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时期西安为都之地理因素探析

2016-03-16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都城西安

李 舒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历史时期西安为都之地理因素探析

李舒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230039)

[摘要]古都西安之所以能够长期为都,皆有赖于其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方面的优势。其气候、土壤、物产及地形地势等自然地理方面的优势与涵盖历史时期的奠基、政治、经济、交通和思想文化等人文地理方优势共同作用,相辅相成,奠定了西安不可撼动的大古都地位。

[关键词]西安;都城;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

西安作为13朝古都,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还是历史文化的沉淀。这里的“西安”不单是指今日行政区划意义上的西安,而是指位于关中这一较大范围的地理空间。“西安的名称起源较晚,但作为一个城市来说,它的发展演变却由来已久,丰镐、咸阳和汉长安城都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后来的唐长安城和它的关系更为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西安城也就是唐长安城的延续和发展。”[1](P106)历史时期西安为都的时间较长,且城址并非是在一处,大致上可分为四个阶段,西周丰、镐两京在沣河两岸;秦都咸阳跨渭河两岸;汉都长安城在渭河、灞河中间;隋唐长安则位于龙首原以南地区,同名异地,却相去不远。“长安附近作为都城,实肇始于周代。周人起于岐山之下,传至文王乃迁都于丰,武王继起,又迁于镐……周人东迁洛邑,秦国接踵而起……秦时已有长安,只是作为乡里的名称,西汉始在其地建置都城。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以及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和后秦,都曾经以长安为都,再后还有西魏和北周,前后合计起来,已经有七百八十余年了。”[2](P2)加上隋唐,大约有一千多年,历史之悠久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

两宋以前,关中地区一直都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西安更是人口集中,西汉初年,仅长安县的人口就有24万多。[3](P1543)同时也是全国政治权力、军事的所在地。在中国历史上,从先秦有记载以来,中原地区一直受到北方、西北少数民族的入侵,像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隋唐时期西北的突厥、吐蕃等,后来唐以后这种民族矛盾才逐渐向东北方向转移,而王朝也相应的开始向东、向东北方向迁都,所以从经济以及政治军事的角度来看,建都西安是历史时期特定条件下的产物。此外,西安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并且有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加上政治、经济、交通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王朝建立者选择西安为都是对各方面因素综合衡量后的选择。本文拟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历史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是指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包括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等多个层次的空间。“在形成古都的诸因素中,自然环境应居有一定的重要位置,都城的设置是不能离开自然环境的,如果忽略了自然环境,则有关都城的一些设想就无异成为空中楼阁,难得有何着落。”[4](P180)关中平原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山环水绕,西安成为古都拥有自然地理方面诸多的优势。

1.气候。在各种自然要素中,气候是最活跃的一种,当气候发生变化时,其他因素也会出现变化,其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具体而言,黄河流域属于温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甚至在历史上一些气候温暖时期,还出现过喜暖的动物,像犀牛、亚洲象、獐、竹鼠等。[5]同时,这里光照充足,适宜作物生长,并且气候温暖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早在原始社会,西安附近就有人类的足迹,位于今西安城的半坡遗址便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并且在该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谷物的储藏,说明在原始社会,西安地区就开始了农业的生产。

2.土壤和物产。土地是百姓生存的基础,“在以从事农业经营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的社会里,都城所在地的土壤,也受到相当的重视,这自然是因为肥沃的土壤更适合农耕。”[4](P185)如商人就曾频繁地迁都,今人认为其迁都的原因很多,一种便是由于古人没有精耕细作的意识,长时间的粗种使得地力衰退,这样便需要向外寻求更加肥沃的土地,从而频繁迁都。根据《禹贡》中“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即西,泾属渭汭。漆沮即从,沣水攸同。荆、岐即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底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厥土为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6](P177-180)可以看出此时的关中地区属雍州,土壤为黄壤,“天下之物,得其常性者最贵,土色本黄,此州黄壤,故其田为上上,而非余州之所及”。[7]黄壤土质较好,适宜农作物的生长。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定都时,刘敬建议定都关中,“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8](P2716)关中“天府之国、膏腴之地”,适宜建都。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土地是基础的来源,所以都城的选址会考虑土壤这一重要因素,是否有利于农业的生产,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支持国都百姓的生活。关中地区显然满足了这一条件,适宜建都。

当然,关中地区除了土壤肥沃之外,还有着丰富的物产。关中地区“厥贡惟球、琳、琅玕”。[6](P177-180)同时崤山地区“夫山西饶材竹、谷、卢、旌、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8](P3253)丰富的物产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3.地形地势。“关中平原介于陕北高原南缘山脉与秦岭之间,在地质构造上为一断块式复式地堑,三面环山,东临黄河,是一个典型的河谷盆地。”[1](P74)渭河贯穿中间,不论是丰镐、咸阳还是长安、西安都处于河谷的谷地之中,关中平原自古就有“四塞之国”的美誉,原隰相间,同时还有“八川绕长安”的优势。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看,“关中平原除东临滚滚的黄河之外,其他三面均有大山环峙。它的南面是巍峨青翠、重峦叠嶂的秦岭山脉;北面是逶迤如画的梁山、黄龙山、尧山、嵯峨山、岐山、湃山、陇山等北山山系,从东向西,群峰起伏,宛似条条游龙。这些山脉恰好构成了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9]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欲建都洛阳时,刘敬分析:“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猝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8](P2716)张良也认为关中地区“被山带河,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8](P2044)从刘敬和张良的话中可以分析出,关中地区,东有黄河天险,还有函谷、龙门等关,西有大陇山,北有“胡苑”,从整体来看,关中地区有着“地利”优势。而且关中地区的地形相比于黄河下游地区有居高临下之势,进可攻,退可守。所以,关中平原的地形地势为都城提供了自然的保护。

其次,从“八川绕长安”来细谈,八水是指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四周穿流,属于黄河水系。“八水绕长安”来源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其中有“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八水之中,沣河在今西安城以西;除此之外,流经西安城南的大河还有潏河和滈河,滈河是沣河的支流,发源于秦岭,西北向流入沣河;“潏河发源于长安县的大峪,西北流会小峪、大峪诸河,流经杜曲、韦曲、杜城,至丈八沟而折向北流,经过秦阿房宫以东,北流入渭。”[1](P73)东部有灞河和浐河围绕西安城,浐河在西安城的东北部汇入灞河,两河相汇浩浩荡荡从县西北流入渭河。[10]另外,渭水在长安北部又汇合了泾水,构成了泾渭平原,因此才有“八川绕长安”之说。在西安为都的时代中,主要有四座城址:西周丰镐,位于沣河两岸;秦都咸阳,横跨渭河两岸;汉都长安,在渭河以南;隋唐长安则位于渭河以南,灞河以西。“中国城市的城址大多数位于河流的沿岸,绝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中国城市城址选择的普遍规律……在中国,只有河流沿岸的地理条件最优越,城址多选择在河流沿岸就成为不言而喻的事情。”[11]古代都城都会选址在河流沿岸,不论是西安、洛阳、开封还是后来的南京城,概莫能外。从这一点看,西安周围河网密布,这些河流不仅可以为城市提供水源,解决都城百姓生活的一般用水问题,而且河流沿岸的地形也比较平坦,交通便捷,适宜建都。

最后,关中地区原隰相间为建立都城提供了腹地。关中平原河流众多,把平原地区切割成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原。“西安附近的原大都为东南、西北走向,是被各条河流切割的结果。原的东西两侧被切成陡坡,南北则起伏不平,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最著名的有灞、渭之间的铜人原,灞河以东的风凉原,灞、浐之间的白鹿原,渭与灞、浐之间的龙首原,浐与潏、皂河之间的乐游原、凤栖原、鸿固原、少陵原,潏、洨(或称滈河)之间的神禾原,洨(或称滈河)、沣之间的细柳原、高阳原等等。”[1](P75)这些原随着河流的弯曲走向形态各异,有的宽阔,有的高低不平。关中地区的隰指的是河流谷地地区,靠近水源。所以在这里原和隰相间,构成了关中地区平原的格局。而西安地区较之关中平原的其他地方更加具有地形上的优势,西安地区的龙首原面积较大,且地形平坦。秦建立以后,秦始皇在咸阳王城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建阿房宫。西汉的长安城也是在秦的宫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后的隋、唐依然定都于西安,将都城选建在龙首原上。原上地形较为平坦,面积辽阔,有广阔的腹地去满足宫殿的建设以及之后的扩建。

在地形地势方面,宏观的地势上,关中地区有“四塞之固”;微观的地形上,原隰相间,地形平坦,“八川绕长安”水源充足,所以西安有着自然地理的优势,当然自然因素远远不止上文中所列的几项,还有很多自然地理因素也同样的在无形或者有形的影响着人们的选择。

二、历史人文地理因素

在中国古代,西安为都时间悠久,除了要分析自然地理客观方面优势,还要考虑一些人文因素主观上的影响。在现代的历史地理学的视野下,人地关系的互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自然地理因素是影响都城选址的基础,而人文地理的一些特征,并不是所有的都城都会具有的,但是会对都城的选址有着特定的影响,所以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1.历史的奠基。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往往会选择一处已有都城基址的地区,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建形成自己的都城。西安自古便是人类的聚集之地,半坡遗址是人类的早期文明遗址;西周丰镐城的建立是城和市的结合,为秦咸阳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秦朝灭亡以后,汉长安城日益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隋唐长安城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2.政治因素。统治者在考虑都城选址时,政治上的考虑往往是最首要的原因。汉高祖刘邦欲建都洛阳,戍卒刘敬劝说:“刘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刘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人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8](P2716)正是出于对这一政局的考虑,刘邦“是日,车驾西都长安。”[3](P58)

其次,对外策略的变化也是政治因素的一种,一些王朝选择都城是为了实现某些策略。西周时期,周文王迁都丰,武王作镐城,这样向东迁都,“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8](P118)文王、武王之所以作邑于丰、镐,为的便是缩小与商的距离,为翦商做好准备。战国时期,秦国向东迁都,原因与周人相似。“周、秦向东迁都的方向大体一致……咸阳背原面水。形势险要,控制着关中东西水陆交通,既能东出函谷,与诸侯争锋。又能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都城,后退到咸阳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1](P84-86)刘邦选择建都关中,在刘敬的分析中都说明了定都关中才可以控制全国形势,对于后来西汉初年的异姓诸侯之乱以及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汉王都都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打击叛乱。建都西安,对于各个王朝来说,也考虑了当时特定的对外关系。

最后,军事影响因素也影响都城的选址。建都西安,其城址大都渭水以南地区。河流除了具有提供水源,支持水上航运以外,还作为一道天然的屏障,起到军事抵御作用,具有军事上的意义。秦朝灭亡以后,刘邦据关中于项羽争霸天下,最后,其凭借着关中地势易守难攻等优越的军事条件争得天下,建立汉王朝。当然西汉选址关中,肯定也考虑到当时北方匈奴,西方戎狄的威胁,一方面可以凭借地势险要阻挡游牧民族的入侵,同时也可以在此对其进行牵制,维护王朝的统治。所以建都西安有着其自身的政治因素的考虑,这既是对外策略的一种权衡,也是对军事要素的一种考虑。

3.经济因素。一般来说,在考虑都城城址时,经济是另一个重要人文地理因素。一个地区经济繁荣会在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必需品之余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周人最早活动于岐山之下的周原,后来又由周原辗转迁到沣水两侧的丰镐。周原虽称富庶,较之丰镐却不免稍逊一筹。河流附近得水方便,以然胜过原上”,[4](P232)远在上古,周人选择都城就考虑到经济方面。后来西汉建都之后也考虑到关中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地重,重为邪。及秦文、德、繆居雍,除陇蜀之货物而多贾。献公徙栎邑,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侯,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8](P3253)司马迁分析关中、西安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为膏腴之地,成为都城选址的物质影响因素。

4.交通便捷。在人文地理因素中,交通也是统治者需要考虑的必然因素,因为“城市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涉及到一个广大的面,交通便捷就必然成为城市兴起、发展的支柱和杠杆。”[12](P23)交通便捷是建都西安的又一重要的优势所在。先从水上交通来说,“八川绕长安”,西安四周河网密布,河流除了可以为人们提供灌溉农田水源以及生活用水以外,还有交通的作用。渭河、泾河交通的便利是其他很多水系所不及的,《禹贡》中记载着水路通道作为贡道而出现,可见水运交通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交通意义。路上的交通路线源于人类的交流活动。“城市不仅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需要有广阔的腹地,才能提供充足的生活必需品。中国早期的城市均选址于交通干线上,就是为了就近解决供养问题。”[12](P23)而西安地区,早在周代,已经对道路的通塞有所注意了,有言“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到了秦建立中央王朝之后,“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8](P241)秦始皇所修的驰道,最主要的有从咸阳西南出发,越过秦岭,到达巴、蜀地区;再从咸阳出发东行,出函谷关,达齐国,之后再北上燕国之地。从咸阳东南行,出武关,到达楚、吴国等地;从咸阳东北行,经过太原到达大同。再加上后来所修的直达九原郡的“直道”,这样便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向四周幅散的交通网络体系。秦时所治的驰道为西汉王朝以及后世的长安城建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隋唐时期以后,关中地区的人口增多,粮食产量供不应求,需要从全国的其他地区运送粮食入京城,所以驿道的发达,水路的交通显得格外重要。

随着历史的发展,西安日益成为我国古代的经济、政治中心。“应该特别提到的是以汉、唐长安城为起点和终点的丝绸之路,更是我国古代人民与西方许多国家友好往来的友谊之路,使得中外文化的交流达到一个新的高峰。”[1](P113)基于交通这一点,前人为后世奠定了基础,西安具有了交通便捷的优势,这在选择都城城址的因素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5.思想文化。首先,在中国古代的传统中,风水理论是建筑环境中的一种独特方术,它对传统的建筑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关中平原的龙首原形似卧龙,横贯南北,背山倚河,自然环境优越,风水宝地,自然成为隋唐长安城的选址所在。除此之外,“儒家伦理的‘贵和’特征,则在较大程度上赋予了中国古代都城和谐、严整、方正、秩序的理性美基调。”[13]崇尚天、地、人之间的统一。“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8](P241)说的是秦始皇西巡陇西(今陇右)、北地(今宁州),西南出鸡头山,过了岐山回到中宫,这里的中宫便是天极,天极就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一种境界,因为宫庙“象天极”,所以称为极庙。从这段可以看出秦始皇在“更命信宫为极庙”时希望国家达到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境地。

除儒家思想影响外,侯甬坚先生所总结的“故地人和”的思想也在都城选址中有所体现。先生认为,“大凡重新选择都址的开国君臣,以及跟随他们效命疆场的同籍儿郎,只要时机一到,就会提出立都故土的要求,并得到不少人的响应。这不能仅看作是功成衣锦还乡显耀心理与行为,而是一个特定区域原质文化与其摄取者兼体现者之间的联系所致。”[14]汉初高祖刘邦欲建都洛阳,因为洛阳离丰沛相去不远,那里有他的政治基础,这便是受“故地人和”的思想所驱使。隋唐两代相继以长安为都城,因为他们的统治者都是关陇贵族,这里是他们革命的根据地。[15]“杨坚取得的政权,自是得力于乃父的军功和其本人与北周的椒房之亲,也是得力于关陇集团的拥护。杨坚一直就在长安,这样就顺水行舟,无往不利。建立唐朝的李渊,论其家世也和杨坚一样,都属于关陇集团。李渊在太原起兵,处心积虑,必欲回到长安,就是要争取关陇集团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建立唐室江山。”[2](P5)从这段话中验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故地人和”的思想相互体现。综上所述,人文地理因素的影响无处不在,并进一步影响着统治者对于都城的选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都城的选址问题绝非易事,自然地理因素诚然是一类重要的因素,但人文地理因素的加入,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且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不分先后。在历史时期,统治者们以西安为都,定是其综合权衡后的选择。西安地区的自然地理因素有着独特的优势,为建都提供了自然物质的基础。并且该地区原隰相间,原上较平,适宜都城初期的建设和后期的扩建。河流密布,不仅为城中的百姓提供了生活的用水,而且提供了必要的水上交通渠道。关中平原被山带河,左崤函,右陇蜀,“四塞之固”的地形地势为军事提供了较好的屏障。在自然地理因素的优势之外,人文地理的因素也在无形中影响着统治者们对于都城城址的选择。西安自古便是古都,前朝的城市遗址为都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加之政治地位较高,统治者们追求儒家中的“贵和”思想,有着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望。除此之外,“故地人和”思想也促使统治者更加倾向于去选择西安为都,思想文化因素为选择建都西安寻求到了情感的支持。可见,西安在为都时期所具备的优越地理环境既有与生俱来的亦有后天造就的,放眼于当时之全国,鲜有能出其右者。前代之铺垫迎来后世之繁荣,其最终于隋唐之际达于鼎盛。所以,我们可言,环境创造了西安,西安亦创造了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桥驿.中国六大古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2]史念海,史先智.长安和洛阳[A].唐史论丛:第七辑[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6]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胡谓.禹贡錐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9]马正林.丰镐—长安—西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8.

[10]陈桥驿.水经校释[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11]马正林.中国城市的选址与河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1999,(4).

[12]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3]秦红岭.儒家伦理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影响[J].华中建筑,2007,(12).

[14]侯甬坚.中国古都选址的基本原则[A].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5]王禹浪,夏振泉.东北地区筑城的起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6).

责任编辑:李新红

An Analysis on Geographical Factors for Xi’an as Historical Capital

LI Shu

(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Abstract:Ancient Xi’an can be chosen as capital city by many dynasties because of its natural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In addition,the human geographical factors,such as the historical heritage,politics,economy,transportation,and ideological culture,also contribute to its capital city position.

Key words:Xi’an;capital city;natural geographical factors;human geographical factors

[收稿日期]2015-06-08

[作者简介]李舒(1991-),女,安徽舒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5—0090—05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5.021

猜你喜欢

都城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MOROSO西安旗舰店
东汉洛阳城南:中国古代第一个都城文化区的形成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家住西安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