向导力,利用各种网络媒介积极宣扬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以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宣传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如现在的综艺节目非常受大众喜爱,像“奔跑吧兄弟”“挑战者联盟”等,可以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理念为主题,在娱乐中对民众,尤其是对青少年灌输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在各种新闻、电视剧中,也可以多增设一些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栏目,以增强向导性。第二,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对象是广大青少年,这就需要学校一方面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不断完善相关课程;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如广播宣传、宣传栏宣传、主题晚会、主题演讲及主题社团活动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让学生深化理解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用正确的道德观念规范自己,争做一名崇德向善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结语

本文以社会建设为切入点,简要概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建设事业中的作用,并重点阐述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中作用的措施。

[1]陆卫明,曹飞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J].求实,2013,(9):71-75.

[2]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邹再金.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研究[D].广西大学,2013.

[4]张传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D].山东大学,2014.

[5]徐稳.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研究[D].山东大学,2012.

【责任编辑:刘亚男】

G631

A

1673-7725(2016)01-0090-03

2015-10-15

钟婧(1982-),女,海南海口人,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仁爱道德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儒家仁爱思想与中华民族之抟成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