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教学中母语负迁移的规避对策

2016-03-16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负迁移母语

张 波

(哈尔滨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翻译教学中母语负迁移的规避对策

张波

(哈尔滨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摘要]文章以汉日翻译过程为例,比较了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诸多差异,深入剖析了翻译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成因,强调了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必要性。并据此提出了有效规避母语负迁移影响的对策,以期在翻译过程中削弱和摆脱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帮助外语学习者培养目的语思维习惯,提高实际翻译能力。

[关键词]母语;汉日翻译;负迁移

在国内的外语学习者没有语言自然习得所需的真实语言环境,并且其根深蒂固的汉语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也会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严重的干扰。所以,学习者会自然地将母语规则运用到外语学习过程中,在翻译过程中创造出独特的中式外语或直接造成语句的误译,从而导致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产生。而翻译教学本身是一个促使学习者不断内化自身知识结构,逐步向目的语过渡的过程。所以,在翻译教学中,必须准确的分析和揭示母语负迁移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有意识地打破学习者的思维定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外语翻译能力。

一、母语负迁移现象

语言迁移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进入语言教学的研究领域,经历三个阶段的演变:(1)50年代,Lado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的相似之处有利于二语的学习,而与母语的差异之处则阻碍二语的习得。(2)60-70年代,由于对比分析的局限性,也就是学习的“困难之处”无法从直接对比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程度来推测或预测,所以错误分析应运而生。根据错误分析理论,第二语言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受母语影响导致的错误和非母语影响而导致的错误。(3)70年代末80年代初,母语迁移被视为一个复杂、难解且被多种要因所影响和制约的过程,人们试图从社会、心理和语言本身的角度探讨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母语迁移是指为促进目标语言的学习,学习者将他们的母语知识运用到外语当中去。[1]具体表现为学习者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常倾向于借助源语言的词义、句法结构或语言习惯等表达自我思想。语言迁移有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当外语的某些特征同母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出现正迁移;当母语与外语的特点不一致时,学习者如果借助或沿用母语的某些规则规律, 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正迁移可有效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加速新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掌握新语言;负迁移则为原本具备的知识体系阻碍了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出现问题。[2]

例如,在汉日翻译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负面作用尤为明显,常常导致误译,在翻译教学中可谓是难以突破的瓶颈。汉语和日语因两者均使用汉字,所以初学者往往以偏概全,先入为主的加注大量的个人认识。其实,汉语和日语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无论是语言还是语用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汉语和日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主要体现在词语表达和语法使用方面。[3]在词语表达上,汉语中成对出现的词语,日语通常一个单词就可以表达其意义。例如:“因为……所以……”的日语表达为“ので”一个词就可以。在语法使用时,汉语和日语的语法结构完全不同,汉语是主谓宾的结构,日语是主宾谓的结构。因此,按照汉语顺序翻译出的句子完全不符合日语语序的语法构成,词不达意,句意不明。另外,源于思维方式和交际原则的不同,日语表达中“内”“外”有别,强调立场和身份的转换,敬语使用规则也与汉语大相径庭。例如:同样是对自己公司的社长的动作行为进行叙述,在日语表达上,对“内”(本公司员工)或是社长的家人朋友时要用尊敬语来进行说明,而对“外”(非本公司员工)或公司的客户等,要用自谦语表达。[4]

二、翻译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成因分析

母语迁移既体现在对第二语言输入的理解过程中,又体现在第二语言输出的产生过程中,尤其直观地体现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的技巧与创作手法等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甚至可以说翻译的复杂性是一门艺术,难以掌握。[5]而语言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语言本身是一个丰富完善的体系,并富有社会科学的色彩。当代语言学家积极地把语言学理论应用到翻译学当中,以期将原本抽象的传统译论具体化,加强翻译理论的可操作性,实现等效翻译。

当代译学界对语言和翻译之间的关系有着明确的阐述。语言是翻译的原材料,翻译活动中对源语言的解读是一种最为直白最为完全的思维努力活动,是一个对不同的自然语言进行解码的过程。[6]当代翻译学中逐渐增大了语言学的比重,使得语言学和翻译学在翻译过程中紧密联系,互为依托。翻译必须源于对原文的理解,因此,在翻译之初,译者首先会对原文进行逐句的解读与分析。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首先关注的往往是语言形式本身,进而分析其语言功能,最后,结合整个语篇,考虑源语言在交际中的本质。[7]在翻译实践中,为了追求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追求与原文的对等,译者常常依赖母语寻求答案,在对源语言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难以摆脱母语的既得认知体系,倾向于调动和遵循母语固有思维方式进行理解,这必然导致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产生。

再者,从功能语言学的翻译目标来看,翻译必须实现语言的“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功能语言学认为,分析原文是翻译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翻译的偏差和谬误常常是源于译者对原文信息理解的疏漏和曲解。完美的译著必须将源语的纯理功能准确而完整地传译。纯理功能是语言的普遍语义特征,在译著中等值再现三大纯理功能却并非易事。其一,语言的纯理功能在不同语言体系、不同语境中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这无疑会对翻译活动产生极为复杂的影响。其二,翻译活动的首要动因是语言差异,因为差异而产生了翻译活动,后又因翻译而产生差异。可以说,差异亦增加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任何微小差异都可能导致某一文本纯理功能分布的失衡,因此,基于翻译的复杂性,译者会不自觉的将母语的认知情感和固有思维定式等转接到译语中来进行弥补,从而导致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产生。[8]

三、翻译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规避对策

母语迁移现象在翻译过程中实难避免,母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不容小觑。以汉日翻译为例,汉语和日语在词汇、语法、语篇、习俗、思维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别,这可谓是母语负迁移现象滋生的土壤。在汉日互译过程中,对源语言的误译大多源自母语的干扰。因为学习者常常试图借助汉语的语言规则或思维习惯来找到两种语言间的联系,通过建立语言间的对等关系来加以翻译。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必须具体地剖析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在语言表现形式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培养学习者正确的目的语思维方式,从而有意识地规避或削弱母语负迁移的消极作用。[9]

首先,加强词汇训练,重视不同语言系统间的差异。外语学习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词汇的学习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对词汇进行学习,必须将其置于目的语语境来加以认识和记忆,把握其本质意义,要理解它的感情色彩,搭配意义,句法功能等。正确而牢固地掌握目的语词汇是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前提和基础。在正确学习词汇的同时,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恰当的讲授和渗透翻译技巧,分析误译实例,使学生明确规避母语负迁移作用的必要性。

其次,强化语篇教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语篇是一个语言整体,由句子或一系列关联性语段组成,语篇既是语言单位,又是一种交际行为。语篇教学可以使分散的、抽象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在具体的语篇中得到完美的融合。教师可以借此讲授相关的集体行为规范、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政治背景等,这能够丰富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清扫翻译过程中对源语言文本的理解障碍。此外,在翻译教学中,借助语篇,分析源语言和目的语在信息传递、语体色彩等方面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外语学习者的言语交际能力,促进第二语言认知结构在源语境中的构建。而且,在翻译教学中,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语篇结构模式差异进行分析,能有效提高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的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有效削弱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影响。[10]

再者,课堂是学习外语的主要环境,教学上应尽可能营造外语交际交流的氛围,提供更多机会直接使用目的语。教学应以实践练习为主要内容,让学习者沉浸于使用目的语的环境中,培养目的语思维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对母语和目的语在语音发音、词汇词组、语法构成等方面进行比较,并使学生认识到语言与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模式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意识地逐步摆脱母语的干扰。[11]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既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背景、社会习俗,也能反映出该民族的意识形态、思维模式等。翻译,不只是语言活动,亦是思维活动,翻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并非单纯的文字对等互换,照搬母语结构和文化规则,势必会造成误解。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对于母语负迁移现象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运用对比分析法,准确把握源语言与目的语在语言规则、交际原则、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以便培养和建立学生的异文化意识,从而规避或排除母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法小鹰.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学生翻译学习的影响[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6).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刘念.浅析日语翻译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的影响[J].考试周刊,2009,(10).

[4]覃振桃.基于语言迁移理论的中日同形词习得问题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

[5]沈雪丹.翻译学研究方法[J].今日湖北,2014,(8).

[6]Neubert,A.Translation in Context: the Cultural Aspect[M].New York:Routledge,1994.

[7]Halliday,M.A.K,Hansan R.Language,Context,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Landon:Edward Arnold Limited,1989.

[8]冯文敬.韩礼德的纯理功能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7).

[9]陈琳.母语负迁移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

[10]宋艳.惠兆阳.语言迁移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科教文汇,2013,(5).

[11]张波,杨秋香.日汉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问题及其成因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4).

责任编辑:思动

Avoidance of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ZHANG Bo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xample of Chinese-Japanese translation process,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are compared. It is analyzed the causes of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n this paper. It is stressed that in teaching practice students should be trained to overcome this negative transfer. Based on this,solutions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weaken and get rid of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help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to cultivate language thinking habits,and hence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translation;teaching;negative transfer

[收稿日期]2015-12-1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542044。

[作者简介]张波(1978-),女,内蒙古满洲里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应用日语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5—0120—03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5.028

猜你喜欢

负迁移母语
母语
母语的牵引与表现的奇效——论魏金枝小说的方言运用
母语
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启示
中文母语对日语语序及动词学习的正负迁移
法语第二外语教学中英语的迁移作用分析
试析韩语汉字词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韩语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我们能否像阅读母语那样阅读外语?——在线篇章处理的证据
情景整合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学习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